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了解中国最早的农耕著作
贾思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农业科学家。
他编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农业生产技术著作,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广泛重视和高度评价。 《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
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贾思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归划。对开荒、耕种到生产后的加工、酿造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详细记述,同时还论述了种植学、林学以及各种养殖学。
《齐民要术》的分类是依据每个项目在当时农业生产、民众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来划分的。 第二,《齐民要术》中详尽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
另外,他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主要是轮换作物品种,并出现了绿色植物的栽培及轮作套种的方式,明确提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作物品种而异,不能整齐划一。 第三,《齐民要术》提出了选育良种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
贾思勰认为种子的优劣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谷类为例,书中共搜集谷类80多个品种,并按照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说明了如何保持种子纯正、不相混杂,种子播种前应做哪些工作,以期播种下去的种子能够发育完好,长出的幼芽茁壮健康。
第四,《齐民要术》把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书中叙述了养牛、养马、养鸡、养鹅等等的方法,共有6篇。
书中还指出如何使用畜力,如何饲养家畜等,还提出如何搭配雌雄才恰到好处。书中又记载了兽医处方48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病等,提出了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发现后迅速隔离、讲究卫生并配合积极治疗的防病治病措施,今天有的措施仍在采用。
第五,农产品的加工、酿造、烹调、贮藏等技术也是《齐民要术》所涉及的内容。书中阐述了酒、醋、酱、糖稀等的制作过程,以及食品保存等。
从所记载的工艺过程看,当时的人对微生物在生物酿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有所认识,并掌握了很多实际经验和制作技巧。 书中记载的蔬菜贮藏技术在我国北方仍被使用:9、10月间,于地上挖坑,深约一米或更多(视贮藏量而定),然后把新鲜的蔬菜一层层摆在坑中,再摆一层放一层土,最上面留下一尺多全部用土盖好。
这样,冬天取出来的蔬菜不失水分,和夏秋时的一样新鲜。 第六,书中还记载了许多关于植物生长发育和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资料。
譬如:“种椒第四十三”中讲述了椒的移栽,说椒不耐寒,属于温暖季节作物,冬天时要把它包起来;又如“种梨第三十七”中说梨的嫁接“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技,三年既结子而树丑”。书中还有许多类似记载材料,其中最为可贵的是“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温烟防霜的经验。
书中认为“下雨晴后,若北风凄冷,则那天晚上一定有霜”,根据这一方法,人们可以预防作物被冻坏,从而避免损失。另外还可采用放火产生烟,从而可以防霜。
第七,《齐民要术》中很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描述了多种经营的可行性,使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 书中种白杨一节,预算了可得收入:1亩3垄,1垄720穴,1穴屈折插1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做屋椽,1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10亩,3年一轮,那么收入将相当可观。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种以小本钱赚大钱的方法。 《齐民要术》得到各类学家的高度评价。
首先是农史学家称赞《齐民要术》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的结构体系,它高度概括了农业耕种的精湛技艺,使农业有了更深的发展;其次是经济史学家,认为《齐民要术》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为其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利的途径;再有食品史学家认为《齐民要术》在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等方面也给出了很好的技巧,为这方面的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齐民要术》一书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2.《齐民要术》介绍了哪些农业生产技术
《齐民要术》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因此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
书中前五卷记述了粮食、油料、纤维、染料作物、蔬菜、果树、桑树等栽培技术,第六卷专门介绍禽畜和鱼类养殖;第七卷到第九卷介绍了农副产品加工、储藏,包括酿造、腌制、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乃至煮胶和制笔墨等知识。总结了6世纪以前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详细介绍了有关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果树林木的种植法,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法,以及食品的酿制与食品的贮藏法。
对于当时及后世农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
