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的知识链接

1.颅底骨折的资料.应该怎么养好.

查阅相关教科书籍,记载:

1.诊断

颅底结构复杂,一般可依据外伤史、皮下瘀斑、脑脊液外漏和脑神经损伤等,进行诊断,X线检查意义不大。

(1)颅前窝骨折。①”熊猫眼征”:伤后逐渐出现眶周广泛淤血及结膜淤血。②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额窦或筛窦由鼻孔流出。③骨折累及筛板或视神经管可合并嗅神经或视神经损伤。

(2)颅中窝骨折。①鼻出血或脑脊液鼻漏:骨折累及蝶骨,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②脑脊液耳漏及面的神经损伤:骨折累及颞骨岩部,脑膜、骨膜及鼓膜,脑脊液经中耳由外耳道流出;③垂体或第Ⅱ、Ⅲ、Ⅳ、Ⅴ、Ⅵ脑神经损伤;④海绵窦症状:骨折累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造成动静脉瘘的形成而出现搏动性突眼及颅内杂音;⑤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裂孔处及颈内动脉管处破裂。

(3)颅后窝骨折。①Battle征:骨折累及颞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1~2日出现乳突皮下淤血斑;②枕下部肿胀及皮下淤血症: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③后组脑神经损伤:枕骨大孔或岩尖后缘附近的骨折可合并后组脑神经损伤。

最好要借助颅底薄层CT这一客观检查帮助判断。颅底骨折的cT检查其实假阴性率应该是挺高的,主要还是看症状学的诊断。冠状位扫描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我觉得颅底的薄层CT平扫还是很有价值的。

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颅底骨折多会自愈。即使合并脑脊液漏的患者也有90%以上可以自愈。

2.颅底骨折在愈合前主要是防止颅内感染和低颅压的发生。

3.对于经过卧床,调整体位,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甚至腰穿治疗仍有脑脊液漏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

4.单纯颅底骨折并头痛,头昏的患者首先要找出原因。是否为低颅压所致。这种情况不能作高压氧。

5.颅底骨折合并脑损伤的患者,其头痛,头昏为脑损伤的表现时,可在颅底骨折愈合后行高压氧治疗。

由于有外伤性脑脊液漏,漏止后一直头痛头昏,应怀疑有外伤性颅内低压综合征的可能。建议查腰穿测脑脊液压力明确。若是,治疗如下:

1.卧床休息。一般采用头低脚高位。

2.液体摄入。口服或静脉给予超过正常需要量的1-2升。

3.促进脑脊液分泌。用药物促脑脊液分泌,如:麻黄素、毛果云香碱、肾上腺素、咖啡因、激素等。

4.扩张脑血管,用灯盏花素、丹参等扩张脑血管。

5.鞘内注入空气或液体。

2.简述颅底骨折病人的护理要点

颅底骨折大多为颅盖和颅底的联合骨折,绝大多数为线形骨折。

1.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最好将病人安排在单人病室,同时限制、减少探视陪护人员,病室要早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30分钟。 2. 保证正确卧位,促进漏口早期闭合有脑脊液外漏时,要维持特定的体位,其目的是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硬膜破损处,有助于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

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前颅窝骨折且神志清醒者给予半卧位,昏迷者抬高床头30度,患侧卧位;中、后颅窝骨折者卧于患侧。维持特定的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日。

绝大部分病人在伤后1周内漏口常能自行愈合。 3. 加强耳鼻、呼吸道护理,预防颅内感染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时,属隐性开放性骨折,护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

要及时清除鼻前庭或外耳道内的血迹和污垢,防止液体引流受阻而逆流。于鼻孔处或外耳道口松松放置一消毒干棉球,浸湿后及时更换,并根据浸湿的棉球数估计漏液的多少。

擤鼻涕、打喷嚏、用力咳嗽、屏气排便等动作均可增加颅内压,加重脑脊液外漏或引起气颅,所以颅底骨折病人要注意避免上述动作。禁止抠鼻、挖耳,严禁鼻腔吸痰或插胃管、耳鼻滴药、冲洗和填塞等。

