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元素的知识
第一题:我举个反例:氧气(O2)和臭氧(O3)的混合物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所以第一题只有D,化合物必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
第二题:A:氧气就可以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还可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B:硫酸(H2SO4)和磷酸(H3PO4)的相对分子质量都是98
C: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分子的组成决定的,所以C正确
D:和第一题的氧气(O2)和臭氧(O3)一样
第三题:A:核电荷数就是原子核里的质子数(每一个质子带一个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原子核只含有质子和中子)而元素的区别就是不同元素原子核内含有不同质子数,所以A正确
B:同种元素有不同的形态,如原子,离子等
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就不同(核外电子的组成不同,但是原子核是相同的)
C:和B一样,同种元素可能有不同核外电子的情况,所以不能用核外电子数来定义元素
D:我在A的答案里已经讲了
第一个 ,如石墨和金刚石 都是 碳 元素,
A C 都有片面性
B 一种元素不可能构成化合物
第二个,A 二氧化碳 的制取方法有很多,
B 可能 具体的不记得了
D 同第一题答案,有可能是混合物。
第三个,B 涉及到同位素,如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原子,
例:氢(H)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原子:氕(P)、氘(D)、氚(T),它们质子数都是1,但中子数分别为0、1、2 它们的结构和质量都不一样。
C 元素的种类取决于核内质子数,不是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不同,就是不同的元素。
2.在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小丽构建了以下知识网络,并对它进行了
(1)D是稀盐酸或稀硫酸等,盐酸的化学式是HCl,硫酸的化学式是H2SO4;稀盐酸或稀硫酸和铁反应的现象是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发生的原因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排在氢前面.故填:H2SO4;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铁排在氢前面.(2)B是碱,可以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等,化学式分别是NaOH、KOH、Ca(OH)2等;A可以是二氧化碳,B可以是氢氧化钠,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故填:NaOH;2NaOH+CO2═Na2CO3+H2O.。
3.谁有一些关于元素的知识
在其他地方看到的,给你看看有没有帮助。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1–7单元)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O2 高温 2CO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 === H2CO3 12、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 + 5H2O ==== CuSO4·5H2O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点燃 2NaCl 分解反应 15、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O2↑ 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8、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9、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O3 高温 CaO + CO2↑ 置换反应 20、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21、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O4 + H2↑ 22、镁和稀盐酸反应:Mg+ 2HCl === MgCl2 + H2↑ 23、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4、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5、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26、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O + C 高温 H2 + CO 27、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其他 28、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2NaOH + CuSO4 == Cu(OH)2↓ + Na2SO4 2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30、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33、二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Ca(OH)2 + CO2 ==== CaCO3 ↓+ H2O 3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35、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36、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泡沫灭火器的原理):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一. 