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知识手抄报资料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种共同愿望,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56个民族之间是和谐、团结 ,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花似锦;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条心,就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
让56个民族联手牵手手相握,将心比心心相连,齐心协力向前进,共创美好明天。
2.民族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韩锦春、李毅夫,1984:36)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一文。2(方维规,2002:2)兹后王韬与康有为所编《强学报》中,分别都曾使用过这个词汇。(彭英明,1985:8-9)不过,「民族」一词在中国之广泛流传,则是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事,而此时一般所使用者,却与上述的语言先例略无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以对译西文natio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易言之,吾人今日习用之「民族」一词,实为一翻译名词,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统间跨语际(translingual) 文化实践的特殊产物。(Liu, 1995)
正因传统汉语中并无足以适切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外学界对于前近代中国是否有过堪称「民族主义」的政治 / 文化概念,遂亦不免各持一辞,相争不下。一般来说,中文学界的学者大都根据《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一类的话语,认为中国人的族群与文化之自我辨识(self-identification)确立甚早,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远溯先秦;因而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由西方NATIONALISM一字直接译来」,而是「一种时代的醒觉与反应」,其效应所及,殆不过「使传统民族思想之内容有所扩充」而已。(王尔敏,1970:209,229;李国祁,1980:21)然而,如罗志田所指出者,「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对外深拒固闭的严格界线(hard boundary),而是因势而异,漂移不定的柔性界线(soft boundary)。《左传》上固然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同时却也明白宣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信念,易言之,这种观念原即揉杂着「种族」与「文化」两层不同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视汉族与其它族群相对势力的强弱而定。大略而言,历代汉族政权强盛时,常常是以文化优劣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反之,季世势衰,则转而强调血统的传承,以「坚夷夏之防」。(罗志田,1998:35-60)就此而言,族类,充其量只是一个高度含混,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也正由于族类观念内在的暧昧性,倾向中国民族主义自发论的论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显传统中国「民族意识」中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文化侧面,乃至视之为一种「原型的」(proto)文化民族主义。
3.关于民族的知识的小常识
民族知识小常识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 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 是无产阶级的民族观,是无 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 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民族乡民族乡是在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 政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 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不是单 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 合起来的制度,所以叫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 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 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各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4.中国的民族常识有哪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
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区。根据中国大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陆总人口为129533万,其中汉族占91.59%。
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满族分布在东北;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
台湾当局将大陆通称的台湾高山族称为原住民,并将其划分为12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