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山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泰山古称“岱山”、“岱宗”,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
泰山既有风景壮丽、峰峦起伏、幽谷深壑、松柏苍劲、瀑布流鸣、四季景色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又有“ 旭日东升 ” 、“ 云海玉盘 ” 、“ 黄河金带 ” 、“ 晚霞夕照 ”等十大自然奇观,泰山主峰傲然拔地而起,环绕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岭98座,溪谷102条,构成了群峰拱岱,气势磅礴的泰山山系。泰山以五岳独尊名扬天下,为中国十大名山之首。
泰山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是地理和历史两方面原因促成的。 从地理上看,首先泰山为黄河下游地区第一高山,其山南的大汶口文化和山北的龙山文化充分说明泰山地区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泰山地处山东中部,现代科学测定,生成于25亿年前的地球造山运动,由于山前出现造山断裂带,所以山势陡峭山形集中,加上周围地势相对较低,从而使先人对泰山产生雄大、厚重的感觉。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先民借泰山以躲避水灾,在他们心里泰山是他们生命、种族、生活的地理依托,形成了依靠泰山的心理,泰山的保佑使古人产生敬畏,渐渐被神话;从历史上看,由于先人活动范围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出现祭天崇拜,这种崇拜并没有随生产力和知识的进步消失,反而因为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的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人类利用泰山环境及实物所进行的一切能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活动感受认知及古迹遗存等,均可视为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与泰山有联系。
泰山作为一种形象和精神已经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演进之中。泰山在我国人民心中是高大,神圣的象征。
从古至今的许多为人熟知的成语及典故中,常引用泰山作比喻,来形容稳定和重要的内容。例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天地交泰”,“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等等,这一切都说明泰山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形象,一种精神。
这也正是泰山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历史使然,泰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意识的载体,一个不可替代的象征物。
一个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的标识物。 泰山位置是崇高的。
泰山突起于华北大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相对高差达1300多米,与周围平原、丘陵形成高低、大小的强烈对比,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格外高大。群峰起伏,主峰突起,明代皇帝朱元璋描述泰山的气势时写道:”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
基础宽阔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上述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
古代,特别是夏商以前,当时,东夷人认为,这里是天的中央部位,所以叫天脐,天脐流出来的水,就是天的肚脐流出来的水,所以它的温度比较高。从天脐渊(民间)祭天到泰山(帝王)祭天,这是个发展的过程,是人们的视野逐步扩大的过程,对大自然的认识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面向东部沿海的半壁江山,有一条新月形的环太平洋古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最高的大山就是泰山,古人把天地之中的陆地称为齐州,齐就是脐,也就是肚脐眼,中国古称齐州,中国人是居住在天地的肚脐眼上,据史书记载,泰山位于齐州正中,是众心所向的天地肚脐眼上的天柱。当文明的曙光从天地的肚脐眼上升起的时候,泰山作为肚脐眼上的天柱,就理所当然的成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神山,一座最有凝聚力的祭天圣坛。
这些原因,促使封建帝王不断东巡,封禅泰山。帝王封禅泰山,使泰山的地位至高天上,加之神道设教,泰山的宗教活动也日益昌盛。
泰山的景观建设因此带有“天人合一”的浓重色彩。 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具有一贯性。
自古至今,一直为中国历代帝王所推重。远古有七十二君封泰山之说。
封建社会有十二个帝王亲至泰山。近代伟人也是由登临。
泰山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缩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中,泰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过去历代皇帝都来祭泰山。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封,即在高处筑坛祭天,禅,即在低处辟基祭地。封禅泰山有史可考,是由秦始皇始。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清楚地看到东方六国君主的残余势力对秦政权的不利影响,因而登临泰山,举行封掸,加以震慑,所谓“东南有天子气,因东游以厌之。”汉武帝刘彻七次到泰山封掸,他既想以此来祈求边境战争的胜利,又企图升天成仙,长生不死。
被史学家半誉半毁的唐玄宗李隆基,举行泰山封禅时,正值开元盛世。玄宗的封禅队伍备有千乘万载,仪仗长达百里,浩浩荡荡由长安行往泰山。
所过之处,“原野为之震动,草木为之风生”。行礼时,群臣高呼万岁,声音撼动山岳。
宋代以后,帝王封禅渐渐演变为神道设教,而清帝的东巡泰山,则更带有浓重的游览色彩了。封禅文化是泰山。
2.泰山的 历史文化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
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
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
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
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3.泰山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发现的“智人牙齿化石”证明,早在五万年前,泰山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1959年在大汶口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说明,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也表明了几千年前,以泰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一个重要发源地。