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 初三化学方程式大合集—请求加精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26.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27.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28.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29.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H2↑ 30.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31.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3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33.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H2↑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34.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5.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 + CuSO4 === ZnSO4 + Cu 36.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 + Hg(NO3)2 === Cu(NO3)2 + Hg (3)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37.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38.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39. 。
4.求各种关于化学元素的知识
化学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 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2007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拥有原子序数大于83(即铋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稳定,并会进行放射衰变。 第43和第61种元素(即锝和钷)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会进行衰变。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数高达95,没有稳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样能在自然中找到,这就是铀和钍的自然衰变。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同一族中的金属从上到下的熔点降低,硬度减小,同一周期的主族金属从左到右熔点升高,硬度增大。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5.求各种关于化学元素的知识
化学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一种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用一般的化学方法不能使之分解,并且能构成一切物质.一些常见元素的例子有氢,氮和碳.到2007年为止,总共有118种元素被发现,其中94种是存在于地球上.1923年,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作出决定:化学元素是根据原子核电荷的多少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把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拥有原子序数大于83(即铋之后的元素)都是不稳定,并会进行放射衰变.第43和第61种元素(即锝和钷)没有稳定的同位素,会进行衰变.可是,即使是原子序数高达95,没有稳定原子核的元素都一样能在自然中找到,这就是铀和钍的自然衰变.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同一族中的金属从上到下的熔点降低,硬度减小,同一周期的主族金属从左到右熔点升高,硬度增大.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6.化学题某同学归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如图所示,其中A、B、C、
A:Fe2O3、B:Fe2(SO4)3、C:Fe(OH)3、D:FeCl3、E:BaCl2、F:NaOH溶液或者氨水
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
A-D:Fe2O3+6HCl=2FeCl3+3H2O
A-B:2Fe2O3+3H2SO4=Fe2(SO4)3+3H2O
B-D: Fe2(SO4)3+3BaCl2=2FeCl3+3BaSO4↓
D-C:FeCl3 +3NaOH-=Fe(OH)3↓ +3NaCl 或者 FeCl3+3NH3·H2O=Fe(OH)3↓+3NH4Cl
7.关于磷元素的知识
元素名称:磷 原子序数:15 ,第三周期,第15族(VA 氮族) 元素符号:P 元素原子量:30.97 晶体结构:晶胞为简单立方晶胞。
原子体积:(立方厘米/摩尔) 17.0 元素在太阳中的含量:(ppm) 7 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ppm) 太平洋表面 0.0015 地壳中含量:(ppm) 1000 原子结构 原子半径/Å: 1.23 原子体积/cm3/mol: 17 共价半径/Å: 1.06 电子构型: 1s2 2s2p6 3s2p3 离子半径/Å: 0.38 氧化态: ±3,5,4 晶体结构 白磷 [1] 是分子晶体,立方晶系,分子间靠范德华力结合,分子式P4,4个磷原子位于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红磷的结构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红磷是链状结构。
