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运算知识树

1.数的运算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实数 ★重点★ 实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1.数的分类及概念 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 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

(表为:x≥0) 常见的非负数有: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担数均为0。 3.倒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0;C.01;a>1时,1/a<1;D.积为1。

4.相反数: 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二、实数的运算 1. 运算法则(加、减、乘、除、乘方、开方) 2. 运算定律(五个—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 分配律) 3. 运算顺序:A.高级运算到低级运算;B.(同级运算)从“左” 到“右”(如5÷ *5);C.(有括号时)由“小”到“中”到“大”。 三、应用举例(略) 附:典型例题 1. 已知:a、b、x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求证:│x-a│+│x-b│ =b-a. 2.已知:a-b=-2且ab<0,(a≠0,b≠0),判断a、b的符号。

初三数学知识点 第二章 代数式 ★重点★代数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代数式的运算 ☆内容提要☆ 一、重要概念 分类: 1.代数式与有理式 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 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 2.整式和分式 含有加、减、乘、除、乘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有理式。

没有除法运算或虽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整式。 有除法运算并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做分式。

3.单项式与多项式 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

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如, =x, =│x│等。

4.系数与指数 区别与联系:①从位置上看;②从表示的意义上看 5.同类项及其合并 条件:①字母相同;②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 合并依据:乘法分配律 6.根式 表示方根的代数式叫做根式。 含有关于字母开方运算的代数式叫做无理式。

注意:①从外形上判断;②区别: 、是根式,但不是无理式(是无理数)。 7.算术平方根 ⑴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 [a≥0—与“平方根”的区别]); ⑵算术平方根与绝对值 ① 联系:都是非负数, =│a│ ②区别:│a│中,a为一切实数; 中,a为非负数。

8.同类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分母有理化 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满足条件: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把分母中的根号划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9.指数 ⑴ ( —幂,乘方运算) ① a>0时, >0;②a0(n是偶数), <0(n是奇数) ⑵零指数: =1(a≠0) 负整指数: =1/ (a≠0,p是正整数) 二、运算定律、性质、法则 1.分式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法则 2.分式的性质 ⑴基本性质: = (m≠0) ⑵符号法则: ⑶繁分式:①定义;②化简方法(两种) 3.整式运算法则(去括号、添括号法则) 4.幂的运算性质:① · = ;② ÷ = ;③ = ;④ = ;⑤ 技巧: 5.乘法法则:⑴单*单;⑵单*多;⑶多*多。

6.乘法公式:(正、逆用) (a+b)(a-b)= (a±b) = 7.除法法则:⑴单÷单;⑵多÷单。 8.因式分解:⑴定义;⑵方法: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E.求根公式法。

9.算术根的性质: = ; ; (a≥0,b≥0); (a≥0,b>0)(正用、逆用) 10.根式运算法则:⑴加法法则(合并同类二次根式);⑵乘、除法法则;⑶分母有理化:A. ;B. ;C. . 11.科学记数法: (1≤a<10,n是整数= 三、应用举例(略) 四、数式综合运算(略)。

