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至四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1.初三上语文1至4单元字词整理

初三语文上册1-6单元字词复习汇总 初三语文上册字词复习 第一单元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红装素裹 妖娆(ráo) 文采 成吉思汗(hán) 风流人物 风骚(sāo) 一代天骄(jiāo) 留滞(zhì) 襁(qiǎng)褓(bǎo) 田圃(pǔ) 喧嚷 洗礼 温声细语 润如油膏 喑(yīn)哑 禁锢(gù) 留滞(zhì) 第二单元 征引 敬业乐群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理至易明 旁骛(wù) 亵(xiè)渎 言行相顾 强聒(guō)不舍 佝(gōu)偻(lóu) 承蜩(tiáo) 骈(pián)进 陨(yǔn)落 灵柩(jiù) 凌驾 睿(ruì)智 弥留之际 媚上欺下 兼而有之 孤军奋战 黎民百姓 恼羞成怒 恪(kè)尽职守 枘(ruì)凿 羲(xī)皇上人 怜悯(mǐn) 深邃(suì) 鞠躬 扶掖(yè) 凭吊 谀(yú)词 大惊小怪 廓(kuò)然无累 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sì) 自知之明 气吞斗(dǒu)牛 忐(tǎn)忑(tè) 繁衍(yǎn) 一抔(póu)黄土 化为乌有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è) 第三单元 阴晦(huì) 萧索 心绪 谋食 五行缺土 脚踝(huái) 潮汛 苏生 髀(bì)骨 愕(è)然 鄙(bǐ)夷 嗤(chī)笑 瑟索 打拱 惘(wǎng)然 隔膜 展转 恣(zì)睢(suī) 家景 厚实 嬉(xī)闹 驱除 歇斯底里 栈(zhàn)桥 褴(lán)褛(lǚ) 牡(mǔ)蛎(lì) 拮(jié)据(jū) 煞(shà)白 十拿九稳 沙哑 发窘(jiǒng) 抽噎(yē) 出风头 窸窸(xī)窣窣(sū) 第四单元 根深蒂(dì)固 孜孜(zī不倦 汲(jí)取 不言而喻 轻而易举 持之以恒 四书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怡情 傅(fù)彩 文采藻饰 (zǎo) 诘(jié)难 要诀(jué) 寻章摘句 味同嚼(jiáo)蜡 滞(zhì)碍 吹毛求疵(cī) 伦理 狡黠(xiá)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咬文嚼(jiáo)字 因小失大 豁(huò)然贯通 开卷有益 玄(xuán)虚 诓(kuāng)骗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第五单元 趱(zǎn)行 嗔(chēn)怒 尴(gān)尬(gà) 朴(pō)刀 恁(nèn)地 兀(wù)地(dì) 兀(wù)自 怄(òu)气 喏(nuò)喏(nuò)连声 面面厮觑(qù) 聒(guō)噪(zào) 端的 逞(chěng)辩 勾当(gòu dang) 庖(páo)官 恃(shì)才放旷 起讫(qì) 佯(yáng)装 谮(zèn)害 麾(huī)下 绰(chāo)刀 沉吟 禀(bǐng)请 班师 惑乱 对答如流 带挈(qiè) 唯唯连声 腆(tiǎn)着 桑梓(zǐ) 锭(dìng)子 商酌(zhuó) 起承转合 地灵人杰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腻(nì)烦 怔怔(zhēng) 笑吟吟 茶饭无心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第六单元 阳夏( jiǎ )人也 鸿鹄(hú ) 闾(lǚ )左 谪(zhé )戍 当行(dāng ) 度(duó )已失期 扶苏以数(shuò )谏故 置人所罾(zēng )鱼腹中 陈胜王(wàng ) 忿(fèn )恚(huì )尉 王侯将相宁(nìng )有种乎 将(jiàng )兵徇( xùn )蕲( qí )以东 又间(jiàn )令吴广 尉果笞( chī )广 车六七百乘(shèng ) 将军身被(pī )坚执锐 楚国之社稷(jì ) 上使外将(jiàng )兵 骑(jì )千余 怫(fú )然怒 免冠徒跣(xiǎn ) 以头抢(qiāng )地尔 休祲(qìn ) 天下缟(gǎo )素 孤不度(duó )德量力 欲信(shēn )大义于天下 遂用猖獗(jué ) 此殆(dàn ) 天所以 帝室之胄(zhòu ) 存恤( xù ) 好(hào )为《梁父吟》 挟( xié )天子 崩殂(cú ) 菲(fěi )薄 恢(huī )弘(hóng ) 陟(zhì )罚臧(zāng )否(pǐ ) 裨( bì )补阙(quē )漏 先帝简拔以遗(wèi )陛下 猥(wěi )自枉屈 以彰(zhāng )其咎(jiù ) 咨诹(zōu ) 夙(sù )夜忧叹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2.七年级上册语文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提纲与知识要点归纳–课文理解1、《在山的那边》选自《长江文艺》,作者王家新,这是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取象于群山和大海。

