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特征知识框架图

1.【初一数学上册各章知识框架结构】

注意:这是北师大版的数学书 人教版和这也差不多七年级上数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特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2、知道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一共分为三类:球体、柱体(圆柱、棱柱、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圆锥、棱锥)3、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应注意: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展开图是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 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形; 正方体展开图是一个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长方体的展开图是与正方体的类似.(容易考到)5、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形的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圆柱的截面是:长方形、圆、椭圆. (3)圆锥的截面是:三角形、圆、椭圆. (4)球的截面是:圆 6、我们经常把从前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7、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第二章 有理数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2 、有理数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数轴三要素:原点、方向箭头、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3)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特别的:0的相反数是0 (4)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4、有理数的乘除法 (1)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第三章、字母表示数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字母叫做代数式.2、求代数式值要注意:字母的取值必须确保代数式有意义;字母的取值要确保它本身所表示的数量有意义.3、代数式的系数应包括这一项前的符号;如果代数式的某一项只含有字母因数,它的系数就是1或-1,而不是0.4、同类项所含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注意: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5、合并同类项法则: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1、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直线没有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线段的比较方法:叠和法和度量法.2、角的度量与表示 角的三种表示方法: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或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2.初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结构图

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叫无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两个整数的比,通常写作 a/b,这里 b 不为零。

分数是有理数的通常表达方法,而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当然亦是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一个整数 a 和一个非零整数 b 的比(ratio),通常写作 a/b,故又称作分数。

希腊文称为 λογος ,原意为“成比例的数”(rational number),但中文翻译不恰当,逐渐变成“有道理的数”。不是有理数的实数遂称为无理数。

所有有理数的集合表示为 Q,有理数的小数部分有限或为循环。 理数是实数中不能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圆周率、2的平方根等。 实数(real munber)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时,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比如4=4.0, 4/5=0.8, 1/3=0.33333……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 比如√2=1.414213562…………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根据这一点,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把有理数改叫为“比数”,把无理数改叫为“非比数”。

本来嘛,无理数并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人们最初对它不太了解罢了。 利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主要区别,可以证明√2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2不是无理数,而是有理数。 既然√2是有理数,它必然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有理数就包括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

自然数由0开始 ,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

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枣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 序数理论是意大利数学家G.皮亚诺提出来的。

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性质,用公理法给出自然数的如下定义。 自然数集N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集合:①N中有一个元素,记作1。

②N中每一个元素都能在 N 中找到一个元素作为它的后继者。③ 1是0的后继者。

④0不是任何元素的后继者。 ⑤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后继者。

⑥(归纳公理)N的任一子集M,如果1∈M,并且只要x在M中就能推出x的后继者也在M中,那么M=N。 基数理论则把自然数定义为有限集的基数,这种理论提出,两个可以在元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具有共同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叫做基数 。

这样 ,所有单元素集{x},{y},{a},{b}等具有同一基数 , 记作1 。类似,凡能与两个手指头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它们的基数相同,记作2,等等 。

自然数的加法 、乘法运算可以在序数或基数理论中给出定义,并且两种理论下的运算是一致的。 自然数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广泛使用自然数。

“0”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然数为正整数,即从1开始算起;而也有人认为自然数为非负整数,即从0开始算起。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不过,在数论中,多采用前者;在集合论中,则多采用后者。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将0归为自然数! 自然数是整数,但整数不全是自然数。

例如:-1 -2 -3。

是整数 而不是自然数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所谓质数或称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 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例如 2,3,5,7 是质数,而 4,6,8,9 则不是,后者称为合成数或合数。

从这个观点可将整数分为两种,一种叫质数,一种叫合成数。(有人认为数目字 1 不该称为质数)著名的高斯「唯一分解定理」说,任何一个整数。

可以写成一串质数相乘的积。第五章: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 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

3.初一期中考复习的重点知识框架

初中地理知识复习提纲 1、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

2、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都 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和纬线,长约4万千米。

