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利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
1.为什么要机动车进行限速和限载? 2.超载的危害(说一种危害即可) 3.“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时,温度越高,压强越大.”这个结论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1、所有物体具有惯性,惯性是保持物体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速度太快时,遇到紧急情况,即便刹车,由于惯性,物体依然保持原有的速度前进,容易发生危险。
而超载的车辆,惯性太大,要改变车的运动状态更难,就是说刹车作用效果更弱,容易发生事故。 2、超载除了第一题的危害之外,还有损坏路面(压力太大,摩擦力也更大f=uN)等的危害。
3、等容变化的理想气体,压强与温度成正比。 可以根据此原理制作气体温度计。
也可以制作气压计。
2.我们学习物理知识重在应用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说出下列物理知
(1)超声波在生产、医疗、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消毒.
(2)红外线的热作用很强,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3)当雪融化时,由于是固态的雪变成水,所以这是一个熔化过程,此过程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的温度比下雪时更冷.
(4)电视机工作时,由于电子运动到了屏幕上,而使屏幕带了电,而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故把灰尘吸引到了屏幕上.
故答案为:(1)利用超声波的破碎能力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消毒;
(2)制成热谱仪、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3)“下雪不冷化雪冷”:雪熔化时吸热.
(4)“电视机的屏幕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你知道日常生活中遇到哪些问题都需要到物理知识解决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一)挑重担的人走路为什么像小跑步 人在步行的时候,是左右脚交替着向前的,如果说得正确些,人的步行可以认为是一个接替一个跌倒动作。
人在站立不动的时候,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总是在两脚形成的面积里,这叫做处于站立时的平衡状态。人在起步向前的时候,总是身体先向前倾,使从人体重心引下的垂直线越出底面,形成向前倾跌的趋势,接着立刻把后脚跨向前来维持新的平衡。
所以我们说,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是作一次一次的向前倾跌。这种倾跌趋势,跟人体的重量和跨出步子的大小是有关的。
向前倾跌的趋势越厉害,迈出的那只脚,在着地时与地面冲击得越重,这样不但人要感到吃力,步子也不容易跨稳。挑着重担走路,等于人体的重量突然增加了许多,向前移步时的倾跌趋势就很厉害。
缩小跨出的步子,可以适当减小这种倾倒趋势;迅速迈出后脚,可以防止真的跌倒。因此挑重担的人,走路的步子总是又小又急,这就成了小跑步了。
还有,挑重担时步子短促,可以使速度均匀,这样担子也可以匀速地跟着人向前移动。如果步子又大又慢,担子就产生摆而不好挑(二)车中的光学知识 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 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 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
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
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 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
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5. 除大型客车外,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的前窗玻璃倾斜时,车内乘客经玻璃反射成的像在国的前上方,而路上的行人是不可能出现在上方的空中的,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行人分离开来,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大型客车较大,前窗离地面要比小汽车高得多,即使前窗竖直装,像是与窗同高的,而路上的行人不可能出现在这个高度,所以司机也不会将乘客在窗外的像与路上的行人相混淆。
(三)轮胎的花纹 你一定注意到汽车、自行车等橡胶轮胎上都有凸凹不平的花纹。加这些花纹,目的是增加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轮子在地面打滑。
早在1892年前后,人们制造车轮时就开始在轮胎上加花纹了,当时的花纹都很简单,随着车辆速度、载重量的提高,路面的改进,轮胎花纹也在不断变化 ,以适应新的要求。现在的轮胎花纹大致分为通用、高越野性和联合式花纹三大类。
而它们的几何形状有纵向直线、横向直线、斜线、块形和混合式等五种,各种花纹适合不同的行驶情况。例如,公共汽车轮胎上常见的是纵向直线型和锯齿型花纹,适合在硬性路面上行驶,可以消除噪声,也称无声花纹。
车辆在荒野及松软土地上行驶,适宜使用高越野花纹,它块大、沟深,行驶时不容易陷在沟里,却很能”啃泥”,使轮子不打滑,拖拉机、起重机常在较疏松的泥地行驶,特别适合选用这类花纹的轮胎。联合式花纹轮胎适应性强,既能在硬性路面上行驶又可在松软路面上行驶,甚至可以在冰雪路面上行驶,因此使用最为广泛。
(四)其他1.钢琴弦问题。 钢琴的发声原理,在敲击琴键时,会有小锤打在后面的琴弦上,弦上产生驻波,发出声音。
如果敲击位置在琴弦整数分之一长度处,那么音色会很难听,比如击打琴弦长度1/n处,那么N次谐波振动会消失。所以通常小锤打在琴弦1/7-1/8长度处。
此外。为什么钢琴比琵琶显得音色丰富。
求解波动方程,把钢琴的“击锤”和二胡的“拨弦”作为偏微分方程边界条件,就可以算出来,钢琴的高次音频是平方衰减,而琵琶是四次方衰减。2.为什么鸵鸟不会飞。
很多人以为鸵鸟如果翅膀成比例增大,就会飞了。其实不然。
这是由于会飞需要的升力,并不是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例关系。由此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型鸟类上升都需要上升气流,或者滑翔俯冲,而小鸟一飞就行。
同理,假设人像老鼠那么大,那么从相对于那个小人的好几层楼的高度跳下来,也不会受伤。所以不必佩服老鼠什么的,如果人体积变小,一样会的。
这是由于单位面积提供的支持力并不同。由此,这是物理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就是几何相似,未必物理相似。
3.眼镜小实验。戴上眼镜,对着一个物体看,固定眼睛和物体的距离,就是头不要移动。
慢慢摘下眼镜,再透过镜片看物体,然后挪动眼镜,逐渐远离自。
4.100个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解答
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有几个与外界相通的小孔,但天然气不会从侧面小孔喷出, 只从喷口喷出.这是由于喷嘴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大,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气流表面压强小于侧面孔外的大气压强,所以天然气不会以喷管侧面小孔喷出。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9、吊扇在正常转动时悬挂点受的拉力比未转动时要小,转速越大,拉力减小越多.这是因为吊扇转动时空气对吊扇叶片有向上的反作用力.转速越大,此反作用力越大.