3.齐民要术的著作是对前代农业经典的总结书中记载的农业经验具体有哪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全书92篇,分为10卷,约11万字,包括农艺、园艺(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林木、畜牧(家禽、家畜的饲养)、养鱼和农产品制造(如酿造、食品加工)及其他农业、手工业等;其中,农艺和园艺占了重要篇幅。从西周以来,我国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在该书中都做了总结性的叙述。在农作物的栽培和种植方面,《齐民要术》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书中记载了主要农作物粟、黍、稷的播种日期,介绍了怎样选种、浸种和给水稻催芽技术,以及轮作和套种的经验。该书在强调因地、因时制宜的同时,对土壤的改良和耕作技术(耕、锄等)也十分重视,提出要经常保持土壤中所含有的适量水分,增强土壤肥力,要利用农作物吸收养料的不同,进行作物的轮作、间作、混作和套作。应当指出,该书中提出了绿肥轮作的方法。当时欧洲还广泛实行轮换休耕的耕作方法,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人在农业上才实行绿肥轮作制。在蔬菜栽培方面,认为应高度利用土地,生产上要粪大水勤。在果树种植方面,详细介绍了嫁接法。在家畜饲养方面,注意喂料和喂水。该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二十多种造酒的方法。该书引用有关著作156种,在我国农学史和世界农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4.《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在我国北魏时代(公元5世纪至6世纪间),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名叫贾思勰。他精心钻研总结了历史上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耗费11年心血,写成一部11万多字的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被历代农学家尊为经典。
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青少年时勤奋好学,是个“读书破万卷”,颇有抱负的人。最喜读的是农业著作,尤其对西汉时的《汜胜之书》,更是爱不释手。
贾思勰曾任高阳太守。他鄙视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因此在他出任期间,总是千方百计地努力发展高阳地区的农业生产,耐心地教导百姓重农、务农和爱农。并决心用毕生的精力,做一些对祖国农业和子孙万代有益的大事。
贾思勰顺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大约在公元533年,开始撰写农书。在撰写农书之前,为自己规定一条原则:“采捃经传,搜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他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同时,开始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每到一处,他都要详细问,详细记,有时还亲自参加耕种,拜老农为师。
贾思勰进行广泛调查,去菜圃学习栽培技术,记录蔬菜品种;到果园学习嫁接和繁育技术。走遍一些桑园、蚕室、酱园、磨房……甚至向妇女儿童收集与农业有关的歌谣谚语,学习烹饪及农副产品加工的知识和方法。
贾思勰为了研究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掌握各地情况和生产技术,不仅长期在山东深入调查,还到豫北、冀中、冀南、晋东、晋南等地考察。
《齐民要术》共分10卷,92篇,其中正文7万多字,注文4万字。“齐民”即平民,“要术”就是百姓民众谋生的主要技术。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农艺、蔬菜、果树、林学、畜牧、养鱼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专业,其中农业部分约占全书的1/3。
本书的农艺部分,记述了从整地播种到收获贮藏的一整套技术。特别是整地作业,继承《汜胜之书》的耕作原则,总结了耕、耙、耪的技术体系。
我国北方气候干燥,春季少雨多风,且多伏旱,农业生产历来受干旱的威胁,防旱保墒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齐民要术》对此有精辟的论述。
本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巧妙的轮作安排。关于绿肥的使用,为培养和恢复土壤肥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在栽培植物的品种特别是禾谷类作物和果树方面,贾思勰曾下过很大功夫,收集到许多宝贵的材料。在良种繁育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出了选种的原则、标准和方法等,把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科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贾思勰对作物栽培管理技术也有许多创造,对播种前的“浸种”、“拌种”技术和播种期、播种量的掌握都有记载和创造。
本书记载的果树繁殖技术包括播种、扦插、分株等繁殖法。果树嫁接法,已有不同种间的嫁接。这说明我国很早就掌握了果树的无性杂交技术。
本书有相当篇幅记载林木经营的内容,所记的树木都有一定的用材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多为速生树种,甚至对其移栽法和应注意的事项,都叮咛备至,这些经验被后来的农书或种树书所引用。
它还介绍了我国古代在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方面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术。
《齐民要术》写成后,风行于黄河流域,后来又传播到江淮地区,不仅北方旱农视为规范,水乡泽农也广泛采用书中的原理和一些技术措施。近代以来,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都在研究《齐民要术》,称它为“贾学”。
《齐民要术》总结和传播了传统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齐民要术》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它对我国和世界农业技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贾思勰作出了无愧于那个时代和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5.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对秦汉以来中国黄河流域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保存了汉代农业技术的精华,而且着重总结了《汜胜之书》以后北方旱地农业的新经验、新成就。
扩展资料
《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 ,其中涉及饮食烹任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在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饮食烹任著作基本亡佚的情况下,《齐民要术》中的这些食品、菜点资料就更加珍贵了。
