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点

1.化学能与热能的内容是什么

热能热能又称热量、能量等,它是生命的能源。

人的每天劳务活动、体育运动、上课学习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以及人体维持正常体温、各种生理活动都要消耗能量。就像蒸汽机需要烧煤、内燃机需要用汽油、电动机需要用电一样。

人体的热能来源于每天所吃的食物,但食物中不是所有营养素都能产生热能的,只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素会产生热能。每克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热能为16.74千焦耳(4千卡),脂肪每克为37.66千焦耳(9千卡),蛋白质每克为16.74千焦耳(4千卡) 热能的单位,常指能使1升水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就相当于4.184千焦耳的热能。

单位换算如下: 1千卡=4.184千焦耳 1千焦耳=0.239千卡 热能的需要量指的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及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如低于这个数量,将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人体需要的能量也即包括基础代谢所需的能量、劳动活动所需的能量、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等三个方面。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由于身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对热能的需要量较高。一个人如果期热量摄入不足,就会使体内贮存的糖逐渐减少,到一程度时,就将开始动用脂肪,并消耗部分蛋白质,使肌肉和内脏萎缩、消瘦、乏力、体重减轻、变得”骨瘦如柴”,各种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经常少吃或不吃早餐,由于体内热能不足,使得血糖降低,在上第二节课以后往往产生饥饿感,自觉手足无力,上课时思想不集中。这就是吃的食物不够,能量不足所造成的,日久还会影响生长发育。

但是,如果每天吃过多的糖果、甜食等,使食物的产热量超过需要量,那么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脂肪,积聚在皮下组织,使皮下脂肪增厚,体重超过正常范围,出出肥胖现象。并将成为成年期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器质性疾病的先兆因子。

11.营养就是生长发育的”建筑材料” 生长是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全身各部分、各器官、各组织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发育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功能的完善。生长主要是量的变化,发育主要是质的变化。

生长发育除产生体格方面的生理变化以外,还包括神经系统以及由此引起的心理素质的变化。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和营养、疾病、锻炼、生活水平、社会环境、气候因素等,其中营养因素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维生素等七大营养素,对生长发育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新的组织细胞的构成,细胞的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多,都离不开蛋白质。又如碳水化合物、脂肪、鲺等营养素,也都是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和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学生的身高、体重发育受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致1935-1980年期间,日本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来了个加速性提高。由于日本政府十分重视营养,从而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和长寿之国。

以致被世界从多学者概括为:”一顿营养午餐即振兴了日本民族”。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非常显著的为90年代高于60年代高于40年代。

这也充分说明了营养因素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因此,不论是生长还是发育都少不了营养,营养既是决定生长发育潜在水平最终发挥行如何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生长发育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化学能化学能是一种很隐蔽的能量,它不能直接用来做功,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像石油和煤的燃烧,炸药爆炸以及人吃的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时候所放出的能量,都属于化学能。

化学能是指化合物的能量,根据能量恒定律,这种能量的变化与反应中热能的变化是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各原子重新排列而产生新的化合物时,将导致化学能的变化,产生放热或吸热效应。

2.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详尽的

【答】: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 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 原子与原子 b. 原子与其离子 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 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 相关概念: 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AB, A2B,AB2, 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 A. 相关概念: 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 (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 吸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 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B ) A.2Q1+Q2>4Q3 B.2Q1+Q2。

3.化学选修2知识点.

化学必修2复习 知识点归纳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置换反应.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置换反应.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出下列物质:CO2、N2、H2S、CH4、Ca(OH)2、Na2O2 、H2O2等 如: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反应物总能量>E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反应物总能量。

