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变迁的知识越短越好

1.海洋知识的资料(急需)越短越好

不知道你要了解哪方面的,帮你找了一些: 海洋杀手——赤潮 9月18日和19日,中国海监B-3807飞机在渤海锦州东部海域上空执行巡航监视任务时发现大面积海水水色异常现象,海洋执法监察部门已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和海监飞机的跟踪监视以及卫星遥感图像分析,确认此次水色异常现象为赤潮,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并正在向渤海中部发展,速度较快,对海洋生态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的水色异常现象成为赤潮,它主要发生在近海海域。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海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营养化现象,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逐年增加。

香港海域去年就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赤潮。由于赤潮的频繁出现,使海区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的赤潮生物被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中,消耗了海水中的氧气,鱼、贝因窒息而死。

另外,赤潮生物的死亡,促使细菌大量繁殖,有些细菌能产生有毒物质,一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也会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中毒病变或死亡。 ——————————————————————————– 潮汐——海洋的呼吸 生活在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一种交替往复,永不停息的小涨落运动。

海水这种有节奏的周期性的涨落运动就是“潮汐”,法国文学称之为“大海的呼吸”,科学地讲,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我们把海面周期性的涨落叫潮汐,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称为潮流,潮流与海流不同之处就在于潮流具有严格的周期性。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海水的潮来潮往很有规律性;初一,十五涨大潮。通常,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这种潮汐称为“半日潮”,有些地方,两次高潮与两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涨落时间不等,称为“混合潮”。

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大约相隔12小时25分,称为“全日潮”,掌握了潮汐的规律,对海边人民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潮汐的这种规律性与它的日月起因是分不开的。

我国早在《山海经》中就说潮汐与月亮有关,十七世纪后期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相互吸引。 地球、月球、太阳三者当然也不例外。

潮汐的产生就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在这一系统中,由于月球(又称太阴)离地球远较太阳近,故其质量虽小,但它产生的引潮力比太阳大得多,是它的两倍左右。

在地球——月球系统中,地球受到两个力的作用A:一是月球对它的引力,二是地球自转、绕日公转和绕地月系中心转动时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个力结合产生合力。 这种合力就称为“月球引潮力”,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导致海水运动形成潮汐。

合力的两个分力就象四边形的两条边,中间有一个夹角,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引潮力“。可以想像,当地月位置变化时,夹角也变化,对角线合力就变化。

在向着月球的地方,月球的引力大于离必力,引力起主导作用,此时出现高潮;在背月的地方,离心力大于地球的引力,离心力起主导作用,也形成高潮。 因此在高潮带之间的广阔海域,由于海水流向高潮区,水面下降,相对出现低潮。

因为地球对着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50分,这段时间内,某一海区就要经过向着月球和背着月球各一次出现两次高潮。 当然,除了月球引潮力以外,太阳对地球也有引潮力。

虽然较前者小得多,但其力学过程都是一样的。因为天体运动都有周期性和规律性,所以在月球和太阳的共同作用下,这海洋潮汐就很有规律性,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时,太阳,月球和地球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此时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因此这会海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

到了初八(上弦),二十三(下弦),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力最小,这时潮涨得不高,落得也不低,出现两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 潮汐是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

在我国,有闻名中外的钱塘江暴涨潮和深入内陆六百多公里的长江潮。 主要是由于潮流沿着入海河流的河道溯流而上形成的。

当潮流涌来时,潮端陡立,水花四溅,象一道高速推进的直立水墙,形成“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 ——————————————————————————– 海岸 人们往往认为,海洋与陆地交界的地方,叫做“海岸线”,实际上,这条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全球长达44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11圈。

这条海岸带不但自然资源丰富,而且也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是目前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区域,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居住在这里,有海陆空立体运输系统和转运系统功能。尤其是海上交通,目前共有2300个港口位于海岸带上。

海岸是波浪和潮汐有显著作用的沿岸地带,是海洋。

2.关于海洋的知识

1、海洋蓝色原因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可见光所组成。这七种光线波长各不相同,而不同深度的海水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束。

