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专业知识耳环

1.如何根据蟋蟀耳环区分和辨别虫色

根据蟋蟀耳环区分和辨别虫色是很容易出错的,必须结合其他条件辨别虫色。

一、紫虫:

1. 蟋蟀紫虫的外观特点:

(1)紫虫容易与青虫相混,但是紫虫的头盖褐中透红,也就是头盖上有红色成分的是紫虫;

(2)还要听叫声,紫虫叫声“急”,频率最快,调最高,声不低宏,高而亮且有金属的脆感。

2. 紫虫中有典型的四类品种:

(1)棍子型:例如黑紫,外形通体发黑,圆头,红牙(也有白牙),非常好认;

(2)麻将牌:例如紫壳白牙,外形全身黑,紫或淡紫尾,大白牙;

(3)枣核型:例如紫牙紫壳,外形全身紫青,高大肚大,衣装如青,头圆小,也比较好认;

(4)淡紫:淡紫跟青虫很难分别,唯独头盖褐中透红,需要听叫明确,叫声急的是淡紫。

把握了几种基本的身型、头子的形状,对于辨别虫色也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多判别,不同的方法(如观外形、听叫声)结合使用,可以增强辨别虫色的判断力。

二、黄虫

1. 蟋蟀黄虫的外形特点:

颜色比紫虫和青虫艳丽的很多,种类有白黄、紫黄、油黄等等,尤其紫黄5色俱全,许多黄虫头、肉背都有浓郁的黄色,这种黄色一般带有一层红光;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复眼上部的耳环,耳环贴近复眼的部分粗大壮阔的很大概率就是黄虫了,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条件来看,不然很容易错认,其他条件如下:

(1)叫声:黄虫叫声比青虫急和紫虫差不多,但不是金属声,声音有些沙哑;

(2)黄虫前进以短步向前窜为主,青虫前进是走路;

(3)黄虫性烈爱打架。

这三个条件比看斗丝和颜色要明确稳当,因为黄虫从白到紫到黑种类太多了。

三、青虫

(1)青虫耳环贴近复眼的部分比紫虫和黄虫细腻精巧;

(2)青虫前进是走路而不像黄虫是窜;

(3)青虫叫声比紫虫和黄虫都慢。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蟋蟀

《王世襄集:蟋蟀谱集成》——第十七种 蟋蟀谱十卷 1375页-1500页

2.《时代广场的蟋蟀》马利欧妈妈的耳环像什么

这本书讲述着一只猫,一只老鼠和一只蟋蟀之间发生的故事。而我却敬畏里面一个小男孩——马利2113欧,他也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之一。马利欧的爸爸妈妈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开了个小报摊,虽然客人不多,但5261每天还是可以卖出去一些报纸的。但有时候,马利欧的爸爸妈妈会没空来报摊,所以,年纪小小的马利欧就会帮爸爸妈妈卖报纸。在马利欧看管报摊时,一天收入也不是很多,但他已经很尽力了,所以父母也不会生气。

看着马利欧帮父母看管着报摊,我的心里有些不好受。要4102知道,和马利欧相差不多大的我有时还会向爸爸妈妈撒娇,要这要那,缠得爸爸妈妈只好花钱去买。当自己乐呵呵的时候,我却常常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有时,爸爸妈妈既要上班,又要担心着不懂1653事的我们,心思就不能完全放在工作上,这样不但影响了父母的工作,还给父母带来莫大的精神负担,这样的孩子内多不懂事呀!

有一个听话,乖巧的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总是尽全力满足着我们成长需要的每容一样东西,每一个愿望,渐渐长大的我们也该像马利欧一样,帮着父母实现他们的每一个愿望吧!

就让我们从做一个乖小孩开始,把爱回报给最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3.蟋蟀的知识

蟋蟀(cricket)是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昆虫,因鸣声悦耳而闻名。

约2,400种,长3∼50公厘(0.12∼2吋)。触角细,后足适於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

前翅硬、革质;后翅膜质,用於飞行。雄虫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约50∼250个)互相摩擦而发声。

音的频率取决於每秒击齿的次数,从最大蟋蟀种类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种类的将近10,000周/秒。鸣声的速率与温度直接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

最普通的鸣声有招引雌性的寻偶声;有诱导雌性交配的求偶声,还有用以驱去其他雄性的战斗声。雌雄在前足胫节都有敏感的听器。

多数雌虫以细长的产卵器产卵於土中或植物茎内,对植物常可造成严重危害。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产卵,若虫於次春孵出,蜕皮6∼12次而成熟。

成虫寿命一般为6∼8周。 蟋蟀亚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属(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domesticus,旧作Gryllusdomesticus)体粗壮,黑或褐色,常打浅洞;取食植物、动物、衣服或互残。

田野蟋蟀又称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时进入室内。家蟋蟀头部色浅,并有深色横带;已从欧洲引入北美;见於建筑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广泛,日夜鸣叫。

在美国售作鱼饵,又用於生物学实验。田野蟋蟀属常出现於诗、文中。

如狄更斯的《炉边蟋蟀》(TheCricketontheHearth)。针蟋亚科(Nemobiinae,或归入蟋蟀亚科)长12公厘,鸣声为一系列高调的颤音,生活在牧区及林区。

条纹针蟋(Nemobiusvittatus)腹部有三条暗纹。树蟋亚科(Oecanthinae)白或绿色。

翅透明;因食蚜虫而有益,但产卵时损伤树枝;鸣声为悠长的颤音。雪白树蟀(Oecanthusfultoni)通称温度计树蟀,因其在15秒钟内发出的颤音数再加40,便大约等於当时的华氏温度。

栖息在乔木和灌木的种类夜间叫,草丛种类日夜都叫。蚁蟋亚科(Myrmecophilinae)的种类小型,3∼5公厘长,无翅,弓背,生活於蚁巢中。

钲蟋亚科(Mogoplistinae)的种类(无翅灌丛蟋)常见於灌丛或热带多沙地区水边的碎石下,体细长,5∼13公厘,无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鳞片。蛣蛉亚科(Trigonidiinae)的种类(有翅灌丛蟋)4∼9公厘长,产卵器剑形,生活於池边灌丛中。

金蛣蛉亚科(Eneopterinae)的种类(褐色灌丛蟋)较大,瘦长,浅褐色,常见於树上或灌丛中。在东方,人们笼养雄蟋蟀听其鸣叫;在中国斗蟋蟀的风习已有数百年之久。

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

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方僧人食用。 在英语中,许多其他昆虫亦称cricket,如灶马、沙螽(Jerusalemcricket)、蝼蛄(molecricket)和蚤蝼(pygmysandcricket)。

物种名称 [编辑本段] 蟋蟀(xishua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器。

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

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

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

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拼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蟋蟀是以善鸣好斗著称的。

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从生物学进化论观点来分析,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同时又招乎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别的同性不识抬举贸然闯入时,那么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

若“最后通牒”失效,那么一场为了抢占领土和捍卫领士的凶杀恶战便开始了,两只蟋蟀甩开。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