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里的知识

1.《攀登者》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电影攀登者剧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完成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故事。

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 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作为中国首部大制作登山题材电影《攀登者》,这部电影是以六十年代我国登山运动员攀登珠峰的故事改编,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

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人类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时隔59年,由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电影《攀登者》,致敬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59周年。据了解,为了让演员表演更加真实,剧组的每一位主演都要背着重达17公斤的登山装备进行训练和拍摄。

为体验高海拔和极寒环境下的真实感受,主演吴京还在去年年底最冷的时节到海拔5200多米的青海岗什卡雪峰,足足体验了半个月的攀登生活。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与1975年两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并首次完成了珠峰海拔高程的精确测量。

剧组为了真实还原这段历史故事,遵循1960年、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所使用的冰镐、冰爪、氧气瓶以及登山服等装备与服装道具的史料记载,做到真实还原。此外,为了真实再现中国登山英雄勇登珠峰的历史事件、实景还原珠峰壮丽景观,选择在西藏珠峰取景拍摄,让演员真实体验高原环境,高海拔、极度缺氧、变化无常的气候环境,再现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历史壮举。

2.《攀登者》中包含了哪些历史细节

在《攀登者》中,不少细节来自历史:登山靴:受技术条件限制,当时的登山靴用鲸鱼皮制成,特别沉重,这就可以理解,片中登山者为何行进速度缓慢。

此外,行进中,脚趾要经常挠一下鞋底,保持血液循环,否则很可能被冻伤,这也影响了行进速度。编组:在《攀登者》中,登山者采取了编组行进的方式,彼此用绳子连接在一起,一般是4人一组。

编组登山是当时苏联的标准操作,以对抗滑坠,但从结果看,编组反而加大了伤亡,如今这种方式已不常用。化石:在《攀登者》中,方五洲送给徐樱一块从珠峰上获得的海洋化石。

珠峰所在地区原是海洋,即喜玛亚拉古海。1924年,首次发现了海洋化石。

不过,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带回的9块岩石标本是奥陶纪灰岩。不过,据曾参与攀登珠峰的人介绍:“在海拔几千米的高山营地,你可能会随手捡到一块海螺化石。”

第二台阶:在《攀登者》中,对第二台阶有较多刻画,从北坡登顶珠峰,最困难处在第二台阶,海拔在8600米左右。英国人曾7次尝试从北坡登顶,始终未能突破它,并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再也不必浪费时间去爬它了。”

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这里架设了金属梯子后,北坡登顶难度大大下降,超过1500名登山者使用过“中国梯”(2007年,在此又修建了一个新的永久性金属梯,“中国梯”被收藏)。珠峰高度:在《攀登者》中,多次提到重测珠峰高度,并展现了觇标的影像。

1975年,中国登山队不辞劳苦,将5公斤重的觇标背上峰顶,正是为了重测珠峰高度。此前英国人曾以印度为海拔基准,为珠峰测量过身高,1975年,中国科技工作者以渤海为海拔零度,测出权威数据,即8848.13米(2005年,又有新的测量数据),得到国际公认。

测高背后,有维护主权的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冲顶时,只有侯生福一人带了摄像机,而侯生福并非专业摄影师。

幸好测量队有40倍望远镜,在一个观测点上,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摄像师拍下了冲顶瞬间。珠峰的风:在《攀登者》中,较多展现了珠峰上狂风的威力。

其实,受海拔影响,珠峰顶端70英里/小时的风力仅相当于海面40英里/小时的风力。当然,珠峰顶部的风确实很恐怖。

3.攀登中手法要点有哪些

攀登中用手的根本目的是使身体向上运动和贴近岩壁。

岩壁上的支点形状很多,常见的也有几十种。攀登者对这些支点的形状要熟悉,知道对不同支点手应抓握何处,如何使力。

根据支点上突出(凹陷)的位置和方向,有抠、捏、拉、攥、握、推等方法。但也不要拘泥,同一支点可以有多种抓握方法,象有种支点是一个圆疙瘩上面有个小平台,一般情况是把手指搭在上面垂直下拉,但为了使身体贴近岩壁,完全可以整个捏住,平拉。

