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分点写出文言文最常见的知识点包含哪些

1.文言文知识点应该是哪些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分类 翻译方法 例子 名词动用 前加动词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 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 表形状 像…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 像对待…一样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 在…,从…,向… 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 每…,在… 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 状语对译法 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 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的+名词 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 名词使动 使…成为什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 让…做什么 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 使…变得怎样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 名词意动 把…当作…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形容词意动 认为…怎样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

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 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

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

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

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加。

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论积贮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

2.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语法有哪些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

3.文言文大部分用哪些词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

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

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

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

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复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问问团队体育爱好者共1人编辑答案 2010-06-27 21:30 最佳答案焉一、兼词。同时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

例:①惧有伏焉(在那里)《曹刿论战》②高束焉,庋藏焉(在那里)《黄生借书说》二、代词。1、表疑问。

用于动词前,表示“哪里”“怎么”的意思。例:①且焉置土石(哪里)《愚公移山》2、代物。

同“之”的用法。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它,指这篇文章)《捕蛇者说》③时而献焉(它,指蛇)《捕蛇者说》三、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的语气。可译为“呢”“了”“啦”等或不译。

例:①因以为号焉(不译)《五柳先生传》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呢)《鱼我所欲也》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译)《〈论语〉十则》四、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然”,可译为“……的样子”。例: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样子)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4.中考文言文必须掌握的知识有那些

一、理解常用文言词的意义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文考试中较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 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如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的实词。如:“果如鹤唳云端”的“唳”字,“濯清涟而不妖”的“濯”等。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此外,考生还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而、其、为、于、焉”等字。复习时要以课本为本,借助课本例句,对这些虚词的常见用法及意义进行归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关于文言断句 2006年中考考到了文言断句。断句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方法很多,这里提示给浅近文言文断句时应注意的几点: 1、统观全局,理解内容 在理解篇、层、句、词的大意,大体了解全篇文章后,按内容和结构断开。

2、从正确理解词义着手 古今词义有很多不同,而且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很普遍,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词义,并掌握一些古人用词的规律和文言句式特点,才有可能做到断句正确。 3、分清专有名词和非专有名词 人名、地名、朝代、国名、官职等都是专门名词,要善于将它们与非专有名词区别开来。

4、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 一般来说,遇到人物对话还容易分清。但有时对话中又有对话,有些文章中的对话,不仅说话人省略,连“曰”字也省略了,这就增加了断句的困难,处理时尤应注意。

5、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文言虚词 有些文言虚词能起句读的作用。如发语词“盖”“夫”,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词“而”“则”和介词“于”“以”等,大多用在句子中间;语气词一般在句子末尾。

根据这些一般规律,我们可考虑在这些虚词后断句。 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

三、关于文言语句的翻译 考纲要求:“能用现代汉语准确、流畅地翻译文言文中重要的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一是指集中反映文章主题、人物品格、作者感情、写作意图等内容的句子。

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总纲。

二是指体现典型句式特点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翻译文言句子的基本原则是:联系上下文,落实关键词语的意思,把握句子的特点。

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 第二步,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

如:“劳其筋骨”,句中的关键词语是“劳”,应译为“使……劳累”。全句可译为:“使他的筋骨劳累”。

若译为“劳累他的筋骨”,那就错了。 第三步,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尽可能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此外翻译时,原文中的专用名词一般可以不译,照原文即可。 四、关于文言语段阅读的把握 中考试卷中,文言文语段阅读分课内和课外两篇,但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课内知识点的迁移。

因此,考生务必将课内的重要文言篇章作为重点掌握。必须逐篇掌握,不可存侥幸心理或猜篇目、押篇目等投机取巧心理。

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篇目,才能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由课内迁移到课外。 此外,还要做适量的课外文言语段训练,适当阅读与课本选文难度相当的文言短文,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

考生在解答课外文言语段时,必定会有自己的一时理解不了的句或词,千万不要紧张,须静下心来,回忆该词或句中的关键词语在课内是否学过,做何解释。这个解释,放在此语言环境中通不通。

对于文章及考题中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如题目、注释、提示甚至题干中的某些说明),考生要善于利用,遇到阅读障碍先搜索可利用的信息,再从整体着眼,联系上下文,反复研读、推想,使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符合文意。

5.怎么复习一篇文言文 要分几个步骤 说清楚一点

文言文占据高考(包括普通高考与高职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如2006年广东高考题已将文言文句式单独设题考查).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呢?笔者认为大体上可分三大阶段进行: 一、整体把握阶段 (一)、明确要求和考点.在进行高考文言文条块复习前,我们务必要抽出一堂课时间讲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同学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1、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标准是: (1)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 (3)体裁:非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 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话不在考查之列). 刘国正先生曾举出了四部书作为浅易文言文的代表,它们分别是:《孟子》、《史记》的传记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 2、具体的考点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高职高考仍是在文章内容的理解或翻译上涉及).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牢固树立知识树,初步把握各考点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但在脑海中是较为凌乱的,欠系统化.这时,应帮助学生依据考点牢固地树立起文言文知识树.知识树主体框架有文字、词语、句式、翻译.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词语有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虚词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有兼词与双音词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等以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疑问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译涉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牢固地建立知识树会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更为全面、系统的整体上的把握,复习才会更有针对性. 那么,怎样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树立起知识树呢?笔者认为,教师应依据知识树的走势,利用三周左右的时间由下而上地帮助学生对各考点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是较为全面的,以帮助学生进行初步地识记和理解.以学习实词这个考点为例,内容大致有:精析考点;对有关此考点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题进行回顾,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对此考点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如以单音节为主、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进行归纳,归纳工作应做得详细一些,如对于120个常见的文言实词,要归纳出其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把课文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其它考点的学习、梳理与归纳也大致如此. 二、夯实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阶段 在目前紧张的复习备考中,不少老师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复习时,往往忽略了课本.一些考生认为,高考中的文言文测试,选文全部出自课外,没有必要对课本上的文言文花费太大气力;有些老师在辅导中也只注重了针对考纲的系统的考点复习,而没有对课本予以充分重视.笔者在辅导高考的实践中和对高考试卷的解读中深刻认识到,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一,学习文言文培养语感最为重要.只有多读,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才能逐渐体悟进而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随着对文言文语言感受力的逐渐增强,那么你的文言文语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历经专家学者对古典文学的精心筛选后,集中安排在中学课本中,可谓是最为经典,最为集中,最为规范.如果把这些文章学深读透,应该说基本奠定了一个人的文言基础.在考前,如对课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读巩固,甚而成诵,再把文后注释温习几遍,加深记忆,对高考肯定会大有裨益! 第二,高考的命题原则应该说还是以课本上的知识点为基础和标准,命题者绝不会脱离课本随意从课外选取文章来拟题考核.说到底,高考测试就是课本知识向课外的迁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说,题目在课外,而答案在课内.文言文的考核内容无外乎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课本上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么对于高考中的这些知识点的考核也就不难解决了,对于高考中课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也就容易了.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均有上述特点.现以2006年的广东省高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略作分析. 第一题是这样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C项中的“谢”是一个多义项的常见实词,除有“道歉”、“辞别”、“感谢”、“告诉”、“凋落”等意义外,用作“推辞、谢绝”也是常用义项.如《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根据原文常允恭的母亲张氏无所。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