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的知识

1.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算起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过程。在这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特殊现象。

一、由简入繁和由繁到简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任政、钱沛云的《楷书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象形文字到形成楷书的雏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可分先后两个阶段:从古代陶器上刻划符号嬗递演变到繁复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章草)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马宗霍《书林藻鉴》也说:“文字衍变,与世推移。书契初兴,形必至简,所谓物象之本也。逮后人文渐进,品物众而情伪滋,简将不瞻于用,则必增益分析而即于繁,所谓‘孳乳浸多’也。繁极必杀,故复减损以趋急就而务于省。其间更迭嬗蜕,率虫于势之自然。”“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从篆至隶,至草,至行无不如此,连早在唐代就已定体定法的楷书,至今仍在简化发展。

二、“隶变”是汉字的根本之变

汉字由篆书至隶书的转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其它汉字的演变,如从大篆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主要是形体和点画的简化或者是书势的变化。而从小篆到隶书就不同了。它除了包括点画的简化和书势、体势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汉字形体由“具象型”向“抽象型”的质的“飞跃”。它的这一“飞跃”,使汉字的象形特征出现决裂,趋向点画化、符号化,从根本上进行了简约,比较彻底地改变了小篆以前的古文的面貌。这对于隶书之后的楷书和行、草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草体是汉字演变的关键

通观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说,草体是汉字演变的关键。这里的“草体”,不是指“草书(今草)”,而是指相对于正体字而言的具有便于书写属性的草写体(草稿书)。它是对正体字的随便的不规矩的简写,是“连笔少画”的自由体。因为在汉字演变的所有历史阶段上,始终存在着这种附丽于当时流行正体字之外的“草体”。它不是社会通行的字体,没有独立的性质。

草体和正体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转化。但因发展阶段的不同,因果关系也有区别。作为规定性字体,一般先有正体,然后因手性不同产生书写草体。如先有篆、隶、楷,后产生草篆、草隶、草楷(行)。作为进化和规范化要求,又是先有了草体,然后再转化为正体。如隶书是有草篆逐渐转化而来,楷书是有草隶逐步转化而来。正体以静的面目出现,故而稳定不变,草体以动的性质出现,动则易离,故而发生脱离转变。因为草体迎合了广大文字使用者的从简从速、省时省力的心理要求,所以总是受到欢迎和普及。这也正是草体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草体是生命力很强、推动力很大的书写形式。事实正是这样,在汉字从“古体”到“今体”的演变过程中,“草体”充当了“离开”至“达到”的“运输传媒”的角色,成为汉字演变的关键。

四、字体与书体并存及相互作用

字体与书体的并存,多种书体的共存以及相互作用,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又一特殊现象。所谓字体,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具有独立特性的得到官方(或政府)认可和推行的正体字(标准字)。所谓书体,则是指包括正体字、草体字和演变过渡体字等在内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书写体。汉字的演变,不是直线性的、单一的方向发展,它受到对字体使用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影响)。因使用的范围、途径的不同,多种字体、书体都有各自的市场。它们不仅能够共存,而且还相互作用,相互参照,共同促进和发展。

比如,小篆通行的同时,另有大篆、隶书、署书等书体的行世,小篆的草写或秦隶的简写又向章草和汉隶方向转化,这是总得趋势总的精神。单就汉隶而言,它的成熟不能只看成是秦隶或章草某一书体直接的转变,它不可能不受到其它书体的影响,只是有主有辅而已。东汉时期,草书、行书相继产生,甚至楷书也开始萌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书写者书写目的的不同和天禀与喜好的差别在起作用。在此期间,行书的发展同时受到了草书和楷书的双重影响,因此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书体。从隶书嬗蜕而出的楷书,也受到了草书和行书的简约书写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汉字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存在着上面几种特殊现象,其中“草体”和“隶变”最为重要,而“简约”是其总的发展趋势。

2.现代汉语发展史

传统音韵学曾把汉语语音数千年的语音史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大的阶段.

