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分子做文盲事情的事例
首先你的这种理解就是错误的,你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的人物,他们本来就不是农民阶层的人物,他们属于没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出于对世俗社会的不满而隐居乡野,追求神仙般的生活而已~~~~~
其次,在当今社会的农村,广大的农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在农村也不乏能人义士。在古代,真正的农民阶层,他们很少有上过学堂的,更不谈收到高等教育。很多农民都不识字的。但是我们说,勤劳的农民群众他们纵然是没有收到过很高的教育,但是他们依然具有很高的聪明才智,依然有伟大壮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改变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低的局面,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通过广泛开办夜校,夜大,识字班等等措施,注重在生产之余来通过学习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妇女也可以上学,这在旧社会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国家还实行义务教育,这样使广大农民的子子孙孙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这项政策对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农村群众受教育程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农村,具有高中学历的新型农民,甚至是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民也不在少数,他们运用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少人都成为农村科技文化的领路人,带领乡亲们致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农民一定会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2.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
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该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大家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在辩论中出真知:
和公民冷漠一样,知识分子对公共事务和重大事件保持沉默,同样也包含了不同的情况,也可能隐藏着自视优越的犬儒主义。
知识分子沉默,有的是因为从来就不关心别人的事情,早已养成了一种利己主义的处世方式。有的是想发声但被噤声。还有的则是想发声但惧怕发声带来的麻烦和惩罚,因此不得不闭上嘴巴,明哲保身。后面两种是制度性的沉默。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沉默也很容易变化成为犬儒主义,它经常会把自己打扮成迫不得已的制度性沉默,但更经常的是把自己标榜为一种“独善其身”的生活哲学,自命清高,孤芳自赏,明明不敢发声,但却偏偏还装作高人一等,不屑多管闲事的样子。相比之下,敢于发声的或确实发声的人们反倒显得像是一些不入清流的庸俗之辈。
对超级沉默保持警惕,并有意识地打破这种沉默,这应该成为知识分子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
3.肖雪慧:评徐贲“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
该留待个人选择的和不可以规避的
——评徐贲“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
作者:肖雪慧 2016-06-03 20:16
29日就围绕钱杨的争论写了“我的几点看法”后,海外友人茉莉撰文跟我商榷。这些天诸事繁杂,还没来得及回应。今天午前又见群友发的徐贲这篇“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对这题目透出的专横气息,我很吃惊;点开看后,更讶异。当即写下几点意见。现稍作整理和补充,发出来。
1,既然讲“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首先应该先明确什么是知识分子,是不是但凡从事跟知识有关的工作——教书、做学问、搞研究、码字……都叫知识分子?徐贲文章中的“知识分子”就很泛化,似乎成了职业,而并非在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概念意义上讨论,在那个意义上,知识分子指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的人。或者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知识分子属于无法归类、在任何社会都令当权者不安的人。徐贲文章对知识分子的泛化,会使讨论陷入混乱。
有的人,因为性情禀赋,自我的定位和选择就是做学问人,而不是承担批判者角色的知识分子。非要这样的人去改变自己角色去当叮咬社会的牛虻,是很专横的。
2,即使在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脱离时空条件侈谈责任,不仅大而无当,而且有点站着说话不嫌腰疼。无论什么环境下,没人有权站在一旁要求别人出头,而在不沉默要付巨大代价的恶劣环境下,没人有权要求别人做烈士。是不是要做这样的选择,只能由个人自己来做决定,不能是一种要求。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几天前那篇文章的观点:第一,对别人提要求时请先反躬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做不到,苛求于人,是不道德的。第二,即使自己能做到,也无权要求别人。
3,徐贲先生说,“由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险恶,正义和良心行为经常招致祸端,大多数人不能坚持良心,选择了沉默。正因为如此,环境也就变得更加险恶,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此说不仅把“沉默”等同于“不坚持良心”,而且事实上把中国环境险恶归咎于知识分子沉默导致的恶性循环。这样归责很荒唐。徐先生不应该不知道这样的基本事实:49之后,不断的政治运动几乎都以知识人为主要打击对象,不论专注学问的还是承担了批判性职能的,概莫能外。每次针对知识人的运动,都调动了全部政权力量,动用了政治、经济、法律等资源,甚至煽动普遍的暴力来对付、迫害有知识的人,其中经常就社会公共问题发言的那部分人,遭逢的是灭顶之灾。而实施打击的一方武装到牙齿,被打击一方手无寸铁!这种态势下说沉默导致恶性循环,其实变相消解了真正的罪责。
那个时代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的确是一个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但简单化的用知识分子跟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作结论,略去了绝不该略去的诸多要素,更倒置了施害者与被害者的关系。
4,徐贲先生这篇文章,有些说法在逻辑上很难自洽,而且有些自相矛盾。比如,说“把知识分子的沉默简单归结为纯粹个人性质的说话或不说话的选择权利,其先在假设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而且,他们是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充分负责的自由主体。”然而,徐先生这段话乃至通篇文章的基调不是已经把知识分子假设成“……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充分负责的自由主体”了吗?
