1.蜡染布如何进行制作
蜡染是种古老的染布工艺,它是因为用蜂蜡作为染剂而闻名的,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记载了,蜡染的制品花样多,层次丰富,多以几何形状和花草树木为题材,有时会有鱼虫鸟兽。
在蜡染时可能会出现龟裂,颜料渗入到细缝中,便得到多样的花纹。同一个图案,经过蜡染后可能会产生不一样的花纹。
蜡染布就是在布上经过涂、绘画、染色、脱蜡和漂洗形成的。布经过浆料,要反复的浸泡、捶打、清洗和日晒。
画蜡前的处理:将纺织好的布用草灰进行漂白并且洗净,然后将煮熟的芋头捣成浆糊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布的反面,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用牛角把它磨平和磨光,石板当做天然的磨熨台。 点蜡:把白布平铺在平稳的桌面上,进行点蜡花。
点蜡花的方式就是把蜂蜡放在一个陶瓷碗或者是金属器皿里,用木炭灰使蜡熔化掉,然后用铜刀蘸取蜡油在布上绘画。大多地区都是按照剪纸花样来确定要绘画的大致轮廓,后绘制出图案和花纹。
染色的方法:把画好的蜡放在蓝靛的缸里,浸泡五到六天。 第一次浸泡后拿出来进行晒干,会呈现出浅蓝色。
把布再次放到蓝靛的缸里,经过反复的数次后,布就会呈现出深蓝色。如果想让布出来深浅不一的颜色,就在浅色的地方再涂上一次蜡,这样就会出现不一样的蓝色了。
制作彩色蜡染的方法:在白布上先画出彩色的图案,然后用蜡把它封起来,浸染后就会出现彩色的图案,或者是按照一般的蜡染方法,经过漂洗晾干,用彩色的颜料在白布上绘画。 在我国民间,染布的燃料是天然的,染成红色是用的杨梅汁,染成黄色是用的黄色栀子。
手工蜡染后会产生独一无二的花纹,它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2.蜡燃布常识
蜡染(batik),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我国古代发现的蜡染文物,有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公元396—581年)蓝色蜡缬毛织物蓝色蜡缬棉织品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区墓葬出土的西凉(公元400—421年)蓝色缬绢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几种蜡缬绢、蜡缬纱;还有敦煌莫高窟130窟第一层壁画下发现的唐代废置的大量蜡缬残幡。这批遗存的蜡染实物中,北朝的和西凉的蜡缬织品都是深蓝色地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典雅;唐代的蜡缬绢和蜡缬纱的地子,有棕、绎、黄、赭等色,大部分是白色花纹。
蜡染工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蜡染工艺,而且流行很广,已成为少数民族妇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这里的少数民族以蜡染作主要装饰的有黄平、重安江一带和丹寨县的苗族妇女,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安顺、普定一带的苗族妇女把蜡染花纹装饰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摆的边缘,她们背孩子的蜡染背带,点染得精巧细致,除蓝白二色外,有的还加染上红、黄、绿等色,成为明快富丽的多色蜡染。
贵州各少数民族的蜡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蜡染图案有的还沿用古代铜鼓的花纹和民间传说中的题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花、鸟、虫、鱼;而布依族则喜用几何图案。各民族的蜡染都有独特的风格。
3.面料专业知识有哪些呢
关于褪色:我们普通生产黑色的色牢度普遍在2级左右,如果是做黑白拼接建议去水洗,因为工厂出厂因为环保的原因,出缸直接定型了,相当于10米布放到高压锅里染色,然后出来直接烘干的概念,等于布纤维组织间隙里面的染色分子没有洗掉,主要是这部分褪出来的颜色,所以黑色要做皂洗处理,包括深色、红色和咖啡色。
高色牢度的制作:通过三次定型一次皂洗完成。先预定型,然后染色,再皂洗,然后高温定型升华染色分子,最后再低温定型控制烫缩率。
关于米数:米数是跟打卷机的摩擦力,滑轮周长,还有面料弹力,捻度,光滑程度,过几道张力还有张力程度,还有整体的设备设计合理性,各个方面综合起来。
总体来说我们卖面料和裁床不能在米数上面做比较。必须得同等的条件上面我们才能做出比较。
4.介绍蜡染技术
蜡染,传统的制作方法是用特制的蜡刀,蘸上熔化适度的蜂蜡在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白布上画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画好的白布浸在染缸里染色,再将染了色的布经沸水去蜡清水漂洗摊平晾,便成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蜡染花布。
由于蜂蜡附着力强,容易凝固,也易龟裂。因此,蜡染时,染液便会顺着裂纹渗透,留下人工难以描绘的自然冰纹,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图案有几何纹样,也有自然纹样,有的还可以从铜鼓纹样上找到彼此的渊源关系。自然纹样十分生动传神,采用最多的是石榴、牡丹、蕨草等各种花草以及蝴蝶、蝙蝠、喜鹊等飞。
不论是哪样图案,布局大都对称而又多变,构图大多夸张而又得体,线条十分流畅而又自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显示出人们的丰富想象和独具匠心。 蜡染的传统染色,以蓝靛液浸染,呈蓝白相间的效果。
由于点、线、面的配合有致,宾主、大小 蓝白的疏密得当,自然生成冰纹的虚实变化,使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看起来更加显得清秀淡雅,更加显得富有韵味。 苗 族 蜡 染 的 传 说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作品和蜡染旅游工艺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 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
