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基础知识的PPT

1.太阳系的知识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

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 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

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

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 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

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颗行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 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

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

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

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形状变化。 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

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约8。

5千秒差距,即不到3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银河系中心。 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2.关于太阳系知识

基础知识

太阳系由太阳、九大行星、66颗行星的卫星,大量的小星体(彗星及小行星),行星际间的介质。

太阳系内层包含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外层的行星为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这些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以椭圆轨道公转,虽然除了水星和冥王星的十分接近于圆。行星轨道中或多或少在同一平面内(称为黄道面并以地球公转轨道面为基准)。黄道面与太阳赤道仅有7度的倾斜。冥王星的轨道大都脱离了黄道面,倾斜度达17度。上面的图表从一个特定的高于黄道面的透视角显示了各轨道的相对大小及关系(非圆的现象显而易见)。它们绕轨道运动的方向一致(从太阳北极上看是逆时针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自转方向也如此。

分类:

这些物体的分类是次要的争论。按传统说法,太阳系被分为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大物体),它们的卫星(如月球,绕行星公转的各种大小的星体),小行星(小型的密集的绕太阳公转的星体)和彗星(小个体的冰质的绕高度偏心轨道公转的星体)。不幸的是,太阳系远比这里提到的复杂:

有几个卫星比冥王星大,并有两个大于水星;

有几个小卫星很有可能是被吸引到的小行星;

彗星有时与小行星进行区别;

Kuiper带物体和别的类似Chiron的物体运行不太符合计算;

地球/月球和冥王星/冥卫一的运动系统有时被认为是“双星系统”。

别的分类是以化学组成为基础的,或以起源假说为基础,这个正在试图以自然规律加以证实,但它们常常由于太多的级别或太多的例外而终止使用。大多数星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当前所理解的是不足以建立清楚的分类的。在随后的几页,我将使用常用的分类。

这九大行星通常按以下几个方法分类:

根据组成:

固态的由石头构成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固态行星主要由岩石与金属构成,高密度,自转速度慢,固态表面,没有光环,卫星较少。

较大的气态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气态行星主要由氢和氦构成,密度低,自转速度快,大气层厚,有光环和很多卫星。

冥王星。

根据大小:

小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和冥王星。

小行星的直径小于13000公里。

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巨行星的直径大于48000公里。

水星和冥王星有时被称作次行星(lesser planets)(不要与次级行星(minor planets)–小行星的官方命名–相混乱)。

巨行星有时被称为气态行星。

根据相对太阳的位置:

内层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外层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组成了区别内层行星和外层行星的标志。

根据相对地球的位置:

地内行星:水星和金星。

离太阳与地球较近。

地内行星看起来的如同地球上看有时不完整的月亮。

地球。

地外行星:火星到冥王星。

离太阳与地球较远。

地外行星看起来通常是完整的,或近乎完整的。

根据历史:

古典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史前即以得知

可用肉眼观测

现代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近现代所发现

用望远镜观测

地球

3.有关太阳系知识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颗行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

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形状变化。 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约8.5千秒差距,即不到3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银河系中心。 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4.关于太阳系的知识

/view/439922.htm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

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颗行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

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形状变化。 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约8.5千秒差距,即不到3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银河系中心。 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5.关于太阳系方面的知识

太阳系的疆界半径范围确定: 1.以冥王星轨道为边界约为40天文单位。

2.按彗星起源假说中的柯伊伯彗星带,是50~1000天文单位;依奥尔特云(Oort Cloud),是10万天文单位~0.5光年。 3.依太阳风层顶,为100~160天文单位。

4.理论计算得到的太阳系引力范围为15~23万天文单位。 注:1天文单位约1.496亿公里 1光年约9.46*10^12公里 注意,现在测距方法已经相当精确,遥远恒星距离都可测(精度另说),激光测距可算月地距离到厘米极。