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2、《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本文记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文章却蕴含着一个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生命生命》是香港女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之欲望”、“生命力”和“生命”的感悟,并从不同的侧面引发出了三点思考:即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4、《紫藤萝瀑布》选自《铁箫人语》,是女作家宗璞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的驻足观赏,使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

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5、《童趣》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浮生六记》中的“闲情记趣”一章,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6、《理想》是诗人流沙河的一首现代哲理诗。

这首诗从理想的历史意义、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三个方面告诉人们:人生要有理想,只要树立了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7、《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是由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作。

这篇文章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另一篇文章《第一次真好》,由台湾女作家周素珊所作。

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感悟: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当然,作者所说的第一次,都是有益身心的第一次。

8、《人生寓言》的作者是周国平。其中《白兔和月亮》告诉人们: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通过王子的经历又告诉人们: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9、《我的信念》的作者是波兰著名科学家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位科学工作者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品质。

其一,科学工作的宗旨是探讨真理,而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其二,科学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宁静,需要时间。

其三,科学研究需要献身精神。其中献身精神是全文的核心。

也是居里夫人思想品质的根本。10、《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课文所选的十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学习态度,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还有变修身做人的,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

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

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

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15、古代诗歌五首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宋词和元曲。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

3.语文的七上的一、二、三单元的知识点归纳

一、叙述人称(三种人称):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自然、真实的感受。

用“第一人称”写“我”,最适宜于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都可以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用第一人称写“他”时,最适宜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因为用“我”的观感来写“他”的这些,较为客观。

“第一人称”写“我”的外貌,写“他”的心理活动,必须加上摹拟的话,才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写“我”的外貌,可以这样写:“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的脸是多么红。”

写“他”的心理活动,可以这样写:“心里很轻松似的。”) 2、第二人称(作用: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作用: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或者说“记叙的顺序”)(三种): 1、顺叙——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作的叙述。

顺叙型的结构模式是:总叙+分叙(分叙1+分叙2+分叙3+分叙n)+结尾。作用:条理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重要断面提到文章前面,写完结局或断面,然后才按时间顺序写。作用:这种笔法能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补叙属于插叙一种)——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

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有一种不常用的,叫“平叙”,即: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五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

2、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四、修辞: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

4.跪求高一语文必修1

古诗词必背:必修一:沁园春 毛泽东 必修二: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曹操,归园田居 陶渊明,氓 诗经 必修三:蜀道难 李白,登高 咏怀古迹 秋兴八首 杜甫,琵琶行 白居易,锦瑟 马嵬 李商隐, 必修四:望海潮 雨霖铃 柳永,念奴娇 定风波 苏轼,水龙吟,永遇乐 辛弃疾,醉花阴 声声慢 李清照,古文必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终已不顾), 必修二: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 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及至始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五段),重要文言实词:涕,穷,提,军,目,间,修,期,次,致,道,由,文,至,重要文言虚词:之,而,焉,乃,胡,现代文阅读实在没什么好总结的,只用把课文中生字生词易错字易错词,音易读错的记好就行了。