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可让病人深呼吸、浅咳,配合雾化吸入、应用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必要时可经口吸痰。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4、饮食护理颅底骨折病人的饮食要营养丰富、易消化。不宜进食刺激性和坚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饮食要富含高蛋白和丰富的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必要时应用开塞露或灌肠,以免用力大便增高颅内压。 5、确定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的方法正常脑脊液为清水样,无色透亮。

脑外伤时,血性脑脊液易与耳鼻道损伤所致的出血混淆。当不能确定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时,可通过下列方法鉴别: (1)将漏出液滴于白色吸水纸或纱布上,血迹外有宽的淡黄色晕圈,犹如月晕样; (2)被脑脊液浸湿的手帕,没有被鼻涕或组织渗出液浸湿的那样干后变硬的现象; (3)收集血性漏出液观察,血性脑脊液多不易凝固; (4)脑脊液含糖量较高,可用尿糖试纸测定; (5)部分颅底骨折病人,鼓膜仍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病人可自觉有咸味或腥味液体咽下。

6、观察有无脑损伤和颅内感染症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注意病人有无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情况;对病情做好记录。一般对于脑外伤病人,护士往往警惕高颅压的症状和体征,而对于低颅压的重视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当大量的脑脊液外漏时,可导致低颅压,病人表现为意识淡漠、头痛、头昏、视力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

发生低颅压时,应取平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失,同时静脉补液。 7、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颅底骨折病人一般表现为两种心理状态:出现脑脊液外漏、颅神经损伤等症状时,病人大都十分恐惧;而轻症病人对疾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为不以为然。

在住院治疗期间,需长时间卧床,日常活动受到限制,治疗费用高,病人往往出现焦虑、烦躁情绪,护士要做好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使病人了解颅底骨折的相关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摘自39健康。

3.颅底骨折护理常规

1。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最好将病人安排在单人病室,同时限制、减少探视陪护人员,病室要早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新,每日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30分钟。2。

保证正确卧位,促进漏口早期闭合有脑脊液外漏时,要维持特定的体位,其目的是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硬膜破损处,有助于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病人要绝对卧床休息,前颅窝骨折且神志清醒者给予半卧位,昏迷者抬高床头30度,患侧卧位;中、后颅窝骨折者卧于患侧。

维持特定的体位至停止漏液后3日。绝大部分病人在伤后1周内漏口常能自行愈合。

3.加强耳鼻、呼吸道护理,预防颅内感染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时,属隐性开放性骨折,护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要及时清除鼻前庭或外耳道内的血迹和污垢,防止液体引流受阻而逆流。

于鼻孔处或外耳道口放置一消毒干棉球,浸湿后及时更换,并根据浸湿的棉球数估计漏液的多少。擤鼻涕、打喷嚏、用力咳嗽、屏气排便等动作均可增加颅内压,加重脑脊液外漏或引起气颅,所以颅底骨折病人要注意避免上述动作。

禁止抠鼻、挖耳,严禁鼻腔吸痰或插胃管、耳鼻滴药、冲洗和填塞等。对于呼吸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可让病人深呼吸、浅咳,配合雾化吸入、应用祛痰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必要时可经口吸痰。

加强口腔护理,遵医嘱静脉应用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4.饮食护理,颅底骨折病人的饮食要营养丰富、易消化。

不宜进食刺激性和坚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饮食要富含高蛋白和丰富的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必要时应用开塞露或灌肠,以免用力大便增高颅内压。

5.确定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的方法,正常脑脊液为清水样,无色透亮。脑外伤时,血性脑脊液易与耳鼻道损伤所致的出血混淆。

当不能确定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时,可通过下列方法鉴别:①将漏出液滴于白色吸水纸或纱布上,血迹外有宽的淡黄色晕圈,犹如月晕样;②被脑脊液浸湿的手帕,没有被鼻涕或组织渗出液浸湿的那样干后变硬的现象;③ 收集血性漏出液观察,血性脑脊液多不易凝固;④脑脊液含糖量较高,可用尿糖试纸测定;⑤部分颅底骨折病人,鼓膜仍完整时,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病人可自觉有成味或腥味液体咽下。6.观察有无脑损伤和颅内感染症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注意病人有无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情况;对病情做好记录。