应该说这些距离的测量也是相当准确地,只是我们表达时四舍五入了。 参考资料:科学出版社《简明天文学教程》 在加利福尼亚帕萨提那举行了年度行星科学部会议(Division for Planetary Sciences,DPS),其中一份报告把太阳系的边界定在正好越过冥王星轨道之外,大约离太阳50个天文单位(50AU)处(1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尽管有一些在45亿年前诞生于太阳系的天体已经从这一位置被抛出,但是天文学家仍没有发现迄今还停留在离太阳50AU出生地处的天体。一个比太阳系形成理论预言近的边界,预示我们的行星系统形成时是惊人得小,或者有一些外延物质从新生的太阳系中分离了出去。

哈佛大学史密顺尼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布莱恩·马斯登(Brian Marsden)说,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许多,但不是没一个,太阳系“真正止步于海王星”而冥王星只是一块较大的原始残骸。“这是一场需要技巧的游戏,”尼斯(Nice)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布雷特·格莱德曼(Brett Gladman)说,“当我检查我们的数据时,我认为并没有真正有关边界的证据。”

边界之外几乎没有可以被发现的物质。虽然研究者汇总源于他们望远镜深空巡天的有关边界的证据,但具体的证明仍需要等待明年对现有数据的比对。

一个渐渐变近的太阳系边界不仅仅只包含着对太阳系领土的暗示。柯伊伯带(the Kuiper belt)(形成行星的原始气体、冰块和尘埃遗留下来的一个物质盘)的范围,提供了行星如何形成的暗示。

一个50或55AU的边界意味着太阳系的原始行星前结构(preplanetary disk)比我们现今在年轻恒星旁观测到的要小得多,或者它可能非常近的靠近过一颗新生成的恒星——有许多物质被剥离了。 边界的支持者把边界设在今天柯伊伯带的外延极限上。

年轻巨大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引力把巨大的球状原始原料抛至遥远的外延,它们在离太阳1万AU处形成了奥尔特云(Oort cloud)。然而,45亿年后,按照望远镜巡天的推算,大约有100000个直径100km的天体还在海王星以外的柯伊伯带上。

6.关于太阳系的知识

/view/439922.htm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

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

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

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颗行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 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形状变化。

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约8.5千秒差距,即不到3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银河系中心。 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7.有关太阳系知识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在庞大的太阳系家族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九大行星以及数以万计的小行星所占比例微忽其微。它们沿着自己的轨道万古不息地绕太阳运转着,同时,太阳又慷慨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温暖着太阳系中的每一个成员,促使他们不停地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家族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它们当中,肉眼能看到的只有五颗,对这五颗星,各国命名不同,我国古代有五行学说,因此便用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来分别把它们命名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这并不是因为水星上有水,木星上有树木才这样称呼的。

而欧洲呢,则是用罗马神话人物的名字来称呼它们。近代发现的三颗远日行星,西方按照以神话人物名字命名的传统,以天空之神、海洋之神和冥土之神的名称来称呼它们,在中文里便相应译为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九大行星与太阳按体积由大到小排序为太阳、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冥王星。它们按质量、大小、化学组成以及和太阳之间的距离等标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它们在公转时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征。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

除此以外,太阳系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彗星和无以计数的天外来客——流星。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石质和铁质构成,半径和质量较小,但密度较高。

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类木行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其主要由氢、氦、冰、甲烷、氨等构成,石质和铁质只占极小的比例,它们的质量和半径均远大于地球,但密度却较低。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颗行星。

行星离太阳的距离具有规律性,即从离太阳由近到 远计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用a表示)a=0.4+0.3*2n-2(天文单位)其中n表示由近到远第n个行星(详见上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转周期为12小时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转周期很长,分别为58.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数行星的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相同,但金星则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绕转,构成卫星系。

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大多数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但也有逆向公转的。彗星绕太阳运行中呈现奇特的形状变化。

太阳系中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极微小部分,它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它离银河系中心约8.5千秒差距,即不到3万光年。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银河系中心转动。

可见,太阳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银河系中心。 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云塌缩而成的,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