据文献记载,我国早在先秦就产生了“雅言”,汉代又有“通语”,它们都是当时统一的书面语。但是在古代社会中掌握书面语的仅仅是少数受过教育的人,书面语代代相传,很容易和口语脱节,形成一种脱离口语的书面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言最初也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后却和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到了唐宋时代,在人民大众口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书面语,这就是“白话”,白话始终是和口语密切联系的。宋元以后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就大量出现了,包括《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它们尽管都带有各地的地方色彩,但所用的基础方言都是北方方言,它们大量传到非北方话的地区,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很多非北方话的地区的人也学会了用白话阅读和写作,这样白话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全民性。白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语书面形式的来源。

在白话文学流传的同时,以北京话为代表“官话”也逐步传播开去,不仅成为各级官府的交际工具。元末明初的《朴通事》和《老乞大》是两种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会话课本,就是用北京口语写的,被公认为当时汉语口语的代表。清朝的时候,在福建、广东等地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官话,并且规定不会官话的人不能做官。这样,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官话”就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口头形式的源头。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上述两种趋势就合而为一了,加速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方面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使白话文取得了文学语言的地位;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两个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并有了统一的规范,形成了言文一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并取得了共同语的地位

3.谈谈你对汉语的认识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也是最难学的) 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的高级语言。(韩文和日语也是的吧)韩文不是啊,韩文是拼音文字 中文是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根据生活中事物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字,他的优点在于没学过中文的人也可以根据字的样子而猜出字的意思。

(哎,我这种人就很笨,猜不出来) 首先从历史上来说,最早的汉字甲骨文出现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而现在的一些有研究的学士还可以解读它。

到了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隶书,有兴趣或有一定学识得人都人可以认识许多。而到了南北朝时候的楷书,则是大家都可认识的了。

埃及文字虽比我们早了2000多年,但现在却无人能解读古埃及的文字了。再就是现在广泛流行的英文,300年前沙翁的作品一般的本科生都是看不懂的。

这首先就说明了中文的生命力和他远大的发展前景。(我挺) 中文的优越性最明显的就是思维面广阔。

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 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

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为什么说汉语是”学少而知多”的语言?因为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

由于汉语使用了‘声’因而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是1200个。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

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

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

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

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

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

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

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 美国有一份cox报告,内中例举了大量的对比,用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的核实验取得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相同的成果。

唯一的解释就是中国盗窃了美国技术。有人也称这次事件为李文何事件。

如果那些美国人好好研究一下汉语和英语在思维上面的差异。就能够弄清楚,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的核试所取得的进展与美国一千多次核试的进展相差无几。

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

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

反之依然,在英语中那就真是隔行如隔山,英。

4.汉语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汉语起源的论述 最先提出汉语起源于直接拟声(象声)的学者可能是章炳麟(1868-1936,号太炎)。

他在所作《国故论衡•语言的缘起说》中主张:“语言不凭虚起,呼马为马,呼牛为牛,此必非恣意妄称也”并找出了汉语中的许多象声词作为例证:“何以言‘鹊’?谓其音‘即足’也(按‘即足’为反切法表音);何以言‘雀’?谓其音‘错错’也;何以言‘鸦’?谓其音‘亚亚’也;何以言‘雁’?谓其音‘岸岸’也…”现在大家都承认汉语中有不少象声词,“象声说”是语言起源理论之一,但象声只能指称发声的事物,范围有限,非发声事物如何指称? 最早用例证说明汉语词字‘音近义通’现象可能是梁启超(1873—1929)。他在1921年写的《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三十六,p.37,中华书局,1936) 一文中列出了许多说明‘音近义通’的例证,如声旁为‘戋’的十七个字“皆含小意”,“凡用’Dee’之一音符所表示者,总含有在下之意或含有由上而下之意。”

“以上所举八十三语皆以’M’字发音者,其所含意味,可以两原则概括之:其一,客观方面凡物体或物态之微细暗昧难察见者或竟不可察见者;其二,主观方面生理上或心理上有观察不明之状态者。”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间接拟声(音义联觉)的实例。

最早提出声象表义的可能是陈澧(1810~1882)。他在《东塾读书记•小学》(见陈澧,东塾读书记,三联书店,1998)一文中说:“盖天下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

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

又如说‘酸’字如口食酸之形,说‘苦’若口食苦之形,说‘辛’字如口食辛之形,说‘甘’字如口食甘之形,说‘咸’字如口食咸之形”。显然这些例证很牵强,有点类似西方十八世纪的‘叮咚’语言起源理论的那些想象出来的例子:“bye-bye(再见)是用双唇和舌分别挥动的口势象征着挥手再见”(见Crystal, D. 1997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29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cond edition),难以令人信服。

