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围城》中方对鸿渐知识分子的形象理解
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
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方鸿渐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
他为满足岳父、父亲的虚荣心而买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但他并非真想当骗子。他饱受炎凉世态的折磨。
方鸿渐的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永不安分、永不满足,因而永远苦恼。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方鸿渐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困厄。
然而又缺乏真正献身祖国的民族解放事业的精神、理想,于是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挣扎,处于彷徨、苦闷的境地,方鸿渐正是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典型。 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这一句话道尽了他嘴上机敏而内心怯弱、不无见识而又毫无作为的悲剧性格。我前一阵刚好做了篇资料,怎么样,好的话多少给点分吧。
2.概括《围城》的主要内容,简析其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简介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
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
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
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
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
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明,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
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
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
我们这里所选的第六章是这个单元之中的重场戏。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
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
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
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
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
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
3.《围城》的人物形象
2007年04月19日 星期四 19:15《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和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透辟的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
作为《围城》一书中的正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首先,无奈和尴尬占据了方鸿渐的一大部分心灵空间。
在《围城》这本书中,方鸿渐的无奈既体现在恋爱方面,更体现在他的工作和婚姻方面。在爱情上,他患得患失,脚踩两只船,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真爱唐晓芙;在三闾大学,他不想立牌坊,也不愿当婊子,结果两头不讨好,“连如夫人也做不成”,只能被扫地出门;他和孙柔嘉的婚姻更是他性格悲剧的集中体现。
一不小心踏进了婚姻的城堡,却根本没有精神和物质的准备,只落得个在老式的丧钟声中,凄凄惶惶,不知何去何从的结局。 此外,我不得不承认方鸿渐这个人确实有些小聪明。
正因为有了这一元素加盟,才能偶尔让他在这个如旋涡般的大社会中精彩一次。例如,他在买了假文凭后反骂了那个爱尔兰人一通,并且还在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博士照,从而达到了欺骗父辈们的目的。
又如,在教书时把参考书藏起来好让学生们觉得自己知识渊博,从而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 方鸿渐性格的形成主要是根源于民风、生长的环境以及西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就如前两个元素,方鸿渐是在一种有着铁的硬、淡而无味的豆腐、狭小的轿子和泥土的气息的环绕中长大的。正因为他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才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既要强、狭隘,却又无聊又略带传统气息的可笑又矛盾。
此外,再加上方鸿渐的留学之旅,使得他本来复杂的性格变得更加的令人难以把握。这些具体体现在方鸿渐种种围城式的经历。
在现在的社会中,方鸿渐这种类型的人物已经屡见不鲜。正验证了一位北大教授的话,即是“每个中国男人都可以在方鸿渐的身上找到他的影子。”
例如,现在留学他国已成为了一种热潮,一只只“海归”的身上都会体现出传统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强烈冲击。 方鸿渐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生活环境对其的影响。
(一)方鸿渐自身方面的因素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
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丈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
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全身选择”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是否愿意,都会在你的潜意识中留下痕迹,这是文化对人的制约性,而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了解的方鸿渐,这种制约性就愈加强烈。我认为,这就是方鸿渐性格中最大劣根性的根源所在。
(二)方鸿渐悲剧的社会根源 “任何悲剧冲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 首先,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方鸿渐生存的环境,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社会、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侵略与反侵略……中国被卷进了时代的旋涡。 其次,中国的传统生存结构——家族本位制内部的明争暗斗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是导致方鸿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传统生活规则中,“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和确认,每个人的自身价值与意义都显现在与他人的对应关系上,建立关系的成与败,意味着自身追求的成败。而方鸿渐的性格特点恰恰绝定了他与这些关系的亲密程度,从而形成了方鸿渐悲剧的社会根源。
4.《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物形象分析
