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小组的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器材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器材有
(1)主尺读数为1.1cm,游标读数为0.05*14=0.70mm=0.070cm,所以最终读数为1.1cm+0.070cm=1.170cm.(2)实验时可用两光电门测量小球通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的时间分别为t1和t2,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的大小,可知通过光电门1的速度是v1=dt1,通过光电门2的速度是v2=dt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公式得:v22-v21=2gh所以h、g、t1、t2、d五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g=(dt2)2−(dt1)22h故答案为:(1)1.170(2)(dt2)2−(dt1)22h。
2.库仑用什么实验装置测定了电荷间了互相作用力
人类对电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时已发现并记载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
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所提到的“顿牟掇芥”等问题,也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 第一位认真研究电现象的是英国的医生、物理学家吉尔伯特。
1600年,他发现金刚石、水晶、硫磺、火漆和玻璃等物质,用呢绒、毛皮和丝绸摩擦后,也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琥珀之力”,他认为这可能是蕴藏在一切物质中的一种看不见的液体在起作用,并把这种液体称之为“琥珀性物质”。 后来根据希腊文“琥珀”一词的词根,拟定了一个新名词──“电”。
但吉尔伯特的工作仅停留在定性阶段。到了1733年法国物理学家杜菲发现,把两根跟毛皮摩擦后的琥珀棒或两根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当两根同种棒彼此靠近时,它们相互排斥,但琥珀棒与玻璃棒则会互相吸引;如果使其接触,二者都失去电性。
于是杜菲认识到电有两种:“琥珀电”和“玻璃电”;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美国学者富兰克林干脆把这两种电叫“正电”和“负电”,他认为,电是一种流质;摩擦琥珀时,电从琥珀流出使它带负电;摩擦玻璃时,电流入玻璃,使它带正电;两者接触时,电从正流向负,直到中性平衡为止。
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他发明的扭秤,通过实验研究,确立了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从此,人们对电现象的研究从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
但要深入探讨电的本质,则须有大的电源。 。
3.(1)如图1所示的是电解水实验装置.通电一段时间后,在两个试管中分别
(1)①电解水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②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体积多的a端为氢气,b端为氧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③检验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是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水通电氢气+氧气,由于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所以是分解反应;(2)①由于鱼鳔内含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溶于水,采用排水收集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所以不宜用排水法收集鱼鳔内的气体.因此A方法更合理一些;②依据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木条可以继续燃烧;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1)①电;②氢气(或H2);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气体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水通电氢气+氧气;分解反应B、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收集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2)①A;②实验目的 方法 现象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含有鱼鳔内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燃烧情况变化不大 在含有鱼鳔内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