赵维森提出象声表意是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如果说汉字的基本生成机制采取了象形表意的方法的话,那么,汉语的基本生成机制则采取了象声表意的方法。”“汉语的象声表意法可分为直接象声表意和间接象声表意两种形式。”

直接象声表意法有三种情况:1.“对自然界和人事界各种声响现象的语言指称”,即“以声象声”,产生大量拟声词。2.“对人类感叹行为的语言指称”。

3.“对具有声音属性的事物的语言指称”,“如‘火’之读音如野火‘呼呼’之声”,“‘金’之读音如敲击金属之声”。间接象声表意法有二种情况:1.“一般通过发音时特定的口形或气流在口腔中的不同运动方式来类比事物的运动状态,以此实现对事物的指称”。

如“‘打’指强有力的动作,故发音也较用力,且声音洪亮;‘杀’的动作结果是尸首分离,发音时上下牙齿由合而分开,口形由小变大;‘聚’的运动结果是由散而合,故用嘬口的发音方式象征聚的结果…” 2.“因发音会引起嘴部和脸部肌肉的运动变化,所以,特定的发音方式往往伴随着相应的表情;而且发音方式不同,音调的风格也迥然相异。正是通过特定的发音方式与表情神态和音调风格的结合,使得事物的一些抽象属性和一些非实体性现象也能通过象声表意的方法加以把握,予以命名。

这是汉语的象声表意方式最为曲尽其妙之处。如“愁”隐藏于心灵深处,人之有愁,则表情呆滞,眉头紧缩。

而愁音正是发自喉头深处,且发音时表情恰如罹愁之态。“乐”意为心喜,其发音轻松且呈喜笑颜开之表情…”(见赵维森,象声表意——汉语生成的基本法则,人文,2001年10月第九十四期,香港)直接象声 原本比较明确,提出任意性的鼻祖索绪尔也未能否认,汉语生成的研讨的重点应在间接象征。

此文为间接象声表意法提供的例证正如作者所述“最为曲尽其妙”,作为艺术描写可以( 西方语言学界通常将这一类象征例入修辞类),作为语言起源的科学探讨想象因素未免太多些。例如“愁”发chou音时有罹愁之态,那么如果要解说“仇”字呢?有仇恨之态?同一发音怎能有不同之态? 李海霞:“声象是我们使用的一个新概念,它指声音对意义的象征作用,或云声音的象征义。

在一种语言中,哪个声音(包括音素、音素组合、单音节、双音节)表示哪类意义,常有一些固定的搭配关系,这就是声象。声象来自原生词。

当某个造词者把一个自认为“合适”的音同一个意义结合起来的时候,最初的声象就出现了。但这时它是个人的和偶然的。

当第二个人仿拟该词造成一个意义相关的新词时,一种约定俗成的声象就诞生了。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有关意义归到此音或近似此音的符号之下 。”

后来她做了两个命名实验,又进行了逻辑推理“我们既然承认孳生词的产生来自对母词的模仿,为可不能承认原生词的产生也来自某种模仿?人对客观万物的认识都循着由已知达未知的路子,惟原生词的创制例外:音义任意结合,这个说不通。

5.汉语发展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

1、没有复辅音

2、元音占优势

3、有声调

二、词汇方面

1、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2、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

3、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

1、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6.说一下中国汉字发展史

《汉字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即以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

这项成果提出,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而应从汉字的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这项成果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汉字发展三阶段的理论。

即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

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 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

这两类文字体系,都各有优点和缺点,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哪种文字绝对不好。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汉字是一种落后的文字。

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这是片面的。 汉字的优点。

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

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

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

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

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

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

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 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

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

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

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

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

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 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

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

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

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

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

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

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

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目前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

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

7.汉语语法的发展史 汉语的发展史

第二节 语法的发展 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它比语音、词汇变化都慢。

语言的稳固性主要是由语法的稳固性所决定的。但语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处于缓慢的演变之中。

现代语言的语法结构是千百年发展过程逐步演变的结果。 一 组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语序的变化。

以汉语为例,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序上曾发生过几次重大的变化。如在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它们的位置都在动词前: ①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自汉以后,这种前置的代词宾语才逐渐移到动词后面来,跟“动-宾”的基本格式取得一致。如: ③莫知我夫。

