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土知识小报的内容,快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辽阔富饶的国土上,居住者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为912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4%,而分布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63.8%。
从黑龙江畔到海南岛,从阿里山到帕米尔高原,都能见到少数民族的炊烟。由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等差异,各个民族大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特殊的生产劳动技能。
这些差异必然反映到地域分布上。河流和湖泊 (一)流域和水系 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径流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小河流总长度约42万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达50000多条,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80多条,超过100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79条。以径流资源来说,全国径流总量约26000亿立方米, 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6.8%,为亚洲全部径流量的20.1%。
仅次于巴西和前苏联, 居世界第三位。如此众多的河流,丰富的径流资源,为灌溉、航运、发电、城市供水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虽然河流众多,径流量十分丰富,但空间分布却呈现出东多西少,南丰北欠的不平衡性。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河流,其径流量占全国总径流量的95.55%。
在秦岭——桐柏山——大别山以南,武陵山——雪峰山以东地区,河网密度一般都在0.5公里/平方公里以下,但在滇西南局部地区达到1.0公里/平方公里,这在民族地区是河网密度较大的。在秦岭——桐柏山——大别山以北,大部分地区的河网密度在0.3公里/平方公里;地势低平的松嫩平原、西辽河平原一般都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甚至个别地段出现无流区。
我国西部广阔的干燥和半干燥地区的河流,径流量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4.55%,河网密度几乎都在0.1公里/平方公里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存在着大面积的无流区。
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一带降水比较丰富,河网密度甚至超过 0.5公里/平方公里。 我国的河流按其径流的循环形式,可分为注入海洋的外流河和不与海洋沟通的内流河两大区域。
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3.76%,内流区域约占36.24%,其中民族地区的外流区域的分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西麓,经内蒙古高原南缘、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到冈底斯山,这一线的西部除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都属内流区域。该线的东部,除嫩江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及雅鲁藏布江南的羊卓雍错等地有小面积的区域外,均属外流区域。
外流区域的河流,绝大多部分注入太平洋,其流域面积达544.59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地区的太平洋流域共217.58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2.66%,相当于我国外流流域总面积的35.53%。 我国的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都在民族地区。
印度洋流域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流域面积有62.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5%,主要有努江、雅鲁藏布江、狮泉河、象泉河等;其下游都流出国境,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孟加拉湾或阿拉伯海。北冰洋流域分布在新疆西北角,面积只有5.0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53%,仅有一条额尔齐斯河, 它是鄂毕河的上源,流出我国后经前苏联的哈萨克斯坦、西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的喀拉海。
我国内流区域面积较广,包括松嫩、内蒙古、西藏内流流域,以及甘新、柴达木内流区域。除松嫩的大部分和甘肃河西走廊的一部分地区外,其余均在民族地区,其面积共有328.8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 34.26%,占我国内流流域总面积的94.50%。
旅游资源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不仅是民族地区的重要社会财富,也是我国旅游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民族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民族成分、曲折的发展历史,其旅游资源自成一体,形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一些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旅游价值很高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三个大类、十多个亚类中的全部、近百种细类中的绝大部分,民族地区都有。
其中:有的是民族地区所特有,其他地区所没有或很少有的,如登山旅游、岩溶地貌旅游资源、风沙地貌旅游资源、草原风光旅游资源、天然湖泊旅游资源、珍奇稀有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民风习俗旅游资源等;有的虽然不是民族地区所独有,但民族地区的品种质量和旅游价值都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如以黄果树为代表的瀑布旅游资源、以桂林漓江为代表的江河风景旅游资源、以四川卧龙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特种工艺旅游商品等。
(二)民族特色鲜明 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集市贸易、服饰饮食、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戏曲艺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文娱体育、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景物或活动,都是其他地区不曾有的,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
2.珍惜土地手抄报内容
资料
沙漠化的猛兽正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的大片土地.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不见了,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也不见了,他们都被沙漠无情地吞没了!不仅如此,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沙漠面积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超过了.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还多.