传说少皞居曲阜,舜耕历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关系。泰山一带地处黄河下游,远古时期经常是洪水泛滥为灾,为什么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产先进、文化发达的地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时都谈到治水问题。
我想上述问题,也和治水有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当洪水泛滥时,都依托泰山,向高处转移;等到洪水过去之后,这里又变成大片适宜农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
所以治理洪水,变害为利,就成了远古时期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大事,并造就了像舜、禹、益这样的治水专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们祖先生产和生活以及创造文明的基础。《尚书·舜典》中称泰山为“岱宗”,据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为历代之祖,也就是说,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证明,泰山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区的人们不断向外地疏散迁徙。他们虽然远离泰山,但仍然视泰山为自己的故乡,死后灵魂还要返回故土。
如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胡母班》、《蒋济亡儿》、《贾文合》等民间神话传说,直到宋代《太平广记》中的《集异记》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书,均记录了人们死后魂归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国这一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上下流行数千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穷乡僻壤中还到处可见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护。
此外,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挟泰山以超北海”、“重于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等譬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这一切都说明泰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尊贵和崇高地位。
历代帝王的封禅泰山,对于泰山崇高地位的确立与泰山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封禅之说,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原文已佚,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曾节引其片断。
据说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禅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业和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认,亦即奉天承运、君权神授。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自以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禅泰山,但管仲认为齐桓公还不够资格,因而作罢。
以后鲁国三卿之一季氏“旅于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样遭到孔子的反对,认为是非礼的行动。真正把古代封禅神话变成事实的应首推秦始皇帝。
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完全具备了封禅泰山的资格。于是在统一全国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亲率千乘万骑,大小臣工巡狩山东,封泰山,禅梁父,并立石颂德,成了有历史记载以来封禅泰山的第一个封建帝王。
其后历代帝王不断有封禅活动,著名的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禅以后,直至清代,历代帝王虽没有再举行过封禅大典,但仍据祀典按时派遣官员祭告泰山,或亲临致祭。
如清朝乾隆皇帝来泰山就多达十一次。当然,不论是封禅还是祭祀泰山,现在看来,都属于封建迷信活动,且有其政治目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些活动,也给泰山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了泰山的历史内容。
泰山不仅是历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国古代文化大体有三个系统: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
这三系统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
从祭祀东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从山下到山顶几乎所有的重要宫观庙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属于道教的建筑。金元之际兴起于山东半岛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势力。
全真教大师栖霞人丘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庙西北隅的长春观任主持,后由元帝赐其庙号为妙真观,庙中原有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张志纯曾募化扩建泰山顶上的庙宇,“累岁乃成”,其诗友杜仁杰《天门铭序》称其有“破天荒”之功。
普照寺,可视为佛教文化的代表。据说始建于北朝,重建于金代,是泰山现存唯一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
明初朝鲜名僧满空禅师等人渡海至山东,于宣德三年(1428)领得度牒来普照寺,为重开山门之祖。清初诗僧元玉(号石堂)也在此做过主持,著有《石堂集》。
普照寺是清代禅宗的著名寺院。泰山书院则代表着儒家文化。
可惜已经废弃,仅存遗址。泰山书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孙复、石介、胡瑗读书讲学的地方,号称“宋初三先生”。
黄宗羲《宋元学案·序录》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为之先河。”这说明泰山学派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泰山书院治学严谨刻苦,注重学以致用,为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有关泰山的知识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具体知识:
5.登泰山记的文言整理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