又如有时要两只手抓同一支点时,前手可先放弃最好抓握处,让给后手,以免换手的麻烦。抓握支点时,尤其是水平用力时,受臂位置要底,靠向下的拉力加大水平摩擦力;要充分使用拇指的力量,尽量把拇指搭在支点上,对于常见的水平浅槽的支点,可把拇指扭过来,把指肚一侧扣进平槽,或横搭在食指和中指指背上,都可增加很大力量。

攀登中手指的力量十分重要,平常可用指卧撑、引体向上、指挂引体向上、提捏重物等方法练习。现在国外一些高手已能达到单指引体向上的力量水平。

在攀登较长路线时可选择容易地段两只手轮换休息。休息地段要选择没有仰角或仰角较小,且手上有较大支点处,休息时双脚踩稳支点,手臂拉直(弯曲时很难得到休息),上体后仰,但腰部一定要向前顶出,使下身贴近岩壁,把体重压到脚上,以减小手臂负担,做活动手指、抖手动作放松,并擦些镁粉,以免打滑。

4.你需要了解哪些登山知识

登过几座山就真的以为自己是高手?看看登山圣经的知识点,你还需要恶补多少呢? 岩面攀登 岩面攀登(Face Climbing)可望文生义,一般先用手抓住不规则的岩石,脚再踏上原来把手之处。

岩面攀登亦利用摩擦力和平衡来攀爬状似平滑的倾斜岩板(Slab)。就某些方面而言,岩面攀登是最自然的攀岩法,像爬梯子般爬上一连串的把手点和踏足点。

岩面攀登须切记,一个把手点或踏足点的用途很广泛,看似良好的抓握式把手点(Cling Hold)也可用於下节介绍的各种技巧。要懂得因地制宜,运用得有创意。

把手点 攀登者可利用把手点保持平衡、引身向上,或提供各种形式的反作用力。 五根指头全用上的把手点最稳固。

把手点小时,指头之用法并不明显。例如四只指头勾住小的岩石边缘时,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方向相反地抵住岩边。

把手点狭窄或把於岩石的小凹处,可交叠手指以增加把手点之压力。 最常见的把手点为抓握把手点。

大的抓握把手点容许整只手掌包覆把手点,小的抓握把手点只容指尖勾住。手指尽量并拢可提升抓握力。

把手点若不是容纳五根指头,其余指头须卷起,善用肌肉/肌腱的力量。使用抓握把手点要小心,某些把手法使手指头受力极大,可能导致受伤。

由於向上推进主要靠双腿的力量,有时把手点仅用以保持平衡。捏式把手点(The Pinch Grip)可容许攀登者久站於好的踏足点上,甩甩腾空的单手,再向上寻找更安全的把手点或放置岩锲固定点。

踏足点 攀登者使用踏足点多采踩踏岩石边缘或利用摩擦力两种技巧,两种技巧皆适用的踏足点则取决於个人偏好和鞋具之类型。稍后再讨论第三种技巧∶足部挤塞法(Foot Jam)。

