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文化文明知识

1.亚洲的古代文明资料

一,印度的古典文明:1.时间:2300B.C.~1800B.C..2.兴起地区:印度河流域.(一)古文明(1)城市文明:城墙,塔楼,大浴场,完善的排水设施.3.内涵(2)制作精巧的金银饰物和青铜器.(3)商业活动远达两河流域.4.没落原因:洪水与气候变化.1.1500B.C.阿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土著.2.种姓制度(1)实施目的:保持统治优势,防止与土著血统混合.(2)信仰基础:( )教的阶级不平等论.(二)阿利安人文明(3)森严的阶级划分:祭司—-贵族与武士—-平民—-奴隶.(4)不平等的阶级待遇:3.婆罗门教(1)主张阶级不平等论,严格规定各阶级应遵守的行为规范.(2)主张( ),虔诚行善者可往生较高的种姓.(三)佛教的兴起1.兴起时间:6thB.C.2.兴起地区:恒河流域3.创立人:( ).4.创立动机(1)不满种姓制度的不平等.(2)欲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5.教义主张:领悟因果,正道修行,才能超脱轮回.(1)时间:4thB.C. ~4thA.D..(2)原因:孔雀王朝统一印度,至阿育王时国力鼎盛,并极力推展佛教.6.兴盛 A.定佛教为国教.B.竖立石柱,石碑,宣扬佛教仁慈纯洁的治国理念.(3)阿育王的贡献 C.广建佛塔.D.编纂佛经.E.向外传播佛法,使佛教逐渐形成世界性的宗教.1.时间:4thA.D.( )王朝时代.(四)印度教的兴起2.教义来源:融合( )教,( )教与( )而成.3.盛行:至今仍是印度信众最多的宗教.(五)文化成就1.医学,天文等自然科学有很高成就.2.数学:首先发明简便的数字写法,将零的概念引进数学计算中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3.印度古典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王朝(1)制定宗教义务与规范日常生活的法典.(2)佛教美术,梵语文学的成就达於顶点.二,伊斯兰世界的形成: P.081.创立时间:7thA.D.初期.2.创立地点:( )【西亚】.3.创立人:( ).4.创立民族:(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5.时空背景:生活艰苦,信仰多神教,各部落争战不休,从未出现统一国家.6.创立动机:改革偶像崇拜的旧传统,团结阿拉伯人.7.信仰神只:( )【一神教】.8.经典名称:( ).(1)教徒平等.9.教义(2)终身奉行诵经,礼拜,斋戒,布施,朝圣的教规.(3)人人应为阿拉从事圣战.(1)初期在麦加传教,曾遭受迫害.1.穆罕默德时代(2)622 A.D.逃至( )—回历以此年开始纪元(3)取得麦地那政权,组成政教合一政府.(4)重返麦加,统一阿拉伯半岛.(1)兴起时间:8thA.D.中叶.(2)首都:( ).A.亚洲:西亚,中亚.【与唐朝接壤】2.阿拉伯帝国(3)疆域 B.非洲:埃及,北非.C.欧洲:伊比利半岛.(二)政教势力发展(4)分裂 A.时间:10thA.D.初期.B.原因:疆域辽阔,各地政情民风不同.(A)黑衣大食:亚洲—( ) C.结果(B)绿衣大食:非洲—( )(C)白衣大食:欧洲—( )3.塞尔柱土耳其王国(1)兴起时间:11thA.D..(2)影响:控制西亚,阻扰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圣,引起欧洲( ).(1)兴起时间:14thA.D..4.鄂图曼土耳其帝国(2)事 A.灭东罗马帝国,使巴尔干半岛成为 迹 伊斯兰教世界.B.建立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三)文明的发展:1.掌握欧亚非贸易霸权(1)贸易范围 A.骆驼商队:东抵中国,西至非洲 B.商船: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南洋,中国.(2)影响 A.获得广博的世界知识,以创造兼容并蓄的伊斯兰文明.B.成为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2.重视学术,奖励教育(1)大城市设有图书馆和学校,学者云集.(2)保存( )与( )的文化遗产.(3)积极吸取( )与( )的科技长处.(1)科技 A.项目:天文,数学,化学,医学. P.09 B.影响: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3.文化成就(2)文学:( )一书的内容反应当时多采多姿的社会风貌.(3)艺术 A.清真寺建筑:圆顶,尖塔,方形回廊.B.阿拉伯文书法:纤细的细密画,图案画.三,东西文化交流:(一)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因素—-( ),( ),( ).(二)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军人,商旅【水手】,使节,教士【僧侣】.(三)交流概况:因素 媒 介 文 化 交 流 影 响 军事 怛罗斯之役 中国的( )传至大食,后来再传到欧洲.促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十字军东征1.东方的丝绸,瓷器,蔗糖,香料经义大利流入欧洲.2.伊斯兰世界的支票,提货单,信用状,股份公司等商业技术传入欧洲.1.促成威尼斯,佛罗伦斯等城市的兴起.2.促进欧洲商业繁荣.蒙古西征1.中国的( )传入欧洲.2.中国的( )传入欧洲.1.促成欧洲封建制度崩溃.2.促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经济 阿拉伯水手 将中国的( )传入欧洲.促进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游记生动描绘中国的富庶.激发欧洲人的航海热潮 怛罗斯之役:唐玄宗天宝10年【751A.D.】唐朝与大食在中亚的怛罗斯河畔爆发战争,唐朝失败.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最初是要收回圣城( );后来被( )的动机所取代.(四)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1)欧洲人从进步繁荣的东方学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刺激1.丰富了彼此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了西方求新,求变和向外发展的雄心.(2)中国自西方传入许多新的宗教,艺术,物种,以及天文,医学,数学等知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2.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关于亚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亚洲简况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