波长较长的红、橙、黄等光束射入海水后,先后被逐步吸收,而波长较短的蓝、青光束射入海水后,遇到海水分子或其他微细的、悬在海洋里的浮体,便向四面散射和反射。

特别是海水对蓝光吸收的少,而反射的多,越往深处越有更多的蓝光被折回到水面上来,因此,我们看到的海洋里的海水便是蔚蓝色。

2、海洋里的矿物质

稀锰结核、石油、海底热液矿藏、镍、铜、钴、盐。

3、海洋动物

光照区:(水面至水下200米)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海藻以及珊瑚礁生物动物中除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外,还有大量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水母、头足类等,以及海洋爬行动物、海鸟等

弱光区:(水下200米至1000米)生物多数长有大大上午眼睛和发光器官,还有一些动物白天躲在弱光区,夜间则到浅层水域去寻找食物。

深海区:(水下1000米以下)太阳的光线从来照不到这里,终年漆黑一片,也少有沉落的食物,在更深的海下就很少有动物能够生存。

扩展资料:

海洋动物划分:

1、按生活方式划分

海洋动物主要有海洋浮游动物、海洋游泳动物和海洋底栖动物三个生态类型。

2、按分类系统划分

海洋动物共有几十个门类,可分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洋原索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等三大类。

海洋无脊椎动物,占海洋动物的绝大多数,门类最为繁多,主要的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形动物、须腕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等。

海洋原索动物,海洋中介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等。

海洋脊椎动物,包括依赖海洋而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海洋

搜狗百科-海洋动物

3.【海洋的小知识有哪些

海和洋的区分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海洋,海洋.人们总是这样说,但好多人却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彼此之间是不相同的.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大洋离陆地遥远,不受陆地的影响.它的水文和盐度的变化不大.每个大洋都有自己独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统.大洋的水色蔚蓝,透明度很大,水中的杂质很少.世界共有4个,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海,在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海临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有明显的变化.夏季,海水变暖,冬季水温降低;有的海域,海水还要结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节,海水会变淡.由于受陆地影响,河流夹带着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浊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海可以分为边缘海、内陆海和地中海.边缘海既是海洋的边缘,又是临近大陆前沿;这类海与大洋联系广泛,一般由一群海岛把它与大洋分开.我国的东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边缘海.内陆海,即位于大陆内部的海,如欧洲的波罗的海等.地中海是几个大陆之间的海,水深一般比内陆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个.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样形成的?海水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问题目前科学还不能作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因为,它们与另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同样未彻底解决的太阳系起源问题相联系着.现在的研究证明,大约在50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分离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云团块.它们一边绕太阳旋转,一边自转.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团块彼此结合,由小变大,逐渐成为原始的地球.星云团块碰撞过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剧收缩,加之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使原始地球不断受到加热增温;当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时,地内的物质包括铁、镍等开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并趋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轻者上浮,形成地壳和地幔.在高温下,内部的水分汽化与气体一起冲出来,飞升入空中.但是由于地心的引力,它们不会跑掉,只在地球周围,成为气水合一的圈层.位于地表的一层地壳,在冷却凝结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地球内部剧烈运动的冲击和挤压,因而变得褶皱不平,有时还会被挤破,形成地震与火山爆发,喷出岩浆与热气.开始,这种情况发生频繁,后来渐渐变少,慢慢稳定下来.这种轻重物质分化,产生大动荡、大改组的过程,大概是在45亿年前完成了.地壳经过冷却定形之后,地球就像个久放而风干了的苹果,表面皱纹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种地形一应俱全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天空中水气与大气共存于一体;浓云密布.天昏地暗,随着地壳逐渐冷却,大气的温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气以尘埃与火山灰为凝结核,变成水滴,越积越多.由于冷却不均,空气对流剧烈,形成雷电狂风,暴雨浊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过千川万壑,汇集成巨大的水体,这就是原始的海洋.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咸的,而是带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断蒸发,反复地形云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陆地和海底岩石中的盐分溶解,不断地汇集于海水中.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融合,才变成了大体匀的咸水.同时,由于大气中当时没有氧气,也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可以直达地面,靠海水的保护,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诞生.大约在38亿年前,即在海洋里产生了有机物,先有低等的单细胞生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慢慢积累的结果,形成了臭氧层.此时,生物才开始登上陆地.总之,经过水量和盐分的逐渐增加,及地质历史上的沧桑巨变,原始海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