书中对造乳酪强调必须严格控制温度,这也和现代科学原理相吻合。至于菜肴的烹任方法,多达二十多种,有酱、腌、糟、醉、蒸、煮、煎、炸、炙、烩、熘等。特别是“炒”,这种旺火速成的方法已明确在做菜中应用,其意义十分重大。
书中详细记录的两种面点发酵法,在中国面点史上占有重要一页。《齐民要术》中的食品、菜点制法有着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工艺水平。如书中记载由曹操所献的“九酝酒法”,其连续投料的酿造方法。开创了霉菌深层培养法之先河,它可以提高酒的酒精浓度,在中国酿酒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重视的是,书中记载了细如韭叶的面食“水引”的详细制法,日本等国的学者认为,这“水引”正是全世界面条的肇始。 对精耕细作的园艺技术,林土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家禽的饲养管理、良种选育、外形鉴定,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技术等,《齐民要术》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该书自出版后,长期受中国历朝政府重视,传遍海外后亦被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齐民要术》可解作平民谋生方法,亦可解为治理民生的方法。北宋时期的官刊善本不易看到,有“非朝廷人不可得”之说。
唐、宋以来出现不少农书,无不以它为范本,其中,元《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授时通考》均受其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民要术
6.《齐民要术》介绍了哪些农业生产技术
《齐民要术》一书,内容非常丰富全面,因此有农业百科全书之称。
书中前五卷记述了粮食、油料、纤维、染料作物、蔬菜、果树、桑树等栽培技术,第六卷专门介绍禽畜和鱼类养殖;第七卷到第九卷介绍了农副产品加工、储藏,包括酿造、腌制、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乃至煮胶和制笔墨等知识。总结了6世纪以前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详细介绍了有关粮食作物、蔬菜瓜果、果树林木的种植法,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法,以及食品的酿制与食品的贮藏法。
对于当时及后世农业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均具有重大影响。
7.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记载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哪些知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迁都在内,共有六点: 1.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办法. 2.均田制 中原地区经过长期战乱,人口大量的流动,许多土地荒芜,还 有大量的土地为豪富之家强占,不少农民脱离户籍,成为豪富之家的私有人 口,遭受豪富之家的残酷剥削和奴役.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发,遇到很 大困难.这一情况到孝文帝时,仍极严重.公元 485 年,孝文帝下均田令. 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1)男子 15 岁以上,受露田 40 亩,桑田 20 亩;夫人受露田 20 亩.露 田加倍或加 2 倍授给,以备休耕.年满 70 岁,还田于官.桑田为世业,不还 官.桑田按照规定,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宜蚕桑的地区,改 授麻田,男子 10 亩,妇人 5 亩. (2)土地不准买卖,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 (3)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壮牛 1 头,受田 30 亩;每户限 受 4 牛之数,不再给桑田. (4)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为 15 顷,太守 10 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丞 6 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均田制名为均田,实际是基本保持原有的土地占有不均的状况不变.因 为大族地主除了继续用隐瞒土地的手段以对付官府之外;他们又拥有众多的 奴婢,还有耕牛,按均田制的规定,应分到许多土地.这样,足以保住他们 的产业.但均田制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如规定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并不准买卖,这些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 土地.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利于 开垦荒地,发展生产.自耕农增多,户口滋殖,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 徭役. 3.三长制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是代替宗主督 护制的基层制度. 4.户调制 废除九品混通制.一夫一妇纳户调帛 1 匹、粟 2 石.15 岁以 上未娶妻的,4 人出一夫一妇之调等. 5.迁都洛阳 公元 494 年,迁都到洛阳. 6.改易习俗 穿汉服,用汉语,改汉姓等。
8.“齐民要术”主要大概内容
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
“要术”指谋生方法。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533年-534年),它系统总结了在此以前中国北方的农业科学技术,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
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 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影响。
指的就是《齐民要术》。 贾思勰,益都(今属山东)人。
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
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
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其中有一条:“耕而不劳,不如作暴”。天气新晴,是夜必霜 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 耕锄不以水旱息功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耕而不耢,不如做暴 二月三月种者为植禾,四月五月种者为穉禾 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