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桥梁基础怎么建
桥梁基础分类及修建方法:1、明挖基础也称扩大基础,系由块石或混凝土砌筑而成的大块实体基础,其埋置深度可较其他类型基础浅,故为浅基础。
它的构造简单,由于所用材料不能承受较大的拉应力,故基础的厚、宽比要足够大,使之形成所谓刚性基础,受力时不致产生挠曲变形。为了节省材料,这类基础的立面往往砌成台阶形,平面将根据墩台截面形状而采用矩形、圆形、T形或多边形等。
建造这种基础多用明挖基坑的方法施工。在陆地开挖基坑,将视基坑深浅、土质好坏和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采用坑壁支持结构──衬板或板桩。
在水中开挖则应先筑围堰。明挖基础适用于浅层土较坚实,且水流冲刷不严重的浅水地区。
由于它的构造简单,埋深浅,施工容易,加上可以就地取材,故造价低廉,广泛用于中小桥涵及旱桥。中国赵州桥就是在亚粘土地基上采用了这种桥基。
2、桩基础由许多根打入或沉入土中的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所构成的基础。外力通过承台分配到各桩头,再通过桩身及桩端把力传递到周围土及桩端深层土中,故属于深基础。
桩基础适用于土质深厚处。在所有深基础中,它的结构最轻,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进度较快,是一种较经济的基础结构。
有些桥梁基础要承受较大的水平力,如桥墩基础要承受来自左右方向的水平荷载,其桩基多采用双向斜桩;而一些梁式桥的桥台主要承受来自一侧的土压力,多采用单向斜桩。如桩径很大,像常用的大直径钻孔桩,具有相当大的刚度,则可不加斜桩而做成垂直桩基。
桥梁基础多置于水中,故要求桩材不仅强度高,而且要耐腐蚀。在桥梁中常用的桩材为木材、钢筋混凝土和钢材。
由于木材长度有限,强度和耐腐蚀性较低,故木桩多用于中小桥梁,且桩顶必须埋在低水位以下,才能长期保存。钢筋混凝土桩的强度和耐久性均较木桩为优,多用于较大或重要桥梁,但当遇到含盐量较高的水文地质条件,也有腐蚀问题,应采取防护措施。
中国在1908~1912年修建津浦(天津—浦口)铁路洛口黄河桥时,其基础就采用了外接圆直径为50厘米的正五边形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长15~17米。自50年代以后,曾广泛采用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空心的管桩、桩外径多为40和55厘米,如1953~1954年在武汉修建的汉水铁路桥和公路桥,以及60年代修建的南京长江桥引桥的大部分基础均采用这种桩基。
此外,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也称钻孔桩),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如1972年在中国山东北镇建成的黄河公路桥,采用直径1.5米、最大入土深达107米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70年代末在阿根廷建成跨巴拉那河的两座斜张桥,全部采用直径达2.0米,最大入土深达73米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至于钢桩主要是钢管桩及H形钢桩,其强度甚高,在土中穿透能力强,在工业发达国家使用较多,在中国有少数桥梁(如上海黄浦江桥)也使用过。
3、沉井基础是一种古老而且常见的深基础类型,它的刚性大,稳定性好,与桩基相比,在荷载作用下变位甚微,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尤其适用于对基础承载力要求较高,对基础变位敏感的桥梁。如大跨度悬索桥、拱桥、连续梁桥等。
4、沉箱基础在桥梁工程中主要指气压沉箱基础。它主要用于大型桥梁,当水下土层中有障碍物而沉井无法下沉,桩无法穿透时;或地基为不平整的基岩且风化严重,需要人员直接检验或处理时,常采用沉箱基础。
但沉箱工程需要复杂的施工设备,人在高气压下工作,既不安全,效率也低,其水下下沉深度也受到一定限制,故现今一般较少采用。5、管柱基础是主要用于桥梁的一种深基础,管柱外形类似管桩,其区别在于:管柱一般直径较大,最下端一节制成开口状,在一般情况下,靠专门设备强迫振动或扭动,并辅以管内排土而下沉,如落于基岩,可以通过凿岩使锚固于岩盘;而管桩直径一般较小,桩尖制成闭合端,常用打桩机具打入土中,一般较难通过硬层或障碍,更不能锚固于基岩。
大型管柱的外形又类似圆形沉井,但沉井主要是靠自重下沉,其壁较厚,而管柱是靠外力强迫下沉,其壁较薄。管柱基础适用于较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尤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更能显示其广泛适应性。
如中国武汉长江桥桥址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持力层在水面之下深达40米而洪水期长达8个月,显然对气压沉箱不利;河床覆盖层很浅,不能用管桩基础;基岩表面不平,在同一墩位处高差达5~6米,也不能用沉井基础。在此情况下,以管柱基础最为适宜,它不受水深限制,且下端可锚固于岩盘,无需较厚的覆盖层维持柱体稳定,而基础是由分散的柱体支承于岩面,故岩面不平也易于处理。
2.桥梁的基础类型有哪些
按构造和施工方法不同,桥梁基础类型可分为五种(明挖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沉箱基础和管柱基础):一、明挖基础 也称扩大基础,系由块石或混凝土砌筑而成的大块实体基础,其埋置深度可较其他类型基础浅,故为浅基础。