使用踩踏岩石边缘法,鞋底边缘平放於踏足点上,用鞋底内侧或外侧踩踏皆可,但以内侧较轻易、安全。理想的接触点视情况而异,一般介於和大脚趾尖和关节肉团之间。

足踵应高於足趾,如此较精确,但放低脚跟较轻松。用登山靴或攀岩鞋尖踩踏(挤塞——Toeing In)非常疲倦。

多练习之后当能有效利用小的踏足点。 利用摩擦法者,脚尖须朝上,鞋底“黏”在踏足点上。

攀岩鞋或柔软的登山靴最适合此一技巧。低角度的岩石不需要真正的踏足点,只要鞋底和岩石接触面之摩擦力足够即可。

遇陡峭地形则须将足尖“黏”在踏足点上,不规则之岩面即可提供摩擦力和稳固性。 焦虑常使疲倦加剧,疲倦令腿部肌肉痉挛而颤抖,好像踩缝纫机一般。

此时最好心情放轻松、更换腿部姿势——移向下一个踏足点、放低脚跟、腿部打直。 踩踏足点时,尽量在踩踏面积上施力。

弯曲足踝可增加鞋底和踏足点之接触面积,加大抓握力。身体倾离岩壁可在踏足点产生向内和向下之压力,增加稳定性。

落脚前先决定如何善用踏足点,然后保持该姿势。虽然有时需要落脚以便踏得更稳,但应避免反覆试探,以免浪费时间及体力,也容易滑落。

踏足点极狭时,切不可随便乱动,任何动作或旋转皆可导致鞋底滑离踏足点。向上踩踏点和移动另一只脚时,保持脚的姿势不动,需要技巧和全神贯注。

大的踏点称为“凹洞踏点”(Buckethold),使用时,脚只需踏进到能保持平衡的程度即可。踏入太多反而迫使位於下方的脚向外移而失去平衡。

膝盖容易受伤,无法提供稳定性,最好避免使用。但资深之攀登者偶尔会用膝盖避免特别高或困难的步阶(Step)。

不用膝盖的主要考量是避免碎石或尖利的水晶戳伤膝盖而站不起来。若位於悬岩下,无充分空间轻易站起来,膝盖又受伤就麻烦了。

倾斜岩板(Slab Climbing)亦称之为摩擦力攀登(Friction Climbing),需自由运用摩擦力技巧。平衡和步法技巧是成功的关键。

务必弯曲足踝(脚跟放低),重量放在脚趾肉团上,使鞋底和岩石间之摩擦力最大。身体勿倾向坡面,致使双脚离地。

应将重量置於双脚,弯腰使手接触岩面,将臀部向后推。 跨小步以保持平衡。

找窄小的边缘、粗糙的岩面、或角度改变之处以便落脚。最难爬的斜岩上面,必须用手或脚感觉,才能找到最粗糙的岩面。

斜岩攀登尚可运用其他技巧,偶尔可找到岩面抓握点(Face Holds)和裂隙。用手指、拇指、手掌基部向下施压於窄小边缘或不规则的岩石。

窄小边缘可用背向后倚式(Lieback)。找可用大字式攀登法(Stemming)之处就有机会休息。

向下推置手指、掌心、掌侧或掌跟於把手点,向下用力推;非常小的把手点可用大拇指向下推。 下攀时,一个把手点可做抓握把手点,越过此把手点后,再用向下推的点。

下推点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点并用,例如用於反作用力与靠背式攀登法或烟囱式攀登法。一只手伸出去用肘部固定,在向下推的把手点上保持平衡,另一只手攀向下一个把手点。

撑起式攀登法 撑起式攀登法(Mantel)是下推法的专门技巧,当高处没有把手点时,先低下身子,用手向下推,顺势把身体撑上去。 典型的撑起式攀登法将双手平放在与胸同高的岩石边缘,掌心向下,双手手指相对,手臂伸直撑起身体,脚先向上走几步或自踏足点跃起,较易撑起身体。

然后将一只脚提到岩阶,再站起来。 但不是每一次都能用这种基本的撑起式攀登法,因为岩阶可能太高、太小或太陡。

若岩阶极窄,可用掌跟,手指向下。岩阶若高过头,。

5.《攀登者》中曲松林为什么要光脚爬人梯

《攀登者》中曲松林要光脚爬人梯,这是我觉得是因为怕自己或者别人因为自己鞋子上的钉子弄伤才会脱下鞋来爬吧,反正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受伤害,因为在那个地方如果受伤的话很难及时得到医治。

说实话,咱们要是看《攀登者》还真是需要提前做一些功课,否则影片中有太多梗你可能因为没掌握知识点而没能get到其中的含义。看过的宝宝也不用遗憾,或许你看完老阿姨给整理的这些梗能对影片有新的感触。