更令人心痛的是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土地的悲哀.于是在一片片森林倒下的同时,垃圾又排山倒海似的吞噬着大地,工厂又如火如荼地占据着成片土地.
今天,土地沉痛而又悲哀的声音奏出了一曲《悲怆》.土之不存,人将焉附!面对未来,我们不仅梦想青山绿水,更祈祷人心的清洁纯净,在有了正确的环保意识之后,我们应行动起来,否则,前方没有天堂.
当好土地的主人
我们脚下踩的是一片片广阔的土地,一片片黄色的土地,被我们的双脚踏出一条条康庄大道.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类的衣食之本,它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我们,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母亲.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土地却遭到了空前的破坏,这都是人类惹的祸……
请看,土壤污染就象一把软刀子,剥夺大片肥田沃土的生产力.严重的土壤污染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减退,降低了庄稼的质量,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了!
当今世界上,土地的破坏十分惊人.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正继续扩大;赤道地区,人所能居住的山地和高原,正急速遭受侵蚀,而南部平原则是一片逐渐缺草的黄土地带.中美洲将继续变成沙漠,南美的多数地区,因山坡倾斜度太大,土壤将会流入水中.澳洲和美国的广大沙土地带,干燥期过长,土壤就会被风吹散.亚洲也会陷入同样可叹的状态.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耕种愈发频繁,终至贫瘠无用.在逐渐扩大,深化的自然贫困中,人类的贫困也逐渐扩大,深化.
此外,随人口之增长,土地也相对贫瘠.土壤侵蚀的危害对人类而言是越来越大,如不加以制止,人类社会将会遭到破坏.尤其是废电池对土壤的侵蚀,简直是”说出来吓你一大跳”,每一节电池融入土壤后所产生的有毒物质能使公顷土地生长不出庄稼.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电池消费大国,每年用掉的电池数以亿计.然而,我们目前废电池的回收率却很低,大量废电池随着垃圾扔掉了,有些甚至随地乱丢.电池里面的汞,银,镉等重金属在电池销蚀的过程中会随着雨水渗漏到土壤里,污染土壤,并随着土壤中水分的移动,进一步污染河流,湖泊和海洋,直至进入多种生物和人类的体内.
人类对地球的土地的掠夺也是很惊人的.据联合国环境署估计,有史以来,地球上已损失亿公顷(合亿亩)的土地,它比目前全球的耕地总数还要多;现在全世界每年仍有万~万公顷的土地,不是变为不毛之地就是作为他用.这种损失的原因,除一部分为水和风的侵蚀外,主要还是人们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放弃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进行人为破坏所致.据联合国有关部门预测,如果对土地的破坏和占用不加制止,世界人口增长的势头又不予以控制的话,到年世界人口已达到了亿,世界平均每人所拥有的耕地却只有.公顷了,这种态势,对人类的粮食供应将造成巨大的威胁.
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也是大自然的朋友,所以我们就应该保护环境,珍惜土地.土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们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的平静.我们都是土地的族系,我们不能离开她.让我们珍惜土地,共同努力,来拯救人类的母亲,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家园吧!
当今的科学告诉我们:人类诞生于300万年前的地球上,土地是人类的起源.
土地与人几千年来始终有一种互相依存的联系.在这种统一与共存中,一切初始的文明便诞生于此,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尼罗河两岸的土地筑就了古埃及文明,辽阔的恒河平原诞生了古印度文明一个个璀璨而辉煌的文明在土地依托下渐渐成长.
今天,我们越来越为自己所创作的科技与文明而骄傲的同时,地球却向我们这些无知的人发出了警告,连年灾祸不断,一切风云突变.与此同时,土地也用他那低沉而又苍老的声音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又一个悲惨的故事.