它的构造简单,由于所用材料不能承受较大的拉应力,故基础的厚、宽比要足够大,使之形成所谓刚性基础,受力时不致产生挠曲变形。为了节省材料,这类基础的立面往往砌成台阶形,平面将根据墩台截面形状而采用矩形、圆形、T形或多边形等。
建造这种基础多用明挖基坑的方法施工。在陆地开挖基坑,将视基坑深浅、土质好坏和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采用坑壁支持结构──衬板或板桩。
在水中开挖则应先筑围堰。明挖基础适用于浅层土较坚实,且水流冲刷不严重的浅水地区。
由于它的构造简单,埋深浅,施工容易,加上可以就地取材,故造价低廉,广泛用于中小桥涵及旱桥。中国赵州桥就是在亚粘土地基上采用了这种桥基。
二、桩基础 由许多根打入或沉入土中的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所构成的基础。外力通过承台分配到各桩头,再通过桩身及桩端把力传递到周围土及桩端深层土中,故属于深基础。
桩基础适用于土质深厚处。在所有深基础中,它的结构最轻,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进度较快,是一种较经济的基础结构。
有些桥梁基础要承受较大的水平力,如桥墩基础要承受来自左右方向的水平荷载,其桩基多采用双向斜桩;而一些梁式桥的桥台主要承受来自一侧的土压力,多采用单向斜桩。如桩径很大,像常用的大直径钻孔桩,具有相当大的刚度,则可不加斜桩而做成垂直桩基。
桥梁基础多置于水中,故要求桩材不仅强度高,而且要耐腐蚀。在桥梁中常用的桩材为木材、钢筋混凝土和钢材。
由于木材长度有限,强度和耐腐蚀性较低,故木桩多用于中小桥梁,且桩顶必须埋在低水位以下,才能长期保存。钢筋混凝土桩的强度和耐久性均较木桩为优,多用于较大或重要桥梁,但当遇到含盐量较高的水文地质条件,也有腐蚀问题,应采取防护措施。
中国在1908~1912年修建津浦(天津-浦口)铁路洛口黄河桥时,其基础就采用了外接圆直径为50厘米的正五边形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长15~17米。自50年代以后,曾广泛采用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空心的管桩、桩外径多为40和55厘米,如1953~1954年在武汉修建的汉水铁路桥和公路桥,以及60年代修建的南京长江桥引桥的大部分基础均采用这种桩基。
此外,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也称钻孔桩),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如1972年在中国山东北镇建成的黄河公路桥,采用直径1.5米、最大入土深达107米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70年代末在阿根廷建成跨巴拉那河的两座斜张桥,全部采用直径达2.0米,最大入土深达73米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至于钢桩主要是钢管桩及H形钢桩,其强度甚高,在土中穿透能力强,在工业发达国家使用较多,在中国有少数桥梁(如上海黄浦江桥)也使用过。
三、沉井基础 是一种古老而且常见的深基础类型,它的刚性大,稳定性好,与桩基相比,在荷载作用下变位甚微,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尤其适用于对基础承载力要求较高,对基础变位敏感的桥梁。如大跨度悬索桥、拱桥、连续梁桥等。
四、沉箱基础 在桥梁工程中主要指气压沉箱基础。它主要用于大型桥梁,当水下土层中有障碍物而沉井无法下沉,桩无法穿透时;或地基为不平整的基岩且风化严重,需要人员直接检验或处理时,常采用沉箱基础。
但沉箱工程需要复杂的施工设备,人在高气压下工作,既不安全,效率也低,其水下下沉深度也受到一定限制,故现今一般较少采用。五、管柱基础 是主要用于桥梁的一种深基础,管柱外形类似管桩,其区别在于:管柱一般直径较大,最下端一节制成开口状,在一般情况下,靠专门设备强迫振动或扭动,并辅以管内排土而下沉,如落于基岩,可以通过凿岩使锚固于岩盘;而管桩直径一般较小,桩尖制成闭合端,常用打桩机具打入土中,一般较难通过硬层或障碍,更不能锚固于基岩。
大型管柱的外形又类似圆形沉井,但沉井主要是靠自重下沉,其壁较厚,而管柱是靠外力强迫下沉,其壁较薄。管柱基础适用于较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尤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更能显示其广泛适应性。
如中国武汉长江桥桥址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持力层在水面之下深达40米而洪水期长达8个月,显然对气压沉箱不利;河床覆盖层很浅,不能用管桩基础;基岩表面不平,在同一墩位处高差达5~6米,也不能用沉井基础。在此情况下,以管柱基础最为适宜,它不受水深限制,且下端可锚固于岩盘,无需较厚的覆盖层维持柱体稳定,而基础是由分散的柱体支承于岩面,故岩面不平也易于处理。
桥梁基础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还可根据不同地质和水文条件而采用一些组合型基础结构。如中国杭州钱塘江桥正桥7~15号墩基础,是在沉箱下接木桩;南京长江桥正桥2号和3号墩,则是钢沉井套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基础。
3.关于桥的所有知识
*什么是桥 桥是形声字。
桥字的“形”应该是木质结构,架在河上的连接两岸可供人们通行的建筑物。但历史发展到今天,桥的含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仅架在河上,还架在在陆地之上和峡谷之间。
