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文体意识】
文体意识: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 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具体包含体裁的特征、功能、作法、要求等),去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他以这种文体模式为坐标和参照系,一方面遵循它的基本框架和规格,一方面又进行自由扩张和变异,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去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一种高度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的体现. 正确的文体意识,源于对文体本质的深刻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文体?它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种类、类型),是文本构成的规格或模式,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对现实世界的表达功能,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它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寻找最符合创作意图和表现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它能代表某个时期、某个作家、某种说服人的特殊风格.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即读者在不改变文体意义的情况下,给文体所传递的信息添加上自己在表达、情感或审美上的理解.文体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现象;其意义并非主要来自自身结构的属性,而是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文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体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然而文体一经确定,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对它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文体又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形态,又有某种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结构方式.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层的加厚,文体的内涵会不断更新和拓展,它还将被开掘出新的表达功能和审美功能. 文体意识之所以重要,是由文体在读写中的独特功能决定的.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为写作提供编码程序.构成文本的代码种类繁多.法国文艺批评家R?巴尔特在《S/Z》中,就曾用五种代码去分析巴尔扎克的小说,五种代码分别是释义性代码、语义素或能指代码、象征代码、行动代码和文化代码.正是由于不同代码的不同组合,从而形成了传递某一特定信息的文本.而文体模式,正是这些代码组合的一定方式.因此,作者想通过文本来传递信息,就必须选择并遵循相应的文体模式,否则这种信息传递就无法进行.施畸《中国文体论》认为:“创作文章,如不论体类,其势犹无轨之火车,失缰之骏马,虽在天才.不免危殆.”近年来,有些语文学家也多次呼吁,写作教学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文体感”,以切实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这是因为文体在写作中具有某种先导作用.文本写作如不先确定文体规格和体制,信笔写去必定是个“四不像”,文本也就无法负载一定信息,以实现作者特定的写作意图. 为阅读暗示解码方式.既然写作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那么阅读则是信息的解码活动.读者要读懂文本所携带的信息,就必须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套对语言代码及其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文本信息传递得以畅通的保证.而这种代码组合规则的共识,就是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文体模式.读者只有根据它所暗示的解码方式,才能“破译”作者所编制的代码规则,真正理解文本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以及其中包含的美学信息、潜在信息等.正如英国卡勒在《结构主义诗学》中所说文体概念提供了“指导读者同文本遭遇时的标准或期望”,把读者的阅读“纳入规划”,给它以可知形式,赋予它以语境和框架,减少复杂性,使读者严格按照文本原意来“阅读”.不同文本,其代码组合及解读方法完全不同,这是由它们把握社会生活的各自方式决定的.例如,不同的文体其主题呈现方式迥然相异,有的表现为一种思想、观点或主张,有的显示为某种直觉、情绪或情感,有的则凸现为一种生动形象,文本的结构、语言、题材等也会随之表现出独特的形态.因此,读者阅读或欣赏文本时要因文体而异,不然就会不得要领.而评论作品则更应精通文体,否则,文学批评就会失去准绳,无法对作品进行多维全息的透视.梁刘勰《文心雕龙》上半部专论文体,下半部才论及创作和批评,这种体例安排极富深意,说明要成为有见地的批评家,必须首先是个文体论家. 文体意识具有主体性、导向性和凝聚性,它影响并决定着人们读写实践的成效.为了提高文本读写水准,我们应自觉地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文体意识. 首先,应学一点文体理论知识,了解有关文体的基本理论,有助于对文体特征、本质及一般规律的认识.从而对复杂的文体现象具有本质的透视力.其内容可包括文体的定义、结构、嬗变、分类、模式、边缘形态等.尤其应重点熟悉、掌握各种基本的文体模式.它是认识客体和理论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是把握文体的简化形式和重要工具,对文体实践具有预见和推断功能。
2.“体裁与题材”的含义有何不同呢
该剧体裁新颖,情节曲折,贴近生活,真 实生动,已经把感情这部分内容演绎到了极 限,感人至深,令人回味,发人深省,是本年 度大为看好的超级情感家庭伦理大戏。
例句错用了词语“体裁”。 “体裁”与“题材”经常被人们混淆,实 际上两个词语的含义完全没有联系。
“体裁” 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用多种标准 来划分。如根据结构可分为诗歌、散文、小 说、戏剧等;根据韵律可分为韵文和散文等 等。
“题材”则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如“题材新颖”、“历史题材”、“访谈的题材”, 等等。
根据例句的内容,文中的“体裁新颖” 显然应改为“题材新颖”。 注意“体裁”不能写成“体材’“题材” 也不能写成“题裁”。
3.“体裁与题材”有何不同
该剧体裁新颖,情节曲折,贴近生 活,真实生动,已经把感情这部分内容 演绎到了极限,感人至深,令人回味, 发人深思,是本年度大为看好的超级情感家庭伦理大戏。
病例摘自《上海收视飘 红开播三天收视率高开髙走》一文(某 网娱乐频道2007年6月8日)。作者 在这里错用了一个词语——“体裁”。
“体裁”与“题材”经常被人们混 淆,实际上两个词语的含义完全没有 联系。“体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用多种标准来划分。
如根据 结构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根据韵律可分为韵文和散文等等。 “题材”则指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 生活现象。
如:题材新颖;历史题材; 访谈的题材。根据病例的内容,文中 的“体裁新颖”显然应改为“题材新 颖”。
4.怎样理解曲式与体裁的关系
“曲式”与“体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曲式针对的是音乐作品 的结构,研究的是音乐作品结构的划分、构成各结构部分的各种要 素相互之间的联系规律。而音乐体裁泛指音乐的各种样式和类别, 概念不太确定。
根据演奏形式,器乐体裁可以分为交响乐、室内乐、重奏、独奏 等;根据某种艺术特征,音乐作品又可以分为浪漫曲、进行曲、夜 曲、圆舞曲、练习曲、前奏曲等。 而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体裁又 常分为民歌、曲艺、歌舞、戏曲和器乐等五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可 以分为很多子类。
同类音乐体裁往往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创作 与演奏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 曲式和体裁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它们之间常有一定的联 系,甚至有些方面还容易混淆。
如回旋曲与回旋曲式就具有同一 性,回旋曲的结构通常都是回旋曲式;奏鸣曲与奏鸣曲式具有兼容 性,奏鸣曲作为大型奏鸣套曲的简称,通常包含奏鸣曲式乐章;变 奏曲与变奏曲式有相通性,绝大部分变奏曲的结构就是变奏曲式, 但也有例外,如固定低音音型变奏。 作曲家习惯于将此类变奏也命 名为某某变奏曲,但因为音型的长度太短,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所 以,固定低音音型变奏的曲式结构往往取决于上方声部的结构特 征,与变奏曲式没有直接关系。
(参见“固定低音音型变奏有哪些特 征? ”一节) “有些体裁的名称可以直接作为乐曲的命名,如《嘉禾舞曲》、个舞曲》、《交响曲》、《清唱剧》等。 而用曲式的名称作为作品命名 的则甚少,我们见到的只有《回旋曲》、《变奏曲》,可能是因为这两 个名称也一定程度地表明了音乐性格或手法。
而那些单纯说明‘数 量’的如‘二部曲式’、‘三部曲式’等曲式名称,是没有人将它们作 为音乐作品命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