《围城》中方鸿渐是个有复杂性格的人,他复杂的思想性格情感生活表现在:一方面他在 追求纯真的朴实的爱,讨厌爱情生活中的世俗气.另一方面他胆小怯弱.他在矛盾状态中为爱情几经追求,失爱.再追求爱.最后成为情场上的失败者.方鸿渐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家庭生活上.一方面,他希望过真诚愉快自由的家庭生活,一方面,他又软弱无能,摆脱不开旧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压力.致使刚成立的小家庭陷于破裂的危机.方鸿渐的思想复杂的思想性格其次表现在事业生活上.在事业上,方鸿渐虽然有一定的主义感,对生活中的坏现象有着不平的愤怒,也进行挣扎,但有时抱有幻想,常常屈于环境的压迫,总是处于尴尬的境地.在他身上有着封建次序的绝望.也有着古老生活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20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熏陶,也有着对西洋文化的鄙夷.他当然说不上是英雄.但也不是个坏人。
他身上有些善良正直的品行和民族灵魂.但那样的社会不仅造成了他的矛盾思想性格也注定了他不会有焕发光彩的生活道路。
5.钱钟书的‘围城’ 中人物‘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1947年出版,至今已六十年矣。
一个甲子的时代变迁,书中人物却依然光彩照人。《围城》对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挖掘,就是放到今天,似乎也恰如其分。
历久弥新,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时间或许是检验的标准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方鸿渐,另外还有赵辛楣、高松年、李梅亭、孙柔嘉等重点塑造的形象。
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欣赏这本现代的《儒林外史》。本文把《围城》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为三类:政客型、实用型、迂腐型,分别予以分析。
一、政客型 自古以来,官本位的思想已经深深镌刻在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心中,学而优则仕似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热心仕途的知识分子,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屈原、杜甫、陆游、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完全是从天下苍生的福祉出发;还有一类则纯粹是想当官,把当官看作牟取财富名利的途径。
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手段,科举也是手段,知识分子的称谓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他们最热衷的是官位。在《围城》中,赵辛楣、高松年就是这类政客型知识分子的代表。
在和方鸿渐的一次争论中,赵辛楣语塞,“幸而他知道外交家的秘诀,一时上对答不上来,把嘴里抽的烟卷作为遮掩的烟幕。苏小姐忙问他战事怎样,他便背诵刚做好的一篇社论,眼里仍没有方鸿渐。”
①赵辛楣对“外交家的秘诀”运用娴熟,可以即席背诵一篇“社论”,可见其政治“修养”到了何种地步。 赵辛楣放弃在上海的报社工作,转而到三闾大学教书,他说:“教书也可以干政治,你看现在许多中国大政客,都是教授出身,在欧洲大陆也一样……干政治的人先教书,一是可以把握青年人的心理,二可以训练自己的干部人才,这跟报纸的制造舆论是一贯的。”
②无论办报还是教书,在赵辛楣看来目标都一样,都是“干政治”。赵辛楣的这段话,把先教书、再从政的理由讲的直接明了。
再看看小说中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高松年。作为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在教员聘用、干部任命等人事安排上,充分展示了他平衡各派势力的政治手腕。
高松年下聘书给李梅亭,聘请他当国文系主任,可没想到汪处厚的侄儿在教育部当次长,发了话。高松年权衡利弊,就把国文系主任的位置给汪处厚了。
可是对李梅亭如何交代?面对这一难题,高校长走为上计,采取回避战术。李梅亭刚到,国文系就弄了个接风宴会。
李梅亭开始还挺高兴,大赞国文系的人知书达理。没想到这么重要的宴会,高松年却故意不出席,而由汪处厚唱主角。
在宴会上,众人皆称汪处厚为汪主任,汪处厚也俨然以主任自居,致辞道:欢迎新成员的加入!这个接风宴会,实际上成了逼迫李梅亭接受既成事实的会议。高校长的政治手腕,不可谓不娴熟。
接下来是处理方鸿渐聘用的事,高松年干脆来个撒谎的招数,把责任推给那个他根本没写的信——“‘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③ 高校长的政客型特征,还表现在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
“高松年研究生物学,知道‘适者生存’是天经地义。他自负最能适应环境,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
……今天政治学会开成立会,恭请演讲,他会畅论国际关系,把法西斯主义跟共产主义比较,归根结底是中国现行的政制最好。明天文学研究会举行联欢会,他训话里除掉说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以外,还要勉励在座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士比亚,……后天物理学会迎新会上,他那时候没有原子弹可讲,只可以呼唤几声相对论,害得隔了大海洋的爱因斯坦右耳朵发烧,连打喷嚏。
此外他还会跟军事教官闲谈,说-两个‘他妈的’!那教官惊喜得刮目相看,引为同道。”④高校长的“博学”,善变,简直令人叫绝!在高校长的领导下,三闾大学办学不到一年,就“已经给什么‘粤派’、‘少壮派’、‘留日派’闹得乌烟瘴气了。”
⑤ 我们看赵辛楣、高松年这类人物,他们有强烈的权力欲,性格上集教授、官僚、演员于一体。关于这类政客型知识分子产生的过程,作者有一段十分直白的评论:“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
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然大道。”
⑥从大学走向政坛,教授变成政客,这条“坦然大道”,就是今天所谓“大学之道”。 政客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就是遵循着这条道路。
二、实用型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入世”和“出世”之说,但是真正能超然物外、不涉红尘的,着实没有几个。人脱离不了现实,“入世”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选择。
这类实用型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是具体的生活,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围城》中,李梅亭、苏文纨、孙柔嘉是此类知识分子的代表。
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李梅亭为了车票的事,大胆地找妓女李美玉帮忙。这一突。
6.《围城》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主人公方鸿渐,虽有轻浮孟浪的一面,但还毕竟是一个本性善良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彷徨苦闷,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具有双重人格,有着对封建文化的绝望,也有着对古老传统的重袭,既有着一副崇洋媚外的空虚内心,也有对西洋文化的鄙夷.总之,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时代产儿
.
孙柔嘉是个现实的好女人,具备贤妻良母的素质,同时也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和自食其力的新女性。她的不幸,在于找错了对象,更甚的是俘获这个对象的方法,是她失败婚姻的根源。
苏文纨也是个不幸的女人,好在她的物质生活一直都不错,也勇于并乐于自得其乐,苏文纨不可爱在她太做作,太虚荣,同时自我感觉太好,而且又太需要别人的赞美。她在追求方鸿渐时也使用了一些手腕,与孙柔嘉比起来,就显得阴险和卑劣一些,如果孙柔嘉的小伎俩还让人同情、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的话,苏文纨使用的手段就显得有些仗势欺人了。
唐晓芙是本书女性角色中的一个完美形象,当然也是许多现实生活中男人心目里的白雪公主的化身.可爱、青春和真实,她是这个摩登文明社会里的罕物,唐晓芙漂亮、活泼、可爱、聪明、率性又善解人意,所有的女性应该具备的优点全集中在她身上.
鲍小姐她放荡不羁,穿着暴露,这个“局部真理”形象说明这一点,并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鲍小姐是个中葡混血儿,个性放荡不羁、思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