建桥的材料不仅有木质的,还有石材、钢筋混凝土等等。我国的桥梁开始于佑时,已有可考。
古文献记载较早的桥应该是《史记·秦本记》昭襄五十年的蒲州桥。叙述中有“初作河桥”的文字记载。
说的就是:在山西蒲州(今风陵渡)黄河上架设了大浮桥。这应该是历史上跨跃黄河的第一座桥。
有3000多年灿烂历史的古城北京,地处漠北与中原大地的交界线上,历史上曾几度为华夏大地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自辽、金,经元、明、清至今,一直是都城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特殊而险要,背倚茫茫大山,东南面临滔滔大海,山海之间一马平川,从军事意义上讲,是一个进可攻、退能守的战略要地。在数千年与大自然搏击的实践中,创造了征服大自然的成功经验,使放荡不羁的无定河乖乖地在大桥下缓缓流淌;亿万年留下的古河道变成水清、草绿、亭秀、桥俊的人间仙境;让门前的细水又回到地下,归顺到它们应该去的地方;陆路交通网络化、立体化;航运、海运、地上运输神话般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桥的发展史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时,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出现了架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 建于1706年的沪定铁索桥跨长约100m,宽约2.8M,由13条锚固于两岸的铁链组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渡此桥,由此更加闻名。
灌县的安澜竹索桥建于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索桥,全长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径约61m,全桥由细竹蔑编粗五寸的24根竹索组成,其中桥面索和扶挡索各半。 在秦汉时期,我国已广泛修建石粱桥。
世界上现在是保存着的最长、工程最艰巨的石粱桥,就是我国于1053一1059年在福建泉州建造的万安桥,也称洛阳桥,此桥长达800米,共47孔,位于“波涛汹涌,水深不可址”的海口江面上。此桥以磐石铺遍桥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础的开端,并且独具匠心地用养殖海生牡蛎的方法胶固桥基使成整体,此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造桥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这种艰难复杂的水文条件下建成如此的长桥,实是中华桥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桥,也是最令人惊奇的一座粱式大桥,此桥总长约335m,某些石粱长达23.7m,沿宽度用三根石粱组成,每根宽1.7m,高1.9m,重达200多吨,该桥一直保存至今”历史记载,这些巨大石梁桥是利用潮水涨落浮运建设的,足见我国古代加工和安装桥梁的技术何等高超。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赵州桥的设计构思和工艺的精巧,不仅在我国古桥是首屈一指,据世界桥梁的考证,像这样的敞肩拱桥,欧洲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比我国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赵州桥的雕刻艺术,包括栏板、望柱和锁口石等,其上狮象龙兽形态逼真,琢工的精致秀丽,不愧为文物宝库中的艺术珍品,我国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明朝时曾流传到日本等国,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进了友谊。
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胜利建成,结束了我国万里长江无桥的状况,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的正桥为三联3X128m的连续钢桁粱,双线铁路上层公路桥面宽18m,两侧各设2.25m人行道,包括引桥在内全桥总长1670.4物,大型钢梁的制造和架设、深水管柱基础的施工等,对发展我国现代桥染技术开创了新路。 1969年胜利建成了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施工,并使用国产高强钢材的现代大型桥梁,正桥除北岸第一孔为128m简支钢桁粱外,其余为9孔3联,每联为3xl60m的连续钢桁粱。
上层是公路桥面,下层为双线铁路,包括引桥在内,铁路部分全长6772m,公路部分为4589m,桥址处水深流急,河床地,质极为复杂桥墩基础的施工非常困难。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显示出我国的建桥事业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是我国桥梁史又一个重要标志。
*桥的种类-斜拉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了修复被战争破碎的桥梁,需要比较简单而经济的桥式,就在悬索桥基础上发展了新型的斜拉桥。 斜拉桥也叫斜拉吊桥,主要由桥梁、钢索和桥墩上的塔架三部分组成。
