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图是小李同学在复习
(1)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A”物质属于氧化物,“B”物质属于酸,因为金属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盐溶液反应;故答案为:氧化物 酸
(2)从物质组成看,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碱,故答案为:碱
(3)反应③是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合理即可;反应⑦是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合理即可;故答案为:Fe+CuSO4═FeSO4+Cu (合理答案均可);CO2+Ca(OH)2═CaCO3↓+H2O (或CO2+2NaOH═Na2CO3+H2O…)
(4)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能够反应的实质是:它们在水中解离出的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成了碳酸钙白色沉淀;故答案为:Ca2+、CO32- CaCO3
(5)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Na+、NO3-,因为它们相互间没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因此能大量共存.故答案为:D
2.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图,其中A、B、C、D代表该生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未完整表示出来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B代表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二氧化碳).(2)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因此,图中的食物链为:A→D→C.一条食物链上的两个相邻种群的某些行为与种群特征等信息在种群之间的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是C02,一般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C和D都是消费者,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形式是有机物,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4)减缓二氧化碳增多的措施: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等.故答案为:(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二氧化碳)(2)A→D→C 生物种间关系(3)C0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呼吸(4)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3.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是小李同学在复习
(1)盐的化学性质有四个:盐与金属反应、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A”物质属于氧化物,“B”物质属于酸,因为金属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盐溶液反应;
(2)由于工业上常用盐酸或硫酸出铁锈,应用盐酸除铁锈的反应的方程式是:Fe2O3+6HCl=2FeCl3+3H2O;实验室制取CO2反应物是碳酸钙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所以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3)反应③是金属与盐反应,可以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因为B是酸,碱与盐反应,可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用观察法配平,氢氧化铜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2NaOH+CuSO4=Cu(OH)2↓+Na2SO4(4)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反应⑤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实质是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与碱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5)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相互之间结合不能生成沉淀,不能生成气体,不能生成水,A中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共存,B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能共存,C中生成水,不能共存,所以D答案正确.
故答案为:(1)氧化物;酸;(2)①;(3)Fe+CuSO4=FeSO4+Cu;2NaOH+CuSO4=Cu(OH)2↓+Na2SO4;(4)复分解;H+、OH-;H2O;(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