发现 1669 在德国,汉堡, 由 Hennig Brandt 发明。 来源 以磷酸盐矿存在于自然界。
用途 用于制造磷肥、火柴、烟火、杀虫剂、牙膏和除垢剂。 氧化态: Main P+5 Other P-3, P-2, P0, P+2, P+3 化学键能: (kJ /mol) P-H 328 P-O 407 P=O 560 P-F 490 P-Cl 319 P-P 209 热导率: W/(m·K) (white) 0.236 晶胞参数: a = 1145 pm b = 550.3 pm c = 1126.1 pm α = 71.840° β = 90.370° γ = 71.560° 电离能 (kJ/ mol) M – M+ 1011.7 M+ – M2+ 1903.2 M2+ – M3+ 2912 M3+ – M4+ 4956 M4+ – M5+ 6273 M5+ – M6+ 21268 M6+ – M7+ 25397 M7+ – M8+ 29854 M8+ – M9+ 35867 M9+ – M10+ 40958 磷的同位素: 已发现的共有13种 包括从磷27到磷39 其中只有磷31最为稳定 其它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 磷的同素异形体: 黑磷(紫磷、金属磷) 白磷(黄磷) 红磷(赤磷) 元素类型:非金属 元素描述: 单质磷有几种同素异形体。
其中,白磷或黄磷是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结晶固体。密度1.82克/立方厘米。
熔点44.1℃,沸点280℃,着火点是40℃。放于暗处有磷光发出。
有恶臭。剧毒。
白磷几乎不溶于水,易溶解与二硫化碳溶剂中.在高压下加热会变为黑磷,其密度2.70克/厘米3,略显金属性。电离能为10.486电子伏特。
不溶于普通溶剂中。白磷经放置或在400℃密闭加热数小时可转化为红磷。
红磷是红棕色粉末,无毒,密度2.34克/厘米3,熔点59℃,沸点200℃,着火点240℃。不溶于水。
在自然界中,磷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是生命体的重要元素。存在于细胞、蛋白质、骨骼和牙齿中。
在含磷化合物中,磷原子通过氧原子而和别的原子或基团相联结。 元素来源: 单质磷是由磷酸钙、石英砂和碳粉的混合物在电弧炉中熔烧或蒸馏尿而制得。
元素用途: 白磷用于制造磷酸、燃烧弹和烟雾弹。红磷用于制造农药和安全火柴。
元素辅助资料: 磷的发现 西方化学史的研究者们几乎一致认为,磷是在1669年首先由德国汉堡一位叫汉林·布朗德的商人发现的。 关于磷元素的发现,得从欧洲中世纪的炼金术说起。
那时候,盛行着炼金术,据说只要找到一种聪明人的石头──哲人石,便可以点石成金,让普通的铅、铁变成贵重的黄金。炼金术家仿佛疯子一般,采用稀奇古怪的器皿和物质,在幽暗的小屋里,口中念着咒语,在炉火里炼,在大缸中搅,朝思慕想寻觅点石成金的哲人石。
他是怎么样取得磷的呢?一般只是说他是通过强热蒸发尿取得。他曾听说从尿液中可得金属之王——黄金,因此他强忍难闻的气味,用尿液做了大量的实验。
1669年,他在一次实验中,将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热浓缩,虽没有得到黄金,却意外地得到了一种十分美丽的物质,它色白质软,能在黑暗中不断发光,这种光不散发热量,是一种冷光,他称它为kalte feuer(德文,冷火)。布朗德将这种新发现的物质命名为“磷”,意为发光物,实际上就是白磷。
磷的拉丁文名称Phosphorum就是“冷光”之意,它的化学符号是P,它的英文名称是Phosphorus。布朗德的制磷之法,起初十分保密,不过,他的发现还是引起了欧洲名流的关注。
后来布朗德迫于生计,用磷进行魔术表演,成了“明星”。 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中,因而它最初从人和动物的尿以及骨骼中取得。
这和古代人们从矿物中取得的那些金属元素不同,它是第一个从有机体中取得的元素。最初发现时取得的是白磷,是白色半透明晶体,在空气中缓慢氧化,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放出,因此在暗处发光。
当白磷在空气中氧化到表面积聚的能量使温度达到40℃时,便达到磷的燃点而自燃。所以白磷曾在19世纪早期被用于火柴的制作中,但由于当时白磷的产量很少而且白磷有剧毒,使用白磷制成的火柴极易着火,效果倒是很好,可是不安全,而且常常会发生自燃,所以很快就不再使用白磷制造火柴。
到1845年,奥地利化学家施勒特尔发现了红磷,确定白磷和红磷是同素异形体。由于红磷无毒,在240℃左右着火,受热后能转变成白磷而燃烧,于是红磷成为制造火柴的原料,一直沿用至今。
是拉瓦锡首先把磷列入化学元素的行列。他燃烧了磷和其他物质,确定了空气的组成成分。
磷的发现促进了人们对空气的认识。 磷的拉丁名称phosphorum有希腊文phos(光)和phero(携带)组成,也就是“发光物”的意思,元素符号是P。
另外,我们常说的的“鬼火”是P2H4气体在空气中自动燃烧的现象。 磷,原子序数15,原子量30.973762,元素名来自希腊文,原意是“发光物”。
1669年。
8.初中化学关于元素方面的知识
元素与元素符号:
元素—组成—>;物质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
例:氧原子—-总称—>;氧元素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物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根据组成的元素种类分)–>
单质:氧气,氮气,氢气,铜,铁。
化合物:二氧化锰,高锰酸钾,水,双氧水。
化合物—->;氧化物和含氧化物
氧化物:氧跟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只有2中元素)
如:双氧水,水,二氧化锰,二氧化碳。
元素符号:书写方法:”一大二小”(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铁,镁,铜,汞(水银)。。(一般都是金字旁的字,除了汞)
非金属元素:碳,碘,硅,硫。氧,氢,氮,氯。。(固态的一般都是石字旁的,气态的一般都是气字头的)
非金属元素有时还被分出一个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
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
1.表示一种元素(宏观)
2.表示一个原子(微观)
例如: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氢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