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一词的由来
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或探索所获得的认识、判断或技能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
出自汉 刘向 《列女传·齐管妾婧》:“人已语君矣,君不知识邪?” 《魏书·阉官传·贾粲》:“ 世宗 末,渐被知识,得充内侍。”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每面各有朱记七窠,文若谬篆,而又屈曲勾连,不可知识。”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院主大相敬重,又见他知识事体,凡院中大小事务,悉凭他主张。” 鲁迅 《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在文学界也一样,我们知道得太不多,而帮助我们知识的材料也太少。”
2.形容知识储备多的成语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博通经籍】: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达士通人】: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掉书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掉文袋】: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
【读书破万卷】: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风流儒雅】: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腹饱万言】:指学识渊博.
【高才博学】:高才:才能杰出;博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高才大学】: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高才硕学】:高才:才能杰出;硕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宫墙重仞】:宫:宫殿,古时也指一般房屋;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合七八尺.房屋的墙高达数仞.比喻老师学识渊博,不可能一下接触到.
3.“学习”这个词的具体来历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
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①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习”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
“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4.形容“知识储备多”的成语有什么
形容“知识储备多”的成语有:学富五车,立地书橱,才高八斗、满腹经纶 、博古通今、博学多才、五车腹笥、学富才高、博览五车、饱学之士。
1. 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2. 立地书橱(lì dì shū chú):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出处:《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3. 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4. 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5. 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6. 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7. 五车腹笥(wǔ chē fù sì):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8. 学富才高(xué fù cái gāo):学识渊博,才能高强。出处:明·朱之瑜《答安东守约问三十四条》:“不能作文,虽学富五车,忠如比干,孝如伯奇、曾参,亦冥冥没没而已!”
9. 博览五车(bó lǎn wǔ chē):指读书多,学识渊博。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真个是:才过子建,貌赛潘安。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10. 饱学之士(bǎo xué zhī shì):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5.面试前的知识储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平时的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等与面试的成败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考生感到答面试题时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思路,加之紧张更是无话可说,或者所说的话词不达意,周建老师建议考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准备:
(一)长期准备。“处处留心皆学问”,考生平时要做个有心人,广泛地阅读、收集、积累材料。不仅要掌握古今中外的人文科学、时事政治,还要加强自身在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修养。这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比较适合刚开始着手复习的考生。
(二)短期备考。首先,因为考生距面试时间比较短,可先找一些近几年的真题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来熟悉题型及答题思路。其次,在短时间内考生要尽可能地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尤其要收集一些国内国际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然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梳理,对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经济建设、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等重要事件达到熟知的程度。最后,就是记忆。考生每天都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来记忆这些事件的要点,除了要记住事件发生的大致情况,还要记名言警句、时文政评等等,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终达到这些理论知识可以运用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的程度。
6.“学习”这个词的具体来历
在中国,学习这一词,是把“学”和“习”复合而组成的词。
最先把这两个字联在一起讲的是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①意思是,学了之后及时、经常地进行温习和实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很明显,学习这一复合名词,就是出自孔子的这一名言。
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国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学”就是闻、见,是获得知识、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性知识与书本知识,有时还包括思的含义在内。“习”是巩固知识、技能,一般有三种含义:温习、实习、练习,有时还包括行的含义在内。
“学”偏重于思想意识的理论领域,“习”偏重于行动实习的实践方面。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聪明才智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学、思、习、行的总称。
7.学习一词的由来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变化,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面,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
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的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
显而易见,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存在加速发展的趋势,所以学习活动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显。
十八世纪的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那时,格里沃斯、纽科门、瓦特等革新能手,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学、机械学等知识,设计、制造、试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十九世纪的技术革命是以电力为标志。而这一新生产力的创造是无数人学习、创造的结晶。
德国赫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磁生电,建立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又建立电磁理论、麦克斯韦方程,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普勒研制出高压输电技术,等等,从而促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本世纪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又一次证明学习的巨大促进力。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个事实:以极便宜的价格买到性能优良的个人电脑,自由地在网上漫游,不出门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惊诧于科学技术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学习对我们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