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4、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这样就产生了昼夜交替于时间差的现象。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

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8、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洲、北美洲。

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 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 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 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较简单,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较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 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 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

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14、气温的变化 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

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 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同月平均气温最低值之差,叫 做该地的气温年较差。

15、世界气温的分布 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并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

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17、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年多雨区:在赤道附近地带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区:在内陆地区、两极。

4.初一数学上册各章知识点框架结构

注意:这是北师大版的数学书 人教版和这也差不多七年级上数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几何体特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2、知道常见几何体的分类,一共分为三类:球体、柱体(圆柱、棱柱、正方体、长方体)、锥体(圆锥、棱锥)3、平面图形折成立体图形应注意: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

4、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展开图是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 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形; 正方体展开图是一个六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长方体的展开图是与正方体的类似。(容易考到)5、特殊立体图形的截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形的截面是:三角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圆柱的截面是:长方形、圆、椭圆。 (3)圆锥的截面是:三角形、圆、椭圆。

(4)球的截面是:圆 6、我们经常把从前面看到的图形叫做主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7、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第二章 有理数1 、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2 、有理数 (1)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数轴三要素:原点、方向箭头、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3)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特别的:0的相反数是0 (4)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4、有理数的乘除法 (1)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4)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第三章、字母表示数1、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字母叫做代数式。

2、求代数式值要注意:字母的取值必须确保代数式有意义;字母的取值要确保它本身所表示的数量有意义。3、代数式的系数应包括这一项前的符号;如果代数式的某一项只含有字母因数,它的系数就是1或-1,而不是0。

4、同类项所含的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注意: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5、合并同类项法则:在合并同类项时,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和其指数不变。 第四章 平面图形及位置关系1、直线、射线、线段 (1) 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直线没有端点;射线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2) 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线段的比较方法:叠和法和度量法。

2、角的度量与表示 角的三种表示方法: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或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3、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按大小分可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2)角平分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

4、平行线 (1)如何画平行线? (2)平行线的性质1:过直线外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5、垂直 (1) 如何画垂线? (2) 垂线的性质1: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的性质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任意一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垂直的性质3: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1、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未知数x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2、等式的性质: (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3、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要移就得变)4、常用体积公式:长方形的体积=长X宽X 高 ; 正方形的体积=边长X边长X边长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 圆锥的体积=底面积X高X1/3。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X10∩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就叫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

5.初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结构图

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叫无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两个整数的比,通常写作 a/b,这里 b 不为零。

分数是有理数的通常表达方法,而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当然亦是有理数。 数学上,有理数是一个整数 a 和一个非零整数 b 的比(ratio),通常写作 a/b,故又称作分数。

希腊文称为 λογος ,原意为“成比例的数”(rational number),但中文翻译不恰当,逐渐变成“有道理的数”。不是有理数的实数遂称为无理数。

所有有理数的集合表示为 Q,有理数的小数部分有限或为循环。 理数是实数中不能精确地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圆周率、2的平方根等。 实数(real munber)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irrational number)。

·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 1、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时,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比如4=4.0, 4/5=0.8, 1/3=0.33333……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 比如√2=1.414213562…………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定义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根据这一点,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把有理数改叫为“比数”,把无理数改叫为“非比数”。

本来嘛,无理数并不是不讲道理,只是人们最初对它不太了解罢了。 利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主要区别,可以证明√2是无理数。

证明:假设√2不是无理数,而是有理数。 既然√2是有理数,它必然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其中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开根开不尽的数,有理数就包括无限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整数 自然数(natural number) 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 。 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 。

自然数由0开始 , 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

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数学家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枣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 序数理论是意大利数学家G.皮亚诺提出来的。

他总结了自然数的性质,用公理法给出自然数的如下定义。 自然数集N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集合:①N中有一个元素,记作1。