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人,承不承担某种使命,要不要充当社会良知,在个人的选择权利范围内。但我同时认为,知识人,不论是否选择对公共事务发言,都有由角色身份所规定的职责,这种分内之责是不可以规避的。
拿学者来说,学者的职责可以用康德的“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概括。所谓运用理性,是以充分的理性精神在对未知事物进行自由探索中获取新知,在对既有事物的设疑、提问和探究中追寻和揭示真相;所谓“公开”,意味着把自己运用理性的结果表达出来,推动社会的知识更新和积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在对真实的压制异常残酷的地方,特别是公开表达渠道被严密控制和堵塞的地方,学者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难度很高甚至不可能,但至少应执守不作伪、对已知的事情拒绝说谎这一职业的禁忌。
在这之外,宜留给自己选择。
2016-6-3
4.肖雪慧:评徐贲“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
该留待个人选择的和不可以规避的——评徐贲“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作者:肖雪慧 2016-06-03 20:1629日就围绕钱杨的争论写了“我的几点看法”后,海外友人茉莉撰文跟我商榷。
这些天诸事繁杂,还没来得及回应。今天午前又见群友发的徐贲这篇“沉默是知识分子的’权利’吗?”对这题目透出的专横气息,我很吃惊;点开看后,更讶异。
当即写下几点意见。现稍作整理和补充,发出来。
1,既然讲“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首先应该先明确什么是知识分子,是不是但凡从事跟知识有关的工作——教书、做学问、搞研究、码字……都叫知识分子?徐贲文章中的“知识分子”就很泛化,似乎成了职业,而并非在来自西方的“知识分子”概念意义上讨论,在那个意义上,知识分子指受过相当教育、对现状持批判态度的人。或者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知识分子属于无法归类、在任何社会都令当权者不安的人。
徐贲文章对知识分子的泛化,会使讨论陷入混乱。有的人,因为性情禀赋,自我的定位和选择就是做学问人,而不是承担批判者角色的知识分子。
非要这样的人去改变自己角色去当叮咬社会的牛虻,是很专横的。2,即使在严格意义上讲“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脱离时空条件侈谈责任,不仅大而无当,而且有点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无论什么环境下,没人有权站在一旁要求别人出头,而在不沉默要付巨大代价的恶劣环境下,没人有权要求别人做烈士。是不是要做这样的选择,只能由个人自己来做决定,不能是一种要求。
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几天前那篇文章的观点:第一,对别人提要求时请先反躬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做不到,苛求于人,是不道德的。第二,即使自己能做到,也无权要求别人。
3,徐贲先生说,“由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险恶,正义和良心行为经常招致祸端,大多数人不能坚持良心,选择了沉默。正因为如此,环境也就变得更加险恶,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此说不仅把“沉默”等同于“不坚持良心”,而且事实上把中国环境险恶归咎于知识分子沉默导致的恶性循环。这样归责很荒唐。
徐先生不应该不知道这样的基本事实:49之后,不断的政治运动几乎都以知识人为主要打击对象,不论专注学问的还是承担了批判性职能的,概莫能外。每次针对知识人的运动,都调动了全部政权力量,动用了政治、经济、法律等资源,甚至煽动普遍的暴力来对付、迫害有知识的人,其中经常就社会公共问题发言的那部分人,遭逢的是灭顶之灾。
而实施打击的一方武装到牙齿,被打击一方手无寸铁!这种态势下说沉默导致恶性循环,其实变相消解了真正的罪责。那个时代为什么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的确是一个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但简单化的用知识分子跟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作结论,略去了绝不该略去的诸多要素,更倒置了施害者与被害者的关系。
4,徐贲先生这篇文章,有些说法在逻辑上很难自洽,而且有些自相矛盾。比如,说“把知识分子的沉默简单归结为纯粹个人性质的说话或不说话的选择权利,其先在假设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有充分的选择自由,而且,他们是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充分负责的自由主体。”
然而,徐先生这段话乃至通篇文章的基调不是已经把知识分子假设成“……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充分负责的自由主体”了吗?我始终认为,作为知识人,承不承担某种使命,要不要充当社会良知,在个人的选择权利范围内。但我同时认为,知识人,不论是否选择对公共事务发言,都有由角色身份所规定的职责,这种分内之责是不可以规避的。
拿学者来说,学者的职责可以用康德的“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概括。所谓运用理性,是以充分的理性精神在对未知事物进行自由探索中获取新知,在对既有事物的设疑、提问和探究中追寻和揭示真相;所谓“公开”,意味着把自己运用理性的结果表达出来,推动社会的知识更新和积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精神产品。
在对真实的压制异常残酷的地方,特别是公开表达渠道被严密控制和堵塞的地方,学者把自己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难度很高甚至不可能,但至少应执守不作伪、对已知的事情拒绝说谎这一职业的禁忌。在这之外,宜留给自己选择。
2016-6-3。
5.从古至今知识分子忧国忧民例子有哪些
杜甫浓重的忧患精神有其深深的时代烙印,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忧国忧民之心是责任意识、承担意识得以生发的活水。
从大的范畴来讲,人的生命存在,事业兴败,国家存亡,都与有否忧患意识相关联,因此,我们对于个体和整个人类生命存在的命运、未来变化都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从具体的来说,国内外的政治环境还不太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完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这些不和谐的问题都需要我们每个人居安思危、处兴思亡,高扬忧患意识,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发现、去关注、去解决。
6.知识分子不代表人民群众,沉不沉默与老百姓没关系
奇谈怪论!解放初期有大量的文盲工农,因此“划分”出了知识分子阶层。
现在已经解放了68年,整整经历了两代都义务教育读书认字的阶段,目前初中及以上文化占人口比例大约为63%(按解放初期的观点,初中文化的就已经是小知),已经占了人口的一半以上。另外有24.3%的小学文化人,合计达到了87.3%。
我倒要问:难道就那些剩下13%都不到的文盲才算是人民群众?至于那些24.3%的小学文化人,也可以多看点书然后不“沉默”的,为什么也和题主没了关系呢!再进一步,国家的建立不就是依靠大量的文盲前赴后继成功的吗,为什么现在也和题主没了关系?可见题主观念意识有问题不得人心才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