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专业知识问答集锦

1.太极拳理论知识

太极拳 【概述】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其动作刚柔相济,既可技击防身,又能增强体质、防治疾病的传统拳术。

太极拳历史悠久,流派众多,传播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 太极拳虽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气动功力等方面各派有异,但都具有疏经活络、调和气血、营养腑脏、强筋壮骨的功效。

太极拳作为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至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天地之间,世界之上,万物与机缘,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树木花草,山岳楼台,看似静止,无不在渐渐老化。俗语说,只有“变”是不变的。

太极拳就是要把种种变化,在拳演练出来。动静开合,刚柔快慢,上下左右,顺逆缠绕,忽隐忽现,虚虚实实,绵绵不断,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显时气势充沛,隐时烟消云散,以意带力,到点融化于全身,做到劲断意不断,然后再轻轻启动,挥洒自如。

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这就是太极拳。 【发展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

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前人不断开发、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

纵观近、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事物只有不断发展才具有生命力。这足以说明太极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有两大分支,一支传承于武当派武术之中,秘不外传,只有赵堡太极拳传承于外;另一支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依次流传给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太极拳流派。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流派纷呈(分陈、杨、武、吴、孙等派)。追根溯源,它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杨福魁艺成回乡后,教拳于北京,因教拳需要,将师传老架太极拳中的高难度动作逐步舍弃,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成为目前流行的杨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跟杨福魁之子杨班候学得杨氏小架太极拳后,传与其子鉴泉,在上海开办武学,将师承太极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鉴泉后从汉姓吴,故世人称其为吴氏太极拳。

1.来源 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①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

②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家拳”之一。

③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

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太极拳发展很快,打太极拳的人遍及全国。

当前,仅北京市公园、街头和体育场就设有太极拳辅导站数百处,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卫生、教育、体育各部门都把太极拳列为重要项目来开展,出版了上百万册的太极拳书籍、挂图。

太极拳在国外,也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太极拳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已有30多种太极拳书籍出版,许多国家成立了太极拳协会等团体,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活动。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已经引起很多国际朋友的兴趣和爱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2.太极拳学的理论知识

首先,我们必须学习和研究太极拳学的理论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中华武术的物理规律、生理规律、心理规律、伦理规律、研究规律、教学规律等等知识。其次,我们必须比较熟悉和适当掌握太极拳学的实践技能。

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努力争取精通。中华武术的功法修炼、格斗对抗、套路演练,是太极拳学的独特内容。

突出性命双修,强调融和拳道,是中华武术的本色。再次,我们必须理解和明白太极拳学的信息系统。

中华武术的民间交流、组织传播、情感沟通、文化使命,意义都在于人生完美与世界和平。此处特别需要科学的思维。

物理揭示动静交替规律,生理揭示新旧代谢规律,心理揭示灵肉协调规律,伦理揭示性情均衡规律,哲学揭示天人和合规律。

3.练习太极拳常见的问题有哪些,初学太极拳不得不知

一、练拳时不专心、心不静。很多初学者,包括一些练了很多年的同学,忽视了练习太极拳时非常重要的一点,静不下心来,不能专注于身心的体悟和感受。太极拳是身、心并练的运动,要求心静体松,排除一切思虑杂念,专注于每个动作带给身体各个关节、肌肤毛发及内心的变化和感受,才能更好的舒展身体,引导气血。同时也是对性情和心境的陶冶,很多习练多年的拳友都会有一种端庄的气质,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太极拳带给我们好处之一。

二、追求多个套路。很多拳友学完一个套路之后还想再学习另外一个套路,一套拳还没完全掌握好又想学习太极剑。我想说的是,不要急于去学习新动作,其实太极拳很多拳理和技术要点都是相通的,掌握好这些要点,达到融汇贯通,再去学习就会很轻松了。

三、动作不连贯。单拆开每个动作时,做到不错,但把所有动作连在一起时总是做不好,其实一方面是练习的还不够熟练,另一方面,太极拳讲究运动如抽丝,而这一点体现在技术层面上就是腰的运用,很多人腰不够松活,就会出现动作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勤加练习的同时,细心体会每个动作之间的衔接,有人称太极拳叫“耍拳”,耍的一方面就是每个动作之间的衔接。把每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处理好,才能把太极拳的韵味体现出来,才会越练越舒服。