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濒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滨北冰洋,西达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陆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度40分,北纬60度5分),南至皮艾角(东经103度30分,北纬1度17分),西至巴巴角(东经26度3分,北纬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度18分,北纬77度43分)。

在各洲中所跨纬度最广,具有从赤道带到北极带几乎所有的气候带和自然带。所跨经度亦最广,东西时差达11小时。

西北部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欧洲分界;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相邻;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宽仅86千米的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对。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包括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

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毗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总面积约5071万平方千米,其中亚洲大陆约占4/5。 居民: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

黄种人(又称蒙古利亚人种)为主体种族,约占全洲人口的60%。余为白种人、棕色人及人种的混合类型。

全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约1000个,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一半。其中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仅几百的民族或部族。

根据语言近似的程度,亚洲的居民分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和日本语(有人认为这两种语系未定。)、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达罗毗茶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等。

亚洲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 自然环境:亚洲的大陆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69900千米。

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一洲。海岸类型复杂。

多半岛和岛屿,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加里曼丹岛为世界第三大岛。亚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汇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

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地势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脉,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脉。

在各高大山脉之间有许多面积广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侧还分布着广阔的平原。

亚洲有许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亚洲有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592米),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亚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东部边缘海外围的岛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

东部沿海岛屿、中亚和西亚北部地震频繁。亚洲的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山地,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内流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和西部。亚洲最长的河流是长江,长6397千米;其次是黄河,长5464千米;湄公河长4500千米。

最长的内流河是锡尔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北部沿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

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

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草原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

西亚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 自然资源:亚洲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富集区多。

主要矿藏有煤、铁、石油、锡、钨、锑、铜、铅、锌、锰、菱镁矿、金、石墨、铬等。石油、锡、菱镁矿、铁等的储量均居各洲首位,锡矿储量约占世界锡矿总储量60%以上。

亚洲的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3%。可利用的水力资源也极丰富。

亚洲沿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40%,著名的渔场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沿海,有中国的舟山群岛、台湾岛和西沙群岛渔场,以及鄂霍次克海、北海道、九州等渔场。 经济:在古代,亚洲人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科学发明创造,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相继侵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经济遭到了严重摧残,民族经济发展缓慢。

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目前,亚洲除日本外,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

农业在亚洲各国中占重要地位。稻谷、天然橡胶、金鸡纳霜、马尼拉麻、柚木、胡椒、黄麻、椰干、茶叶等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80%—90%以上,原油、鱼、大豆、棉花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30%——40%,锡精矿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60%左右,钨精矿、花生、芝麻、烟草、油菜籽的产量均占世界总产量的45%,木棉、蚕丝、椰枣等的产量和牲畜总头数也居世界前列。

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采矿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较先进,重工业正在发展。中国东半部、日本、韩国、爪哇岛、斯里兰卡西部、印度中部、土耳其西部交通。

3.关于亚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1、亚洲的人文知识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由2000年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的统计,得出亚洲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2、看图6.14,2000年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0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他们分别是位于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位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位于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的国家大部分分布在温带近海平原地区)

3、阅读图6.15,了解各大洲人口总数的多少,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掌握年净增人口的计算方法,知道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大约有65人在亚洲。

4、得出结论: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5、完成课本P11~12的活动题2,了解亚洲众多的人口已经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根据阅读材料填写框图并了解其内在的因果关系。由此,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理解好“一双手”与“一张口”的关系,可从控制人口和依靠科技两个方面来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保持良性循环。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