4.关于海洋神秘之处的资料,越多越好

神秘的海洋杀手 是噩梦里的形象化身为鲨鱼,还是鲨鱼凶残的形象搅乱了人类的梦乡?多少年来,出没在海滨浴场水面的三角鳍一直是恐怖与血腥的象征。

生物学家推断:大约在4亿年前,鲨鱼就已经游弋在大海之中。这种不长骨骼的“海洋杀手”(鲨鱼属软骨鱼纲,内骨骼全部由软骨组成,常钙化,但无任何真骨组织)似乎和毒蛇、毒蜘蛛一样生来就与我们作对。

如果再加上鲨鱼给人类带来的种种恐怖印象,这种生物堪称制造恐怖的至尊。 从1968年开始,法国水下摄影师杰夫·奥特蒙穿洋越海不辞劳苦地为这些“海洋杀手”拍摄照片。

显然,杰夫的目的并不是向人们展示、证实这种恐怖——尽管照片上的巨嘴獠牙令人目眩;而且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海中一霸的恐怖形象的确出没于我们的噩梦中。在历时30年的拍摄过程中,杰夫的照片力图避免那些恐怖的大嘴,他想用自己的方式使人们看到这是一个拥有8目、30科、360种(约数)的庞大物种。

在杰夫的摄影镜头里,这些“海洋杀手”各具特色:扁鲨目成员一张阔嘴巴靠近身体的后端,把细瘦的腹部挤得几乎看不见,这一目的成员都是鳐鱼的近亲;锯鲨目成员拥有一张布满尖刺的长吻;角鲨目背上驮着两条带棘的背鳍,也生有一张长吻;真鲨目的成员眼睛长在嘴巴的前端,为了保护眼睛而生有三种瞬膜;拥有六七对鳃裂和一条臀鳍的是六鳃鲨目的成员,这一目家族共有4种鲨鱼;鼠鲨目成员眼睛外没有瞬膜;须鲨目鼻孔内翼飘出一对长须;虎鲨目的成员长着一张像是猪嘴的吻。 杰夫的照片使大多数人看到了平生从未看到过的东西:这是一支由大小不一、形色各异的捕食者组成的恐怖军团。

它们外表丑陋、皮肤粗糙坚硬、纺锤形的身体构造极符合流体力学原理,而且成员无一例外地装备有一口锋利的好牙。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牙:扁平的牙适于磨碎软体动物的甲壳;又长又尖的牙适于撕扯其他鱼类。

陆上哺乳动物里捕食者牙齿间距都很大,鲨鱼的牙则紧凑如锯齿。一般来说,一条鲨鱼的牙齿数目是300到400枚。

在第一排牙齿后面,后备牙齿平平地抵着牙床,第一排牙齿脱落后新的牙齿立刻补上。在20年的时间里,有些种类的鲨鱼竟会脱掉30万颗牙齿!所有的鲨鱼都没有其他鱼类控制身体沉浮的鱼鳔。

不过它们拥有一个巨大的肝脏(其重量可达体重的1/4),肝脏组织富含密度比水小的鱼油,起到同鱼鳔相同的作用。只有牛鲨不同于其他同类,这种鲨鱼浮上水面使胃部充气,藉此保持浮力。

我们目前所知道的鲨鱼种类,小的体长不超过20厘米;大的体长18米,重量则可达到20吨。几乎所有种类的鲨鱼的身体构造都宜于掠食。

近来的研究发现,鲨鱼并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视力不佳,它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分辨出潜水员脚蹼击打出的涡漩。这种良好的视力得益于它那可以把外界光线反射后双倍投射到视网膜上的独特的眼球结构,鲨鱼因此在昏暗的环境里也能看得很清楚。

其实,鲨鱼即使不依靠视觉也完全能够应付自如。鲨鱼体表满是密布神经末梢的凹窝,这使它对外界的每一点变化都十分敏感。

此外鲨鱼还有一条嗅觉异常灵敏的鼻子。它可以嗅出稀释在10万升水里的一滴血的味道,并可以凭此在海里跟踪数公里找到血源。

最后要说的是它那副令人生畏的脸,那上面布满可以探出周围电场变化的腺孔,这些腺孔可以感应到的电量变化差异是0.01毫伏,鲨鱼就是通过这些腺孔准确捕捉到引起电场变化的肌肉运动。 我们还是尽量少提鲨鱼那口可怕的利齿吧。