~般对于脑外伤病人,护士往往警惕高颅压的症状和体征,而对于低颅压的重视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当大量的脑脊液外漏时,可导致低颅压,病人表现为意识淡漠、头痛、头昏、视力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发生低颅压时,应取平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失,同时静脉补液。

7.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颅底骨折病人一般表现为两种心理状态:出现脑脊液外漏、颅神经损伤等症状时,病人大都十分恐惧;而轻症病人对疾病缺乏足够的重视,表现为不以为然。在住院治疗期间,需长时间卧床,日常活动受到限制,治疗费用高,病人往往出现焦虑、烦躁情绪,护士要做好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使病人了解颅底骨折的相关知识,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4.颅底骨折的分类有哪些

颅底骨折的分类有: (1) 颅前窝骨折:常累及额骨眶板和筛骨,引起的出血经前鼻孔流出;或流进眶内,眶周 皮下及球结合膜下形成疯血斑,称之“熊猫”眼征。

骨折处脑膜破裂时,脑脊液可经额窦或筛 窦由前鼻孔流出,成为脑脊液鼻漏,空气也可经此逆行进入颅腔内形成颅内积气。 筛板及视 神经管骨折可引起嗅神经和视神经损伤。

(2) 颅中窝骨折:常累及颠骨岩部,脑膜和骨膜均破裂时,脑脊液经中耳由鼓膜裂孔流 出形成脑脊液耳漏;如鼓膜完好,脑脊液则经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常合并第Ⅶ或Ⅷ对脑神经 损伤。如骨折累及蝶骨和颞骨内侧可伤及脑垂体和第Ⅱ、Ⅲ、Ⅳ、V及Ⅵ对脑神经。

如果伤 及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可形成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而出现搏动性突眼;颈内动脉如在破裂孔或 在颈内动脉管处破裂,则可发生致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 (3) 颅后窝骨折: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2〜3日出现乳突部皮下淤血 (Battle征)。

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淤血;骨折累 及枕大孔或岩骨尖后缘,尚可出现个别或全部后组脑神经(即第Ⅸ〜Ⅻ对脑神经)受累的症 状,如声音撕哑、吞咽困难。

5.颅底重要医学知识

1.诊断颅底骨折最重要的依据是脑脊液漏.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颅颈交界区的发育畸形,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可能与胎儿时期母亲服用药物不当或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导致胚胎发育障碍有关。颅底凹陷症的畸形表现有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畸形表现形式有:扁平颅底、寰枢椎脱位、寰枕关节脱位、寰枕融合、小脑扁桃体疝(chiari畸形)等。患者一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复合畸形为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的本质一般是因扁平颅底,或枢椎齿状突向上脱位吗,陷入枕骨大孔而引起脑干或延髓受压迫引起的。由于受压的部位是脑干和脊髓的连接部位,该部位不仅有控制四肢感觉运动的重要神经,而且有重要的呼吸循环中枢,所以,该病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患者大多渐进性发展为四肢瘫痪、残废、甚至过早夭折。

国内外很多学者为攻克这类疑难疾病投入了大量研究。随着对颅底凹陷症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特点等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手术方法的改进,近年来,该疾病已不在是不治之症,许多患者在得到早期诊断后,早期接受手术,都能够完全康复,恢复到正常人群中,开始新的生活。广州军区总医院骨科医院的脊柱外科是目前国内治疗该疑难病最好的医院之一。每年前来全国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为了能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目的,提醒患者注意一下几点:

1 该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的年龄,也有10岁左右发病的,一般发病越早,病情越重。

2 早期一般表现为不明原因的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有些患者被当地医生诊断为“颈椎病”,甚至误诊为“脑梗塞”而耽误治疗。

3 患者一般都具有一个特异性的体貌特征,那就是“脖子短”甚至有些患者给人“没长脖子”的印象。

4 有些患者平时没有什么症状,可在一次体育运动中轻微外伤,或者跌到后,就出现双下肢行走无力,走路摇摆等表现,做颈椎和头颅的CT检查被诊断出“颅底凹陷症”

总之,如果一个平时看似很正常的人,如果在一次较轻微的外伤后,或者不明原因出现逐渐加重的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表现,而作常规的颈椎CT,颅脑CT检查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应该高度警惕“颅底凹陷症”这一少见的疑难病。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