4.关于太极那一方面的基础知识、、

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

二十八星宿: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北方称玄武: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獝。

5.关于学习太极拳的一些问题

我算是习武的人,说些真实的武术吧。

74式套路……你就是学7400式套路,也没法用来防身。 套路这东西离实战太遥远了。我大学教太极拳太极剑的一个老太太,号称什么省内冠军,拜托,一拳就能打到她爬不起来,这叫什么武术冠军啊,扯淡——总之,千万别把套路当成是武术。

看书更是没用——从来没听说哪个武术高手是看书看出来的。

武术必须要有老师教,而且是真正有实力的老师教才行——要那种,一拳能打把人打得爬不起来,一脚能把人踢个半死,或者直接一脚踢死人的老师,才是真正有实力的老师。那种纯教套路的,其实是健身操老师,不是武术老师。

你先得去找个好老师,然后忍受几年,几十年极其痛苦的练习,才能学到真正的武术。你得做好思想准备,比如仰卧起坐几百个,俯卧撑几百个,各种长跑短跑举杠铃,还要挨揍,被老师师兄揍得满地乱爬,气喘如牛,还要站起来继续打……这样才能学到真正的武术。

即使学到真正的武术,用来防身,其实用处也不大。 你想想,武术是有规则的,实战是没有规则的。歹徒可能会偷袭,会扔沙子,会叫兄弟来帮忙,会拿砍刀匕首……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算你武术再高,被捅一刀仍旧是死——真实的武术绝对不是电视剧里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技术,真实的武术,其实作用很有限的,歹徒拿个辣椒水喷你一下,你再是武林高手也废了。

就算你武术高强,把歹徒打残打死,对不起,防卫过当,请你去坐牢。

所以,要防身,还是买瓶辣椒水吧,无需痛苦的练习,远程攻击,无法闪躲招架,效果显著,又不会把歹徒弄死。

武术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极限,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而不是去当什么英雄——当然,在很少很少很少很少见的情况下,武术可以让你当一回英雄,但遇到这种机会的概率太低了,比如遇到歹徒,歹徒没有武器,歹徒不会武术,歹徒没有偷袭,歹徒没有同伙……还是算了吧,去买辣椒水吧。

6.太极拳知识

全部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陈氏、杨氏等是大架拳,武氏、孙氏是小架拳;陈氏太极拳之中也有大小架之分,如陈鑫后人西安陈立清所传的陈氏太极拳即为小架;杨氏太极拳虽然现在只流行杨澄甫的一套大架,据说也有杨少侯所传的小架拳。

总之,太极拳的大小架不但对立统一在整个太极拳系统之中,甚至也对立统一在一派太极拳之中。太极拳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之高低。

架子大小有点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楷书是方块字,在一个正方形内,等距离横坚各画两条线,所形成的图案叫九宫格,中间那一格叫中宫。

中宫似乎对于欧体书法笔画有一种吸引力,这在书法艺术中称为中宫收紧。颜体书法则相反,中宫似乎对于颜体书法笔画有一种排斥力,这在书法艺术中称为中宫外拓。

中宫收紧的字体精巧美丽,如传统的室内陈设;中宫外拓的字体气势宏大,如传统的宫殿建筑。传统修炼认为,所谓人体小腹部位的丹田,就是身体的中宫。

大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如陈氏拳的斜行、单鞭等,都有一种中宫向外拓展的劲力,好比是颜体书法,又好像是传统建筑,气势宏大。小架太极拳大部分动作,如孙氏拳的开合手等,好像有一种由外向内往中宫方向收紧的劲力,好比是欧体书法,又好像是传统室内陈设,精巧美丽。

虽然大小架各自都有自己的义理,但它们都不能离开太极拳的义理。事物的义理之性不变,不管架子大小,只有符合太极拳义理的拳就仍然还是太极拳;离开太极拳义理的拳不管成为别的什么样的拳,就都不是太极拳。

相对于太极拳的义理,大小架之间义理不同是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大小架之间各自的个性,个性是这两类太极拳各自不变的成分。当大小架太极拳各自离开它们自身的义理时,就不再是原来架子的风格式样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根据太极拳的义理最重要的要求之一,不管大小架之间各自的义理是什么,它们在身法上都要虚领顶劲,在呼吸上都要气沉丹田。虚领顶劲使立身中正、重心稳定,气沉丹田是把中宫作为修内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最重要的共性。

