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经络专业知识

1.什么是十四经络,这方面的身体护理可以做吗

MM你好,十四经是指人体的十二条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和任脉,督脉。

十二条正经都是按时辰运行的,比如肺经是凌晨的3-5点,最好的养生方法是按照经络的运行时间来进行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例如小肠经的运行时间是下午1-3点,小肠主要是用来吸收食物的营养的,那一些怕长胖的MM就要注意这个时间段不要进食了,又如下午的3-5点是膀胱经的运行时间,膀胱经是最好的排毒经络,那在这个时间段MM就可以多喝水,多排小便以达到排毒的效果。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很多,我就不逐一介绍了,可以仔细阅读《黄帝内经》。

现在养生市场上很流行的就是经络养生和体质养生,疏通十四条经络就是最全面的经络养生法,平时闲来无事的时候可以自己敲敲打打,但一定要坚持,一般一条经络最好能在15分钟以上,要到感觉发热为止。在美容院当然也可以疏通,一方面这对自己不能坚持的可以省力,另一方面在美容院有专卖的疏通工具和精油,这样更专业,效果会更好点。

2.中医的14经脉指哪些

经脉分阴阳两大类,督脉是阳经的统帅,调节全身阳经的经 气,与脑、脊髓、肾有关。

任脉是阴经的统领,调节全身阴经经气, 与妊娠有关。十二正经分别直接与五脏六腑相连,是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 通道。

其中与五脏相连的为阴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六腑相连的经脉为阳经,包括手三阳经(手阳明 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中脏腑经络之 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为“穴位”,经脉、穴位可以反映本经及所 属脏腑的病证,也可以治疗本经及所属腑脏的病证以及经脉循行 线及穴位所在部位的病症。

3.十四经络按摩程序

十四经络按摩程序是成都振轩堂创始人张振轩发明。

足部保健按摩知识推荐 足部的基本结构及名称每侧足部有26块骨,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3组(图1——1)。足部的关节多达数十个。

(一)足部的骨骼1.跗骨 位于足的后半部,包括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第二楔骨、第三楔骨及骰骨,共7块。(1)跟骨 位于足部的后方下部,是足骨中最大的一块骨,后端向下突出称为跟骨结节。

(2)距骨 位于跟骨上方,高出其他的跗骨。(3)楔骨 有3块。

第一换骨位于内侧,第二楔骨位于中间,第三楔骨位于外侧,分别位于舟骨与第—- 第五跖骨之间。(4)骰骨 位于跟骨之前,足外侧缘,其后方突起为骰骨。

(5)舟骨 位于距骨与3块楔骨之间,内侧有一向下方的圆形突起,称舟骨粗隆或结节。2.跖骨 位于足的中部,共5块。

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一跖骨、第二跖骨、第三跖骨、第四跖骨、第五跖骨。每块跖骨又分为底(近足跟的一端)、体及头(近足趾的一端)三部分。

第一跖骨底下方有一跖骨粗隆,第五跖骨底外侧有一乳状突起称为第五跖骨粗隆(位于足外侧中部)。3.趾骨 共14块。

包括:(1)拇趾2块(近节趾骨、远节趾骨)。(2)第二至第五趾 各3节(分别称为近节趾骨、中节趾骨、远节趾骨)。

每块趾骨仍可分为底、体、头3部分。(二)足部可触及的骨性标志1.足内侧 可触及内踝、舟骨粗隆(约内踝前方2.5 cm处)、第一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一跖骨小头(图1——2)。

2.足外侧 可触及外踝、第五跖骨底部粗隆和第五跖骨小头(图1——3)。3.足底部 可触及足跟下方的跟骨结节、第一至第五跖骨小头及第一至第五跖骨基底膨大部等。

4.足背部 可触及第二至第四跖骨基底部。5.足弓 由跗骨和跖骨被韧带、肌肉、筋膜牵拉形成一个凸向背面的弓,称为足弓。

主要的弓是内侧的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构成。人站立时,足部仅以跟骨结节及第一、第五跖骨头三处着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图1——4)。