桥梁除了有桥墩支承外,还被钢索拉着。这种钢索预先就给桥梁一定的拉力,车辆通过后,桥梁的受力 就大大减小。
因此,经过调整钢索中的预拉力,可使桥梁受力均匀合理,而桥梁的高度降低,自重减轻。 斜拉桥根据纵向斜缆布置有辐射、扇形、竖琴形、星形等多种形式。
第一座近代斜拉桥是德国人设计的瑞典斯特罗姆海湾桥,桥跨度为18.26米。1993年,我国独创地采用纵横梁预应力结构,建造成上海杨浦大桥,跨度为602米,成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斜拉桥之一。
-悬锁桥 悬索桥是在桥身两端桥墩上建两座桥。
4.桥梁的知识可不可以给我一些建造桥的基础知识,还有很多的图片要
1、桥梁一般讲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指主要承重结构和桥面系;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2、桥梁的分类: 按使用性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等。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涵洞 L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3、道路交叉 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交会称之为道路交叉。
道路与道路交叉一般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类。 立体交叉分为简单立交及上下层道路之间互不连通的交叉的,即分离式立交。
上下层道路之间用匝道互相连通的交叉叫互通式立体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又分为菱形交叉、喇叭形立交、环行立交、苜蓿叶形立交、定向立交。
5.路桥建设技术的基本知识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路基、垫层、基层与封层
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控制
混凝土拌和物搅拌和运输
混凝土面层铺筑
钢筋及钢纤混凝土路面和桥面铺筑
面层接缝、抗滑与养护
混凝土砌 块路面施工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
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安全生产及施工环保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日常养护和预防养护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分级、调查与评定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材料
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桥面翻修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技术
沥青路面加铺技术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
砌块路面养护与维修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作业及交通控制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配套设备
沥青路面施工与养护技术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乳化沥青及乳化沥青混合料
表面处治与贯入式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桥面沥青铺装与机场沥青道面
沥青路面病害及其调查与评价
路面无破损检测评价技术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管理与养护技术
稀浆封层与微表处理技术
沥青路面加铺改建设计
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
沥青路面施工机械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
一般路基设计
边坡稳定性发析
路基防护与加固设计
挡土墙设计与施工
路基排水设计与施工
基施工准备工作
路基施工技术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
桥梁施工准备及桥位测量放样
明挖地基技术
沉入桩基础技术
钻孔灌注桩基础技术
沉井基础技术
模板、拱架与支架技术
钢筋工程技术
混凝土工程技术
预应力工程技术
砌体工程技术
墩台技术
混凝土梁桥浇筑技术
梁桥架设技术
拱桥技术
钢桥技术
箱涵顶进技术
桥面及附属工程
市政桥梁工程安全技术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概论
格梁施工技术与施工控制
桥梁施工控制系统与方法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
桥梁施工控制中的误差分析
桥梁施工监测
梁式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拱式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