共性是使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者,也是大架或小架太极拳共同的义理。共同的义理使太极拳无论是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点。

内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极拳气韵风格的两个方面。呼吸要气沉丹田,心理意念要先在心、后在身,二者在气势上表现的则是敛入脊骨、神舒体静。

内固精神,是内在精神在内在空间的要求;外示安逸,是内在精神在外在空间的显示;外示安逸是内固精神的必然,内固精神是外示安逸的原因。敛入脊骨、神舒体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都与气沉丹田等内在修为有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旧时曾把拳术 分为内外两家,从这个意义上说太极拳是内家拳大概不会错。许多太极拳爱好者低头弯腰、身体前倾,呼吸在胸、气向上行,不注意“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丢掉了太极拳最重要的要求,虽然有太极拳的外形,却无有太极拳的内容,这样的太极拳不管是大架或小架,未能遵守太极拳的义理,就不是、或不全是太极拳了。

大架好还是小架好?这就要看修炼者的气质爱好如何。“学书当学颜”是一种审美趣味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天下唯有颜体字最好。

太极拳传统提倡专一,选择其中一种,以正确的方法认真修炼,必然能够取得好成绩。这是武术几千年、太极拳几百年发展史,以及武林前辈经验之谈。

初学者不可贪多,即使是有一定功底的人,在调整练习趣味,选择修炼项目时,也要注意品种性质相对接近,否则必然会“枉费功夫贻叹息”,不可不慎。练陈氏大架,可兼陈氏小架,二者同系陈氏拳,共性突出,大小架之间矛盾较为次要;杨氏太极拳出于陈氏,练陈氏大架也可兼杨氏大架,或从杨氏大架入手,再转益陈氏大架;如练陈氏小架,则不宜兼杨氏大架,因二者架子大小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不如专一为妙。

7.初学太极拳需要了解的知识都有哪些

网友刚给我推荐了一篇初学太极拳方面的文章,受益匪浅,给你看看吧: 《初学太极拳必读》 ——作者:陈庆源 初学太极拳时,最好先学简单一点的套路,巩固以后,再根据自身条件安排下一步学习计划,学拳时应做到学会一式,再求第二式,而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初学太极拳更重要的是学前的思想准备。一要有信心,二要有韧性和恒心,三要有师承。

有的学员开始时下了决心,但学拳过程中稍遇困难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打退堂鼓,最终落个半途而废。还有些人像赶庙会,只是大家热闹一阵子。

所以,首先从思想上要相信自己能学得会,学得好才行。 说道底,这是个思想问题,俗话说:“腰杆一挺,登上山顶;腰杆一弯,四两难担”。

说明唯有满怀信心地去学,才能学会、学好,攀上山顶;反之,信心不足,就会中途“弯腰”,无法坚持到底。 学太极拳是要用些时间和精神的,因此,对时间的安排和精力的倾注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学拳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干扰,如初学的人常发生膝痛、腿疼或胳膊酸的现象,如能正确的对待,及时找出原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如对付不了这些干扰,在学习中缺少韧性,那就不会成功。比如,今天膝痛停学,明天天热请假,后天家中有客等等,即使勉强学完一套拳,也难学得好。

常言道:“学拳容易,坚持难”。贵在坚持。

那么“韧性”应该是怎样的呢?应该锲而不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自己安排的锻炼时间,必须雷打不动才行”。把太极拳作为终生体育,就必须有拳打一生的决心、信心、恒心和韧性。

学太极拳与学书法一样,历来是很讲究学有渊源的。 学无师承,胡乱划圈,是不可取的。

有的人自以为文化水平不低,喜欢买上一本太极图解和光盘,关起门来自学,并美其名“无师自通”。当然,在没有条件向老师直接学习的情况下,这么做是无可非议的,但这种“无师自通”,一般是不容易把姿势学标准的。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既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还能自学一些有关的太极拳专著以为辅助。

8.太极拳知识

原发布者:lsc1666666

太极拳基本知识教程前言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随着信息社会和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新定义是:“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人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必然会对健身的理论与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太极拳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她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的公司职员,还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的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和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目录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