5.要英语1

Unit 1 A Trip to Beijing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我带七年级(2,3)班的英语,学生人数多,共152人.两个班的班额都较大,基础薄,两极分化严重.尤其快接近毕业,很大一部分学困生已经放弃了,对英语也失去了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提高了教学的难度.但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差,就是比较散慢.3.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以A Trip to Beijing为话题,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能够表达请求许可,能够询问及表达两地距离,掌握一百以上数字的读法与写法,初步学习比较等级的形式及用法; 学会制定计划以及用英语购买票.1.1 Lesson 1 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李明与妈妈关于去北京旅行的对话,通过技能训练掌握表示意愿以及请求许可的表达方式.1.2 Lesson 2 以打电话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习如何邀请别人一起旅行以及一些旅行安排的表达方式.1.3 Lesson 3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能够询问及表达两地的距离,并掌握100以上数字的读法与写法.1.4 Lesson 4以唱歌和对话的形式要求学生复习各种交通方式,并通过对比初步学习比较等级的形式及用法.1.5 Lesson 5通过学习本课掌握一周七天的读法与写法,重点掌握如何作旅行计划,学会征询别人的意见.1.6 Lesson 6通过学习Jenny和Li Ming做旅行准备的对话,重点复习this, that, these, those的用法,及谈论数量,提供帮助的表达方式.1.7 Lesson 7通过本课学习购票的表达方式及劝阻他人不做某事的表达法,同时要求学生学会书面讲述令自己兴奋的一次经历.1.8 Lesson 8帮助学生复习运用本单元所学内容.Teaching plans for each period分课时教案4.教学目标 Period 1 May I Go To Beijing? 1. Target language 目标语言a. 掌握词汇及短语may go go shopping to mom on trip the city of too and please far from kilometer okay hard great eat ask leave of so but busy only square Tian’anmen Square restaurant question sorryb. 句型—May I …? —Yes, you may. /No, you may not.too… to…2. Ability goals 能力目标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asking for permission and show intentions.3. Learning ability goals 学能目标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ask for permission and show intentions.5.教学难点分析Teach the student to learn the following expressions:—May I…? —Yes, you may. /No, you may not.too … to … / be far from / go on a trip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Listening and speaking.Teaching aids 教具准备Audiotape.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 教学步骤与方式Step I Greeting and lead-inGreet the students and get them to talk about their holidays.T: I haven’t seen you for long ages, boys and girls! How is it going?S: Quite well. How are you?T: I’m fine, too. Thanks. Did you have a nice holiday?S: Yes.T: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your experience with me? … What did you do?S: I read a lot.T: You must have learnt a lot.Get some other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ir holidays. And then show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and continue talking with the students to make them understand the phrase go on a trip to.T: I had a nice holiday too. I went on a trip to Beijing. Look!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about this city.Show the students the following pictures.T: How about the first picture?S: It’s Tian’anmen Square.T: That’s right! The second one?S: It’s Gugong. (In Chinese)T: In English It is named the Palace Museum.S: The Palace Museum.T: How about the last one?S: It’s Changcheng.T: It’s the Great Wall in English.S: The Great Wall.T: There are so many beautiful places in Beijing. And Beijing is the capital city of our country. 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to Beijing? (To one student)S: Yes.T: Would you like to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too?Help the student to answer. Make sure the students know the meaning of go on a trip to.S: Yes. I’d like to go on a trip to Beijing.Step II Practice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o talk about permission by using the phrase: to go on a trip to. The teacher can show them some pictures of places of interest to help them to discuss.T: What city would you like to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or Guilin?S: I’d like to go on a trip to Guilin.Ask more students the same question to let them learn the phrase go on a trip to wellT: Gulin is a very beautiful place. May I go on a trip with you?Help the student to answer: Yes, you may. Or No, you may not. Explain the meaning in Chinese if necessary.S: Yes, you may.T: (To another student) I have no money to go on a trip to Guilin. May I borrow some money?S: No, you may not.Step III Text learning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text.a. ListeningGet the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a question. And then get them to repeat after the tape.T: Li Ming wants to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Does Li Ming’s mother go on a trip to Beijing too?S: (After listening) Yes.b. ParaphrasingExpla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Notes: 1. You are too young to go, Ling Ming.It 。