4.《内能与热机》复习知识点

第十四章 《内能与热机》14.1认识内能1.内能: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内所有的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J)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之一是:温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动能越大,物体的内能也越多.这说明,同一物体的内能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是:①做功;②热传递 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4.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5.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14.2热量与热值1.热量: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2.热量用字母Q表示,单位是焦(J).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3.实验表明: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的变化多少成正比.4.热值: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5.热值是燃料的一种属性,与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没有关系,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不同燃料的热值一般不同.6.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qm或Q=qV 7.Q表示热量,单位是焦(J),q表示热值,单位是焦/千克(J/kg)或焦/米3(J/m3);m表示质量,单位是千克(kg);V表示体积,单位是米3(m3)8.氢气的热值很大,为q氢=1.4*108J/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m3的氢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1.4*108J.9.提高炉子效率的方法:①改善燃烧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②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1.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有关.3.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4.水的比热容很大,为c水=4.2*103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J.5.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放出的热量相同时,降低的温度比其它物质小,因而温差变化较小.6.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吸收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降温;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比其它物质放出的热量多,因而可用水来取暖.7.发生热传递时,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吸=cmΔt (Δt=t-t0)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计算公式为:Q放=cmΔt (Δt=t0-t)14.4热机与社会发展1.热机的种类包括有: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等.2.热机的共同特点:将燃料燃烧时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时,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这四个冲程组成的.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而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均为辅助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4.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对比比较项目 汽油机 柴油机燃料 汽油 柴油构造 有火花塞 有喷油嘴吸气冲程 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 空气压缩冲程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 点燃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压燃式(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排气冲程 效率 20%~30% 30%~45%应用 汽车、飞机、摩托车、小型农业机械 载重汽车、火车、轮船、拖拉机等大型机械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6.热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是:①大气污染;②噪声污染7.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减少热机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控制废气排放的总量.具体方面是:①推广使用无铅汽油;②安装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发动机(EFI系统);③推广新能源汽车,如天然气汽车、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等.。

5.高中化学选修5知识点归纳

同分异构体(考试必考)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考试常考大约6分左右) 脂肪烃的性质(注意炔烃的制取) 不饱和度(Ω)的概念与应用(这个..其实不会也可以.但是是解题的最简便方法..) 烃的衍生物及之间的转换(考试基本都是这个,注意反应类型和反应规则..一定要把方程式背下来.) 差不多就这么多吧..我的建议是上课前预习课本..最好做点比较高难或者偏难的题的题..不过这些的基础一定要打好.还有细心,要进行全面分析。

新课标教材章节名称 必修1、2+选修4 涉及的知识点 与老教材比较新增内容 删减内容 备注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化学实验安全 2物质分离与提纯 (1)过滤和蒸发 (2)物质的检验 (3)蒸馏 (4)萃取 (3)蒸馏 (4)萃取 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与老教材基本不变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物质的分类 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分散系及其分类 3胶体 1.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3胶体的性质要求较老教材简单 2.2离子反应 与老教材基本不变 2.3氧化还原反应 与老教材基本不变 不涉及配平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注:本章主要介绍了Na,Al,Fe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老教材基本不变 3.1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Na/Mg/Al) 2与水反应(Na/Fe) 3Al与NaOH反应 碱金属的性质在必修2介绍 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氧化物(MgO、Fe2O3/CuO/Al2O3)性质用途 2氢氧化物(铁的氢氧化物、Al2O3的两性) 3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4Fe3+与Fe2+盐的性质 5焰色反应 铜盐的知识在教材资料卡片中出现 3.3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1)合金性质 (2)铜合金 (3)钢 2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铜合金知识介绍 选用金属材料的原理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注:本章主要介绍Si,Cl,S,N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4.1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二氧化硅 2硅酸 3硅酸盐 4硅单质 水泥玻璃陶瓷 4.2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气 2氯离子的检验 卤素的性质在必修2中介绍 4.3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简介) 2二氧化硫 3 NO,NO2 4环境污染 P的化合物的性质 注:二氧化硫性质介绍较少(但鲁科版教材介绍较详细) 4.4硫酸硝酸和氨 1浓硫酸的性质 2浓硝酸的性质 3 氨的性质、喷泉试验、铵盐性质、检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4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不介绍浓硝酸的分解 硫酸工业 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1元素周期表 1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 (2)卤族元素 3核素 同位素 1.2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元素周期律(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金属性) 3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在选修3介绍 1.3化学键 1离子键 2共价键 3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 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老教材只要求写物质的电子式,不要求形成过程)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知识(在选修3介绍) 晶体结构与性质等在选修3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结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章节) 2.1化学能与热能(以选修4第一章的内容为主)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1)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2)反应热 焓变 (3)热化学方程式 2中和热概念、测定 3 燃烧热概念计算 4反应热的计算 (1)盖斯定律 (2)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2.2化学能与电能 (结合选修4第四章化学能与电能知识)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原电池 (2)化学电源(原理/应用等) 带盐桥的原电池装置 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及其反映原理 2.电解池 (1)电解原理 (2)应用(氯碱工业原理,电镀,电解精炼铜,电冶金) 电冶金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治 (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2)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增加了析氢腐蚀 注意析氢腐蚀的电极反应,以及总反应的书写 2.3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结合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1 化学反应速率 (1)反应速率概念,计算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注:有效碰撞模型,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在选修4绪言介绍 2 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概念 (2)化学平衡状态-动态平衡 (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勒夏特列原理 (4) 化学平衡常数含义 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计算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 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能利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反应进行的方向 3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能利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反应进行的方向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3.1甲烷 1 甲烷的结构,性质(氧化,取代) 2 取代反应 3 烷烃 (1)烷烃的结构,物理性质 (2)同系物 (3)同分异构体 (4)命名 性质中删掉了分解反应 注:有机物命名在选修5中详细介绍 3.2来自石油核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苯) 1 乙烯的结构 2 乙烯的性质(氧化,加成,加聚) 3 乙烯的用途 4 苯的结构 5 苯的性质 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烯烃性质等在选修5中涉及 苯的同系物在选修5 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乙酸) 1乙醇的结构 2乙醇的性质(与钠反应,氧化) 3乙酸的结构 4乙酸的性质(酸性/酯化) 其他知识见选修5 3.4基本营养物质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应用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4.1开发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1 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 (1)热分解法 (2)热还原法(铝热反应等) (。

