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有哪些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课文: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文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伯牙心中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2.中考文言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那些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此外,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断句 2006年中考考到了文言断句。断句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方法很多,这里提示给浅近文言文断句时应注意的几点: 1、统观全局,理解内容 在理解篇、层、句、词的大意,大体了解全篇文章后,按内容和结构断开。
2、从正确理解词义着手 古今词义有很多不同,而且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很普遍,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掌握一些古人用词的规律和文言句式特点,才有可能做到断句正确。 3、分清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朝代、国名、官职等都是专门名词,要善于将它们与非专有名词区别开来。
4、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一般来说,遇到人物对话还容易分清。但有时对话中又有对话,有些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连“曰”字也省略了,这就增加了断句的困难,处理时尤应注意。
5、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能起句读的作用。如发语词“盖”“夫”,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一般在句子末尾。
根据这些一般规律,我们可考虑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三、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
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
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
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
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此外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四、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
因此,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
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此外,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
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3.学习古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是什么
语文命题依据课标要求,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重视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些与往年都是一致的。但试题也从四个方面体现出“变”的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中,要加强运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今年语文试题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四部分组成,且各部分题量、分值基本一致,这是与往年相比试题中“稳”的部分。
具体说,就是考查字音和字形、古诗文默写,都为课标推荐必背篇目;语言运用题仍是给出两则材料,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现代文阅读还是两篇文章,古诗文阅读仍为一个课内语段和一个课外语段的比较阅读,考查内容为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作文仍是“命题(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二选一的形式。
而今年语文试题,在“变”的方面也较突出,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文试题向更实际的运用能力方面靠拢。
变修改病句为考查语言的连贯。名著考查难度加大,要求按情节顺序填写故事名目,绝非通过做几道名著题就能拿分的,且分值由去年的3分选择题变为4分填空题,增加了对文学、文体常识的考查。现代文阅读部分,变为“文学作品+议论文”。
启示:留心知识积累学会“活学活用”
今年的试题对学生的考查重点,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与积累。
第六题关于“水浒”题目,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如果学生不了解“水浒”故事情节,难度会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一是读些名著,二是对这些常见的故事、知识点要多留心。
第七题的第二个小问考查语言的连贯,这样的开放性试题更加明显地体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必须通顺,并且还要达到题目要求——符合说话人身份及相关材料的连接。如果只是简单地将材料生硬连起来,得分只有一半。这就考查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积累中,有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位,比如如何将上句话和下句话串起来。平时多留心,可以发现在电视颁奖典礼或者导游的解说词中都能学到。
每年大多数学生都反映,“容易丢分的在阅读题和材料理解题上”,今年仍是如此。
比如11题的“第⑩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若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只能得l分。原因是缺少了对于文章段落间的理解,加上“收缩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答案就较完整。
议论文的段落,考查的题目很浅,但拿全分难。如十六题的论证,需要学生完全理解全文的框架才能回答完整,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
4.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是什么
怎样学好初一文言文进入初中,同学们开始接触文言文,这是语文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多读。首先要多朗读。
前人学习文言文,强调多读、熟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熟了,日积月累,也就会逐渐掌握到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领会到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规律。
朗读的时候,眼、口、耳、心四官并用,能够加强记忆,增强语感。二、多背。
在朗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课文,如果背诵的时候还能抑扬顿挫地体现出原文的韵味和情感,那就更好了。一般说来,提出一段或一句,我们能立即知道出自哪篇课文中,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基本功。
只要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就可从中获得一些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三、多记。
文言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词语、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其中应首先强调的是词语。多记一些文言常用词,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学习课文的时候,凡遇到常用词中不认识的字或不会讲的词,就要随文记住其意思。
四、多练。就是随时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练习的主要方法就是翻译。翻译课文,有助于熟练掌握文言知识和加深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我们可以把课文笔译成现代汉语,或者口头翻译。怎样做翻译练习?有一则文言翻译口诀,对同学们可能有所帮助。
口诀是这样的:一针对一线,不增也不减。 直译是原则,意译莫随便。
文言单音多,可用双音换。 专名照样写,成语不必变。
既要会句式,还要会标点。 原文有赘词,译文可以免。
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贯穿。 是否信雅达,译完读三边。
五、多查。即善于借助工具书,解决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会使用工具书,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种能力。初学文言文的人,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句法等,必须及时查阅工具书来加以解决。
除了以上五种方法外,学习文言文还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并抓住古今汉语之间的差异。
古今汉语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义和语法两个方面。就词义方面的差异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古代有而现代没有了的词,即所谓“古词语”;另一种是古代和现代用法有区别的词。
就语法方面的差异来说,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实词的活用,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二是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三是虚词的用法。第二,要积极地积累一些有关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识,如古代的计时方法和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器物等等。
另外,适当了解一下古汉语的修辞特点,古代常见文体及其特点,这些都是对于学习汉语很有帮助的基础性知识。 文言文相对现代文阅读简单些,只是记忆容量略大些:第一步:课内文言文要求全背,以求积累初步的内语言。
第二步:针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反复训练,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步:现代文阅读的解题公式训练必须到位。
因为文言文中的理解题,和现代文中的阅读题类型完全一样,而且更简单。只是用的文字难理解一些。
刚升初一的学生面临着要学文言文了,文言文这类课文在小学时是很少接触过,读起来感觉不好读、不顺畅。一学文言文,就都会有畏难情绪。
请问:初一新生如何学好文言文?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还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会朗读和背诵,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根据上述的情况,我认为初一新生要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第二步:读好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步:读懂文言文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只要走。
