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

1.运动静止的关系怎样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静止是从特定的关系考察运动时,运动所表现出的特殊形式。介绍 从最一般的意义说,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既包括保持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量变,也包括改变客体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质变。

运动不是以物质外部附加给物质的可有可无的性质,而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①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 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客体一无例外地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有同有异,正因为它们有相同或相异的运动形式(见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人们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了的事实。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如J.托兰德、P.-H.D.霍尔巴赫、D.狄德罗,虽然肯定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但是由于他们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无法科学地解释宇宙中更高级形式的运动,结果还是不得不承认有些形态的物质是不运动的。

有些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不仅把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而且认为机械运动的原因不在物体自身而在物体外部,用这种观点说明整个宇宙,就不能不得出神是推动宇宙运动的终极原因的结论。②也不可能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形式运动的主体。

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信息的传递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即使是“纯粹”的思维运动也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器官及反映在人脑中的种种物质现象。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荒唐的虚构,这是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证明了的事实。

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基本错误之一。客观唯心主义所谓在物质世界“产生” 之前就独立存在的 “绝对精神”、“理”、“太极”等等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所谓没有物质基础的“感觉”、“观念”、“意志”等等的“运动”,都是空洞荒唐的观念。

2辩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是人类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的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更深入具体地揭示了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的联系。

狭义相对论(见相对论)关于质量与速度关系的定律──质量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和质量与能量关系的定律──没有无能量的质量,质量与能量成正比(E=mc2)就是有力的例证。3运动守恒 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必然导出运动守恒的原理。

恩格斯说:“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么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来” 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并且互相转化的,但是任何运动形式在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时候,运动的总量不变。

这一原理在 19世纪 40年代就由德国科学家J.L.迈耶尔和英国科学家J.P.焦耳作出了实验上的证明,并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形式表述出来。例如 426.9千克/米的机械能总是产生1大卡的热能;反之,1大卡的热能也总是产生426.9千克/米的机械能。

这个定律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现代物理学进一步表明,一切不同形式的能──电磁的、原子的、核内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之间在相互转化的时候,转化前后的能量总是一个恒量,都可以用同一单位来计算,这就从一个方面证实运动的守恒。

运动守恒的原理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而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这种互相转化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永远不会丧失的能力。如果认为物质在其发展的长河中只有一次偶然地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展现出来,而在此以前或以后则只限于单纯的机械运动一种形式,那是极其荒谬的。

热寂说断言,因为一切运动形式最终都转化为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最后必然均匀地分配到宇宙的一切物体上,因此,整个宇宙总有一天会达到绝对静止的死寂状态;要使宇宙重新运动起来,只有依靠神的推动。这种理论是没有根据的,因为:①热力学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孤立的有限的封闭系统,并不适用于无限的宇宙。

②这种理论只考察物质运动的量而忽略了它的质,否认了运动形式相互转化是物质运动固有的能力,并预先假定了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转化的能力不是无限的。4动与静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

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 ①一切事物虽然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可以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相对状态。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

哲学(唯物辩证法)中讲“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句话大意是:事物的“变化”是一直发生着的,“不变化”是暂时的,或者不过是变化不明显。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静止、相对,含义跟物理学所讲的运动、静止、相对,是不同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其二,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3.关于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首先应该明确这句话: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所有的物体可以看做都在运动,但是不能看做都是静止的。一般认为的质量的定义就是物体的静止质量,而物体接近光速的时候就有了运动质量,属于相对论的范畴,而我们看到的宏观世界除了光,粒子束以外一般没有其它可见的接近光速的运动的物质,所以从你的生活经验以及你的常识是无法理解的。

第二个疑问句的回答是:绝对运动就是绝对静止的反面。相对论的质量与速度关系公式: M’=M/[(1-V^2/C^2)^(1/2)] ,其中M为静止质量,V为物体的运动速度,C为光速,M’为运动质量,可知V接近光速时候,质量不断增大,这个速度也是相对于一般参照系的速度,我们通常所选的参考系都是惯性参考系。

4.怎样理解事物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收藏推荐 高中政治课现行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三课讲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时,提出要注意反对两种错误:一是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片面夸大相对静止,把世界说成是绝对静止不变的.一是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否认静止的存在,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把世界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在举例说明这两种错误观点时,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提出的“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两个命题,判定前一个命题的思想是正确的;后一个命题的思想则是错误的.并说克拉底鲁“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也不能说,这就必然要导致不可知论.”我认为,教材对这两个有命题基本思想的理解与分析是有不妥的,有必要从事物运动与静止的统一上,对这两个命题的基本思想作些分析,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事物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赫拉克利特以自然辩证法思想阐明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过程,认为世界处在产生和灭亡的永恒过程之中,万物都在流动,万物都在变化.。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