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河有什么物理的知识啊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知识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
很多生活中的现象,都能用物理知识去解释,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下面用几个例子来说明。 一、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大小吗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当然是比哪一队的力气大喽!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即当物体甲给物体乙一个作用力时,物体乙必然同时给物体甲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的反作用力),对于拔河的两个队,甲对乙施加了多大拉力,乙对甲也同时产生一样大小的拉力。可见,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对拔河的两队进行受力分析就可以知道,只要所受的拉力小于与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就不会被拉动。因此,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就成了胜负的关键。
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够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还有就是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大人和小孩拔河时,大人很容易获胜,关键就是由于大人的体重比小孩大。
另外,在拔河比赛中,胜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们的技巧。比如,脚使劲蹬地,在短时间内可以对地面产生超过自己体重的压力。
再如,人向后仰,借助对方的拉力来增大对地面的压力等等。其目的都是尽量增大地面对脚底的摩擦力,以夺取比赛的胜利。
2.拔河的物理原理
拔河比赛,运用了“正压力”、“摩擦力”和“力矩”这三个物理概念。
在拔河比赛中,我们先来分析决定胜负的几种情况:
1,输的一队被拉得站了起来,然后向前扑倒;
2,输的一队被“原封不动”地拉动了;
3,以上两种情况的综合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以脚为轴点的力矩小,在对方的拉力作用下,人被拉得“转”了起来,于是,脚就被迫地向前移动,最终输了比赛。
第二种情况:是因为:脚与地面的摩擦力不够大,导致被“原封不动”地——脚擦着地面——拉动了,最终输了比赛。
第三种情况:综合以上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不难得出结论。
在拔河比赛中,运动员总是保持斜靠后的姿势——把来自于地面的摩擦力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对绳的拉力。
作为力的来源,毫无疑问是来自于运动员的体重,以及鞋底与地面的摩擦系数。但这只是前提。要把这种前提转化为对绳子的拉力,才能制胜。而技巧就在于:如何使这种转化达到最大!
为了不让对方运动员把自己拉“转”,自己必须有一个相反的力矩——保持斜靠后的姿势——增加被拉“转”的难度。但是这样一来,体重对地面的正压力将减小,增加了被“原封不动”地拉动的可能性。
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调整姿势的原则如下:
1,在地面摩擦力足够,但已察觉到有被拉“转”的可能时,可将绳子稍放长一点,或者脚步稍作前移,以使自身有更斜的斜度——增加力矩——达到对绳的作用力增加的目的。
2,当人没有被拉起,但脚步已有滑动的趋势时,可以收一点绳子——将斜度调小一点——增加体重对地面的正压力,从而增加摩擦力。或者利用凹凸不平的地形,增加摩擦力。
3,当你确认自己队友的体重大于对方队员时,你还可以在领队的指挥下,一齐猛然用力——绳子张力等值地作用于两队运动员——对方运动员被拉“转”的可能性会增加,还可能使对方“阵脚大乱”。
总之,选体重大的运动员,选摩擦系数大的鞋子,在抓绳子的地方预先缠一些东西(或:打结)以防止手打滑,掌握以上的调整诀窍,齐心,就能够使你取胜的可能性达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