2、看课本12页的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故又称“两河流域”),在这三个地方孕育了三个古老的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探索这三个地方称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自然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有约定自然条件)。

3、阅读课本13页的图6.17,认识亚洲6个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寻找这些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民族习俗背景。

4、总结: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源于辽阔的地域所形成的差异很大的自然、社会、历史等条件。

三、经济发展差异

1、亚洲经济概况: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2、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历史原因:亚洲除日本外,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一般比较薄弱。

3、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从图6.18可以看到,大多数亚洲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发展较快的是两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就是走的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第二种国家是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走的是一条依靠大量出口本国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的发展道路。(探究:如何正确认识这两种类型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4、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了解三类产业的具体划分范畴——阅读图6.19的三轴坐标系统计图,结合表6.1,找出图中表示日本的A点与日本三类产业所占百分比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日本为例,在三轴坐标系统计图中找出代表韩国和印度的B点与C点三类产业构成百分比——以日本为例,根据泰国和缅甸的三类产业构成百分比,在三轴坐标系统计图中找出表示这两个国家的D点和E点。

比较这五个国家的三类产业构成,根据他们的差异,总结出产业结构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而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

2、亚洲的地理知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地面起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伏大,高低悬殊。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4.亚洲的古代文明资料

一,印度的古典文明:1.时间:2300B.C.~1800B.C..2.兴起地区:印度河流域.(一)古文明(1)城市文明:城墙,塔楼,大浴场,完善的排水设施.3.内涵(2)制作精巧的金银饰物和青铜器.(3)商业活动远达两河流域.4.没落原因:洪水与气候变化.1.1500B.C.阿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土著.2.种姓制度(1)实施目的:保持统治优势,防止与土著血统混合.(2)信仰基础:( )教的阶级不平等论.(二)阿利安人文明(3)森严的阶级划分:祭司—-贵族与武士—-平民—-奴隶.(4)不平等的阶级待遇:3.婆罗门教(1)主张阶级不平等论,严格规定各阶级应遵守的行为规范.(2)主张( ),虔诚行善者可往生较高的种姓.(三)佛教的兴起1.兴起时间:6thB.C.2.兴起地区:恒河流域3.创立人:( ).4.创立动机(1)不满种姓制度的不平等.(2)欲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5.教义主张:领悟因果,正道修行,才能超脱轮回.(1)时间:4thB.C. ~4thA.D..(2)原因:孔雀王朝统一印度,至阿育王时国力鼎盛,并极力推展佛教.6.兴盛A.定佛教为国教.B.竖立石柱,石碑,宣扬佛教仁慈纯洁的治国理念.(3)阿育王的贡献C.广建佛塔.D.编纂佛经.E.向外传播佛法,使佛教逐渐形成世界性的宗教.1.时间:4thA.D.( )王朝时代.(四)印度教的兴起2.教义来源:融合( )教,( )教与( )而成.3.盛行:至今仍是印度信众最多的宗教.(五)文化成就1.医学,天文等自然科学有很高成就.2.数学:首先发明简便的数字写法,将零的概念引进数学计算中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3.印度古典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王朝(1)制定宗教义务与规范日常生活的法典.(2)佛教美术,梵语文学的成就达於顶点.二,伊斯兰世界的形成: P.081.创立时间:7thA.D.初期.2.创立地点:( )【西亚】.3.创立人:( ).4.创立民族:( ).(一)伊斯兰教的创立5.时空背景:生活艰苦,信仰多神教,各部落争战不休,从未出现统一国家.6.创立动机:改革偶像崇拜的旧传统,团结阿拉伯人.7.信仰神只:( )【一神教】.8.经典名称:( ).(1)教徒平等.9.教义(2)终身奉行诵经,礼拜,斋戒,布施,朝圣的教规.(3)人人应为阿拉从事圣战.(1)初期在麦加传教,曾遭受迫害.1.穆罕默德时代(2)622 A.D.逃至( )—回历以此年开始纪元(3)取得麦地那政权,组成政教合一政府.(4)重返麦加,统一阿拉伯半岛.(1)兴起时间:8thA.D.中叶.(2)首都:( ).A.亚洲:西亚,中亚.【与唐朝接壤】2.阿拉伯帝国(3)疆域 B.非洲:埃及,北非.C.欧洲:伊比利半岛.(二)政教势力发展(4)分裂A.时间:10thA.D.初期.B.原因:疆域辽阔,各地政情民风不同.(A)黑衣大食:亚洲—( )C.结果(B)绿衣大食:非洲—( )(C)白衣大食:欧洲—( )3.塞尔柱土耳其王国(1)兴起时间:11thA.D..(2)影响:控制西亚,阻扰基督徒到耶路撒冷朝圣,引起欧洲( ).(1)兴起时间:14thA.D..4.鄂图曼土耳其帝国(2)事A.灭东罗马帝国,使巴尔干半岛成为迹伊斯兰教世界.B.建立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三)文明的发展:1.掌握欧亚非贸易霸权(1)贸易范围A.骆驼商队:东抵中国,西至非洲B.商船: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南洋,中国.(2)影响A.获得广博的世界知识,以创造兼容并蓄的伊斯兰文明.B.成为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2.重视学术,奖励教育(1)大城市设有图书馆和学校,学者云集.(2)保存( )与( )的文化遗产.(3)积极吸取( )与( )的科技长处.(1)科技A.项目:天文,数学,化学,医学. P.09B.影响:对世界文化的进步发展,具有承先启后的意义.3.文化成就(2)文学:( )一书的内容反应当时多采多姿的社会风貌.(3)艺术A.清真寺建筑:圆顶,尖塔,方形回廊.B.阿拉伯文书法:纤细的细密画,图案画.三,东西文化交流:(一)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因素—-( ),( ),( ).(二)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军人,商旅【水手】,使节,教士【僧侣】.(三)交流概况:因素媒 介文 化 交 流影 响军事怛罗斯之役中国的( )传至大食,后来再传到欧洲.促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十字军东征1.东方的丝绸,瓷器,蔗糖,香料经义大利流入欧洲.2.伊斯兰世界的支票,提货单,信用状,股份公司等商业技术传入欧洲.1.促成威尼斯,佛罗伦斯等城市的兴起.2.促进欧洲商业繁荣.蒙古西征1.中国的( )传入欧洲.2.中国的( )传入欧洲.1.促成欧洲封建制度崩溃.2.促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经济阿拉伯水手将中国的( )传入欧洲.促进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生动描绘中国的富庶.激发欧洲人的航海热潮怛罗斯之役:唐玄宗天宝10年【751A.D.】唐朝与大食在中亚的怛罗斯河畔爆发战争,唐朝失败.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最初是要收回圣城( );后来被( )的动机所取代.(四)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1)欧洲人从进步繁荣的东方学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刺激1.丰富了彼此的精神与物质生活了西方求新,求变和向外发展的雄心.(2)中国自西方传入许多新的宗教,艺术,物种,以及天文,医学,数学等知识,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2.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关于亚洲的人文地理知识