2.初中代数知识树,要图

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例如:ax+2b,-2/3等. 代数是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实数和复数,以及以它们为系数的多项式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的数学分支学科. 初等代数是更古老的算术的推广和发展.在古代,当算术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后,为了寻求有系统的、更普遍的方法,以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就产生了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 代数是由算术演变来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什么年代产生的代数学这门学科,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比如,如果你认为“代数学”是指解bx+k=0这类用符号表示的方程的技巧.那么,这种“代数学”是在十六世纪才发展起来的. 如果我们对代数符号不是要求象现在这样简练,那么,代数学的产生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西方人将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刁藩都看作是代数学的鼻祖.而在中国,用文字来表达的代数问题出现的就更早了. “代数”作为一个数学专有名词、代表一门数学分支在我国正式使用,最早是在1859年.那年,清代数学家里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共同翻译了英国人棣么甘所写的一本书,译本的名称就叫做《代数学》.当然,代数的内容和方法,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比如《九章算术》中就有方程问题. 初等代数的中心内容是解方程,因而长期以来都把代数学理解成方程的科学,数学家们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方程的研究上.它的研究方法是高度计算性的. 要讨论方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组成代数式,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以初等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代数式.由于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的不同,大体上初等代数形成了整式、分式和根式这三大类代数式.代数式是数的化身,因而在代数中,它们都可以进行四则运算,服从基本运算定律,而且还可以进行乘方和开方两种新的运算.通常把这六种运算叫做代数运算,以区别于只包含四种运算的算术运算. 在初等代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解方程的研究,也促进了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将算术中讨论的整数和分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使数包括正负整数、正负分数和零.这是初等代数的又一重要内容,就是数的概念的扩充. 有了有理数,初等代数能解决的问题就大大的扩充了.但是,有些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没有解.于是,数的概念在一次扩充到了实数,进而又进一步扩充到了复数. 那么到了复数范围内是不是仍然有方程没有解,还必须把复数再进行扩展呢?数学家们说:不用了.这就是代数里的一个著名的定理—代数基本定理.这个定理简单地说就是n次方程有n个根.1742年12月15日瑞士数学家欧拉曾在一封信中明确地做了陈述,后来另一个数学家、德国的高斯在1799年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把上面分析过的内容综合起来,组成初等代数的基本内容就是: 三种数——有理数、无理数、虚数 三种式——整式、分式、根式 中心内容是方程——整式方程、分式方程、根式方程和方程组. 初等代数的内容大体上相当于现代中学设置的代数课程的内容,但又不完全相同.比如,严格的说,数的概念、排列和组合应归入算术的内容;函数是分析数学的内容;不等式的解法有点像解方程的方法,但不等式作为一种估算数值的方法,本质上是属于分析数学的范围;坐标法是研究解析几何的…….这些都只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编排方法. 初等代数是算术的继续和推广,初等代数研究的对象是代数式的运算和方程的求解.代数运算的特点是只进行有限次的运算.全部初等代数总起来有十条规则.这是学习初等代数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要点. 这十条规则是: 五条基本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两条等式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不变; 三条指数律: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指数的乘方等于底数不变指数想乘;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 初等代数学进一步的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是研究未知数更多的一次方程组;另一方面是研究未知数次数更高的高次方程.这时候,代数学已由初等代数向着高等代数的方向发展了. 代数式化简: 代数式化简求值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在解题时如果找不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方法选取不当,往往事倍功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顺利渡过难关,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并探讨其解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 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 二. 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 三. 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 第3课 整式 知识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去括号法则、幂的运算法则、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乘法公式、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大纲要求 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简单的代数式.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2、理解整式、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会把多项式按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合并同类项; 3、掌。

3.小学数学数的运算知识点

(一)四则运算

(略,精简吧)相信你会,不然下面就不要看了

(二)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 (a*b)*c=a*(b*c)。

5.乘法分配律: (a+b)*c=a*c+b*c。

6.减法的性质:a-b-c=a-(b+c)。

(三)运算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

4.代数式的知识树

[编辑本段]数学术语 代数式:由数和表示数的字母经有限次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等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或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

例如:ax+2b,-2/3等。 代数是研究数字和文字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更确切的说,是研究实数和复数,以及以它们为系数的多项式的代数运算理论和方法的数学分支学科。

初等代数是更古老的算术的推广和发展。在古代,当算术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各种数量问题的解法后,为了寻求有系统的、更普遍的方法,以解决各种数量关系的问题,就产生了以解方程的原理为中心问题的初等代数。

代数是由算术演变来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什么年代产生的代数学这门学科,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

比如,如果你认为“代数学”是指解bx+k=0这类用符号表示的方程的技巧。那么,这种“代数学”是在十六世纪才发展起来的。

如果我们对代数符号不是要求象现在这样简练,那么,代数学的产生可上溯到更早的年代。西方人将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数学家刁藩都看作是代数学的鼻祖。

而在中国,用文字来表达的代数问题出现的就更早了。 “代数”作为一个数学专有名词、代表一门数学分支在我国正式使用,最早是在1859年。

那年,清代数学家里李善兰和英国人韦列亚力共同翻译了英国人棣么甘所写的一本书,译本的名称就叫做《代数学》。当然,代数的内容和方法,我国古代早就产生了,比如《九章算术》中就有方程问题。

初等代数的中心内容是解方程,因而长期以来都把代数学理解成方程的科学,数学家们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方程的研究上。它的研究方法是高度计算性的。

要讨论方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组成代数式,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所以初等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代数式。

由于事物中的数量关系的不同,大体上初等代数形成了整式、分式和根式这三大类代数式。代数式是数的化身,因而在代数中,它们都可以进行四则运算,服从基本运算定律,而且还可以进行乘方和开方两种新的运算。

通常把这六种运算叫做代数运算,以区别于只包含四种运算的算术运算。 在初等代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解方程的研究,也促进了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将算术中讨论的整数和分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使数包括正负整数、正负分数和零。

这是初等代数的又一重要内容,就是数的概念的扩充。 有了有理数,初等代数能解决的问题就大大的扩充了。

但是,有些方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没有解。于是,数的概念在一次扩充到了实数,进而又进一步扩充到了复数。