②N中每一个元素都能在 N 中找到一个元素作为它的后继者。③ 1是0的后继者。

④0不是任何元素的后继者。 ⑤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后继者。

⑥(归纳公理)N的任一子集M,如果1∈M,并且只要x在M中就能推出x的后继者也在M中,那么M=N。 基数理论则把自然数定义为有限集的基数,这种理论提出,两个可以在元素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有限集具有共同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叫做基数 。

这样 ,所有单元素集{x},{y},{a},{b}等具有同一基数 , 记作1 。类似,凡能与两个手指头建立一一对应的集合,它们的基数相同,记作2,等等 。

自然数的加法 、乘法运算可以在序数或基数理论中给出定义,并且两种理论下的运算是一致的。 自然数在日常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广泛使用自然数。

“0”是否包括在自然数之内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自然数为正整数,即从1开始算起;而也有人认为自然数为非负整数,即从0开始算起。目前关于这个问题尚无一致意见。

不过,在数论中,多采用前者;在集合论中,则多采用后者。目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将0归为自然数! 自然数是整数,但整数不全是自然数。

例如:-1 -2 -3。

是整数 而不是自然数 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称为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 所谓质数或称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 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例如 2,3,5,7 是质数,而 4,6,8,9 则不是,后者称为合成数或合数。

从这个观点可将整数分为两种,一种叫质数,一种叫合成数。(有人认为数目字 1 不该称为质数)著名的高斯「唯一分解定理」说,任何一个整数。

可以写成一串质数相乘的积。第五章: 本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本章难点:了解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组的解集的确定,正确运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3。

本章关键:彻底弄清不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 (1)不等式概念:用不等号(“≠”、“”)表示的不 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是解不等式的理论依据. (3)分清不等式的解集和解不等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4)不等式的解一般有无限多个数值,把它们表示在数轴上,(5)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 (6)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7)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可以由几个(同未知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 (8).利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第六章: 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它的解,明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一对未知数的值。

6.列出初一下学期数学知识的结构图

一、整式的运算

1、整式

2、整式的加法

3、同底数幂的乘法

4、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5、整式的乘法

6、平方差公式

7、完全平方公式

8、整式的除法

二、平行线与相交线

1、余角与补角

2、探索平行的条件

3、平行线的特征

4、用尺规作线段和角

三、生活中的数据

1、认识百万分之一

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世纪新生儿图

课题学习:制作“人口图”

四、概率

1、游戏公平吗

2、摸到红球的概率

3、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

五、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

2、图形的全等

3、全等三角形

4、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5、作三角形

6、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7、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六、变量之间的关系

1、小车下滑的时间

2、变化中的三角形

3、温度的变化

4、速度的变化

七、生活中的轴对称

1、轴对称现象

2、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4、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5、镜子改变了什么

7.谁有初一政治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1.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 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6.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7.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8. 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9. 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 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 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 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 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 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5. 怎样尊重他人?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1. 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 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 自信有助成功 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1. 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 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3.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 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 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 走向自立 自己的事自己干 1.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 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 (举例) 3. 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 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 ,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1. 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5. 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 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1. 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 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 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6. 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1. 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2. 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 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3. 人最大的敌人:自己. 4. 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1. 挫折,就是所谓 “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2.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 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

