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鉴定宋代铜官印章
宋代铜官印章的鉴定: 一、入印文字均为朱文九叠篆,这种篆书是以汉代缪篆为基zhidao本间架,字的重心紧结在上,取对称性线条向下折叠盘绕,或变直线为曲线,或变单线为复线,或利用某字的简化异体字,化繁为简,或改变字体结构等等,这些技巧都是为了便于处理叠笔。
二、印材均为铜质铸造而成; 三、印纽形制基本上是长方体柄纽。九叠篆,是古代的一种非常特别的篆书,是当时流内行于宋代的一种“国朝官印”字体,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其笔画折叠堆曲,布满印面,均匀对称,线条于圆转中见平直,具有一定的装饰审美效果。
至于每一个字的折叠幅度多少,则要视印面大小不同和笔画的繁简程度确定,如按篆书线条折叠幅度分为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不等;之所以称为“九叠”,并非线条一定要折叠九次,因为“九”是数之最大者,言其多也。 宋元以来的文献对叠篆多有记载,如《宋史·舆服志六》载:“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容叠篆。”
2.古代印章收藏学问大,如何鉴定古印章的价值
古代印章使用的材料范围很广,有青铜、红铜、黄铜、金、银、铅、铁、和田玉、玛瑙、琥珀、煤精、水晶、绿松石、木、象牙、兽骨、犀角、陶、瓷等。
在秦代以前,人们制印是自由选材,“各服所好”。从秦代开始,在公印范围之内,对不同的官员等级印章的用材有了严格的规定。
到了汉代,这些规定进一步完善,形成制度。如皇帝的印章曰玺,皆用白玉制成;皇后、诸侯王之印,皆为金印(西汉时诸侯王用黄金印);皇太子、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等皆用黄金印(即铜制鎏金印);秩比二千石者,皆用银印;秩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者等,皆用铜印。
这种用印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稍有变化,但一直沿用到明清。
3.宋代的青铜器怎么辨别
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
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后代伪者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4.古代书画的印章有什么鉴定技巧吗
印章又称玺、印信等。印章的形状无论官私,通常为方形,也有少量是圆形、长方形、椭圆形或其它几何形制。古代印章背部有钮,如龟钮、狮钮、鱼钮、龙钮、虎钮等等,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印钮艺术。唐代以后,印章从一般实用品逐渐变为可欣赏的艺术品。到了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发展,鉴藏书画之风日盛,文人学士喜欢镌刻别号印、词句印、室名印、鉴藏印等印于书画作品上,把书画、篆刻融为一体,使之相得益彰,印章真正成为我国一门独特的艺术。此后印章艺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篆刻名家。明代的文彭是素负盛名的篆刻家,他治印力求复古,笔意秀润,力法光洁,被后人称为“篆刻之祖”。清代的邓石如治印锋姿挺健,刀法和笔法融为一体,自成一格。清代的赵之谦以当时出土的秦汉泉洗铭文入印,别开生面,风靡一时。
有印章就有印谱,现存较著名的印谱有宋代《集古印格》、《宣和印谱》,明代《古印选》、《集古印范》,清代《飞鸿堂印谱》、《印章之说》,近代《西泠八家印选》等。刻印章的印石主要以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赤峰石为原料,田黄石最为名贵,为治印者所钟爱,鸡血石、冻石也较名贵。此外,印章用料还有金、银、铜、铁等。
印章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代印章的鉴定有如下特点:
战国印章大多为铜铸,也有玉制,有官私之分,有姓名玺、古语玺、图像玺等,印钮多为鼻钮。秦代印章继承战国玺钮特点,镌刻十分粗犷和率意。汉代印章是我国篆刻艺术史上的高峰,特别是皇家印制作精美,以白玉为材、螭虎为钮,文武百官印以黄金为材,按官员不等有鱼钮、鼻钮等。三国两晋出现镀金、镀银印,出现辟邪钮式。唐代印章官玺传世甚多,而私印较少,官印多鼻钮。唐代以后有金银、宝石、翡翠、珊瑚、琥珀、密蜡、黄杨、竹根、玉制印章,宋代印章开始押字,也叫 “花押”。明清两代是我国印章艺术的鼎盛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清代官印印文均有满文对照,清代私印铜印少见,大多为石章。民国时期印章多为石章,继承清代特点,除石外,还采用木、竹、玉、金、铜、铁、有机玻璃、橡胶等材质,以西泠印社印章较为名贵。