那么到了复数范围内是不是仍然有方程没有解,还必须把复数再进行扩展呢?数学家们说:不用了。这就是代数里的一个著名的定理—代数基本定理。

这个定理简单地说就是n次方程有n个根。1742年12月15日瑞士数学家欧拉曾在一封信中明确地做了陈述,后来另一个数学家、德国的高斯在1799年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把上面分析过的内容综合起来,组成初等代数的基本内容就是: 三种数——有理数、无理数、虚数 三种式——整式、分式、根式 中心内容是方程——整式方程、分式方程、根式方程和方程组。 初等代数的内容大体上相当于现代中学设置的代数课程的内容,但又不完全相同。

比如,严格的说,数的概念、排列和组合应归入算术的内容;函数是分析数学的内容;不等式的解法有点像解方程的方法,但不等式作为一种估算数值的方法,本质上是属于分析数学的范围;坐标法是研究解析几何的……。这些都只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编排方法。

初等代数是算术的继续和推广,初等代数研究的对象是代数式的运算和方程的求解。代数运算的特点是只进行有限次的运算。

全部初等代数总起来有十条规则。这是学习初等代数需要理解并掌握的要点。

这十条规则是: 五条基本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 两条等式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不变;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不变; 三条指数律: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指数的乘方等于底数不变指数想乘;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 初等代数学进一步的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是研究未知数更多的一次方程组;另一方面是研究未知数次数更高的高次方程。

这时候,代数学已由初等代数向着高等代数的方向发展了。 代数式化简: 代数式化简求值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

学生在解题时如果找不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方法选取不当,往往事倍功半。如何提高学习效率,顺利渡过难关,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并探讨其解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 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 二. 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 三. 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 第3课 整式 知识点 代数式、代数式的值、整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与去括号法则、幂的运算法则、整式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乘法公式、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大纲要求 1、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简单的代数式。

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2、理解整式、。

5.求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树样式

七年级上数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1、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2、常见几何体的分类:球体、柱体(圆柱、棱柱、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圆锥、棱锥)3、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应注意: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表面全部展开是两个 和一个 ;圆锥的表面全部展开图是一个 和一个 ;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是一个 和两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展开图是一个大 和两个 。5、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形的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

(2)圆柱的截面是: 、圆 (3)圆锥的截面是:三角形、。 (4)球的截面是: 6、我们经常把从 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 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 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7、常见立体图形的俯视图 几何体 长方体 正方体 圆锥 圆柱 球主视图 正方形 长方形 俯视图 长方形 圆 圆左视图 长方形 正方形 8、点动成 ,线动成 ,面动成 。 第二章 有理数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2 、有理数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 。

整数和分数统称 。0既不是 数,也不是 数。

(2)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数轴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 。 (3)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 ;-2的相反数是 ;0的相反数是 (4)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 ,并把绝对值 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 符号,并用 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4、有理数的乘除法 (1)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 的倒数是 ;绝对值是 ;相反数是 。

(3) 有理数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 ,异号得 ,并把 相除。

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4)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

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 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 。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1的奇次方是 ;-1的偶次方是 。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字母叫做代数式。2、求代数式值要注意:字母的取值必须确保代数式有意义;字母的取值要确保它本身所表示的数量有意义。

3、代数式的系数应包括这一项前的符号;如果代数式的某一项只含有字母因数,它的系数就是1或-1,而不是0。4、同类项所含的 相同;相同字母的 也相同。

注意: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5、合并同类项法则: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 不变。

6、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的 (2)括号前市“-”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1、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直线 端点:射线 个端点:线段有 个端点。(2)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 。(3)线段的比较方法:叠和法和度量法。

(4)线段的中点: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 ;反之,如果点M在线段AB上,并且有(AB=BM),那么点M是AB的中点。例:C是线段AB的中点,可得AC= = ,或者2AC= =AB,AC+ =AB , BC=AB- 。

2、角的度量与表示(1) 1度= ; 1分= ; 1周角= 度 ;1平角= 度= 周角 (2)角的三种表示方法: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或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3、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按大小分可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2)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如果射线OC是<AOB的角平分线,则我们可知道4、平行线(1)如何画平行线?(2)平行线的性质1:过直线外一点 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 。5、垂直(1) 如何画垂线? (2) 垂线的性质1:过一点 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 。

垂线的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连线中, 最短。 垂直的性质3:点到直线的距离。

6、有趣的七巧板:七巧板是由5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 ,一个 组成的。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1、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

6.二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知识树怎么画图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知识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知识树: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 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知识树: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知识树: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通过观察、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