6.四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知识点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 【第九课 巨人的花园】 这篇课文讲的是巨人回家,不让孩子去他家的花园玩耍,结果,连春天都不光顾他的花园.后来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了对孩子的偏见,春天和孩子一起来到了他的花园.这篇童话是告诉人们,孩子是未来,是春天,是快乐的源泉,快乐要与人分享,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才能找到快乐、健康和幸福. 生 字:溢(yì) 允(yǔn) 喧(xuān) 添(tiān) 训(xùn) 酷(kù) 颊(jiá) 拆(chāi) 四会字:溢、允、墙、牌、添、训、覆、凝、辣、酷、愉、拆、喧、颊; 词 语:洋溢、允许、喧闹、增添、训斥、冷酷、脸颊、拆墙 多音字:[吓]xià吓人 ;hè威吓.[禁]jīn弱不禁风;jìn禁止.[隆]1ónɡ隆重;lǒnɡ轰隆.[钻]zuān钻出;zuàn钻石.[落]luò落水;là落下.[提]tí提出;dī提防 形近字:漂、瓢.竖、坚.漫、慢.翠、萃.拨、拔.爬、趴.幸、辛. 一、课内知识 1.本文显着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巨人回来前后(花园情景)的对比;拆围墙前后(巨人态度、感觉)的对比. 2.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快乐要与大家分享). 3.“换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这是巨人醒悟后的一句话,他明白了花园没有春天的原因:他太自私、任性、太冷酷,一次次赶走孩子,他想自己独自享受一切,可换来的是寂寞和寒冷. 【第十课 幸福是什么】 这一课告诉我们劳动就能创造幸福,为他人带来好处,就是幸福. 生 字:彼(bǐ) 锹(qiāo) 杈(chā) 诧(chà) 麦(mài) 务(wù) 多音字:[假]jià 假期;jiǎ假如.[分]fēn分别;fèn成分.[间] jiān中间;jiàn相间 同音字:涌、蛹、恿、踊.疏、梳、蔬.带、戴、待、代、怠.废、费. 形近字:砌、彻、沏. 喝、渴、揭、竭. 福、副、幅、蝠 一、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二、义务—–尽自己的责任. 三、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通过辛苦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使别人幸福,自己才会幸福. 【第十一课 去年的树】 这是一篇沉重的话题,保护森林人人有责,这是关乎千秋大业之事,连小鸟都看出人类的错误,何况人类自己.通过小鸟的视角,我们了解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和承诺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人类的生活的需求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留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生 字:伐(fá) 四会写:融、剩、伐、煤 词 语: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 多音字:[要]yào要害;yāo要求.[还]huán归还;Hái还有. [看]kān看守;kà看见. 同音字:据、剧、锯. 完、玩、顽. 形近字:伐、代. 斧、爷. 掉、悼. 挣、睁、峥、筝 一、课内知识 1.这篇童话故事的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故事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2.这篇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遵守诺言). 3.鸟儿睁大眼睛对着灯火看了一会.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就飞走了. (1)两句话中都有“看”,鸟儿没看见朋友,只看见了(灯火),第一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第二个“看”鸟儿仿佛在说:“(朋友,我遵守了诺言,给你唱歌,我要走了,再见).” 【第十二课 小木偶的故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人光有笑的表情是远远不够的道理.笑非常重要,但是笑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寻求人家的帮助.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可以认识到社会上是有不讲道理的人存在的,这个时候应该如何保护自己,战胜困难也很重要. 生 字:拽(zhuài) 茸(róng) 副(fù) 怜(lián) 魔(mó) 杖(zhàng) 多音字:[着]zháo着急;zhuó衣着;zhe看着.[没]méi没有;mò沉没 同音字:脑、恼 形近字:脸、验、检、俭. 抢、伦.疼、痛. 怜、拎、铃.慢、漫、蔓. 运用已学的好词: 词 语:洋溢、允许、凝视、冷酷、孤独、火辣辣训斥、诧异、温柔词组:绿树成荫、鲜果飘香、狂风大作、草翠花开、枯枝败叶、雪花飞舞、鲜花盛开 一、课内知识 1.童话分为(2)类,一类是作家创作的.着名的有丹麦的《安生童话》,德国的豪夫童话,中国的叶圣陶、张天翼写的童话,英国的王尔德童话.另一类是群众中流传的,后来经人搜集、整理,如《格林童话》.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13课《白鹅》 1、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述”的写作方法,介绍了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主要表现在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上. 2、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 3、作者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看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4、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

7.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4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l 知识要点:(一)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1.知道辨认方向的方法:可以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以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2.能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七个方向,知道哪些方向是相对的。

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3.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书:练习一第3、4题;)4.了解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书:练习二第2题。)5.并能看懂地图。

(p4例2:知道建筑或地点在整个地图的什么方向,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大本p1双基训练)。(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书:p5做一做;p9做一做;)(大本:p3 左边第1、2题;右边第1、2、3题;)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大本:p5 第1、3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l 知识要点:(一)口算除法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P14 例1)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先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P16 例2):(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二)笔算除法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p29 例6;p31 例7)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p24 第5题)3.知道除法的验算方法:(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4.熟记关于0的一些规定:(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特别提醒:1.口算、估算、笔算,其中中间、末尾有0的要特别注意。2.应用题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口算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估算题要注意书写格式:124÷3≈40;笔算题最好写出除法竖式。(书p35 第1、2、3题) 第三单元《统计》l 知识要点: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如书P45第2题。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书P39。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

