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教育知识与能力》有什么区别
现在改革为国考后,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
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教师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3科。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测试,暂由各省(区、市)自行命题和组织实施。
如有问题可以到行家号咨询客服的以及有关APP的问题 ,APP的好处:A:去应用市场下载 占空间手机少 B: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C:苹果版和手机版都有的 可以选择
2.教学能力与教育能力的区别和联系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知识与能力有明确的表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现在有一种把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相混淆的现象。比如,有人把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定义为能力,又把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称为“技能”。为此,有必要澄清二者的区别。
为了澄清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的区别,必须弄清楚能力与技能的含义和区别。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以个人内在化思维为主要运作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靠个人内部语言达到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比如对概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都属于能力范畴。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行为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由个人近乎自动化的外在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由此可以看出,能力和技能的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动作性行为方式,后者是动作性的行为方式;前者是内心思维活动的过程,后者是外在肌肉运动的过程。比如,就写字而言,领会笔划、笔顺是属于能力范畴,流畅顺利的书写则属于技能范畴。就上课记笔记来说,听教师讲课并理解讲课内容是一个人的理解能力,而用几乎是自动化的动作记笔记则是一个人的记录技能,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学生学习这些基本知识时,除了记忆最必要地知识外,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其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质疑的活跃状态中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客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同时,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基本的历史技能,如确立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
但在教学实践中,二者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并不是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更不是最重要的目的。历史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历史想像力,激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之能在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即用已学过知识、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新的问题,形成新的认识,这一过程才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
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够给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的机会,或组织不同观点的学生如何进行复核规则的辩论,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知识与能力(音体美)内容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