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涉及的高数知识
立体几何:向量外积求法向量,向量混合积求体积。
非常简便的算法,由于这儿没法打行列式,所以只好你自己上网搜一下了,算法很好记。
极限:洛必达法则求极限(求0/0型和∞/∞型的未定型极限)
lim f(x)/g(x)=lim f'(x)/g'(x)
比如x→0,lim sinx/x=lim cosx=1,当然不会这么难
一般为x→2,lim (x^2-3x+2)/(x-2)=lim (2x-3)=1
函数:隐函数求导法则,也就是复合函数求导法则
xy=1,两边求导y+xy’=0,y’=-y/x=-1/x^2
数列(级数部分):
1.后项与前项比值的极限求放缩公比(详见达朗贝尔审敛法)
比如要证明Sn<p
q=lim a<n+1>/a<n>,q<1时,则a<n>;趋近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而后者是有界的,所以可以进行放缩
a<n> < bmq^(n-m),(从第m项开始放缩)
2.不动点求递推数列极限(主要用于讨论精确范围)
最常见的如a<n+!>=(pa<n>+q)/(sa<n>+t),令a<n+!>=a<n>=x,代入递推式,x即不动点
若可以证明a<n>;在某个范围内,则x就是a<n>;的极限。这个可以求a<n>;的精确范围。
3.齐次线性递推公式(差分方程)求解
这个方法非常快,但是不能用于高中的计算题。可以进行验证。
一般最多为二阶a<n+2>+pa<n+1>+qa<n>=0
构造方程x^2+px+q=0
1.两根x1,x2,则a<n>;通解a<n>=C1(x1)^n+C2(x2)^n
(注意x1、x2可以是复数)
2.重根x0,则a<n>;通解a<n>=(C1+C2*n)(x0)^n
C1、C2都是待定系数,在通解中代入已知的两项的值,一般是a<1>;和a<2>;就可以求出C1和C2
比如
例1:
a<n+2>-a<n+1>-a<n>=0,a<1>=a<2>;(斐波那契数列)
x^2-x-1=0,解得x1=(1+√5)/2,x2=(1-√5)/2
所以a<n>=C1[(1+√5)/2]^n+C2[(1-√5)/2]^n
代入
a<1>=1=C1(1+√5)/2+C2(1-√5)/2
a<2>=1=C1[(1+√5)/2]^2+C2[(1-√5)/2]^2
即解出C1、C2
从而得出a<n>
例2:
a<n+2>-4a<n+1>+4a<n>=0,a<1>=2,a<2>=4
x^2-4x+4=0,重根x0=2
通解a<n>=(C1+C2*n)2^n
a<1>=2=(C1+C1)2
a<2>=4=(C1+2C2)2^2
解出C1、C2,从而得到a<n>
不等式:柯西不等式(很少涉及)有多种形式
差不多就这些了,其他的方法不易操作,而且这有些也不是竞赛知识,只是一些大学数学的基础知识。
这些方法在考试中一定要注明出处(定理名称等),否则要扣分的。
2.谁能给我整个高中的数学知识点总结
给你个地址吧:/eWebEditor/UploadFile/2007110155833806.doc.cn/upload/zydir/19/z2009113_1124_9378.doc下面有现成的,有些打不出来!自己填上去吧!!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 集合(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3)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等);⑨导数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5.函数的奇偶性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 是奇函数 ;⑶ 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6.函数的单调性⑴单调性的定义: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⑵单调性的判定1 定义法: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见2 (2));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① ;② ;③ ;④ ;⑤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① 或 的周期为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2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⑻其它常用函数: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2 函数 ;9.二次函数:⑴解析式: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③零点式: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⑵图象变换: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3 伸缩变换: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4 对称变换:ⅰ ;ⅱ ;ⅲ ; ⅳ ;5 翻转变换: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1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14.(理科)定积分 ⑴定积分的定义: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② ;③ (其中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
3.高等数学用到哪些高中数学知识
首先,我是一名大一的大学生,我觉得高数用得最多的就是求导部分,因为在在求积分运算时,会运用到求导的逆运算,也即不定积分,还有就是多元函数的求导,也即求偏导等等。
其次,高数还会用到高中数学的函数部分,以及数列部分,因为在差分方程,无穷级数部分会用到数列的一些基础知识。当然函数肯定会用到的,所以高中一定得把函数学好了,高中与大学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函数部分,基本上函数贯穿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
还有就是向量,几何部分的一些基础知识,我想等你上了大学以后你就会知道高数其实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深,也就是学点新的东西而已。
最后,希望我讲的对你有一些作用
4.高中数学全部知识点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二、函数(30课时,12个)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三、数列(12课时,5个)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 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比分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六、不等式(22课时,5个)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3.椭圆的参数方程; 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九、(B)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1.平面及基本性质;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3.平面直线; 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1.直线的方向向量; 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14异面直线的距离; 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16.平面的法向量; 17.点到平面的距离; 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4.多面体; 25.棱柱; 26.棱锥; 27.正多面体; 28.球.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 3.排列数公式’ 4.组合; 5.组合数公式;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7.二项式定理; 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十一、概率(12课时,5个)1.随机事件的概率;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5.独立重复试验.选修Ⅱ(24个)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3.抽样方法; 4.总体分布的估计; 5.正态分布; 6.线性回归.十三、极限(12课时,6个)1.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四则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十四、导数(18课时,8个)1.导数的概念; 2.