(《史论.孔子世家》) ④出户独徘徊,愁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 这种宾语前置现象现还保留在一些合成词的结构中,如自救、自杀、自信、自夸等。 汉语偏正结构在定型之前,很可能有过“正偏”“偏正”并存的阶段,根据是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小名+大名”的偏正式复合词,如“松树”、“桃花”、“上海市”等,但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语序,即“大名+小名”的类型,如甲骨卜辞中的“丘商”,《左传》中的“丘舆”、“城濮”等。

五四之后,出现的欧化句式,有前正后偏的现象。 二 聚合规则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

1 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 原始印欧语形态极为丰富,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而现在的英语,名词“性”的范畴已消失,“数”的范畴只有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有表生物的名词还存在属格的形式“-s”,其它名词和形容词都没有格的变化了。俄语的形态变化虽然比较完整,但比起古俄语来又大为逊色,如现在俄语中双数消失了,格也只有6个。

2 词类的发展 汉语缺少形态,它的变化跟西欧语言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趋势。如词类的发展;偏正语序的变更。

但总的来说,汉语缺少形态,语序特别重要,欧化句式只是在汉语句法结构许可的范围内作了一些调整,并未涉及结构规则本质的变化。古今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汉语句法功能较确定,词类界限比古汉语清楚: ① 古汉语的名词、形容词、数词可以做动词用,如“佗脉之”,“范增数目项王”;“衣以温肤”;“六王毕,四海一”。

② 古汉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做定语或状语。如“齐人三鼓”,先秦两 汉的“一羊二牛三马”用法逐步消失。

量词发达是现代汉语语法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又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一口猪”“一头牛”,为什么不能说“一口牛”?不学又无法表数。

如“火柴”的量词,量词的修辞效果:“一弯新月”“一叶扁舟” ③ 出现了一些构词词缀,如前缀“阿”“老”等,后缀“子”“头”“者”等,构词词缀的产生和发展,使汉语构词增加了一种新的派生词构词法(附加法)。近代以来,为了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翻译西方用派生法构成的术语,汉语中又陆续增加了好些能产的构词词缀,如“-化”“-性”等。

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可以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如组合规则的改变可促使聚合规则的发展,表示汉语完成体的“了”,在汉魏是表“终了”“了结”的意思,是实词。在南北朝时本来存在着“动词+宾语+完成动词”的结构,如“看书尽”(《世说新语》)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结构的框子没有变,“了”在这个框子里的运用逐渐占优势,逐渐代替了“尽”“毕”等其他表示完成的动词,形成了“动词+宾语+了”的固定格式。

从中唐到宋代,它又随着结果补语移前的类推,由句末挪到动词和宾语之间,进一步引起结构格局的变化,至元代能和“了”字结合的动词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了”已完全虚化。有人统计《西厢记》,“了”用作实词的有32例,用作虚词的共320例。

组合规则的变化促进了聚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同样,聚合规则的变化也能引起组合规则的变化和发展。

三 演变的方法 1 类推 也叫“类化”,即用某一种形式把表示同一语法意义的不同形式统一起来的过程。如在古英语中,“eye(眼睛)”的复数形式是“eyen”,“cow(母牛)”的复数形式是“kine”,由于绝大多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是加词尾“-s”“es”,在类推作用下,eye、cow的复数也就分别变为eyes和cows了。

前面讲到汉语代词宾语从前置变为后置,其实也是类推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动-宾”组合格式占优势,而“宾-动”的出现是有条件的,由于“动-宾”的类推作用,现在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了。

类推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它可以使一些不规则的形式规则化。如英语动词的过去时和过去分词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变化,由于类推的作用,有些被拉入规则的行列,或出现规则和不规则并存的局面。

当然,类推与不规则形式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谁胜谁负,还要看力量的对比。 2 异化 即原来用同一种手段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后来为了互相区别而改用不同的手段。

在汉语发展史上,曾运用改变声调的办法来区别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意义。

8.汉字发展历史

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算起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过程。

在这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中,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特殊现象。 一、由简入繁和由繁到简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先“由简入繁”,再“由繁到简”的两个阶段。