特别是当这些进攻“武器”的拥有者往往都是些体长8米以上的“巨无霸”——在大海中只有逆戟鲸才与之旗鼓相当。某些鲨鱼堪称不知疲惫的游泳健将,它可以在温带海区一昼夜游100公里;向下则深潜2000米(生物学家曾发现有一条带标志的棘狗鲨在129天里游了1600公里)。

鲨鱼凶猛却不挑食。它既能轻而易举地把海狮撕成碎片,也可以满不在乎地吞嚼已经腐烂的鲸尸。

在鲨鱼的家族里有一种臭名昭著的大白鲨。这种鲨鱼性格凶猛,是众多“海洋杀手”里的佼佼者,小说家甚至根据1916年发生在美国新泽西海岸的一桩惨剧创作了一本畅销书,这就是许多人都读过的《大白鲨》。

正因为大白鲨凶猛剽悍,人们差不多把所有鲨鱼袭击人类的恶行都算在大白鲨的账上——即使应该列入名单的还包括虎鲨、双髻鲨等至少20余种。虽然大白鲨又被称为噬人鲨,但一个研究结果是:鲨鱼对人肉的滋味并不感兴趣,它们袭击人可能只是凑巧换换口味或是受伤后的自卫。

而且由于自身消化周期长,鲨鱼最后吃进肚里的并不多,大概一条大腿的量就足够了。根据科学统计数字,鲨鱼攻击人的事件较其他水上事故少见得多。

在鲨鱼袭击人的事件中,致死的大约占到1/4,而且致死原因多为出血和休克,而不是人们常常想象的那样——死者被鲨鱼活活吞进肚子,片渣不剩。 所以客观地讲,鲨鱼并非噬人成性。

一个世纪以来,鲨鱼袭击人类的纪录约为4000次,1997年的纪录是60起,致死12人。这些数字足以打消人们对鲨鱼莫名的恐惧,但用来为人类有系统地屠杀鲨鱼这一行为辩护则显得十分脆弱。

每年约有6000万条鲨目生物被杀,并非因为它们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鲨鱼。

5.未来海洋的资料要短要好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己经来临。在开发海洋中,人们将更有效地从海洋中取得更多财富。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筹划建立或已经建立了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人们正在从过去单纯的海洋捕捞时代,逐渐过渡到未来的“耕海”时代。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海底田园和海底牧场中,将比在陆地上的农牧场中工作得更出色、更有效,因为同面积的单位产量,海洋养殖的产量要比陆地种植高出100倍。人们将大量养殖海藻和海草等,供应陆地上的牛、猪、羊等作饲料,从而获得更多的蛋白质、世界海底田园的总产量不久将会从目前的2000万吨跃增到5000万吨,大量的海藻、海草等也将由水下联合收割机来割取,然后由钢索吊装到船上。

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世世代代捕鱼用的渔网将被强大的吸水装置替代,利用电场发出的光、一定频率的声音和溶于水中的特殊化合物,能够引诱和迫使鱼群集中在一起,游近船上放下的吸水管道,吸水管道连水带鱼一起吸进船舱中。到那时,连同海底牧场向人类提供的各种鱼虾类一起,人们从海洋中所获得的海味将达10亿多吨,比现在向海洋索取到的多上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随着世界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人们对这些资源的大量开采,陆地上的这些资源将日益枯竭。使人们势必将目光转向海洋,或者另找新能源。据估计.海底的石油蕴藏量约为900亿吨,仅北冰洋的石油储量就可供世界用上50年。目前,己有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陆架和深海石油的勘探与开采,己发现了500多个油气田,一个为期十年的世界海洋边缘钻探计划的实施已近尾声。探索和开采海底石油,并将把生产基地建在海底。对于海底石油开采后的运输问题,人们将用大型潜水艇。设想把巨型塑料筒沉入海底,里面装上10万吨原油,由潜艇拖带航行。也有人设计用飞船装运。