10、电炉“燃烧”是电能转化为内能,不需要氧气,氧气只能使电炉丝氧化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11、从高处落下的薄纸片,即使无风,纸片下落的路线也曲折多变。这是由于纸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状备异,因而在下落过程中,其表面各处的气流速度不同,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致使纸片上各处受空气作用力不均匀,且随纸片运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纸片不断翻滚,曲折下落
5.100个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并解答)
1.重力的应用
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抛秧技术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2.摩擦力的应用
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也是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而增大滑行速度;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
3.弹力的应用
高大的建筑需要打牢基础,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高压线的中心要加一根较粗的钢丝,才能支撑较大的架设跨度。
4.热学知识的应用
人们常喝开水、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力加热的基本知识;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的冬天如何保暖,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都充分利用了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水稻生长在夏季,是由于水稻是喜高温的植物;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5.光、声现日月食现象中遵循的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室里通常用日光灯管而少用白炽灯,除为了节省能源外,更重要的是白炽灯这种光源容易形成阴影,而日光管是平行光,可以避免阴影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夜间行驶的汽车内不开灯是为了避免挡风玻璃反射光而影响驾驶员的视线,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观察范围,近视眼病人要佩戴凹透镜是为了矫正物体成像在人的视网膜上,手电筒能“收光”是利用凹透焦点发出的光能平行射出;教室的长度限制10m左右是避免原声、回声两次声音,从而使两种声音叠加在一起,加强原声;两山距离和海底深度的测定也是利用声音的传播原理。
象的应用
6.电学知识的应用
夜间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要电。
6.如何运用初中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研究总结题报告
物理习题课可以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因此,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但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怎样使物理单元习题课教学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认为初中物理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教学应该从下面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一、选择合适的习题,复习巩固基础知识。要提高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单元中每节知识的教学目标,认真研究习题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其次老师应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作调查研究,比如通过批改作业、小测等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要考虑学生在这一节课应巩固哪些知识,拓展哪些知识,怎样教会学生求解物理问题,提升学生能力应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
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习题。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如果放松了基本训练,不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一味追求综合题、难题,无异于舍本逐末,追求空中楼阁,常常会事倍功半。
为巩固基础知识,可通过列表、提纲等形式让学生填空,使他们重温和思考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指出并分析在学生近期作业中发现的一般性错误和缺点,引导他们走出误区。
如学生作业中常出现“05kg=5N”和“1m3=1000kg”等错误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出错的地方并能及时改正。又如学生在解“液面升降”问题时,常常凭感觉去选择答案,不善于应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相应的习题,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题钥匙。
例1:如下图甲乙所示,空心小木盒分别放入和吊上相同的铜块,然后把它们放入水中,判断它们水面的高低。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名引导者,怎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起一座桥梁?我想在教学中,老师可把解题的步骤换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设问:小木盒和铜块看成一个整体,它们在水中的状态怎样?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关系和大小怎样表达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使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迎刃而解。
这样,学生尝试到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快乐,调动了课堂学习的气氛,又能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可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习题,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搭建解题平台,实现物理方法的提练。习题课是以习题为载体,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要学的有关知识。
就解题本身而言,教师要像庖丁解牛一般,把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部分,为学生搭建好解题的平台。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去思考,最后实现突破。
《电学》中,电路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下图示:好些学生对电路图看不懂,更谈不上根据电路图去求解物理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电流分析法去画等效电路,如上图等效为:若电路中出现电流表或电压表时,我们可把电流表看成一根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
这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判断电路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应坚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的原则,力求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
又如判断电压表测量哪部分电路的电压,对初学者是一个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方法,现以下图说明之。在分析电路时,可将用电器或电表的接线柱沿导线(含开关)随意移动,但移动过程中不能越过用电器或电源。
否则就改变了原电路。上图中,电压表接在L1左端的接点沿导线开关可最终移至L2右端。
等效电路为:此时学生便容易看出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分析时要注意向学生强调不能将电压表接在L2左端的接点移至L1右端,因为这样越过了电源。总之,为学生搭建解题平台,既实现物理方法的提练,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度引导,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物理习题课教学,若能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则其知识与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深化和提高。
例如2:如图1是一个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0℃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温度上升冰完全熔化后,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这道题涉及的物理知识点较多,是一道综合性的经典习题。学完《浮力》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比较冰块完全熔化为水的体积与冰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关系。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当学生洋溢着“我会了”的快乐之时,不妨向他们说还有另外方法解题,让我们来试试吧。
此时把提纲式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讨论,再由学生代表来得出结论。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不变,冰与水的总质量不变,冰熔化后,容器底所受的压力正好等于里面液体的总重。
故容器底受液体的压强不变,从而得出液体的深度不变,即液面不变。再回到例1,当学生懂得从甲图变化到乙图液面不变时,可向学生提出:将船上的石头投入水中,水面如何变化?若要知道答案,请同学们的目光投向乙图,把图中的细线剪断,水面如何变化?老师引导学生思考:(1)剪断细线后,铜块和小木盒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