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明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 相关书籍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张开的贡献.因此,陈复重新提倡心学,并书写《盘古心经》,继承阳明学的道统,再开“盘古心学”,创办书院讲学,教育弟子,并组织“新人道协会”,从事外王事业的奋勉,这使得心学开始有新的动能,这种心学包容儒释道传统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纪思潮与印度玛家哲学,创造出极其特殊而新颖的儒学面目,目前正在台湾发展中. 王阳明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 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因为当时的程朱理学是主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为了减少阻力,他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象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罗钦顺就对此进行了质疑,王阳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迹说道 孟子辟杨、墨,至於「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
2.陆王心学的理念是什么
陆王心学,是指由南宋陆九渊开创, 后来由明代王守仁发展和确立的学术流派, 是理学的一个支派。
心学发端于理学,与程 朱理学一样主要研究的是理气、知性等形而 上的哲学问题,而反对汉唐的注经和义疏之 学。相对于程朱理学的观点,陆王心学认为 “理”只在于人的心中,“心”与“理”相 合而为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在人身修养 的途径上,陆王心学倡导“明心”,变“格 物致知”为“致知格物”,不是由“格物” 而“致知”,而是由“致知”而“格物”, 是先“发明本心”,致其良知,而后将心中 的良知赋予外物,使得万事万物均蒙得本心 之善的色彩,也就达到了人格修养上的完善 状态,并不需要多去读书和穷究义理。 陆九 渊与朱熹相辩论,曾有过历史上著名的“鹅 湖之会”,结果是各执己见,互不认同,后 来朱熹的学说被奉为官学,陆九渊的学说则 趋于销匿,到明代王守仁的出现才令心学出 现了复兴的局面,心学的思想体系也得到丰 富和完善。
3.简述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它与程朱理学有什么异同点
1、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家学说在新形势下吸收了佛道一些思想的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现出来,“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2.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开创心学,明朝王阳明发展心学。“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其本质是用自我约束,强化自身修养,来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心学”也是理学,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3. 宋明理学认识:在继承先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中应该当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评价。如“心学”主张内心自省,有助于我们加强自律、构筑和谐,有助于我们奋发进取,增强责任感。
4.求唯物论论、认识论、辩正论知识框架整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
5.陆王心学是如何发展的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其讲学于象山(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人称其为象山先生。
江西抚州金溪人陆九渊陆象山自幼悟性奇高,聪颖过人。三四岁时,在父亲跟前习字读书时,“遇事必问”,甚至提出了“天地何所穷际”的深奥问题。
其父笑而不答,陆象山于是深思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八岁时,听人诵程程颐言论,觉得与孔子、孟子之言不同,于己有害。
十六岁时,读三国六朝史,有感于“夷狄乱华”,便立志习武,以图收复失土,雪靖康之耻。34岁登进士第后,陆象山朝夕与友人问答论学,学术声名大振。
其间收高徒杨简,自此开始讲学授徒,培养人材极多。 陆象山之学,与当时流行的,由朱子所弘扬并加以提倡的伊洛之学,有很大不同,由学者吕祖谦出面,邀陆象山与朱子相会于江西铅山县城东南的鹅湖,欲使两家学术会归于一。
史称“鹅湖之会”。 但讨论的结果不仅未能达到会归的目的,反而使两派的学术分歧更加明显。
朱子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邀陆象山做学术演讲。象山以《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直指学者之痼,致使闻者无不汗颜。
朱陆在学术争论中所表现出的相互尊重、包容的品格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堪为今日的中国学界效法。 陆象山在仕途上,敢于改革积弊,理政有方,故而政绩显著,他在荆门一年半时间内,他政行令修,筑荆门城,兴办教育,修郡学贡院。
监狱里竟没有一个囚犯,从而受到当地人的赞许。他最后殉职的荆门任上。
他逝世后,许多人扶着他的灵柩痛哭,以致街道堵塞不通。 陆象山本人为学主张“不立文字”,反对学人埋沉于书册间,所以他本人的作品很少。
他的一些书信、讲义、策对、诗作、序跋等,由其子陆持之编为遗文二十八卷,外集六卷。后人又益之以谥议、行状、语录、年谱,合为《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少时也颇有与众不同之处。据《年谱》记载,阳明原名为王云,五岁仍不能言,后遇一僧人,说原因在于名字中的“云”字将一切说破,建议改名。
家人取《论语》“仁能守之”之意,更名为“守仁”。阳明十一岁时就能与客人作诗对答。
其后在京师就读,曾问老师说:“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他却不以为然,说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应该是读书学圣贤吧。
王阳明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古人将“立德、立言、立功”视为可彪炳史册的“三不朽”事业,王阳明则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将这三者合于一身的儒家人物。
从立德上看,阳明同那些真诚的道学家一样,是一个身体力行的道德家,虽命运多舛,但终不移其志;从立言上看,阳明为“破心中贼”,而综合和发展了朱陆的学说;从立功上看,阳明由科举登第而进入仕途,他通晓兵法,善于用兵,屡平少数民族起义和王室的叛乱,建立起他所谓的“破山中贼”的功绩。 王阳明的学术生涯,是从曲解朱子的格物之说开始的。
王阳明连续七日去“穷格”官署里的竹子,不想“劳思致疾”,于是感叹圣贤太难做了。由此对朱子之学产生怀疑,转向象山的心学一系。
王阳明的著作经后人不断的整理,在清代汇刊为《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陆象山并未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心学。
王阳明则明确地表明,“圣人之学,心学也”,把象山之学作为心学的代表。 孟子的心性之学对象山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象山自己说,他的学说是因读孟子而得。象山以继任孟子之学而自居。
他发挥了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的“尽心知性知天”的思路。 孟子讲心,都是人皆有之的个体之心。
如果心只是个体之心,象山对心的概念进行了改造,把人皆有之的个体之心,发展为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同心”。 “心,只是一个心。
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 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为学只是理会此”。 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同心说,他也同样强调心的普遍性。
“理一而已矣,心一而已矣,故圣人无二教,而学者无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