沙漠化和地表流失正威胁着全世界1/3的土地.全世界已有15亿公顷的牧场和耕地已变成了沙漠.而且据统计,全世界目前有35亿公顷的土地正面临完全沙漠化的危机.
就中国而言,这片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也同样在劫难逃.
3.有关农田的手抄报内容
词语概念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农田
拼音:nóng tián
注音:ㄋㄨㄙˊ ㄊㄧㄢˊ
英文:[farmland;cropland]
基本解释 [farmland;cropland] 农业生产的用地;耕种的田地。[1]
引证解释
1.耕种的田地。《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 宋 叶适 《监司》:“提举司则责茶盐,用法苛惨,至常平义仓,水利农田,则置而不顾。”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督吏民修农田水利,而具勅天下。”
2.指管理农田的职事。《宋史·食货志上一》:“於是以 贾昌朝 领农田,未及施为而 仲淹 罢,事遂止。”
2基本含义编辑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的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
农田又称为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地球上1亿4800万方公里的陆地中大约有3100万是可耕地,森林开伐,荒漠化,例如马达加斯加的中央高原上因为过度的游耕已导致严重的荒漠化。
另一个较小但是重要的原因是河川的治水工程,河岸边的耕地因为缺乏河水带来的泥土不能回填遭侵蚀的部份,耕地进而慢慢流失。而很大部分的耕地都位于许多大河的周边,例如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亚马逊河、恒河和莱茵河。
肥沃的耕地都曾经过河流或是海洋的沉积物累积。近代由于治水工程的控制,河流泛滥已经不太常见了,这让耕地上集约的农业足以支持地球上庞大的人口。
尼罗河的河岸会定期的泛滥,并在河岸上留下肥沃的淤泥,而这污泥是绝佳的肥料。就算土地已经被过度耕种且养分已耗尽,隔年泛滥的污泥仍然可以使耕地恢复地力。在有防洪控制的地区虽然能够提供人类更舒适的环境,但是也会对耕地造成的非常不利影响。
3农田类型编辑
田园风光(35张)
根据地貌,中国的农田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梯田在丘陵山地为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的农田。大多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及南方丘陵山区(见梯田)。
坝地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里,采用筑坝修堰等方法拦截泥沙淤出的农田(见坝地)。
平坝田 位于山间盆地中部、开阔河谷的河漫滩与阶地,或湖滨冲积平原上的农田。一般地势平坦、田块完整、灌溉条件较好、土质肥沃,是中国南方稻田集中地区。
冲田 位于丘陵或山间较狭窄的谷地上的农田。一般由沟谷头顺天然地势向开阔平坝河谷呈扇形展开,是南方丘陵山区的重要农田。
圩田在江湖冲积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旱时可开闸引水灌溉;涝时则关闸提水抽排(见圩田排水)。
条田 为利于耕作、田间管理和轮作换茬以提高土壤肥力,在农田内部划分成的若干长方形田块。一般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田块,它是农业生产中人畜及机械作业的基本单位,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最小单元。因此,在规划条田时,需根据地形、土壤、灌溉、排水、机耕、防风、作物种类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见耕地规划)。
水田 筑有田埂,可以经常蓄水,用以种植水生作物的农田。因天旱暂时改种旱作物或实行水旱轮作的农田,仍视作水田。
水浇地 有水源及灌溉设施,能进行灌溉的农田。在农业生产上积极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改旱地为水浇地,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旱地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栽培作物的农田。
台地高出地面、四周有沟、形如台状的田块。修筑台地是一种除涝、治碱的土地改良工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易涝易碱地区,在田间开挖沟洫,利用挖沟的土垫高田面,并可降低地下水位。
4.关于国土面积的知识
