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的知识

1.什么是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学术界对教育国际化还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我们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是:教育的国际化是指把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进行建设和管理的这样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这个定义是从管理的角度给出的。

国际化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政策和各项措施。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它的过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大学在不同的时期所要求达到的国际化的程度和目标是不同的。因此,还应该明确提出国际化的操作性定义,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把握一个国际化的发展水平和目标实现程度。

扩展资料:

教育国际化的特点:

1、国际教育组织出现与发展。1948 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立,宗旨是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的合作。嗣后,国际教育局、国际劳工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亦相继成立,开始研讨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并派遣专家进行国际援助。

2、国际合作加强。各国文化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师、研究人员交往增多,留学生增加,教材交流与协作增强。

3、各国均在改革学制的封闭与孤立状况,使本国与国际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趋向一致。未来各国教育在对象、制度、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将日益增多,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

2.汉语国际教育的学习内容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法语基础,具备较好的语言应用能力,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涉外企业、事业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西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具备从事相关职业需要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专业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英语听力与口语、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对外汉语教学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等。

3.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是什么啊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是由汉语 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考试大纲, 教育部授权的各汉语 国际教育硕士培养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 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汉语 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 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相关的中 外文化、教育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的基础知识、基本素养及书面语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

(1)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2)要求考生具有与国际汉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教学基础知 识。

(3)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

三、考试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能力考试由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教育学、, “ 心理学及语言教学”“材料分析写作”三部分组成。 ,

(一)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 中国文化基础知识 2. 外国文化基础知识 3.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二)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教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3.语言教学基础

(三)材料分析写作 1 材料分析写作部分测试以下内容: 1. 分析与实践能力 2. 论文写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试卷满分为 150 分。其中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80 分,教育、心 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0 分,材料分析写作 40 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80 分

填空题 30 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判断题 15 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选择题 35 题,每小题 1 分,共 35 分

教育、心理及语言教学基础知识 30 分

填空题 10 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判断题 10 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选择题 10 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案例分析写作 40 分

写作题为论说文。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两种:

1.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

2.基于文字材料的案例分析。

每次考试为其中的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所给文字材料 和题意的基础上,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的文章,鼓励考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

4.如何理解国际化教育和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或曰是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5.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下的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趋势内容摘要:国际全球化发展趋势对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对我国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高科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和老化的速度加快,学校一次性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算“人才毛坯”,要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国家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继续教育的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实施和我国经济领域中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使得必须发展继续教育。

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力加强对继续工程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切实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法规建设,配套政策要形成体系;加大投入,确保继续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保障继续教育的高效实施。

序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技术、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对我国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往的一次性教育定终身,考上了大学就会有保障的社会现象也渐渐离我们远去。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速展开,人才的提升和定位成为保障我们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国内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标准,国内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国际化、标准化、技能化的发展目标。

联合国科教文总干事马约尔在有关继续教育的会上提出“提供终身教育与培训是我们唯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①。”说明终身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社会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中国的继续教育如何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将令世界瞩目。一、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1、国际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继续教育影响。国际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中的地位的日趋显现,这一切都让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概念日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学习决定命运,不论是个人、企业、国家,都需遵从同样的道理。这就为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然而,毕竟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差距:几十年前他们已经倡导发展终身教育理念,而中国还在忙于解决普及小学教育、完成大规模扫盲任务;当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0%以上时,我们则在为刚达到20%的数字而欢欣雀跃;当发达国家的职业进修体系已非常完备之际,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进城务工农民培训等实际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蔓延,唯有紧抓机遇,积极提高我国继续教育的水平,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本国家、本地区的实情,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于中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6.谈谈你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认识和看法

从对外汉语专业到汉语国际教育的转变,个人浅见:汉语国际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国际教育有着教学的特殊性,汉语学习更是具有特殊性,汉语教学不仅仅是学习生字、语音、写作,更多二语教学是文化的传播,要了解文化差异,国家文化差异,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文化的热爱,从而对汉语的热爱,任何一种语言的传播不是孤立了;而对外汉语教育专业更加注重理论,学术性较强,原来的对外汉语教育硕士专业也是理论难度较大,学习时间为三年,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为两年,在研究生期间可以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提高实际教学能力,总结点就是国际上需要汉语教师人才,全球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很迫切,真正有专业知识又会教学的太少了,所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是短平快的方式。

7.教育性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者历来存有分歧。

有的认为研究“教育现象”,有的认为研究“教育事实”,有的认为研究“教育问题”,有的认为研究“教育规律”,有的认为研究上述几者中的两项、三项或四项,还有的则相对笼统地认为研究“教育”或“人”。一般认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事件和过程,指教育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潮、观念、条件、要求等。违反教育初衷,走向教育目的的相反方向,则出现反教育现象。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派别。教育学研究应树立问题意识,并善于研究其真实问题,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既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学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对教育的科学认识,即人们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确定的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并通过规范的语言文字清晰表达的教育认识。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门类,并拥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以自然科学的范式来规范、拿自然科学的标准来评判。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形成教育的一系列概念,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形成教育的一系列概念。

概念是一门学科的基本元素,教育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抽象、提取和加工出教育活动中那些质的规定性,从而形成教育学科的若干基本概念。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揭示教育存在的客观规律,认识教育科学的发展规律。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

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阐明教育的诸多问题,换言之就是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

建立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形式。

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完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追求教育学的科学化。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

教育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规定性:教育理论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是对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具有系统性。为此,首先要找出教育科学的逻辑起点,即起始概念;然后沿着逻辑的进程,将各种复杂的联系形成逻辑体系;最后达到逻辑终点,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三)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英语为pedagogy,法语为pedagogy,德语为pedagogik)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一词,意思是照看、管理和教养儿童的方法。19世纪末,英语国家的人们开始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pedagogy”。

从学科的角度说,最初教育学是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繁荣,教育学本身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分化,出现了许多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教育学,同时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了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进而发展成一个庞大的教育学科群。(2)中国历史上“教育学”概念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学”是从日文转译而来的,时间大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

随后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年份教育家代表性教育著作及影响主要思想1882颜永京《肄业要览》问世译自斯宾塞的《教育论》。

1901王国维《教育学》刊登在《教育世界》译自日本应花铣三郎讲述的《教育学》。1902京师大学堂设师范馆并开始讲授教育学。

1909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教科书和中国图书公司出版的《教育史》作为师范学校教科书发行。1910蒋维乔《学校管理法》1912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五项教育宗旨。

1919杜威来华宣介、传授其实用主义教育学,几乎红遍整个中国,直至1921年。1929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934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力图用唯物论来说明教育原理的教育学著作,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并在参考书目和附注中巧妙地暗示人们如。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