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素养评价

1.如何有效培养语文学科素养评价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社会适应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多反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给阅读教学打开突破口,我采取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1.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他们的阅历与经验尚浅,所以他们的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对教师的范读还有依赖,教师精彩的范读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

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对教师的表情、语气、声调等能直接领略,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一些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当教师的感情与学生发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形象而精彩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2.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厚、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一课时,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秀丽风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我巧妙设计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

如在指导朗读四季的海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接着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我提问: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海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教师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海的凝重表现出来,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海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冬天的海凝重,春天的海轻盈,夏天的海浪漫,秋天的海忙碌。在这样声情并茂的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创新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新的发现,鼓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点滴表现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学生大部分都从白衣战士那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来回答,这充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内容,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些昼夜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生命的安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为何说他们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呢?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出来,阅读着,感悟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贯穿新理念,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在不同的阅读形式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把阅读的情感体验抓好、抓实,向着追求真实的目标迈进,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语文教师确实是一个比较不错的职业,所以,许多人在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就报考了这个职位,但是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讲解吧!

1.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管理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4.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以上我们所讲的中学语文教师需具备的这几种基本能力你是一定要掌握的,希望我们的讲解能够帮助到你。

3.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知识

第一,语言素养。结合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知识的形式,更多来自于语言表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副好口才。我着重从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课堂上教师的语文素养。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的话语没有语文味,刻板,粗糙,不打动人心,无法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可爱。如果教师的语言不打动人心,无法让人有倾听的欲望,怎么能要求学生好好地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呢?老辈人形容教师,是“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这不无道理。因此,必须从细节做起,以语言为起点,抓好语文素养的提升。

课堂上的语文教师,既有运用课堂语言讲解的声音,也有面对教材书面语言朗读的声音……这都是语文的声音,都反应出语文教师的基本语言素养。现在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基本的语言素养都需要提高。比如,朗读是否能做到声情并茂,有效传递出文章的情感,为静止的文字赋予生命的活力。讲解是否能做到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准确地用语言完成教学内容的流程中,同时使学生身心得以的灌溉与滋养。其实,讲解也好,朗读也罢,身为语文老师,应当把每一节课当作自己语言素养修炼的课堂,将课堂上的每一处的讲解语、小结语、提示语都做精心地准备,将每一篇课文都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反复品读其中的滋味,熟读甚至成诵。于是,面对手中的语文教材,也许不要学生长篇大论地发言,或没完没了地质疑,慢慢的,也许你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以交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慢慢地,你和学生的语感就这样涵养起来了——这也许是我们最简单可行的语文方式。

第二,语文素养。这的“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相关常识。不是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而不是像大部分老师那样,所有的课文一律用“讲读”的方式来上。回顾我的教学,适应民间故事文体——《牛郎织女》的“聊”的教学形式,绝不会出现在,讲《秋天的怀念》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的课堂上。选自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的教学,那对“小说三要素”的强调,也绝不会等同于《游园不值》中对“苍苔”、“柴扉”、“红杏”等诗歌意象的推敲。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如果有一天,语文教师的课上到了别人不敢随便毫无依据地品头论足的时候,我想,我们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第三,文学素养。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加强文学修养,除了要懂得语言的奥妙,能够欣赏语言,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文学的魅力是更高要求。语文教师一旦有了文学的味道,情感与语言应该是丰沛富饶的土地,是充满引力与诱惑的“吸铁石”,是花样层出不穷、永远令人期待而又充满惊喜的魔盒。因为语文课堂,重要的媒介还是语言,这里还就语言来说文学性。理科教师常常被要求语言干净,这一点对语文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但我们不能忘记,语文教师的文学语言呢,除去判断与指令,同时还肩负着感染与熏陶的责任,除了教材,教师语言也是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语文老师语言的丰沛、幽默、诗意,能化解学生日常学习中内心的焦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唐风余韵,流水淙淙,泉水叮咚,语文首先是美的,其次才是可感的,灵性的,温度的,湿润的。如此,学生才能在文学的语言中,获得语言的浸润与文化的陶冶。当学生从语文教育中获得享受的时候,学生就会自然的喜欢,甚至热爱。语文教师凭借文学的力量,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把这种幸福感弥散到自己的课堂中去——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幸福的事。

总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都在润泽着儿童。这就好比树的长大。我们从未看见,根是怎么延伸出来的,然而,我们却惊喜地发现,树已茂密参天。这儿童的语言之树,就植根于教师文学的颐养之中。所以,课堂中教师的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不在多少、不限形式,只要是说得精彩、讲得有味,就可以称之为语文的文学方式,就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

4.提高语文教师 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在哪些方面

(1)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要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主要包括第一,忠诚教育事业;第二,热爱学生;

第三,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第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素养:第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第二,精深的专业知识。透彻把握所教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的联系。(懂、熟、化)第三,宽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心理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②专业能力素养:第一,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第二,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第三,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第五,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第六,较高的教育机智;第七,教育科研能力。

(3)教师的人格素养:善于理解学生、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热情、有责任心、仁慈友善;耐心周到、有幽默感;乐于助人、合群合作;公平、客观等。

5.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三类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

1. 政治理论修养

2. 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

3.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 教师的素养包括:

1. 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 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 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 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 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