1、亚洲的人文知识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1、由2000年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的统计,得出亚洲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2、看图6.14,2000年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0个,其中有6个位于亚洲,他们分别是位于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位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位于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人口稠密的国家大部分分布在温带近海平原地区) 3、阅读图6.15,了解各大洲人口总数的多少,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掌握年净增人口的计算方法,知道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大约有65人在亚洲。

4、得出结论: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5、完成课本P11~12的活动题2,了解亚洲众多的人口已经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填写框图并了解其内在的因果关系。由此,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理解好“一双手”与“一张口”的关系,可从控制人口和依靠科技两个方面来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其保持良性循环。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风民俗。 2、看课本12页的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因其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故又称“两河流域”),在这三个地方孕育了三个古老的文化:华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阿拉伯文化。

探索这三个地方称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自然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等有约定自然条件)。 3、阅读课本13页的图6.17,认识亚洲6个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并由此寻找这些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特定的民族习俗背景。

4、总结: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源于辽阔的地域所形成的差异很大的自然、社会、历史等条件。 三、经济发展差异 1、亚洲经济概况: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2、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历史原因:亚洲除日本外,过去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一般比较薄弱。 3、通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从图6.18可以看到,大多数亚洲国家独立以来民族经济都有一定的发展,发展较快的是两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一是通过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东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比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就是走的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第二种国家是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走的是一条依靠大量出口本国石油资源,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的发展道路。(探究:如何正确认识这两种类型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4、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了解三类产业的具体划分范畴——阅读图6.19的三轴坐标系统计图,结合表6.1,找出图中表示日本的A点与日本三类产业所占百分比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日本为例,在三轴坐标系统计图中找出代表韩国和印度的B点与C点三类产业构成百分比——以日本为例,根据泰国和缅甸的三类产业构成百分比,在三轴坐标系统计图中找出表示这两个国家的D点和E点。 比较这五个国家的三类产业构成,根据他们的差异,总结出产业结构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而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