悬索桥施工控制技术
公路桥梁检测技术
桥梁结构试验的量测技术
桥梁调查与检测
桥梁结构检算
桥梁承载能力评定
公路桥梁荷载试验
动载试验方法
隧道施工技术
公路隧道构造
隧道围岩分类与围岩压力计算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与总体设计
公路隧道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
山岭公路隧道施工
公路隧道新奥法设计
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
隧道支护质量检验和竣工验收
公路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技术
隧道施工风水电作业及通风防尘
软土和水底公路隧道施工方法
公路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
公路隧道养护与营运管理
路隧道衬砌结构计算
6.路桥建设技术的基本知识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路基、垫层、基层与封层
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施工控制
混凝土拌和物搅拌和运输
混凝土面层铺筑
钢筋及钢纤混凝土路面和桥面铺筑
面层接缝、抗滑与养护
混凝土砌 块路面施工
特殊气候条件下的施工
施工质量检查与验收
安全生产及施工环保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日常养护和预防养护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类型、分级、调查与评定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维修材料
水泥混凝土路面维修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桥面翻修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技术
沥青路面加铺技术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技术
砌块路面养护与维修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作业及交通控制
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配套设备 沥青路面施工与养护技术
沥青与沥青混合料
乳化沥青及乳化沥青混合料
表面处治与贯入式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桥面沥青铺装与机场沥青道面
沥青路面病害及其调查与评价
路面无破损检测评价技术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管理与养护技术
稀浆封层与微表处理技术
沥青路面加铺改建设计
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
沥青路面施工机械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
一般路基设计
边坡稳定性发析
路基防护与加固设计
挡土墙设计与施工
路基排水设计与施工
基施工准备工作
路基施工技术 桥梁工程施工技术
桥梁施工准备及桥位测量放样
明挖地基技术
沉入桩基础技术
钻孔灌注桩基础技术
沉井基础技术
模板、拱架与支架技术
钢筋工程技术
混凝土工程技术
预应力工程技术
砌体工程技术
墩台技术
混凝土梁桥浇筑技术
梁桥架设技术
拱桥技术
钢桥技术
箱涵顶进技术
桥面及附属工程
市政桥梁工程安全技术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桥梁施工控制技术概论
格梁施工技术与施工控制
桥梁施工控制系统与方法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
桥梁施工控制中的误差分析
桥梁施工监测
梁式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拱式桥梁施工控制技术
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
悬索桥施工控制技术 公路桥梁检测技术
桥梁结构试验的量测技术
桥梁调查与检测
桥梁结构检算
桥梁承载能力评定
公路桥梁荷载试验
动载试验方法
隧道施工技术
公路隧道构造
隧道围岩分类与围岩压力计算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与总体设计
公路隧道施工准备和施工测量
山岭公路隧道施工
公路隧道新奥法设计
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
隧道支护质量检验和竣工验收
公路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不良和特殊地质地段隧道施工技术
隧道施工风水电作业及通风防尘
软土和水底公路隧道施工方法
公路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
公路隧道养护与营运管理
路隧道衬砌结构计算
7.桥梁的知识可不可以给我一些建造桥的基础知识,还有很多的图片br