海洋中存在着巨大的能量,人们称之为“蓝色的煤海”,它将转化为人类未来的能源。未来的海洋热能转化厂,将设置在海中,在沿海可由电缆供给城市用电。被誉为“未来的燃料”的重水,海水中的含量也比陆地水高得多。从重水中可以提取氢的同位素,科学家们正在用它来进行热核反应试验,如果获得成功,它将成为取之不尽的能源。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建造“海底城市”,这己不是幻想,而是现实。目前,日本已为阿拉伯国家建造了一座海上游动的“小城市”。它大多用钢铁做成,中心是一座6层大厦。设有室内小花园、电影院,水电全部自己供应。它可以满足海上采油工作人员文化娱乐生活的需要。这个浮动“城市”是靠8根高大柱子托起的,把它们收起来,就可以当船行驶。将来许多海上工厂,将在原料生产地或市场附近的海域兴建起来,为海上城市居民提供物质需要。日本四国岛西南面的龙串湾,有个“海中公园”,人们在海底透过 16面直径 60厘米的玻璃窗可以饱览海底奇景:奇形怪状的礁石,五彩缤纷的珊瑚,各种奇丽的鱼儿及奇趣的海星、海葵等。自从美国第一个建造了水下实验室以后,不少国家纷纷效仿,在海底建造“钢屋”和其他建筑,“屋”内气压和海面相同,人们可以在里面正常地工作,维修海底油气井,打捞沉船,海底勘探或为潜艇补给等。另据报道,日本一群工程师、建筑师。计划在离东京120千米的海域上,建设世界首座“海洋城”,以解决未来人类住的问题。海洋城将建于200米深的海底,有4层楼高的钢骨平台,离海面约70米,面积23平方千米、全城由1万条坚固直柱顶住,直柱附近设有感应装置。可测台风、海啸及暗流,自我调整力度以抵抗这些外来压力,保持海洋城的平稳。海洋城除了住宅区外,还有一个商业中心,400个网球场,8个高尔夫球场,两个棒球场,1个栽种水果蔬菜的人工田,还有纵横相连的道路。海洋城的建设费用估计需要2000亿美元,这项巨大的工程可望在本世纪末完成。到21世纪,这座“海底城市”将居住万人以上,那时,深邃的海底不再沉默,将会跟大陆一样,变得热闹非凡,越来越多的人将去发掘它、建设它,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描绘这张硕大无比的宏伟蓝图。

6.我要海底两万里的题,越短越好,附答案

一、名著知识填空 1 、《海底两万里》是 (国家)科幻小说家 (1828 — 1905) 的 作品,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

他被誉为 “ ” 。 2 、儒勒 · 凡尔纳的三部曲分别是:第一部是 ,第二部 是 ,第三部是 。

3 、儒勒 · 凡尔纳第一部科幻小说 ,一炮打响,引起轰动,使 他成了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后来一发而不可收, 又写了一系列科学幻想冒险小 说,卷帙浩繁,不下六七十种,被收入一套名为 的丛书。

4 、他一生中总共创作了 部科学幻想小说, 近百万字, 卷帙浩繁, 以总名称 为《 》。此外还有其他小说、剧本,以及一 部地理册和六卷本的 《 》 等。

这使他成为法国声 誉很高的多产作家。他被法国科学院选为 ,获得 “ ” 的爵 士封号和勋章。

人们称他为 “ ” ,这是名副其实的。 5 、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 19 世纪 “ ”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 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 现代 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 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6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 “ 鹦鹉螺号 ” )潜艇的故事。凡尔纳的 小说之所以动人,原因在于 , ,还在 于 。

8 、凡尔纳的三部曲分别是: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 《神秘岛》。 请再列举他的另外三部作品。

9 、《海底两万里》中 “ 里 ” 指的是 长度单位。 10 、艾尔通说的,世界上的动物有两种,好吃的,和不好吃的。

后来他又说, 世界上的人有两种, 的,和 的。 11 、尼摩准备攻击英国军舰时,教授试图阻止,尼摩对他吼道 :“ 我是 ! 我是 !我是被压迫的,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 的,亲爱过的,尊敬过 的, 、、、、, 他们全死亡了! 所有我仇恨的一切 , 就在那里!您不许说话! ” 12 、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来形容人类的进步 : 13 、康塞尔渐渐学了些东西,我可以说他简直是一个专家,他对于生物学的分 类十分熟悉, 他能像杂技演员爬梯子一样熟练地从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直数到最后的一个类别。