中国领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江心(北纬53度30分 ),南到南沙群岛南端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跨纬度49度多,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经135度05分 ),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3度40分 ),跨经度60多度,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东邻朝鲜,北邻蒙古,东北邻俄罗斯,西北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接壤,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相连。东部和东南部同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隔海相望。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大多数中国人不知中国的国土面积应为1260万平方公里这一事实呢?专家们分析,我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国家,近代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我国海洋事业走上了曲折之路。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海洋法制建设缓慢,海洋开发技术研究长期落后,对已经拥有和应该拥有的海洋权益缺乏宣传教育导致我国很多人海洋意识比较淡漠。
5.有关农田的手抄报内容
词语概念编辑
基本信息
词目:农田
拼音:nóng tián
注音:ㄋㄨㄙˊ ㄊㄧㄢˊ
英文:[farmland;cropland]
基本解释 [farmland;cropland] 农业生产的用地;耕种的田地。[1]
引证解释
1.耕种的田地。《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 宋 叶适 《监司》:“提举司则责茶盐,用法苛惨,至常平义仓,水利农田,则置而不顾。”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三:“督吏民修农田水利,而具勅天下。”
2.指管理农田的职事。《宋史·食货志上一》:“於是以 贾昌朝 领农田,未及施为而 仲淹 罢,事遂止。”
2基本含义编辑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是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耕地的最低需求量,老百姓称之为“吃饭田”、“保命田”。
农田又称为耕地,在地理学上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地球上1亿4800万方公里的陆地中大约有3100万是可耕地,森林开伐,荒漠化,例如马达加斯加的中央高原上因为过度的游耕已导致严重的荒漠化。
另一个较小但是重要的原因是河川的治水工程,河岸边的耕地因为缺乏河水带来的泥土不能回填遭侵蚀的部份,耕地进而慢慢流失。而很大部分的耕地都位于许多大河的周边,例如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黄河、长江、亚马逊河、恒河和莱茵河。
肥沃的耕地都曾经过河流或是海洋的沉积物累积。近代由于治水工程的控制,河流泛滥已经不太常见了,这让耕地上集约的农业足以支持地球上庞大的人口。
尼罗河的河岸会定期的泛滥,并在河岸上留下肥沃的淤泥,而这污泥是绝佳的肥料。就算土地已经被过度耕种且养分已耗尽,隔年泛滥的污泥仍然可以使耕地恢复地力。在有防洪控制的地区虽然能够提供人类更舒适的环境,但是也会对耕地造成的非常不利影响。
3农田类型编辑
田园风光(35张)
根据地貌,中国的农田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梯田在丘陵山地为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的农田。大多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及南方丘陵山区(见梯田)。
坝地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里,采用筑坝修堰等方法拦截泥沙淤出的农田(见坝地)。
平坝田 位于山间盆地中部、开阔河谷的河漫滩与阶地,或湖滨冲积平原上的农田。一般地势平坦、田块完整、灌溉条件较好、土质肥沃,是中国南方稻田集中地区。
冲田 位于丘陵或山间较狭窄的谷地上的农田。一般由沟谷头顺天然地势向开阔平坝河谷呈扇形展开,是南方丘陵山区的重要农田。
圩田在江湖冲积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旱时可开闸引水灌溉;涝时则关闸提水抽排(见圩田排水)。
条田 为利于耕作、田间管理和轮作换茬以提高土壤肥力,在农田内部划分成的若干长方形田块。一般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田块,它是农业生产中人畜及机械作业的基本单位,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最小单元。因此,在规划条田时,需根据地形、土壤、灌溉、排水、机耕、防风、作物种类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见耕地规划)。
水田 筑有田埂,可以经常蓄水,用以种植水生作物的农田。因天旱暂时改种旱作物或实行水旱轮作的农田,仍视作水田。
水浇地 有水源及灌溉设施,能进行灌溉的农田。在农业生产上积极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改旱地为水浇地,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旱地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栽培作物的农田。
台地高出地面、四周有沟、形如台状的田块。修筑台地是一种除涝、治碱的土地改良工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易涝易碱地区,在田间开挖沟洫,利用挖沟的土垫高田面,并可降低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