任政、钱沛云的《楷书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象形文字到形成楷书的雏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这个过程可分先后两个阶段:从古代陶器上刻划符号嬗递演变到繁复的大篆(石鼓文),这是由简入繁、逐渐丰富阶段;此后,由草篆向隶书进化,又从草隶(章草)向楷书演进,这是由繁入简、不断完善阶段。”

马宗霍《书林藻鉴》也说:“文字衍变,与世推移。书契初兴,形必至简,所谓物象之本也。

逮后人文渐进,品物众而情伪滋,简将不瞻于用,则必增益分析而即于繁,所谓‘孳乳浸多’也。繁极必杀,故复减损以趋急就而务于省。

其间更迭嬗蜕,率虫于势之自然。”“由简入繁”,适合于汉字的初创和形成阶段,这是语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实际需要;“由繁到简”,适用于汉字定型后的阶段,这是事务繁冗对汉字书写从简从速的合理要求。

所以,自先秦的大篆定型后,“由简入繁”的演变就宣告结束,而“由繁到简”却成了不衰的演变过程。从篆至隶,至草,至行无不如此,连早在唐代就已定体定法的楷书,至今仍在简化发展。

二、“隶变”是汉字的根本之变 汉字由篆书至隶书的转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其它汉字的演变,如从大篆到小篆,从隶书到楷书,主要是形体和点画的简化或者是书势的变化。

而从小篆到隶书就不同了。它除了包括点画的简化和书势、体势的变化外,更重要的是汉字形体由“具象型”向“抽象型”的质的“飞跃”。

它的这一“飞跃”,使汉字的象形特征出现决裂,趋向点画化、符号化,从根本上进行了简约,比较彻底地改变了小篆以前的古文的面貌。这对于隶书之后的楷书和行、草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草体是汉字演变的关键 通观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说,草体是汉字演变的关键。这里的“草体”,不是指“草书(今草)”,而是指相对于正体字而言的具有便于书写属性的草写体(草稿书)。

它是对正体字的随便的不规矩的简写,是“连笔少画”的自由体。因为在汉字演变的所有历史阶段上,始终存在着这种附丽于当时流行正体字之外的“草体”。

它不是社会通行的字体,没有独立的性质。 草体和正体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和转化。

但因发展阶段的不同,因果关系也有区别。作为规定性字体,一般先有正体,然后因手性不同产生书写草体。

如先有篆、隶、楷,后产生草篆、草隶、草楷(行)。作为进化和规范化要求,又是先有了草体,然后再转化为正体。

如隶书是有草篆逐渐转化而来,楷书是有草隶逐步转化而来。正体以静的面目出现,故而稳定不变,草体以动的性质出现,动则易离,故而发生脱离转变。

因为草体迎合了广大文字使用者的从简从速、省时省力的心理要求,所以总是受到欢迎和普及。这也正是草体经久不衰的直接原因。

草体是生命力很强、推动力很大的书写形式。事实正是这样,在汉字从“古体”到“今体”的演变过程中,“草体”充当了“离开”至“达到”的“运输传媒”的角色,成为汉字演变的关键。

四、字体与书体并存及相互作用 字体与书体的并存,多种书体的共存以及相互作用,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又一特殊现象。所谓字体,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具有独立特性的得到官方(或政府)认可和推行的正体字(标准字)。

所谓书体,则是指包括正体字、草体字和演变过渡体字等在内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书写体。汉字的演变,不是直线性的、单一的方向发展,它受到对字体使用的影响(是多方位的影响)。

因使用的范围、途径的不同,多种字体、书体都有各自的市场。它们不仅能够共存,而且还相互作用,相互参照,共同促进和发展。

比如,小篆通行的同时,另有大篆、隶书、署书等书体的行世,小篆的草写或秦隶的简写又向章草和汉隶方向转化,这是总得趋势总的精神。单就汉隶而言,它的成熟不能只看成是秦隶或章草某一书体直接的转变,它不可能不受到其它书体的影响,只是有主有辅而已。

东汉时期,草书、行书相继产生,甚至楷书也开始萌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书写者书写目的的不同和天禀与喜好的差别在起作用。

在此期间,行书的发展同时受到了草书和楷书的双重影响,因此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书体。从隶书嬗蜕而出的楷书,也受到了草书和行书的简约书写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汉字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存在着上面几种特殊现象,其中“草体”和“隶变”最为重要,而“简约”是其总的发展趋势。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