首先是影片的开篇。1960年,方五洲所在的登山队在登山过程中遭遇了雪崩,最后由方五洲、曲松林、杰布执行命令继续登顶,到达第二阶梯时,三人搭建人梯往上攀爬过程中,曲松林为了能顺利爬上去,鞋袜都脱了。很多人不能理解,登山鞋就这么不防滑嘛。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首先,因为登山鞋一般为了增大抓力,会在底端插上很多钉鞋,因此在登山的时候,鞋上的钉子可以插进深深的雪里,以此达到固定的目的。但是这样尖的钉子如果不小心刺在人的身上,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曲松林为了不刺伤方五洲等队友,决定把鞋子脱下来了。

其次就是这处4米高的长板,四人花了3个多小时才越过,所以轮到到屈银华攀爬时,决定赤脚爬上去,就是想减少刘连满的承重压力和伤痛。

6.攀岩运动知识有哪些

一、背景 攀岩是从登山活动中派生从来的一项运动。

登山者即使选择最容易的路线攀登几千米的高峰,在途中也免不了要遇到一些悬崖峭壁,所以说攀岩也是登山运动的一项基本技能。 由于登高山对普通人来讲机会很少,而攀爬悬崖峭壁相对机会较多,且更富有刺激和挑战,所以攀岩作为一项独立的、被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运动迅速在全世界普及开来。

这项运动是利用人类原始的攀爬本能,借以各种装备作安全保护,攀登一些岩石所构成的峭壁、裂缝、海触崖、大圆石以及人工制作的岩壁的运动二、历史 1947年原苏联首先成立了攀岩委员会。 1948年苏联在国内举办了首届攀岩锦标赛,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攀岩比赛。

从那以后攀岩运动开始在欧洲盛行。 六七十年代,欧洲举行了多次民间比赛。

1976年苏联举办了首届国际攀岩比赛。 1980年法国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攀岩比赛。

1985、1986年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比赛,因有许多国家的攀岩高手参加而获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攀岩运动吸引了众多爱好者,但因自然岩壁都是在郊外,交通、时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不变,人们只能利用节假日来从事这项运动。

1985年法国人弗兰西斯?沙威格尼发明了可以自由装卸的仿自然人造岩壁。 他实现了人们要把自然中的岩壁搬到城区的设想。

因人工岩壁比自然岩壁在比赛规则上易于操作,并利于观众观看,1987年国际攀登委员会批准人工岩壁上的攀岩比赛为国际正式比赛,并于当年在法国举办了人工岩壁上的首届攀岩比赛。 1989年首届世界杯攀岩赛分阶段在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保加利亚和原苏联举行,运动员参加在各地举行的比赛,然后根据每站比赛的得分(比赛积分标准见下表),进行年度总排名,总成绩最好者即为世界杯得主。

此后,每年都举行世界杯赛。 1991年举办了首届世界攀岩锦标赛。

1992年举行了首届世界青年攀岩锦标赛。 1992年国际登联向国际奥委会审请把攀岩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1993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攀岩为奥运会项目,国际登联正努力争取把攀岩列入2006年冬季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在亚洲,1991年1月“亚洲攀登比赛委员会”在香港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亚洲的攀岩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9月在韩国汉城举办了第一届亚洲攀岩锦标赛。

在我国,1987年中国登山协会派出8名教练和队员去日本长野系统学习攀岩,回国后,于当年10月在北京怀柔大水裕水库自然岩壁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攀岩比赛。 1990年在怀柔国家登山队训练基地的人工场地上第一次举办了攀岩比赛。

1993年,攀岩比赛被国家体委列入正式比赛项目,此后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国锦标赛。同年9月,第一届全国攀岩锦标赛在长春举行;10月在武汉举行了国内首届国际邀请赛;12月在长春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亚洲锦标赛。

三、运动形式 攀岩运动从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竞技攀登(Sport Climbing)和自由攀登(Free ClimDing); 按保护方式可分为有先锋攀登(Leading Climbing)和顶绳攀登(TOprope Climbing); 按运动场所可分为人工场地攀登和自然场地攀登。