14 、尼摩船长的国籍是 ( ) ,在《神秘岛》里有说明。 15 、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 经历了许多险情, 请概括出 3 次险情。

16 、请说出尼摩船长与阿龙纳斯在海底环球旅行的路线。 17 、书中人物寥寥, 有名有姓的只有四个半即: 船长、自然科学家 、仆人 、捕鲸手 , “ 亚伯拉罕 · 林肯 ” 号驱逐舰舰长 , 只在小说开头部分昙花一现,姑且算半个; 18 、故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 的大怪 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

19 、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莫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 利用 发电。 20 、最后,当潜艇到达 海岸时, 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 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但是 “ ” 潜艇自此也神秘地消失了 …… 21 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 的 ,瞬息万变的 ,丰富详尽的 和细节逼真的 融于一炉。

22 、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 展开过搏斗, 捕鲸手尼德 · 兰手刃了一条凶恶 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 ,它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 桌; 23 、诺第留斯号也曾遇险,在珊瑚礁上搁过浅,受到过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最 可怕的是, , 艇内缺氧, 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 24 、作家给诺第留斯号艇长取的拉丁文名字,在拉丁文里是 的 意思。

25 、《海底两万里》一书,情节跌宕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 且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 、、、、、方 面的知识, 小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 还能够轻松地获取科学知 识。 二、简答题 1 、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2 、你认为尼摩船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3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你觉得这部书最吸引你的地方是 什么?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 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 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名著阅读《海底底万里》相关练习答案 一、名著知识填空 1 、法国 科幻小说家儒勒 · 凡尔纳,被誉为 “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的之父 ” 2 、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部是《海底底万里》,第三部是《神 秘岛》。

3 、《气球上的五星期》 《奇异的旅行》 4 、104 《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 行史》院士, “ 荣誉军团 ” “ 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 , 5 、“ 机器时代 ” 西方和日本 科幻 6 、构思巧妙、情节惊险, 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

8 、( 《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大木筏》《隐身新 娘》 ) 9 、法里 10 、( 倒霉 ) 的,和 ( 不倒霉 ) 的。 11 、( 权利 ) ( 正义 ) !祖国、爱人、子女、我的父亲、我的母亲, 12 、“ 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

” 13 、( 门 ) 、( 类 ) 、( 纲 ) 、( 亚纲 ) 、( 目 ) 、( 科 ) 、( 属 ) 、( 亚属 ) 、( 种 ) 、( 变种 ) 14 、( 印度 ) 15 、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 16 、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 17 、尼莫、阿龙纳斯、。

7.介绍海洋古生物的短文

三叶虫: 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距今5.6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仅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三亿多年,这是多么让人惊叹啊1从失落于2亿年前的三叶虫,我深深地悟出:生命的存在并非是为了完成某个崇高而伟大的使命,而仅仅是一种展现,是对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那种状丽现象的展现,尽管是昙花一现的闪现。

我赞美三叶虫,那个曾经是如此壮丽而顽强的生命。如果将地球年龄比作一本共有4500页的厚书,则三叶虫出现于第4000 到4300页之间,占300页,大约3亿年的时间。

而人只是出现于最后一页。人的发展能持续多少页?有三叶虫长吗?不管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我们来无所顾及地思考一切,尽一切可能地展现自己吧。

8.关于海洋生物的资料 短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其实却是动物。

海葵共有 1000 多种,栖息于世界各地的海洋中,从极地到热带、从潮间带到超过 10000 米的海底深处都有分布,而数量最多的还是在热带海域。在岩岸贮水的石缝中,常见体表具乳突的绿侧花海葵。

在我国东海,太平洋侧花海葵数量之多每平方米可达数百至近万个。在几平方厘米的贝壳、石块上,也会有紫褐色带桔黄色纵带的纵条肌海葵,当其收缩时酷似西瓜又名西瓜海葵。

此外,还有触手众多的细指海葵等。海葵的单体呈圆柱状,柱体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

口盘中央为口,口部周围有充分伸展的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犹如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触手的数目因种而异,但内环者大于外环,数目均为 6 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

