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意思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
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的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2.为什么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求知可以作为小钱,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敢。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只是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只是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惟有掌握只是能搬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只是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术,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只是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只是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点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这里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摘自《论知识》——培根
3.我们的辩题是:学习知识比塑造人格更重要 可以向正方提出什么样的问
你们的立论点是什么?问问题一般要根据立论点来问的吧?
我觉得可以问:1,请问对方辩友的人格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确立的呢?对方辩友的人格从确立到至今一直没变过吗?我想不是的吧,人格的树立是在不断对外界事物吸取经验教训影响的情况下,慢慢积累起来的,随着一个人见识认知的不断扩展,人格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有办法把握自己周遭的事物的变化么?如果没有办法把握,那么这人格的塑造不就是空谈么?相反,学习知识,却是一个我们能够把握的事情,我不知道未来的我会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但是,起码我知道,我能用我的双手创造我的世界。
2,既然对方辩友谈到人格的塑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那么请问对方辩友如何具体实现呢?利用什么工具来实现呢?(上教育课?阅读先人事迹?读书?那是先教育才塑造,还是先塑造后教育呢?)
3,(这要根据对方对第二点的回答来问,即具体实现方式是什么这一点)打比方,如果对方说了是通过教育的方式,那么可以反问,一样米养百样人,一堂课出千百学子,每个学子的品行又各不相同,这样的塑造有意义么?这还是一种塑造么?这只是每个人按照自己需要并且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接受外界对自身的改造,人为的塑造是不成立的。爱孩子就让让孩子活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一味的用世人的眼光对孩子强加干涉。以上。
我说。。。。跟你打比赛的对方也可以看到的吧。。。这样他们不就能想对策了?
4.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深刻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如苏轼言“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了这般持久的“诗书”的熏陶,自然会使人的气质谈吐不凡,言行举止也不一般。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西方的大师还是东方的智者,大家在谈到人性和学识的问题上时,都不约而同的承认了学习知识对于塑造人的气质性格的决定作用。
而当一个人把简单读书的过程自觉地转换成学习研究的过程时,那么知识对于个人已经从“消遣”、“装饰”转变成了“才干”。当然,在谈到人性与学问、实践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培根也提出,“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
换句话说,只实践不求学问,或者一味求学问而不实践,同样对人性无益。有丰富经验的人,如果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往往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盲目信从书本,忽视客观实际和实践的作用也同样会使人陷入教条主义的困境。
5.关于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议论文
如果把知识比作花朵,那书籍就是深扎泥土的老根;如果把知识比酒瓶,那书籍就是甘甜可口的美酒;如果把知识比作夜空,那书籍就是那颗颗耀眼的星星。
谈到读书,我便忍不住把自己的心里话一字不漏地说出来。
我从小就会听大人们讲故事,因为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有趣。而且,我还认为读书是每个人在人生必须经过的一条路。书可以让整个世界变得更有趣,令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个人变得更有品味。
我仍然依记得,在我7岁的时候,我读了拼音版的《国王的新衣》,我觉得故事中的两个骗子非常狡猾、可恶。9岁时,我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我想起了自己以前那天真而可笑的想法时,不禁为自己的幼稚感到有趣。12岁时,我再次读此书时,我感谢故事中那个诚实的孩子给我的启示。现在读此书,我看到的是国王的虚伪和大臣们的贪生怕死令来感到可笑、可悲。
我爱看书,是书令我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是书令我惬意地徜徉在科学的世界中,是书令我学会了真、善、美;是书令我明白了是非黑白;是书教会了我独立自强;是书让我领会了人生的真谛……在看《鲁滨逊漂流记》时,我看到了鲁滨逊的勇敢、坚强,不畏困难的精神。想到了做人也要勇敢、坚强、不畏困难。在看《爱的教育》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书中人物的善良,他们乐于助人,有一颗“同情之心“。在看《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读书,可以让我懂得许多人生哲理。书让我知道了作为女性的尊严,像裴多菲说的“若为自由放,二者皆可抛。”伏尔泰曾说过“劳动是快活的根源。”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劳动也是一种快乐。达尔文说过一句话让我感动,他说:“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这句话使我懂得做人就要勇敢。
我感到我就是一个朴实的劳动者,辛苦的耕耘,而上帝喜欢照顾勤劳的人。我得到的不是水中月,而是累累硕果,似蜜的甜泉。我真佩服卢俊,他说:“耐心虽苦,成果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