竞技攀登有难度赛、速度赛及攀石赛三种比赛项目。按比赛形式又可分为: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20岁以上的成年赛和19岁以下的青少年赛;男子组赛和女子组赛;国际赛、洲际赛及国家级比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攀岩还是各级极限运动会(X-Games)中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四、装备 由于攀岩运动本身所特有的危险性,从此项运动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开始在不断地研制生产各种为攀登者提供安全保证和便于此项运动开展的装备和器械。

攀岩基本装备包括:安全带、主绳、铁索、防滑粉袋、绳套、攀岩鞋、下降器及上升器等。因所有这些装备涉及到攀登者的生命安全,在购买和选用时必须注意其质量。

一般地,有国际攀登委员会(UIAA)认证标记和欧洲标准(CE)标记的都能保证安全。 目前这些装备主要由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等一些开展这项运动较早的国家生产。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好几家专门经营登山攀岩装备的商店,这为我国开展这些运动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五、特点 惊险刺激是攀岩运动最根本的特点,而其能充分满足人们要求回归自然、寻求刺激,并从中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欲望,又是她深受人们喜爱的根源。

她正以自己特有的魅力、突出的个性感染着人们。 参与攀岩,会让您在与悬崖峭壁的抗衡中学会坚强,在与大山的拥抱中感受宽容,在征服攀登路线后享受成功与胜利的喜悦。

对于攀岩运动员,不仅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娴熟的技巧,更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坚强的毅力和丰富的参赛经验。由于攀登者在岩壁上稳如壁虎、矫似雄鹰,她又是一项极具美感和观赏性的运动,被许多人誉为“岩壁芭蕾”。

六、现状 人工岩壁的出现使攀岩已发展到既是一项运动又是一项娱乐。目前在国外,各种攀岩俱乐部到处都有。

每年都有大型、小型、室内、室外、成年、青年、男子、女子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攀岩比赛和娱乐活动。另外在一些体育中心、军警训练基地以及一些特种部队中也开展了这种训练。

在欧美、原苏联及亚洲。

7.请教攀岩的相关知识

QUOTE(岩与友 @ 2006年2月21号 , 08:48 PM)想知道攀岩用什么样的器械装备就应该先知道攀岩的分类,攀岩分传统攀登和运动攀登。

传统里面又分徒手攀登和器械攀登。其实是按不同分类方式有不同的分类(按按地点分类有人工岩壁攀爬和天然岩壁攀爬;按按攀登形式分类有FREE和AID;按按保护方式分类、路线长度分类等都有不同的类型)在最初的时候,一双攀岩鞋、一个镁粉袋、镁粉就可以满足你的攀岩欲望了。

当你爱上攀岩又希望有自己的攀岩装备时,运动攀登所需的基本装备帮你列个清单:1、攀岩安全带1副2、保护器1、2把 初学者基本东西一个就够用,甚至可以只用半扣不用保护器3、主锁或丝扣锁最少2把(一把用于连接保护器;一把先锋攀时做牛尾保护),建议配3、5把以上。“主锁或丝扣锁”?“先锋攀时做牛尾保护”? 不懂4、快挂10把,建议买的时候长、短快挂各买一些。

具体数量看路线上瓜片数量,可以和绳伴搭着买5、60CM、120CM扁带各一条初学者其实用不着6、50M动力绳建议60米或更长7、攀岩鞋8、头盔9、镁粉袋徒手攀登顾名思义,攀爬时只靠身体的四肢并不依靠其他的装备,绳子只是作为确保安全之用。器械攀登定义为,为求登顶不局限任何的方法,使用一切可用的装备,如:岩塞、岩钉、岩锥、岩钩、起塞钩、手钻、上升器、绳梯等。

[right][snapback]215047[/snapback][/right]器械攀登(aid climbing)定义:借助器械的力量攀登;特点:在大岩壁攀登(big wall)中较为常用,对于难度超过攀登者能力范围的路线有时也借助器械通过。其意义存在于攀登者的项目目标和活动历程中而不在于攻克难度动作。

对器械操作的要求较高。(转自V7)。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