8.谁有初一政治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1.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 3. 一般来说,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4. 别人欣赏我们的长处,不耻笑我们的弱点与缺点,这种被尊重更能使我们体验到快乐与感动.自尊与被人尊重都是快乐的. 5. 真正有自尊心的人,必定是知耻的人. 6. 知耻是自尊的重要表现. 7.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认识生活中的虚心的具体表现) 8. 世界上最名贵的衣服,不是珍珠衫,不是羽衣霓裳,惭愧知耻是最美丽的服装. 9. 尊重他人是人生的一道底线,是人生的一个亮点,自尊无价.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1. 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2. 我们有责任去关心他人的自尊,维护他人的尊严. 3.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4. 尊重他人的表现:⑴欣赏、鼓励、期待等角度来善待对方;⑵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1. 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 生活中有损人格的不良习惯:说谎、逃避责任、假公济私、阳奉阴违等. 3. 自尊者达观:不必太在意他人的议论和态度,要适度自尊. 4. 尊重他人的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5. 怎样尊重他人? ⑴首先,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⑵其次,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6. 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下面效应.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能行!” 1. 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2. “我能行”的经历归结起来,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3. 自信,是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4.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⑴自卑的人,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⑵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过高的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生活中注意区分这两种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1. 自负与自卑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为中心的心态会使他远离成功. 2. 自信有助成功 自信者良好的心理品质:⑴乐观,⑵好奇,⑶专注. 唱响自信之歌 1. 有了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 2. 看到我们学习、生活中的进步(想一想) 3. 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自信的基础. 4. 实力,才是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 5. 我们只有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 第三课 走向自立 自己的事自己干 1. 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2. 自立在生活中的表现 (举例) 3. 人生需要自立:走进社会,经历风雨、见世面;法律要求我们自立. 4. 走向自立我们需要培养哪些能力? 如展示:⑴推销自己的能力,⑵与人沟通、善解人意的能力 ,⑶远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⑷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等等. 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 1. 依赖思想的危害: ⑴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会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的缺陷.⑵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 2. 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独立地生活. 3. 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要自主.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 自立与自主的关系:自立的前提是自主,自主的表现是自立. 5. 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即自立的意识后,又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呢? 最基本的就是立足于自己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正如“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在水中反复练习.” (请你列举你生活学习中需要自己做的小事或遇到的问题) 6. 请你谈:你如何“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⑴从思想上认识到依赖的危害,主动告别依赖;⑵学会自主,它是自立的前提条件;⑶立足当前的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多实践多锻炼.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人生自强少年始 1. 自强,就是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 2. 自强精神表现在困难面前:⑴不低头,不丧气;⑵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⑷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等. 3. 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4. 自弃与自强是对立的. 5. 自弃,是指自己懒惰成性,得过且过,不求上进,不思进取. 6. 自弃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少年能自强 1. 所有自强者共同的特点:对人生理想执著追求. 2. 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 自强的捷径:扬长避短. 3. 人最大的敌人:自己. 4. 少年怎样才能自强? ⑴树立正确的理想;⑵战胜自身的弱点;⑶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就能在自强的人生征途中,劈波斩浪,抵达成功的彼岸. 第三单元 做意志坚强的人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人生难免有挫折 1. 挫折,就是所谓 “钉子”,即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 2. 挫折与人生相伴;挫折普遍存在,难以避免. 3.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多方面的:⑴不能预测和及时防范的天灾人祸,⑵各种人为因素,⑶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等因素的限制. 4. 面对挫折和困难,大致有三种人:⑴胆怯、懦弱的。

9.初一上学期地理知识框架

复习提纲(一)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 §1.1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了解天气,广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等。

地理与生产建设:我们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2 我们怎样学地理——学会看地图: 地图的种类:鸟瞰和平面 地图的组成: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物体的标志。

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度确定方向。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

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a.数字式 b. 文字式 c. 线段式 学会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阅地理辞书 ②咨询有关人士 ③上网查阅资料等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2.1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

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0度 经线 半圆(弧形) 相 等 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 东西方向 赤道 §2.2 世界的海陆分布 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 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 ***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 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 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3 世界的地形 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高,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学会看地图 §2.4 海陆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 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3.1 世界的人口 世界人口的数量与增长: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公式: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数*100%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在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或是临海地带。有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世界的人口问题:亚、非一些国家增长速度过快;欧洲一些国家处于负增长。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2 世界的人种 人中是根据人类体制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 黑色人种:非洲中部和南部。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混血人种***:三大人种通婚 §3.3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语言: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汉语:世界上使用。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