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
如果仅仅是蓝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南蛮集团各部落)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绨卟肌保ㄑ逶诠糯衷怀莆ْァ?纭⒁ ⅹr)。
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苗族原本擅长纺麻织布,织好的布用蓼蓝、红花、栀子、五倍子等草药就可以染成蓝、红、黄、黑各种颜色。
苗族的蜡染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 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服用蜡染衣料。
在苗族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代代传唱叙述着蜡染的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并不满足于衣服的均一色彩,总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来,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绘制实在太麻烦,但她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终日为此闷闷不乐。 一天,姑娘又看着一簇簇一丛丛的鲜花久久发楞,办法没想出来却在沉思中昏昏入睡。
朦胧中有一个衣着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带到了一个百花园中,园里有无数的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园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连蜜蜂爬满了她的衣裙也浑然不知。
等她醒来一看,才知道刚才是睡着了,可是低头再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刚刚飞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点点的蜜汁和蜂蜡,很不好看。 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
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当姑娘从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衣裙上被蜂蜡沾过的地方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姑娘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蜂蜡,加热熬化后用树枝在白布上画出了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蜡,布面上就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白花,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兴地唱起了山歌。
人们听到了姑娘的歌声,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百花园里的梦境、观看她染出的花裙、学习她描花绘图的技艺,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着姑娘教给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样繁多的花布。从此,蜡染技术就在苗族及与之杂居的布依、瑶族等兄弟民族之间流传开来了。
既然蜡染能染出蓝底白花的花布,那么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见过红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的民间蜡染布呢(现代染色工艺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一步了)?这是因为靛蓝染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进行;而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则就很容易掉色。 而在这种高温下蜂蜡已经融化,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难做出其他颜色。
5.蜡染布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呢
蜡染布就是在布上经过涂、绘画、染色、脱蜡和漂洗形成的。
布经过浆料,要反复的浸泡、捶打、清洗和日晒。画蜡前的处理:将纺织好的布用草灰进行漂白并且洗净,然后将煮熟的芋头捣成浆糊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布的反面,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用牛角把它磨平和磨光,石板当做天然的磨熨台。
点蜡:把白布平铺在平稳的桌面上,进行点蜡花。点蜡花的方式就是把蜂蜡放在一个陶瓷碗或者是金属器皿里,用木炭灰使蜡熔化掉,然后用铜刀蘸取蜡油在布上绘画。
大多地区都是按照剪纸花样来确定要绘画的大致轮廓,后绘制出图案和花纹。
6.服装的专业知识有哪些
服装设计主要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有:中外服装史、中国民族服装史、服装造型工艺学、服装服饰设计基础、时装画技法、发型与化妆、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工艺学、服装概论、服装蜡染扎染、服装工艺学、服装功能与检测、服装工艺与设备、服饰美学、摄影、服装CAD、服装工艺学(实践)、服装造型学、计算机应用、服装眼用性能测试、服装设计、服饰设计等。