(三)足部的关节小腿的胫腓骨下端与距骨构成足部最大的关节——踝关节,也是足部最后面的关节。跗骨之间、跗骨与跖骨之间都形成关节。

跖骨与趾骨之间形成跖趾关节,趾骨与趾骨之间又形成趾间关节。第二至第五趾,可称为近节趾间关节与远节趾间关节。

无论关节大小、活动幅度及方向如何,其基本结构均应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及关节腔 3部分,均有韧带加强其稳定性。(四)足的各局部名称足部是人体最下部的运动器官,针对足部反射区的定位及按摩方向的要求,须明确足部各局部的名称和方位。

张振轩,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系专业指压按摩技师,曾为成都月光樱花水疗会所专业男芳疗香薰技师。本人手法专业独特,可以上门为您服务。

成都专业男技师上门按摩服务:张振轩,电话:15308072208,QQ:479028133。项目齐全:皇家精油卵巢保养(80元/90分钟)、玫瑰精油卵巢保养(90元/90分钟)、日式全身油压按摩(100元/90分钟)、泰式全身油压按摩(100元/90分钟)、欧式全身油压按摩(150元/90分钟)、全身精油淋巴排毒(100元/90分钟)、国际巴厘岛全身芳疗SPA精油按摩(可花瓣助浴,150元/90分钟)、全身塑形美体精油按摩(150元/90分钟)、专业丰胸按摩精油胸部护理(立竿见影,188元/90分)、芳香水果漫游(如同小蜜蜂的轻咛,200元/90分钟)。

根据正常人体解剖学的规定:足趾为前方,足跟为后方;足拇趾一侧为内恻,小趾一侧为外恻;足底面为下,足背面为上,足底面又称足的掌跖面;足背的后面与小腿相连接,足和小腿之间构成踝关节。足的拇趾和其他足趾都有内侧、外侧、背面、底面、趾端、趾根等。

足趾的背面有趾四,其底面又称趾腹或趾端掌跖面。足的底面由前向后,分为掌跖前部、足心、足跟3部分。

足部按摩注意事项1.按摩室要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宾客受风着凉。夏天按摩时不可用风扇吹宾客双足。

2.按摩前,保健按摩师与宾客要洗净手、足,剪短指(趾)甲,以防损伤皮肤及交叉感染。并备好按摩巾、按摩膏等所需用品。

3.按摩开始时,心须先探查心脏反射区,并按轻、中、重3种手法力度进行。在了解心脏是否正常的情况下,再决定按摩力度及施术方案,以免发生意外。

4.饭前0.5h及饭后1h内不宜做足部按摩。饥饿易引起低血糖、虚脱;进食后进行足部按摩会进一步刺激胃肠蠕动,加重胃肠负荷,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5. 足部有外伤或感染时,可按摩对侧足部的相应部位或同侧手部对应区域。若因手法不当引起局部红肿、瘀血,可涂一些红花油或樟脑酊等,待局部恢复正常后再进行按摩。

6.按摩时尽量避开骨骼突起处,以防止损伤骨膜。对敏感区应避免重度刺激,对儿童及多数女性,宜用轻手法刺激。

7.按摩后 0.5 h内,嘱宾客饮用 300~500mL温开水,以促进代谢产物及时排出体外。儿童、老人、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减少饮水量,以 150~200mL为宜。

8.按摩的时间,以宾客需要而定。一般以30~45min为宜,不宜过久。

9.按摩后可出现下列短暂反应,客人不必惊慌,坚持数日后,反应可自行消失,不要放弃按摩。(l)按摩后尿量增加,气味变浓,颜色变深。

(2)出现低烧、发。

4.人体有哪十四条经络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 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 分布其外部)。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 布其外部。)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 部。)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 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5.