2、亚洲的地理知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 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地面起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特征显著;季风最强盛,最典型,影响范围也最广。 大河众多的亚洲: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内流区面积广大 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6.亚洲的文化特点

由于亚洲地区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文化的多样性很强,差异很大,几乎没有统一的“亚洲文化”。

所有的世界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在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之前,由于世界的经济重心在亚洲,所以大部分人类的技术成就都产生于亚洲。早在公元前3000年,亚洲人已经发明了烧制陶器和冶炼矿石,亚洲的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文字和系统的灌溉工程,中亚的游牧民族发明了马鞍、挽具和车轮,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马蹬、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并最早种植稻谷。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发明了十进位计算技术。亚洲各种地方性的医药技术即使今天也非常有效,还在很多地区使用。

西方和东方的许多乐器是有同一起源的,所以非常相似,如小提琴和二胡,吉他和琵琶,双簧管和唢呐,几乎相同的东西方笛子。其实这些乐器多数都是起源于中东地区。

中国、阿拉伯、印度等各亚洲民族的文化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影响。

7.关于亚洲文化

亚洲大约有1000个左右的民族。所谓民族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语言文字等等。首先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比如汉族是我国东部的种植业区的农耕民族,而蒙古族则是蒙古高原一带的草原民族。不同的生活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当然,也有不同民族使用相同语言的,比如我国有许多民族使用汉族的汉字,这是汉文化对其余周边民族的辐射,可以看成文化的传播。我们平时说我们在学习“文化”,这个文化是狭义的文化概念,表示文化知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那么,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就全是文化了。吃饭它属于饮食文化,连喝酒都可以叫酒文化。像日本的建筑物的防震设计标准很高,这是建筑文化。

由于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东亚的日本,常受地震的困扰,建筑物基本上都有抗震考虑,早期建筑许多用木材建造,整体性好,不容易垮塌,现在的现代化建筑加入了许多高技术的设计,如高楼大厦底座的自动平衡装置,能够在地表倾斜时自动保持水平。

东南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为适应高温多雨的环境,房屋架空,用竹子制作,便于通风防潮。达雅克人信仰伊斯兰教,喜欢群居,各家房屋喜欢首尾相连,这样也使整体重量较轻的房屋增强稳定性,不易被风吹倒、吹跑。

南亚的孟加拉人,为适应夏季多洪水的环境,以船为交通工具,许多人以打鱼为生,男女老少水性都很好。

西亚的也门是丘陵地区,在灌溉水源丰富的地区,建造了层层梯田,也像邻近的南亚种植水稻。他们的房屋是典型的厚墙加小窗。因为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厚墙加小窗可以减少室内和室外的热传递,使室内保持较小的温差。

西亚的贝都因人,生活在阿拉伯高原稀疏的草原地区,以牧业为主,由于气候干旱,草原上的草较为稀疏,几下就被牲畜啃光了,他们需要经常搬迁,过着游牧的生活,它们的帐篷也需要适应经常拆迁。他们的服饰是便于通风散热透气的宽大袍子。

北亚,即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生活在亚寒带针叶林地区,气候终年都比较寒冷,但森林茂密,木材丰富。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房子几乎全是木头房子,墙也很厚。到处冰天雪地,狗拉雪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许多人家养驯鹿。驯鹿可以为家人驮运货物。野生的驯鹿主要生活在苔原气候带,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极圈附近地区,西伯利亚的亚寒带针叶林里也有驯鹿,甚至其分布地区往南可到我国大兴安岭北端。我国东北人还给驯鹿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把它叫“四不像”。

从以上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文化与文明这两个词又有点差别。文明应该是有一定高度的文化,比如伴随着语言文字的产生。

亚洲有三个文明发祥地,这三个文明发祥地有一个共同点,都位于中低纬度的河流中下游地区。因为这里热量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这些有利条件都指向了农业发达,能够养活许多的人口,所以文化的传承比较久远,能够产生有更高水准的文化,即文明。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文明在历史上就断代了,而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

8.亚洲的知识

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濒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滨北冰洋,西达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

东至杰日尼奥夫角(西经169度40分,北纬60度5分),

南至皮艾角(东经103度30分,北纬1度17分),

西至巴巴角(东经26度3分,北纬39度27分),

北至切柳斯金角(东经104度18分,北纬77度43分)。

西北部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同欧洲分界;

西南隔苏伊士运河、红海与非洲相邻;

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

东北隔宽仅86千米的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对。

亚洲的洲界在这里没法子贴出来,你用网上地图一搜就能看到了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