服装设计要遵循五大原则。
1. 统一原则
设计服装时,往往以调和为手段,达到统一的目的。良好的设计中,服装上的部分与部分间,及部分与整体间各要素-质料、色彩、线条等的安排,应有一致性。形成统一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重复,如重复使用相同的色彩、线条等,就可以造成统一的特色。
2. 加重原则
虽然设计中注重统一的原则,但是过分统一的结果,往往使设计趋于平淡,最好能使某一部分特别醒目,以造成设计上的趣味中心。这种重点的设计,可以利用色彩的对照、质料的搭配、线条的安排、剪裁的特色,及饰物的使用等达成。
3. 平衡原则
平衡可分对称的平衡,及非对称的平衡两种。前者是以人体中心为想象线,左右两部分完全相同。这种款式的服装,有端正、庄严的感觉,但是较为呆板。后者是感觉上的平衡,也就是衣服左右部分设计虽不一样,但有平稳的感觉,常以斜线设计(如旗袍之前襟)达成目的。
4. 比例原则
比例(Proportion)是指服装各部分间大小的分配,看来合宜适当,例如口袋与衣身大小的关系、衣领的宽窄等都应适当。「黄金分割」的比例,多适用于衣服上的设计。此外,对于饰物、附件等的大小比例,亦须重视。
5. 韵律原则
韵律(Rhythm)指规律的反复,而产生柔和的动感。如色彩由深而浅,形状由大而小等渐层的韵律,线条、色彩等具规则性重复的反复的韵律,以及衣物上的飘带等飘垂的韵律,都是设计上常用的手法。
扩展资料
服装设计师(Apparel Designer)直接设计的是产品,间接设计的是人品和社会。随着科学与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信息时代,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严格的行业之间的界限正在淡化。
服装设计师的想象力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新奇的、诡谲的、抽象的视觉形象,极端的色彩出现在令人诧异的对比中,于是不得不开始调整我们的眼睛以适应新的风景。服装艺术显示出来的形式越来越多,有时还比较玄奥。
怎样看待服装艺术、领略并感受服装本身的语言,成为今天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中的“眼球之战”。服装设计既要有很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既然设计出来的衣服是要在生活中穿的,既要美观时尚,又要低调优雅,使服装永远不会落后,所以一个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要忘掉自己是自己,而是在设计你所想表达的思想。
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设计(Design)意指计划、构思、设立方案,也含有意象、作图、造型之意,而服装设计的定义就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
它是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和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服装设计具有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但在内容与形式以及表达手段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性。
参考资料
服装设计-百度百科
7.如何分清真蜡染布和仿蜡染布
蜡染布是我国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深受消费者 的喜爱。
但由于市场上有一些仿蜡染布,或消费者对蜡 染布和扎染布概念不清楚,容易导致消费者误购商品。特别是有些消费者认为只要有蓝白图案、带有民间风格 的布就是蜡染布,这是错误的。
区别真、仿蜡染布的方 法如下。 蜡染布是在布匹上经涂蜡、绘图、染色、脱蜡、漂洗而 成的。
因为在染制的过程中,蜡的表面会产生自然龟裂,从而使白色坯布因渗入染料而着色,出现许多或粗、或细 的无规则色纹,也叫龟纹,这些龟纹就是区别真、仿蜡染 布的标准。因为任何仿蜡染布的“龟纹”都是设计进去 的,都有规律可循,而在真正的蜡染布上是找不到完全相 同的龟纹的。
有些人把扎染布误认作蜡染布,其实这是两个不同 的品种。扎染布虽然也是采用防染工艺,有时也采用蓝 白两色,但与蜡染布的外观仍有差别。
简单地说,扎染 是通过在坯布上进行缝扎和折叠,然后使染液渗透而呈 现出图案的。扎染布面上也有色纹、冰纹,但这些色纹 比蜡染布粗,并有朦胧感,而蜡染布色纹则分布广而 细腻。
8.什么是蜡染
蜡染是一种印染技艺。
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古代的 云南和贵州地区,是我国古代的三大印花技艺之一,与绞缬、夹缬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其他印染 技艺,蜡染最独特之处就是将蜡当做防染材料。
如 今,苗族、布依族、瑶族的人们仍然在使用这种传统 技艺,他们往往将蜡染图案用于制作服装服饰。 蜡染的工序非常复杂,要想通过蜡染给布料印上图案,就需要印染者小心谨慎地做好蜡染的各个环节。
首先,洗涤干净需要印染的布,在布的反面抹上煮熟的芋。接着把涂抹好的布平铺于桌上,方便印染。
一切准备就绪后,下面的工序就是将固态的蜂蜡 加热,使其变成液态。 方法其实很容易,只需将固态的蜂蜡放进容器,然后放在火上加热就行了。
紧接着 就是至关重要的工序——绘制图案。当地人用铜刀蘸 蜡作画。
绘制完成后,就应该染色了。要将画好的蜡片放 人蓝靛染缸中浸泡,浸泡五六天后拿出晾干,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几天,便得深蓝色。
最后一道工序是去蜡。将着色完毕的布放人煮沸 的水中,其表层的蜡层就会熔化浮在水面上。
将布取出来晾干后,蓝白分明的花纹就会出现在布面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