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人很有知识的成语有哪些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八斗之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栋梁之材:栋:脊檩,正梁。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超群绝伦: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盖世无双: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锦心绣口: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铁中铮铮: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一世之雄: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一柱擎天: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扫眉才子: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升堂入室: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2.形容收获很多知识的成语
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满车而归、左右采获、仰取俯拾等。
1、受益匪浅 [ shòu yì fěi qiǎn ]
基本释义: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出处:现代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二十五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2、胜读十年书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
基本释义: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出处:宋 程颢《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上·伊川语录》:“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白话译文:和你说了一晚上的话,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3、满车而归 [ mǎn chē ér guī ]
基本释义: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出处:明·李贽《又与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足。”
白话译文:然而林汝宁三个人,没有一个人不去的,去的时候都是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还觉得不够。
4、左右采获 [ zuǒ yòu cǎi huò ]
基本释义: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采材料。
出处:周代 佚名《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白话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5、仰取俯拾 [ yǎng qǔ fǔ shí ]
基本释义: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
白话译文:家中的父亲,兄弟和孩子们约在一起,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
3.形容一本书知识很丰富的成语有哪些
1、包罗万象
包罗万象,读音:bāo luó wàn xiàng,汉语成语,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2、博大精深
博大精深,读音bó dà jīng shēn,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 其形容对象多为某某内容。
3、笔酣墨饱
笔酣墨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ǐ hān mò bǎo,意思是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4、精彩绝伦
精彩绝伦是汉语词汇,拼音jīng cǎi jué lún,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彩美妙到了极点。
5、丹青妙笔
丹青妙笔【dān qīng miào bǐ 】:丹,青可解为作画的两种鲜明对比颜料;丹青妙笔可理解为高超的画技和美妙的诗句配在一起佳作。
4.形容一个人很有文化,很有诗意的词语有哪些
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出口成章、才高八斗
一、博学多才
白话释义: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朝代:晋
作者:唐房玄龄
出处:《晋书·郤诜传》:“博学多才;瑰伟倜傥。”
翻译: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性格多异
二、博古通今
白话释义: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广博。
朝代:春秋
作者:孔子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翻译: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
三、学贯中西
白话释义: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朝代:清
作者:吴趼人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四、出口成章
白话释义: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或擅长辞令。
朝代:春秋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诗经·小雅·都人士》:“出言有章。”
翻译:话说出来就是一篇文章
五、才高八斗
白话释义:形容文才非常高
朝代:近代
作者:李延寿。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翻译: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5.形容很有道理的成语
不言而谕、不言而喻、显而易见、茅塞顿开
一、不言而谕
【解释】: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宋·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译文】:“呜呼唉,我如果有了,不说就明白,这也是为什么劳。”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事理非常明显
二、不言而喻
【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自】:《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译文】:“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其色彩的,然而出现在脸上。袁盎在背,用在四肢,四体不言而喻。”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明显
【近义词】可想而知、一目了然、无庸赘述、了然于目、不问可知、不在话下、不言而谕
【反义词】模棱两可、扑朔迷离、强词夺理
三、显而易见
【解释】: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出自】: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此显而易见之事,从无一人辩之。”
【译文】:“这是显而易见的事,从没有一个人辨别的。”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说话、写文章等
【近义词】一望而知、彰明较著、有目共睹、昭然若揭、不言而喻
【反义词】模棱两可、如堕烟海、图穷匕首见、如堕烟雾、讳莫如深、图穷匕见、高深莫测
四、茅塞顿开
【解释】: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出自】:《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译文】:“在经过的小路上,介绍才能成为路;为间不用,那茅草堵塞了。”
五、醍醐灌顶
【解释】: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
【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译文】:“我知道有醍醐灌顶,能让清凉头不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发聋振聩、振聋发聩、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