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完《学人风骨——读马寅初》体会马寅初的“风骨”的含义
•学人风骨• 这是关于一批著名知识分子品格的系列随笔,我称之为“学人”,是因为我没有能力给这个群体选择一个更确切的名称。
他们既不同于古代的“儒”和“士”,也不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都具有那种优秀品质。他们学有专长,或从文、从工、从商,或从政、从军,在某个领域作出过杰出贡献,在国际享用盛誉。
这些十分值得尊重的人,对真理、正义和良知的信仰,是用财富、荣誉所不能交换的;他们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是用地位甚至生命的威胁所不能动摇的。他们表现出来的风骨,在当代知识分子中似乎是很少能见到的。
学人风骨之一 ——读马寅初、徐铸成 最初知道马寅初这个名字是在1957或1958年,记得在报纸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群人围着转圈,像做游戏似的。从题目看是批判一位叫做马寅初的学者“团团转”理论。
那时即不懂得团团转的内容,也不太了解马寅初其人,只是觉得漫画好玩。当然漫画作者出发点是反击“右派”的,滑稽的是那位漫画家最终也没逃脱当“右派”的厄运。
同时还从报上看到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我还是搞不清马尔萨斯和马寅初两个马家理论到底怎么回事。直到拨乱反正伊始,百废待兴,全国面临严峻的住房问题,我再一次注意到人口问题。
国家提出近期和中期居住标准解决目标,城市标准大约分别是人均5平米和9平米。我觉得泱泱十几亿人口大国,谈何容易。
于是给自己拟定一个学习和研究的题目《建筑与人口》。我费尽心机搜集许多关于人口方面的资料,越研究越困惑。
转眼过去近30年,其它内容都已经遗忘,只记得最令我惊奇的是,当年中国的人口学家,除马寅初外,几乎无一例外被打成右派。我估计是由于马老在国内外影响太大,连蒋介石都没敢杀他,我们的当权者也不便拿他祭刀。
最近读到《马寅初全传》(彭华著),我对这位蜚声中外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家才有了进一步了解。书看完了,印象深深烙在脑袋里。
只要想到这个名字,我就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马寅初先生一生经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代,前后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大事。
第一件是抗日时期对国民党政府腐败的淋漓尽致揭露和猛烈抨击;第二件事是1957年之后,面对声势浩大的围剿批判,所表现出的威武不屈和大义凛然。 抗日时期,马寅初先生身居重庆,一不做官,二不发财,潜心学问,寻求救国之道。
他在对学生军人讲演中,在文章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而再再而三地痛斥发国难财的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抗日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 既不出钱也不出力,从中牟利发国难财;而“上上等人”利用他们的权势,趁火打劫大发超级国难财。
他愤怒地指出,这种猪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他大声疾呼要向发国难财者征收“临时财产税”,强烈要求就从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开始实行,并把矛头直指蒋介石,要求蒋“大义灭亲”。
马寅初先生的声音当时被称为山城的“狮子吼”。这是何等的胆略,何等的气魄!蒋介石政权软硬兼施,威迫利诱,跟踪恫吓,幽禁软囚,甚至投入息烽集中营和上饶集中营。
最终蒋介石还是没有敢杀他。 第二件事,建国以后,马寅初先生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参政议政,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他的“大小团团转”理论和“新人口论”。
我粗浅地理解,所谓团团转大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综合平衡;而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面前,其实毛泽东也多次谈及。但不幸的是马寅初先生的人口理论与毛泽东的“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发生冲突。
1958年以后,报纸、杂志、大字报,各种会议对马寅初先生进行了长时期的围攻。中央有人劝说马老先生“写个检讨,认个错”,似乎这样还可以保住全国人大常委和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最难能可贵的是,为维护学术尊严,为国家长远利益,马老拒绝检讨,从而丢了各种职务。直到1979年,马老得到平反。
这时的马老已经下身瘫痪,进入耄?W之年。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尽人皆知中国的人口问题是发展现代化的巨大包袱。几十年间,马老经历了挨批、被免职和轰动一时的平反,面对大起大落,马老心如止水般平静。
2.穷人的风骨阅读理解
1.我的心理是,我觉得不要为了五元钱的事情打扰到学生的学习,让他不要为了钱的事情操心而耽误学习。
2.父亲想的是,既然欠人家的五元钱自己就有义务去还上,不能因为别人没有提及而去欠别人的人情,让人家觉得看不起自己。
3. 1.告诉父亲我收到了你给我的钱
2.告诉父亲自己在学校过得还好
3.告诉父亲为什么这次收到的钱很整齐,不像以前是很多零钞
4.让他自己注意一下身体 好好照顾自己.
