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的框架呢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金融的特征:
1. 金融是信用交易。
(1)信用
经济学上的信用,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形式,对应于现货交易(即时清结的交易)。
信用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
(2)信用交易的应有特点
a. 一方以对方偿还为条件,向对方先行移转商品(包括货币)的所有权,或者部分权能;
b. 一方对商品所有权或其权能的先行移转与另一方的相对偿还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c.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信用交易的发生是基于给予对方信任。
2. 金融原则上必须以货币为对象。
3. 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金融市场学(en:Financial market)
公司金融学(en:Corporate Finance)
金融工程学(en: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经济学(en:Financial Economics)
投资学(en:Investment Investment)
货币银行学(en:Money, Banking and Economics)
国际金融学(en:International Finance)
财政学(en:Public Finance)
保险学(en:Insurance Insurance)
数理金融学(en: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计量经济学(en:Financial Econometrics)
2.经济学学科框架
经济学的体系主要分这么几方面: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史,还有经济哲学。
数理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构建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和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各种各样的模型,其实我们所学的所有经济学的原理都是构建在数理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只是由于初级经济学比较简单,很多原理只用图形来解释,没有涉及到图形背后的数学算式,但是必须指出,不能用数学算式解释的原理只能算是一种经济学的构想或者理念,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计量经济学:构建了经济学的模型之后如何来验证这一模型是否符合社会经济运行的现实呢?这就是计量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计量经济学主要是通过统计的方法来验证数理经济模型中各种变量的关系是否和社会现实相一致;同时计量经济学也通过统计数据来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比如说货币供给与物价上升是否有统计上的关系,但注意,统计所给出的数学关系只是假设,并不是科学的理论,因为统计学只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解释其背后运行的原理,通过计量可以告诉我们增加货币供给确实可以会导致物价上升,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就需要深入了解货币市场的运行机理,并构建模型用数理的方法演绎出来,这又回到数理经济的范畴了。
经济学原理:终于可以进入大家所熟悉的主题了,在经过了数理经济学的构建和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之后的理论才能堂而皇之的步入经济学理论的殿堂,我们在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是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之后的。所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的理论也必须通过以上的检验,当然他们的理论不一定都被写进主流的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的原理粗略的可以分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的划分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的,都是围绕市场如何分配利用资源来分析问题的,不过前者的市场要比后者大很多。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收入,物价、失业率、国民的消费、政府支出,税率等等一系列变量是如何互动的,当然引入了国际贸易——国际市场之后,这些变量的互动和其背后的机理会更复杂一些。
宏观经济学是在上世纪20年代凯恩斯以后成形的,60年代之后,弗雷德里曼等人又对凯恩斯主义做出了修正,现在国家的所有宏观经济调控都是根据这套理论来运作的,当然纯粹的社会主义国家除外,因为他们拒绝用市场来配置资源。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价格是如何形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基于什么考量来决定自身所接受的价格与购买量(产量),以及企业规模如何影响企业的产量和利润,还有垄断如何影响市场资源配置,以及政府的介入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受到怎样的影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新古典革命的直接产物,所以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比宏观经济理论历史更长,体系也更为复杂。 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学体制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些经济学分支科学,比如说就宏观经济的货币供给和利率问题衍生出了货币银行学,国际市场的分析衍生出了国际贸易学,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衍生出了发展经济学;在微观领域,对于垄断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衍生出了产业组织理论,对于规模经济在城市形成方面的作用衍生出了城市经济学和产业集聚理论,等等等等等,多的不计其数。
此外,还有一些脱离新古典理论框架的“离经叛道者”,毕竟新古典框架的结构并没有涉及很多问题,比如说制度是如何影响市场运行的,分工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等等,这就衍生出了新制度经济学和分工经济学等学科,新制度经济学已经产生的3名诺奖得主,而分工经济学值得骄傲的是其代表人物已故经济学家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杨小凯!!(虽然他的理论都是在国外完成的吧。 。
)尽管他们不属于古典经济框架,但这只是就他们分析问题的着眼点而言,而他们的分析方法是严格遵循数理——计量——原理这一研究框架的。
经济史学:主要分为两方面,对于经济学本身发展历史的研究——经济研究史,和对社会经济现象历史的陈述——经济史。 前者对于归纳总结前人思想和了解现今理论所处的位置和了解经济学框架是十分重要的,而后者则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材料,或者更夸张一点说,是经济研究的数据库,在经济学中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但是以往的史学家却不重视这点(尤其是中国的史学家),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很多问题会有着更现实的解释,比如说中国如此频繁的发生农民战争完全可以通过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工业革命前适用)和当时政府错误的货币或者财政政策来解释,而不是传统史学家说的什么君王的道德问题。
这是就经济学在历史研究上的应用,同时如前面所说,历史是经济研究的重要数据库,而且今天的一切以及未来的一切全都是过去历史的延伸,不了解历史就不明白今天发生的一切的基础和缘由,是不能找到经济现象背后的运作机理的,也不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没有正确的思想很难作出正确数学建模,也就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 终于到最后的经济哲学部分了~~~累死我了~~~~ 言归正传,个。
3.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
按我国金融机构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划分,主要体系如下: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加强外汇管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的主要区别为: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不办理具体存贷款业务;中国银行则承担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相同的职责。金融监管机构。
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2003年4月成立,主要承担由中国人民银行划转出来的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等,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证监会,1992年10月成立,依法对证券、期货业实施监督管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保监会,1998年11月设立,负责全国商业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按照我国现有法律和有关制度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保留部分金融监管职能。
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于1979年3月13日,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管;1993年4月,根据八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及其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家外汇管理局为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国家局,是依法进行外汇管理的行政机构。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监事会由国务院派出,对国务院负责,代表国家对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实施监督。
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由政府发起并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的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我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其业务的开展受国家经济政策的约束并接受中国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
商业性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机构和保险机构三大类。
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从事中间业务为主的营利性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恒丰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住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信用合作机构包括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
证券机构是指为证券市场参与者(如融资者、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这里所说的证券主要是指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发行和流通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存托凭证等有价凭证,通过证券这种载体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可以达到投资和融资的有机结合,也可以有效节约融资费用。
保险机构是指专门经营保险业务的机构,包括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保险公司和在华从事保险业务的外资保险分公司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
4.有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的框架呢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金融学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金融的特征: 1. 金融是信用交易。 (1)信用 经济学上的信用,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形式,对应于现货交易(即时清结的交易)。
信用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
(2)信用交易的应有特点 a. 一方以对方偿还为条件,向对方先行移转商品(包括货币)的所有权,或者部分权能; b. 一方对商品所有权或其权能的先行移转与另一方的相对偿还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c.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信用交易的发生是基于给予对方信任。 2. 金融原则上必须以货币为对象。
3. 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 其主要研究分支包括: 金融市场学(en:Financial market) 公司金融学(en:Corporate Finance) 金融工程学(en:Financial Engineering) 金融经济学(en:Financial Economics) 投资学(en:Investment Investment) 货币银行学(en:Money, Banking and Economics) 国际金融学(en:International Finance) 财政学(en:Public Finance) 保险学(en:Insurance Insurance) 数理金融学(en:Mathematical Finance) 金融计量经济学(en:Financial Econometr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