1、桥梁一般讲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指主要承重结构和桥面系;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2、桥梁的分类: 按使用性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等。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涵洞 L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3、道路交叉 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交会称之为道路交叉。道路与道路交叉一般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类。
立体交叉分为简单立交及上下层道路之间互不连通的交叉的,即分离式立交。 上下层道路之间用匝道互相连通的交叉叫互通式立体交叉。
互通式立体交叉又分为菱形交叉、喇叭形立交、环行立交、苜蓿叶形立交、定向立交。
8.桥梁基础的分类
按构造和施工方法不同,桥梁基础类型可分为:明挖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沉箱基础和管柱基础。
也称扩大基础,系由块石或混凝土砌筑而成的大块实体基础,其埋置深度可较其他类型基础浅,故为浅基础。它的构造简单,由于所用材料不能承受较大的拉应力,故基础的厚、宽比要足够大,使之形成所谓刚性基础,受力时不致产生挠曲变形。
为了节省材料,这类基础的立面往往砌成台阶形,平面将根据墩台截面形状而采用矩形、圆形、T形或多边形等。 建造这种基础多用明挖基坑的方法施工。
在陆地开挖基坑,将视基坑深浅、土质好坏和地下水位高低等因素,来判断是否采用坑壁支持结构──衬板或板桩。在水中开挖则应先筑围堰。
明挖基础适用于浅层土较坚实,且水流冲刷不严重的浅水地区。由于它的构造简单,埋深浅,施工容易,加上可以就地取材,故造价低廉,广泛用于中小桥涵及旱桥。
中国赵州桥就是在亚粘土地基上采用了这种桥基。 由许多根打入或沉入土中的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所构成的基础。
外力通过承台分配到各桩头,再通过桩身及桩端把力传递到周围土及桩端深层土中,故属于深基础。桩基础适用于土质深厚处。
在所有深基础中,它的结构最轻,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进度较快,是一种较经济的基础结构。有些桥梁基础要承受较大的水平力,如桥墩基础要承受来自左右方向的水平荷载,其桩基多采用双向斜桩;而一些梁式桥的桥台主要承受来自一侧的土压力,多采用单向斜桩。
如桩径很大,像常用的大直径钻孔桩,具有相当大的刚度,则可不加斜桩而做成垂直桩基。桥梁基础多置于水中,故要求桩材不仅强度高,而且要耐腐蚀。
在桥梁中常用的桩材为木材、钢筋混凝土和钢材。由于木材长度有限,强度和耐腐蚀性较低,故木桩多用于中小桥梁,且桩顶必须埋在低水位以下,才能长期保存。
钢筋混凝土桩的强度和耐久性均较木桩为优,多用于较大或重要桥梁,但当遇到含盐量较高的水文地质条件,也有腐蚀问题,应采取防护措施。中国在1908~1912年修建津浦(天津—浦口)铁路洛口黄河桥时,其基础就采用了外接圆直径为50厘米的正五边形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桩长15~17米。
自50年代以后,曾广泛采用工厂预制的钢筋混凝土空心的管桩、桩外径多为40和55厘米,如1953~1954年在武汉修建的汉水铁路桥和公路桥,以及60年代修建的南京长江桥引桥的大部分基础均采用这种桩基。此外,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也称钻孔桩),近几十年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快,如1972年在中国山东北镇建成的黄河公路桥,采用直径1.5米、最大入土深达107米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70年代末在阿根廷建成跨巴拉那河的两座斜张桥,全部采用直径达2.0米,最大入土深达73米的钢筋混凝土钻孔桩。
至于钢桩主要是钢管桩及H形钢桩,其强度甚高,在土中穿透能力强,在工业发达国家使用较多,在中国有少数桥梁(如上海黄浦江桥)也使用过。 是主要用于桥梁的一种深基础,管柱外形类似管桩,其区别在于:管柱一般直径较大,最下端一节制成开口状,在一般情况下,靠专门设备强迫振动或扭动,并辅以管内排土而下沉,如落于基岩,可以通过凿岩使锚固于岩盘;而管桩直径一般较小,桩尖制成闭合端,常用打桩机具打入土中,一般较难通过硬层或障碍,更不能锚固于基岩。
大型管柱的外形又类似圆形沉井,但沉井主要是靠自重下沉,其壁较厚,而管柱是靠外力强迫下沉,其壁较薄。管柱基础适用于较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尤其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更能显示其广泛适应性。
如中国武汉长江桥桥址的水文地质条件为:持力层在水面之下深达40米而洪水期长达8个月,显然对气压沉箱不利;河床覆盖层很浅,不能用管桩基础;基岩表面不平,在同一墩位处高差达5~6米,也不能用沉井基础。在此情况下,以管柱基础最为适宜,它不受水深限制,且下端可锚固于岩盘,无需较厚的覆盖层维持柱体稳定,而基础是由分散的柱体支承于岩面,故岩面不平也易于处理。
桥梁基础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还可根据不同地质和水文条件而采用一些组合型基础结构。如中国杭州钱塘江桥正桥7~15号墩基础,是在沉箱下接木桩;南京长江桥正桥2号和3号墩,则是钢沉井套预应力混凝土管柱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