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对学习有哪些看法,要名言的
这是我找的一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啊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对古人的 看法 或者评价的作文
——遥思李白当年
李白是一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李白是一个诗人,也只有诗歌的国度能缔造李白的不凡来灌溉茫茫无边的诗歌之土。时势造“英雄”,也只有唐代,这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土地里也耕耘着自由的时代。缔造了超然的李白;缔造了狂放的李白,更吸引着我走近李白。
唐代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李白则是峰顶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唐代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与黄河,李白则是浪尖的一股劲流,凶猛而不可阻挠。失去了巨峰基垫的坚石,拥有不了自身的伟岸;失去了巨浪烘托的劲流,拥有不了自身的凶猛。于是我们了然失去了时势后盾的“英雄”拥有不了自身的不凡。
唐代的历史环境缔造了超然的李白。“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自认为是老子李茸后裔的李世民来了,骑着那昭陵六骏,如一阵风,兴盛了“站在九天绝顶看人间”的老庄道家,兴盛了自魏晋至南北朝便勃兴的佛教。没有过往的思想芥蒂,没有过往的言论束缚。于是,李白也插上了梦想的羽翼在自由的天空飞翔。他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他是“双晴曜宿,六翮垂云”的大鹗,昂首观宇宙把视野扩大到最大限度。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何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于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哀苦。生活的超然使他耐得住身为百姓的凡,受得住皇帝召见的喜,挺得住无情流放的悲。诗格的超然使他写得出岑参、高适大气磅礴的边塞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使他写得出王维恬静优美的山水诗“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成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使他写得出孟浩然写意田园的田园诗“跪进雕胡饭,月光明专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更使他写得出独绝古今,无人匹敌的《将进酒》等等。宋代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我想这就是我看到的时代造出的超然李白吧!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李时珍、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特别是李时珍,真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李时珍三四岁就开始学习察看植物,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的植物他都要弄清楚,等李时珍长大后发现,旧本草书里有许多错误,于是他下定决心把本草重新整理,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于是,李时珍翻山越岭,到深山去采集药物。李时珍在进行收集整理本草刚目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经有一次采集的所有资料都丢掉了,但是他没有灰心,一点一点的又从头再来。为了分清各种植物的药用功能,采到的药物他都要亲自尝一尝,有好几次差点要了他的命。还有,李时珍的家乡出产一种靳蛇,又叫白花蛇,身上有24块斜方块,白花蛇可以治病,是一种祛风湿的好药,李时珍想尽办法捉来了一条白花蛇,为了试验效果,李时珍让这条白蛇咬了一口,差一点没了命。
正是这种精神,让他又试着尝试各种草药上千种,例如,曼陀罗花,李时珍为了试验这种花的麻醉作用,就在自己身上试一试吃了这种花是不是会麻死人,当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刚目》的修订,记载的药物有1892种,还附有1160幅插图,还增补了374种新药。
从李时珍的身上,我感到古人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应该感谢古人,感谢李时珍的《本草刚目》,它真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啊。
李时珍为了重新编写《本草刚目》,吃尽了千辛万苦,还亲自实验,不怕困难,不怕死亡,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在学习上不退缩,不怕苦,不怕累,不要遇到困难就往后退,要多向其他的同学学习,要细心,要有信心,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有进步。
3.关于对“学习”的看法 名人名言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弗莱格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佚 名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普列汉诺夫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谢觉哉(现代革命家)引自《不惑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引自《理想。情操。精神生活》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
——蔡尚思(现代史学家)转引自《青年文摘》1983年第11期
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好高骛远,而忽略基本的东西。喜马拉雅山是世界著名的高山,因为它是建立在喜马拉雅山之上,
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徐特立(现代教育家、革命家)引自《徐特立教育文集》
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
——高士其 转引自1980年12月31日《解放军报》
4.对学习的看法
读书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给自己增添一件自信的外衣,也是为了以后会有好的钱程。
就像古人说的: 1.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
(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5.对学习的看法
古人经常说学习如何重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云云。学,就是只学知识吧,万物皆法,世俗中都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无尽财富,让我们去接受它们;习,是习惯还是温习呢?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它便包含了习的两中解释:一种是习惯,而另一种是温习。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没有个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沟通,学的再多也只是装饰。我反反复复地念叨着:习惯?温习?刻苦?态度?我又突然想起老师的一句名言:“态度决定高度!”