导数的几何意义; 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5.复合函数的导数; 6.基本导数公式; 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8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十五、复数(4课时,4个)1.复数的概念; 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 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 答案补充 高中数学有130个知识点,从前一份试卷要考查90个知识点,覆盖率达70%左右,而且把这一项作为衡量试卷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这一传统近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关注思维,突出能力,重视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现在的我们学数学比前人幸福啊!! 最后,我建议你经常上这个网站啦,.cn ,相信对你的学习会有帮助的,祝你成功!答案补充 一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一试竞赛大纲,完全按照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即高考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和方法,在方法的要求上略有提高,其中概率和微积分初步不考。
二试 1、平面几何 基本要求:掌握初中数学竞赛大纲所确定的所有内容。 补充要求:面积和面积方法。
几个重要定理:梅涅劳斯定理、塞瓦定理、托勒密定理、西姆松定理。 几个重要的极值: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费马点。
到三角形三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的点,重心。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最大的点,重心。
几何不等式。 简单的等周问题。
了解下述定理: 在周长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中,正n边形的面积最大。 在周长一定的简单闭曲线的集合中,圆的面积最大。
在面积一定的n边形的集合。
5.高中数学知识点及公式大全
这个不知道行不行啊?1、函数 函数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奇偶性、单调性、周 期性、最值、反函数以及具体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在高考试题中屡见不鲜.因此须注意以下几点.(1)集合是近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集合观点渗透于中学数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应弄懂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元素的性质,熟练地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同时,应准确地理解以集合形式出现的数学语言和符号.(2)函数是中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主要从定义、图象、性质三方面加以研究.在复习时要全面掌握、透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为了提高复习质量,我们提出下述几个问题:①掌握图象变换的常用方法(参照南师大第一学期教材图象变换一节)特别注意:凡变换均在自变量 上进行.②求函数的最值是一种重要的题型.要掌握函数最值的求法,特别注意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以及有些问题可能隐藏范围,因此范围问题是二次函数最值的关键.另外二次分式函数的最值亦应引起注意,它的基本解法是“ ”法,当然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函数 的形式,而后与基本不等式相联系,或用函数的单调性求解.③学会解简单的函数方程,认真对待指数或对数中含参数问题的求解方法,特别注意对数的真数必须“>0”,注意方程求解时的等价性.2、三角 三角包括两部分内容:三角函数和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性质、图象变换、求函数解析式、最小正周期等.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中公式较多,应在掌握这些公式的内在联系及推导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并熟悉这些公式.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和、差、倍、半角公式都是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复角(和、差、倍、半角)的三角函数.这就决定了这些公式应用的广泛性,即这些公式可以将三角函数统一成单角的三角函数.(2)了解公式中角的取值范围,凡使公式中某个三角函数或某个式子失去意义的角,都不适合公式.例如: ( )类似还有一些,请自己注意.(3)半角公式中的无理表达式前面的符号取舍,由公式左端的三角函数中角的范围决定,半角正切公式的有理表达式中,无需选择符合,但 与 的符合是一致的.(4)掌握公式的正用、反用、变形用及在特定条件下用,它可以提高思维起点,缩短思维线路,从而使运算流畅自然.例如: = ; ; ; .(5)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这是中学数学中重要内容之一,并且与解三角形相集合,有的还与复数的三角形式运算相联系,因此须注意常用方法和技巧:切割化弦、升降幂、和积互化、“1”的互化、辅助元素法等.3、不等式 有关不等式的高考试题分布极为广泛,在客观题中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以及均值不等式的初步应用.经常以比较大小、求不等式的解集、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等形式出现.在中档题中,求解不等式与分类讨论相关联;特别是近几年来强调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增加了一个代数推理题,也和不等式的证明相关联.在压轴题中,无论函数题、还是解析几何题,也往往需要使用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在复习中应注意下述几个问题:(1)掌握比较大小的常用方法:作差、作商、平方作差、图象法.(2)熟练掌握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注意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三者缺一不可.(3)把握解含参数的不等式的注意事项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① 在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②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 行讨论.③ 当解集的边界值含参数时,则需对零值的顺序进行讨论.4、数列 本章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应切实进行全面、深入地复习,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解决下述几个问题:(1)等差、等比数列的证明须用定义证明,值得注意的是,若给出一个数列的前 项和 ,则其通项为 若 满足 则通项公式可写成 .(2)数列计算是本章的中心内容,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 项和公式及其性质熟练地进行计算,是高考命题重点考查的内容.(3)解答有关数列问题时,经常要运用各种数学思想.善于使用各种数学思想解答数列题,是我们复习应达到的目标. ①函数思想: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都可以看作是 的函数,所以等差等比数列的某些问题可以化为函数问题求解.②分类讨论思想:用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应分为 及 ;已知 求 时,也要进行分类;计算 时,应分为 时, , 时, ;求一般数列的和时还应考虑字母的取值或项数的奇偶性.④ 整体思想:在解数列问题时,应注意摆脱呆板使用公式求解的思维定势,运用整 体思想求解.(4)在解答有关的数列应用题时,要认真地进行分析,将实际问题抽象化,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利用有关数列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解答此类应用题是数学能力的综合运用,决不是简单地模仿和套用所能完成的.特别注意与年份有关的等比数列的第几项不要弄错.5、复数 高考试题中有关复数的题目的内容比较分散,有的是考查复数概念的,有的是考查复数运算的,有的是考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