附着端的基盘,可分泌腺体吸附于石块、贝壳、海藻或木桩等硬物上。口盘的直径大多为几厘米,但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盘直径可达 1 . 5 米之巨。

海葵有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绿的、红的、白的、桔黄的、具斑点或具条纹的或多色的,这些色彩来自何处呢,一是本身组织中的色素,另外来自与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仅使海葵大为增色,而且也为海葵提供了营养。

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几种海葵,白天伸展着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触手再伸出来以捕食。 海葵没有骨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腔肠动物,代表了从简单有机体向复杂有机体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一种原始而又简单的动物,只能对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生反应。海葵环绕在一个共同的消化系统周围的每一只触手能决定它所接触到的食物适宜与否,却没有向其它触手传递信息的功能。

海葵的神经系统无法辨别周围环境的变化,只有通过实际的接触,受到刺激才会发生反应。当海葵被触动时,许多触手都会发生一阵反射性痉挛,这说明有一些基本信号传递到了海葵的全身,但是只有直接参与和食物接触的触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应。

这些信号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每次接触所产生的反应都相同。只有当食物最终进入和消化系统接触的状态时,其它触手才会开始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折皱起来,这种反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摄取食物,将食物包围起来,送到嘴上进食。

海葵原始的感觉器官是否具有进一步的辨别能力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当触手接触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虾时,海葵就把它抓住,停留片刻后把它放了。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经细胞已精细到能告诉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

这样就节省了把塑料虾送到消化系统在那里加以辨别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同时也说明信息并没有传遍海葵的全身,因为塑料虾每次接触不同的触手,捕捉的过程都会周而复始地进行。海葵环绕在一个共同的消化系统周围的每一只触手都能够决定它所接触到的食物适宜与否,但却没有向其它触手传递信息的功能。

海葵没有主动出击的能力。但事实上,海葵并不都是永久附于一处,有的在缓缓滑行,有的靠触手做翻转运动,还有的能在水中做短距离的游泳。

极个别的海葵还会靠基盘分泌的气囊倒挂在水层中浮游。 海葵看上去好似一朵无害的柔弱的鲜花,但实际上却是一种靠摄取水中的动物为生的食肉动物。

它的呈放射状的两排细长的触手伸张开来,在消化腔上方摆动不止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非常的美丽,向那些好奇心盛的游鱼频频招手。虽然不能主动出击获取猎物,但是当它的触手一旦受到刺激,那怕是轻轻的一掠,它都能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牺牲品。

海葵的触手长满了倒刺,这种倒刺能够刺穿猎物的肉体。它的体壁与触手均具有刺丝胞,那是一种特殊的有毒器官,会分泌一种毒液,用来麻痹其他动物以自卫或摄食。

看来,海葵鲜艳动人的触手对小鱼来说,其实是一种可怕的美丽陷阱。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对人类伤害不大,如果我们不小心摸到它们的触手,就会受到拍击而有刺痛或搔痒的感觉。

假如把它们采回去煮熟吃下,会产生呕吐、发烧、腹痛等中毒现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海葵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的动物,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因此,它连最低级的大脑基础也不具备。简单动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向中央消化系统输送食物,以充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海葵简单的神经系统能力极为有限。海葵有根强的伸缩能力,口盘基部有发达的括约肌,体壁也有发达的缩肌和伸肌供柱体缩小或伸展。

遇到危险时,会将身体收缩,排空触手内的水,把口盘和触手全部缩入体内。海葵在完成收缩的全部过程之前,触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于完成这一过程需要两个半小时,因此海葵这两个半小时之内恢复不了原状。

这样,进攻者常常在海葵的触手重新露出来之前便丧失了耐心,放弃了侵扰。 海葵除了依附岩礁之外,还会依附在寄居蟹的螺壳上。

当寄居蟹长大要迁入另一个较大的新螺壳时,海葵也会主动地移到新壳上。这样海葵和寄居蟹双方都得到好处。

由于寄居蟹喜好在海中四处游荡,使得原本不移动的海葵随着寄居蟹的走动,扩大了觅食的领域。对寄居蟹来说,一则可用海葵来伪装,二则由于海葵能分泌毒液,可杀死寄居蟹的。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