那态度有事何方神圣?它决定这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多的失败注定了后天的成功,我走了一步,摔倒了,我又站了起来,再摔,再起……我猛然觉悟,一下子长了起来,顿时觉的这次的考试的失误知识一个小小的绊脚石,更大的困难在后面呢。
其实,人生的道路并不平整,知识人走的多了,更踏实了,就更牢了。学习的到了亦如此,我选择了一条别别人更难走的路,我就需要更多的摔倒,也就需要更多的爬起。学习的路其实就在脚底下,知识人们不曾注意罢了,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态度来夯实我的求学之路……我明白了,我感悟到了,我要更加稳健的走下去,没有跨不过去的山,只有跨不过去的心。
6.对古人的看法
1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他的论语中的许多警句都成为了后世王朝的典范,也成为了现代许多人的处事原则。值得尊敬。孔子和儒家的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孔子提出道德规范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直接的影响,就是《论语》中语言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和格言,活在现实生活中。《论语》中的许多德目,像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讷、敏等等,都成了中国人取名的经典依据。
2 朱熹与孔子一样,同样是后世的万世师表。但是她对诗经的评论却让他从此被人诟病。朱熹的读书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提高了儒家经典的地位。但也使学习的途径、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对造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不良学风,有着重要影响。
3 儒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儒家,使相礼的小人儒变成了君子儒,遂使经学注我,而经学变成了儒家私学。于是经学与儒家合,儒家与教师合,师儒不仅经师,且为人师矣。华夏族之民间教育遂为师儒垄断,有此垄断,儒家遂无孔不入,有饮水处即有儒家。儒家思想陶冶了民族性格,于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不高明不会有四千年的灿烂文明;不中庸不会长期稳定而守恒。
7.古人对论语的评价
你摘抄一些吧,我有些刹不住了。
孔子出生于周朝的礼制和统一遭到破坏的时代,所以孔子的理想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实现理想的方法是推行“仁爱”和“礼制”,为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在产生之初就形成了成熟的书面文字记录和系统的理论。而且,儒家学派的基本理论在形成之初就是以直接指导世俗凡人的生活为基础,并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不会因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而被淘汰。
儒家崇尚仁和、礼爱、宽恕、平等、慎思、反省等。在两千五百年前的汉民族,正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相对自由的环境,思想家们可以有条件地更加从容不迫地考虑治国安民之道。事实上在当时中国的思想家中,也有主张类似于犹太教的崇尚武力和暴力的思想,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崇尚仁、礼、爱、恕的儒家思想。
如前所述,人类对鬼神的崇拜由来已久,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逐渐摆脱鬼神崇拜的过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和发展就距离鬼神世界越远。但是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对鬼神的恐惧和虚幻的寄托、以及精神上的安慰,更有许多人为了种种私利的需要,在今天依然在继续制造新的鬼神思想。然而早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巫术鬼神势力处于压倒性优势的时代,孔子就已经能高举人性的大旗,公开喊出不语“怪、力、乱、神”,并把“敬鬼神而远之”看成是“务民之义”,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
国际上许多学者把孔子划分为自由主义者学派的类别,我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孔子所倡导的儒家学派思想在他的生前并没有被官方认可和采纳,在他的一生中,也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曾经在官场发挥作用,所以他基本上是以一个民间思想家的身份,通过外出访问和在家办学的方式来传播他的思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传弟子们把孔子生前指导教诲弟子们以及与弟子们交流探讨时说的话整理成文,汇编成了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论语》。
附: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