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拓展资料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洋探测的发展证实海底岩层薄而年轻(最多二、三亿年,而陆地有数十亿年的岩石);另1956年开始的海底磁化强度测量发现大洋中脊两侧的地磁异常是对称的。据此,美国学者赫斯(H.H.Hess)提出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软流层物质的对流上升使海岭地区形成新岩石,并推动整个海底向两侧扩张,最后在海沟地区俯冲沉入大陆地壳下方。
正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力支持,加上新的证据(古地磁研究等)支持大陆确实很可能发生过漂移,从而使复活的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也称新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形成。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底地形、地震位置、火山活动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2.用学过的板块构造、气候等知识记录5、6个与地理知识紧密相关的新闻
中新网2月7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花莲外海7日凌晨到清晨共发生5起里氏规模3.5以上地震,其中3起最大震度3级,都在宜兰南澳、花莲太鲁阁、和平等山区。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2月4日21时53分在缅甸、印度交界地区(北纬24.6,东经94.6)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90公里。
新华网台北2月4日电 (记者陈键兴 李惠子)据台湾气象部门最新公布的统计,2010年台湾地区总计发生了23017次地震,较20991次的平均值多出2000多次。其中,规模3级以上有感地震的发生次数大致正常,2级以下的小规模或无感地震数量有明显增加,6级以上地震则只有2次。
楚天金报讯 省气象局昨披露,去年底以来,湖北省降水偏少,平均气温偏低。特别是今年1月份以来,我省出现6次较强冷空气,大部地区降雪达5次,平均气温在1℃左右,比常年同期异常偏低3℃左右。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昨分析,这个冬天降雪多,原因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冷空气活动频繁有一定关系;暖湿气流长期盘踞长江以南地区,也是重要因素。
世界气象组织2011年1月25日说,与澳大利亚大规模洪水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极端天气存在关联的拉尼娜现象可能还将持续数月。“最近几周,我们看到(拉尼娜现象)最重要的影响是澳大利亚所遭受破坏性洪灾,”世界气象组织官员鲁帕 库马尔 科利说。
3.板块构造理论是怎样的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洋扩张学说的具体引申。
它在1968年由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 、摩根等人提出,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不论是大陆地壳还是海洋地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的平移运动。
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全球被划分为20个板块地带,其中包括9个大板块, 还有11个较小的板块。各个板块之间相互滑动着,其中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水中的木按一样。
这些板块会发生聚合或分离运动。所 谓 “板块聚合”,是指包括地壳和地幔上部,各板块在其交接部分做相对运动,其中一种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做俯冲运动。
俯冲运动会在海底形成一道很深的沟。而 “板块分离” 则是指各板块在其交接部分做相对运动时,有时也会相互分离。
这是由于炽热的熔岩沿着地壳巨大裂缝溢出地表,冷凝后形成覆盖面广阔的熔岩地带。目前,太平洋正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扩张着。
4.板块构造学说有何内容
人们所说的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分界面,是用南斯拉夫地震科学家莫霍洛维奇的名字命名的。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一个被分割而成的很多个构造单元,而不是一个整体。
他们通过计算研究,认为地壳的生长边界海岭和转换断层、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将地球的岩石圈分割成了许多个构造单元,并将这些构造单元称为板块。 科学家们将全球的岩石圈分成了六个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
在这六大板块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完全是海洋,其余的五大板块都是兼有很大部分的海洋和大块的陆地。在这六大板块上又被分成若干个小板块。
由于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上漂浮着,所以它们一直在不断地运动。 正常来说,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是很活跃的地带,地壳是不稳定的。
而这些交界处的地壳不稳定便产生了地球表面上的基本地貌。在板块与板块的相撞挤压处常常会形成巨大的山脉,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在板块与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常会形成海洋和大裂谷,例如,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等。
板块与板块之间会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而在碰撞的过程中发生密度大的板块向下俯冲,而密度小的板块则向上拱,因而便会形成海沟、岛弧以及海岸山脉等。在板块与板块的运动中,还产生了其他的一些地里现象,例如,火山、地震等。
对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在板块内部则是属于不活跃的地带,相比之下是比较稳定的。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创造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因此,人们将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个最重要学说。科学家们对大陆板块学说的探索没有停止,一代一代的科学家通过前人的研究、结论继续着这个充满未知的课题。