包括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人体上共有409个穴位,包括14条经络上361个穴位 48个经外奇穴。

这其中,有108个穴位遭受外力击打或者点击后会有明显的症状。而这108个穴位中,有36个大穴被历代武家称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点击或击打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之处。

如果按照头面门、躯体部位、脊背门、腿足门四部分列出,它们分别是: 一、头面门:百会、印堂、睛明(左右双穴)、太阳(左右 双穴)、人中、耳门(左右双穴)、哑门、神庭(左右双穴)、人迎; 二、躯体部位:膻中、乳根、期门(左右双穴)、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章门、太渊(左右双穴)、膺窗(左右双穴)、乳中(左右双穴)、鸠尾、巨阙、曲骨; 三、脊背门:肩井、大椎、命门、长强、肺俞(左右双穴)、厥阴俞(左右双穴)、肾俞(左右双穴)、气海俞(左右双穴)、志室(左右双穴)、海底; 四、腿足门:足三里(左右双穴)、三阴交(左右双穴)、涌泉(左右双穴)。

6.督脉有多少穴位

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

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 龈交 (1) 长强 DU1 Cháng qiáng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门动、静脉分支,棘间静脉丛之延续部;布有尾神经及肛门神经。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癫狂,脊强反折,癃淋,阴部湿痒,腰脊、尾骶部疼痛。

[配伍]配二白、阴陵泉、上巨虚、三阴交治痔疮(湿热下注型) ;配精官、二白、百会(灸) 治脱肛、痔疮。 [刺灸法]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

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 腰俞 DU2 Yāo shū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脱肛,便血,癫痫,淋浊,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配伍]配膀胱俞(灸) 、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刺灸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3) 腰阳关 DU3 Yāo yáng guā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萎,便血。 [配伍]补腰阳关、肾俞、次髎、泻委中治腰脊痛、四肢厥冷、小便频数;配腰夹脊、秩边、承山、飞扬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配膀胱俞、三阴交治遗尿、尿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 命门 DU4 Mìng mén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遗尿,尿频,泄泻,遗精,白浊,阳萎,早泄,赤白带下,胎屡坠,五劳七伤,头晕耳鸣,癫痫,惊恐,手足逆冷。 [配伍]配肾俞、太溪治遗精、早泄、腰脊酸楚、足膝无力、遗尿、癃闭、水肿、头昏耳鸣等肾阳亏虚之症;配百会、筋缩、腰阳关治破伤风抽搐;灸命门、隔盐灸神阙治中风脱症;配关元、肾俞、神阙(艾灸) 治五更泄;补命门、肾俞、三阴交治肾虚腰痛;泻命门、阿是穴、委中、腰夹脊穴治腰扭伤痛和肥大性脊柱炎;配十七椎、三阴交治痛经(寒湿凝滞型) (艾灸) ;配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灸) 治寒湿痹腰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 悬枢 DU5 Xuán shū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完谷不化,泄泻,痢疾。 [配伍]配委中、肾俞治腰脊强痛;配足三里、太白治完谷不化、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 脊中 DU6 Jì zhō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配伍]配足三里、中脘治腹胀胃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腹泻痢疾;配鸠尾、大椎、丰隆治癫痫;配肾俞、太溪治腰膝痛;配至阳、阳陵泉、胆俞治黄疸。

[刺灸法]斜刺0。5~1寸。

(7) 中枢 DU7 Zhōng shū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黄疸,呕吐,腹满,胃痛,食欲不振,腰背痛。 [配伍]配命门、腰眼、阳陵泉、后溪治腰脊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8) 筋缩 DU8 Jīn suò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九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癫狂,惊痫,抽搐,脊强,背痛,胃痛,黄疸,四肢不收,筋挛拘急。 [配伍]配角孙、瘛脉治小儿惊痫、瘛疭、角弓反张;配通里治癫痫;配水道治脊强。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 至阳 DU9 Zhì yáng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七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胸胁胀痛,腹痛黄疸,咳嗽气喘,腰背疼痛,脊强,身热。 [配伍]配曲池、阳陵泉、脾俞治黄疸;配天枢、大肠俞治腹胀、肠鸣、泄泻;配内关、神门治心悸、心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10) 灵台 DU10 Líng tái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六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咳嗽。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