博宝在书画鉴定方面有很多的专家,如张丽君、章平、吴吞云等等,要鉴定可以博宝艺术网
5.如何鉴定宋朝官窑
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
宋叶《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宛,号邵局,袭故宫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古所珍。后效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此文表明,南宋初营建的“官窑”有二:一是“修内司官窑”,亦称“内窑”,明高濂《遵生八笺》说,修内司官窑的地点在杭州凤凰山下,但确切的窑址尚未发现;二是“郊坛官窑”,位于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亦称“乌龟山官窑”。1930年发现窑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后进行两次考古发掘,发掘出龙窑与作坊遗迹,并获得大量标本。
在中国陶瓷史中,“官窑”和“官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
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
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
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
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
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里外披釉并有纹。
类似哥窑瓷容易混肴,但仔细看能辨清。在烧制方法上为垫烧(使用匣钵装烧,底部有垫圈)或裹足(釉将底足全部包住不露胎)支钉烧。
支钉烧制底部留有支钉痕,支钉数为三、五、七个或更多不等。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
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制成的宋官窑瓷胎骨有厚薄两种,厚者5毫米左右,薄者3毫米左右。
宋官窑瓷胎土细腻温润,特别是一些精品由黑或紫黑土烧成胎后其质如同古代笔砚(端砚石类),有笔砚胎之说。如用砂纸打磨可感十分细腻滑润,绝不含砂,玉质感直追或类似古笔砚的效果。
这一点,在南宋叶寘《坦斋笔衡》的书中对宋官窑瓷所用胎土已经说得很明白:“澄泥为范,极其精致”,就是指宋官窑瓷胎是用澄泥所做,特别细腻精致。而澄泥,特别是古澄泥这种极细之物是专门用来制作澄泥砚的,其弥足珍贵至今已无法找到。
所以要仿出细腻如笔砚效果的宋官窑瓷胎对于现代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釉质分三类。第一类为失透润泽型。
即釉层透明已很弱或消失,釉呈玉质态似凝脂或堆腊,有一层较明显的酥油光闪烁或呈腊光,显得十分温润玉泽。第二类为失透晶莹型,是指在第一类基础上一些器物在失透的釉层外含一层极薄莹亮的釉水,在玉态的外表上,有如酥光浸润,呈现出玻质般的晶莹华贵感,或用行话说,就是釉好。
第三类为莹润型。这类釉层清明玉润,有光泽感,略显些微透明,釉层薄厚均有。
在第一、二类失透润泽型或晶莹型中,釉层趋厚者多,也有趋薄的;有的光泽稍多一些,有的光泽稍弱一些。特别是部分真品器物釉表面还带有类似芝麻花弥漫形态的点点发白或带黄闪蓝的土沁花斑点,擦不掉,这是由于釉中含有玛瑙缘故,在汝瓷中也有此现象。
以上凡釉层厚者,均是经多次施釉烧制而成,其难度极大,因烧制中厚釉屯留很困难而易流散,今天我们所见的一些精品其釉厚如凝脂般光润,特别是其呈现出的如玉似腊的酥光宝晕效果,是后世仿品无法做到的。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
以上各色中,都有或深或浅的颜色品种。另还有其它多种颜色。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
开片的角边为三角、四角、五角、六角或三边、四边、五边、六边,形成没有规则的不等形。开片的边弯曲回旋多变化,开片的角或钝或尖形状各异。
第二种为全大片、全中片或全小片,开片大小相差不太大,开片角边情况同第一种(此第二种开片情况可以布满器物全身或大部)。第三种为开冰裂片(类似冰或云母层层开裂)、百圾碎片,属于纹片较小面积差不多琐碎且光泽感强的一类(从近年出土遗存和传世品看,其中有一些较特殊的明显带有汝窑性质和宋官窑特征的冰裂纹、百圾碎纹器物,被藏界借称做汝官窑瓷。
官窑中的汝官瓷同大众熟称的汝窑中的汝官瓷或官汝瓷不同,这种叫法不一定合适)。这类器物釉层比通常汝瓷稍厚一点,带有一定光泽和略微透明度,胎色为香灰,烧制方法也是支钉或垫烧,裹足或露足.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
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