目前,科学家们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上发现,它们也适用于地球的板块学说,这便推翻了以前人们所认为的地球是唯一一个适合板块学说的行星的观点。科学家们将这些行星命名为”超级地球”,对这些行星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中,他们希望能在这些行星上有一些新的发现与收获。
5.板块的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6.板块构造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认为,被大西洋隔开的大陆是一个整块,由于大陆会在水中漂移,所以整块的大陆就分离开来了。1961年,美国科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这种理论认为,由于洋底岩石不断生长和地球不断扩张,从而把老的岩石向两侧推挤,进入巨大的板块下面,造成这些老岩石的消亡,而使洋底岩石永远处于年轻状态。本世纪60年代,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首创了“板块构造说”。
这种理论认为,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活动的海底构造和海岭、岛弧、海沟和海底水平断裂等分害成大小不等的块体。这些块体浮在炽热的下地幔表面不断运动,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的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南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
当两上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了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海岛和海沟是由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而形成的。
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
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旋涡使星云破裂成许多“碎片”。其中,形成太阳系的那些碎片,就称为太阳星云。
太阳星云中含有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这些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从而使体积日益增大,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
地球星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运动着,并且不断地壮大自己。于是,原始地球就形成了。
原始地球经过不断的运动与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模样。大气与海洋的形成 原始地球形成之后,地表温度慢慢升高。
因此,地球从表面开始变暖。这个时期的地球,越靠外侧温度越高。
随着温度继续上升,表面物质开始熔化。这些熔融物质类似火山岩浆,覆盖在地球表面。
随着岩浆覆盖面积增大,其中的挥发性物质逸出,形成原始大气。这种大气以水和碳酸气为主要成分,气压是现在的100 多倍。
后来,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水,降到地面形成了原始海洋。地核的形成 地球的地核是铁集聚于地心形成的。
刚刚诞生的地球与多个小行星互相碰撞,释放的能量使地球变暖。温度升高后,岩石变软,铁马上沉积到地心。
铁释放出来的重力能又进一步使地球变暖。据推测,这个原始地核全部是熔化了的铁形成的液体。
在地核里,铁的熔点越往中心去越高。随着对流运动的冷却,地核中心部位的温度将降到比铁的熔点还低,最后在中心部位析出固态铁,形成内核。
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被认为是46 亿年左右。太阳系行星也都是这个年龄。
另外,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是38亿年前的,这些测定有赖于岩石中微量铀、铷、钾等元素的放射性。铀、铷、钾等放射元素具有10 亿年以上的半衰期,为测定地球的年龄提供了线索。
元素裂变与年代测定 存在于太阳系的元素同位素中绝大部分是稳定的元素,在整个太阳系的历史里,其存在量不变。但是,一部分叫作放射性元素的元素不稳定,它们以一定速度裂变成别的元素。
因为这种放射性裂变是热反应,所以成为包括地球的各种行星内部的热源。另外,由于元素的裂变速度不受周围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是一定的,所以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岩石的年代。
地壳的变迁——大陆漂移学说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领域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起来,一些地图也开始被测绘出来。1912 年,德国气象学家、地质学家魏格纳系统地发表了关于大陆漂移的理论,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的证据主要有:1、大陆海岸线的相似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与南美的海岸线轮廓相互匹配,可以拼接成一个整体,说明这两个大陆曾经相连接。
2、褶皱系的延续性。南大西洋两岸,即非洲南端与南美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南的二叠纪褶皱山系同是东西走向的,而且地质情况相当,可以连接;欧洲挪威、苏格兰、爱尔兰与北美纽芬兰的加里东褶皱带也是可以连接的。
3、古冰川的分布。南方诸大陆(南美、南非和南澳大利亚)和印度南部广泛分布着晚古生代的冰川痕迹,若将分布地拼在一起,能较好的解释冰川分布的规律。
4、化石。在南方诸大陆和印度南部的晚古生代冰碛层上普遍覆盖有具舌兰齿植物群化石的含煤地层,证明南方诸大陆与印度过去是一个整体。
板块构造说1967~1968年,法国的勒皮雄、美国的麦肯齐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全球的广大板块可能在它们还作为一个整体时就已经形成。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和南极板块曾经是一个整体,后来发生分裂漂移。板块构造说以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海底扩张说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并且找到海底扩张的证据。现在,人们知道位于地壳之下的地幔物质是沿着大洋中脊、中轴部位的洋壳岩石圈的裂缝处喷涌而出的,由此引发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把原有的洋壳向裂缝两侧推移扩张,新的洋壳就在这里生成了。
地球会变化吗 地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它的大小和形状却在不断地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