4.表达了作者对贫穷人的一种敬畏,一种由衷的赞赏,一种对贫穷人的那种傲人的风骨的欣赏.
5.最宝贵的是因为贫穷而不丧失贫穷人的那种傲人的骨气,是那种因为贫穷而更加努力,活的更加让人敬佩的精神.
3.风骨一词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传统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风骨” 一词最早出现于汉末,流行于魏晋,本是 用来品评人物。如《宋书•武帝纪》称刘 裕“风骨奇特”,《南史•蔡撙传》称蔡撙 “风骨鲠正”等。
后来南朝文人将“风骨” 引人文论中用以指文章的风力劲骨,刘勰在 《文心雕龙》中作《风骨》一篇,对其进行 了专门的论述。刘勰认为,所谓“风”,指 文章的情志,要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 而有生气,骏快爽朗;“骨”,则指文章要 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
“风骨”便是整体上要求文章有气有劲,气 韵生动,风格俊朗。而与刘勰同一时代的谢 赫则将“风骨”引入画论,其在《古画品 录》中认为“风骨”在画作具体体现为“气 韵生动”与“骨法用笔”,认为画得生动而 有气韵,笔力雄健,线条挺拔,便可谓有 “风骨”。
另外,对于“风骨”还存在其他 一些不同的解释,总体上,“风骨”指的是 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艺术风 格。
4.为什么说侯伯宇具有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风骨
1930年9月11日,侯伯宇生于天津。从少年时起,侯伯宇就在父亲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立志“科学救国,作出更好的武器”。
建国前夕,侯伯宇放弃了台湾大学的学业和出国的机会,辗转回到北京。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加志愿军,并将父亲给他的四年学费、生活费1000美元全部捐出。1953年,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急需懂外语又有数理基础的人,侯伯宇放弃了回清华继续深造的机会,赴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当了一名俄语翻译。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他积极响应,考取了西北大学物理系。1973年,侯伯宇主动投身西部建设,并最终在西北大学扎根,一干就是37年。其间,国内外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优厚的条件邀请他去工作,他都一一谢绝。他说:“西部更需要我,这里的学生更需要我。”
侯伯宇一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做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后期,侯伯宇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83年,侯伯宇与美国学者合作推导出一系列非定域守恒流的结果,运用对偶变换找到了给出所有无穷多个守恒流生成元的办法。这一研究成果被国际学术界称为“侯氏理论”,是当时世界上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20项现代科技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侯伯宇一生成果卓著,在国际理论物理学界名气很大,但他却从不接受新闻媒体对他的采访和宣传。有一次,他的学生在帮助他整理申报科学院士材料时,发现他居然舍弃了发表在影响非常大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反而收录了一些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非常不解。他解释说,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实际上的学术价值却不及另一些论文,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上世纪80年代,侯伯宇一手创办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在教学过程中,侯伯宇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努力寻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法,非常注重创新和提高课程起点,把授课内容与研究课题密切结合,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国际上正在发展的最新、最先进的内容。他认为“学生必须对本学科的全局有通盘的了解,这样才能判断学科生长点,选择能带动学科的课题”。
侯伯宇注重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经常邀请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到物理所来为学生上专业课,千方百计送学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访学进修。在他的努力下,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1985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很多诺贝尔得主和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相继前来访问,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作报告、开讲座,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和国际化的很好结合,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前沿研究。
30多年来,侯伯宇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许多人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在现代物理前沿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如今,多数学生的研究都处于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其中李卫、顾樵的研究成果被学术界冠名“侯——李变换”和“顾效应”。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元本说:“侯伯宇为我国理论物理队伍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对于得到广泛认可的我国理论物理‘西北军’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