5.高中文言文应掌握的重点词字及解释有哪些
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就不能称是完整意义上的汉母语教育。
文言文作为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进入高中,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畏惧心理,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相信很多同学就会放弃对它的学习。
究其原因,主要是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欠缺和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结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和要求,笔者在这里简略地谈谈有关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一、在诵读中亲近文言文诵读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重要方法,文言文也不例外。不断地诵读不但有助于助于把握文意,也可增加文言文语感。
司马光说:“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从读的基本要求出发,诵读中要读出文章固有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把握文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
在读准字音、准确停顿的基础上去体察语气,辨明语义,理清层次,读出特色。如果正音不准会读错字,句读不准会读破句,错音或破句均会影响到句子的准确理解。
如将“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中的“衣(yì)”读成“衣(yī)”,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读成“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分别是由于没掌握“衣”的词性和误解“行为”的意思而造成的,此类错误习惯一旦养成,便会对所读的内容不求甚解甚至会曲解文义。逐步养成好的诵读习惯,还有助于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作文语言富有魅力的风格。
在熟读的基础上,还要适当背诵一些文章。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凝练典雅的范文,往往讲究推敲,讲究精炼,讲究对偶、排比、互文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其文约,其辞微”,熟读背诵无形中势必会受到熏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又何愁平日作文的语言枯燥,韵味不足!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其语言的优美丰富,骈散结合,意蕴深远,恐怕就是得益于平日良好的诵读习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总之,文言文得知之于口,铭之于心,继而达到闭目成诵的效果,要在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中去感受文质之美。诵读之法贵在坚持,锲而不舍,必有收获。
二、在积累中体察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积累。中学教材中所使用的古汉语语法体系总体说是严谨的、有规律的,词语的释义、用法和句式的划分均有一定的规范。
根据字词用法的特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识记词基本义,二是识别判断词语的活用义。基本义就是一个词的常用义,很多文言词都有一个或几个常用义,学习这类词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识记,以课内为基础,以一课或一个单元为单位,多收集,多整理,摘出相关例句,比较归纳,积少成多。
活用义是指一个词不拘泥于某个固定的用法和解释,而是根据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和表意的需要派生出其它的用法和解释。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以及动词、名词、形容词之间词性的转换等问题,均涉及了词语的活用义。
通常情况下,对词语活用义的判断主要凭借短语或句子结构分析法,这些分析法中,又以动词结构的分析法最为常用。看下面例句:①素善留侯张良(“善留侯张良”,动宾结构,“善”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鸿门宴》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天下之奇才”,动宾结构,“礼”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礼待”)《六国论》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作句子的主语,动词活用作名词“来到的游客”)《游褒禅山记》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判断词类活用并不难,关键把握好短语或句子的结构。
另外,文言句式的判断也离不开对句子语法结构的分析。适当学习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懂得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组合规则,无疑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句法规则。
为在阅读中减少翻检之苦,可作一些文言实词词义、虚词用法等方面的收集工作。可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自己动手编本《文言词典》,还可以作一些分类摘编,制作一些文言知识卡片,将古代文化常识作一个粗浅的分类形成系列。
日积月累,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得心应手。三、在思考中享受文言文苏轼有一句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阅读背诵之外更应该深入地思考,或圈点或批注或写读书笔记。一句精辟的论述,一段优美的描写,一篇深沉的抒怀,均应是触发感悟思索的发端,或撰文总结,运用多种形式记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便会达到良好的效果和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
朱熹说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阅读并思考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式。
归结起来,诵读、积累和思考三个方面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有效的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开。诵读中应有积累和思考,思考中应有反复诵读。
文言文学习要用口去阅读,用手去阅读,用心去阅读,做到口到、眼到、心到,不断地探求不断地思考,如此坚持下去,文言文学习的进步应当是指日可待的。
6.中考文言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那些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此外,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断句 2006年中考考到了文言断句。断句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方法很多,这里提示给浅近文言文断句时应注意的几点: 1、统观全局,理解内容 在理解篇、层、句、词的大意,大体了解全篇文章后,按内容和结构断开。
2、从正确理解词义着手 古今词义有很多不同,而且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很普遍,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掌握一些古人用词的规律和文言句式特点,才有可能做到断句正确。 3、分清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朝代、国名、官职等都是专门名词,要善于将它们与非专有名词区别开来。
4、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一般来说,遇到人物对话还容易分清。但有时对话中又有对话,有些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连“曰”字也省略了,这就增加了断句的困难,处理时尤应注意。
5、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能起句读的作用。如发语词“盖”“夫”,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一般在句子末尾。
根据这些一般规律,我们可考虑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三、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
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
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
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
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此外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四、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
因此,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
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此外,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
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7.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原发布者:wwwwwwwww614
学习文言文有效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也难也不难。说它难,是因为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词以及多变的句式;说它不难,是因为只要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熟读深思,勤学多练,下一番功夫,文言文学起来也就不难了。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或者说,学习文言文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功。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每读一篇文言文,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的内容。这就是古汉语常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读得多,读得熟,理解也就自然会深了。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就会牢固。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读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虽然读的滚瓜乱熟,但有时也会有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的现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诵读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读出语气。二、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掌握文言字词和古汉语的一般规律。1、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对文言字词,从字音到字义,都应读正确并理解准确明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