6.化学会考复习提纲谁有

(人教版)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1、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2、能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3、认识实验方案、条件控制、数据处理等方法4、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5、学会分离、提纯实验方法;掌握过滤和蒸发、蒸馏和萃取等基本实验操作;6、学会NH4+、Fe3+、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是度量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并通过物质的量建起宏观和微观量的关系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含义,明确1摩尔的含义:3、能进行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4、知道、气体摩尔体积以及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5、能进行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 6、能利用物质的量及其相关关系定量上认识化学反应,并进行简单计算;7、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了解容量瓶在配制中应用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1、能运用元素的观点学习和认识物质.2、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3、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胶体.4、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5、能运用胶体的性质(丁达尔现象),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验问题.第二节 离子反应1、写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2、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从微粒观(电离的观点)的视角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所发生的反应.3、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利用离子反应检验常见离子,如CI-、SO42-、CO32-.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1、知道可以依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能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4、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5、能列举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存在及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影响.6、以Fe、Fe2+,Fe3+间的转化为例,初步学会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视角研究物质的性质.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1、知道钠的主要物质性质(颜色、状态、硬度)2、认识钠和水、氧气等物质的化学反应,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3、能利用钠的化学性质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4、了解铝的还原性、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以及铝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6、从不锈钢不易锈蚀原理,认识金属性质与金属材料间的密切关系.7、能列举含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8、认识铁及其化合物的重要化学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9、能举例说明Fe、Fe2+、Fe3+间的转化,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10、了解检验Fe3+的方法.11、了解金、银和铜的主要性质以及它们作为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1、了解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举例说明含硫元素的物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2、能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研究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3、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4、通过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与相应性质的关系,认识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的物理性质和主要化学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运用从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了解酸雨的危害和酸雨防治的方法.6、了解碳、氮、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重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7、能举例说明硅在半导工业、二氧化硅在现代通讯业、传统的硅酸盐制品和一些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应用.必修二第一章 物质的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1、知道原子核的构成,质量数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ZAX的含义.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什么是核素、什么是同位素3、知道核素在医疗、新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4、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5、能说出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6、能列举出各主族的常见元素7、掌握碱金属的性质8、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认识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次序及卤素单质和化合物的重要用途.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1、初步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掌握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能举例说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的得失电子的能力、化合价)的关系;例如:钠最外层一个电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3、知道ⅡA族、Ⅴ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中某些元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4、能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5、知道含有某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与元素原子的电子(或失电子)能力的关系,并能简单应用6、知道元素周期表在科学研究、地质探矿等领域的广泛运用 第三节 化学键1、认识化学键的含义2、能用简单实例说明化学键与化学。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