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 + …… + )÷ 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如:书45页第4题。

会求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7.与时间、速度等知识点结合的综合性题目。请参考课本中的统计图的样子 第四单元《年月日》l 知识要点:(一)年、月、日部分1.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

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

可借助歌谣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即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冬即十一月)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2.熟记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上半年多少天(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184天)。3.知道1、2、3月是第一季度,4、5、6月是第二季度,7、8、9月是第三季度,10、11、12月是第四季度。

会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连续几个月共有多少天。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4.给出一个天数会计算有几个星期零几天。如:第三季度有(92)天,有(13 )个星期零( 1)天。

平年全年有(365)天,是(52 )个星期零(1)天。5.公历。

8.小学一到五年级重点知识(四科)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小数乘法1、小数乘整数(P2、3):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2、小数乘小数(P4、5):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3、规律(1)(P9):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P10)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6、(P11)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7、运算定律和性质: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a-b)*c=a*c-b*c】除法:除法性质:a÷b÷c=a÷(b*c)第二单元小数除法8、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9、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P16):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10、(P2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注意: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11、(P23)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12、(P24、2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13、(P28)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6.3232……的循环节是32.14、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第三单元观察物体15、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第四单元简易方程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17、a*a可以写作a•a或a,a读作a的平方.2a表示a+a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19、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20、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22、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23、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所以,X=…是方程的解.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23、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字母公式:C=(a+b)*2面积=长*宽字母公式:S=ab正方形:周长=边长*4字母公式:C=4a面积=边长*边长字母公式:S=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式:S=ah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字母公式:S=ah÷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9.总结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总结知识点怎么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解决问题1、同级运算:(连加,连减,连乘,连除,加减混合,乘除混合)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同级运算的类型:++,–,+-,-+,**,÷÷,*÷,÷*。2、不同级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

不同级运算的类型:*+,*-,+*,-*,÷+,÷-,+÷,-÷。带小括号运算的类型:*(+),*(-),(+)÷,(-)÷。

3、从总数中连续减去两部分(连减算式),也可以写成从总数中减去两部分的和,同时需要用小括号把两部分的和括起来,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54-8-22=54-(8+22)4、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时:先看分步算式的第二步算式,再看其中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哪个数是前一步算式的结果,就用前一步算式替换掉那个数,其他的照写。

当需要替换的是第二个数,必要时还需要加上小括号。二、表内除法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把一个数量按每份是多少分成一份,求能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计算,总数÷每份数=份数。

3、除法算式的读法:从左到右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数字不变。4、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5、用乘法口诀求商,想:除数*商=被除数。三、图形与变换1、角:锐角、直角、钝角。

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2、平移: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时,是直线运动。

自身方向不发生改变。如:推拉窗。

3、旋转:当物体围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时,自身方向会发生改变。如:方向盘。

4、平移的方法:①先确定平移方向和格子数(也就是距离)。②找到原图形的各个顶点。

③把各个点按相同方向平移相同的格子数。④把新顶点按原图形的顺序连接。

五、克和千克1、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2、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用“千克”作单位。

3、一个两分的硬币约是1克。两袋500克的盐约是1千克。

4、1千克=1000克=1公斤。1kg=1000g.进率是1000.5、计算或者比较大小时,如果单位不同,就需要把单位统一。

一般统一成单位“克”。6、在解决问题时,如果单位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再立式计算,一般是把”千克”换成”克”.四、万以内数的认识1、“一、十、百、千、万”是我们学过的五个计数单位,分别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表示。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数位顺序表里: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七、统计1、复式统计表:就是把几个有联系的单式统计表合编成一个统计表,便于更好、更清晰地观察、比较和分析数据。

2、条形统计图:一格可以代表5个单位,也可以根据数量的多少来确定一格代表多少。数很大时有的一格可以代表10个单位。

八、找规律1、一组图形的循环排列规律:①把最后的放在最前,其余的往后移。②把最前的放在最后,其余的往前移。

2、数列的变化规律:①等差数列;②前两个数的和相加等于后一个;③倍数关系;④每个数都是两个相同因数相乘的积。„„。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