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知识点

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民国时期,富户人家的妇女多穿旗袍或偏襟短衫;男人多穿长袍马褂,戴礼帽或帽盔,穿皮鞋。

城镇富有的学生,身着中山服。平民百姓多穿土粗布,样式简单,男女老少一律中式。

上衣有大襟,用布带打结为扣,俗称“打蒜头疙瘩”;下为绾腰长裤,系布裤带。春、夏、秋三季,男人多穿内衬衣,俗称“汉褶子”,头戴草帽,脚穿黑布鞋、白布袜;中老年妇女身着黑、蓝裤褂;青少年及妇女多穿白褂黑裤。

冬季,男女老少一律穿棉裤、棉袄、棉鞋、线袜,青少年男女多穿骆驼鞍式棉鞋,老人穿纳云帮的棉鞋,俗称“老头乐”。 民国年间,县内有“衣冠不改旧家风”之说,衣着变化不大。

1938年八路军开辟蓟县抗日根据地后,服饰大变,男人上衣有掩襟改为对襟,夏戴大沿草帽,东戴毡帽头,穿布鞋布袜。 新中国成立后,服装变化较快。

50年代,实兴中山装、学生装、列宁服,戴八角帽,穿胶底鞋、针织袜,衣着多为蓝色,有“挣钱不挣钱,一身海成蓝”之说。1966-1976年,流行军干服,青少年多穿草绿色服装,戴草绿色军帽。

1978年以后,春秋冬季,年轻人服装流行穿西服、夹克衫、喇叭裤、牛仔裤等,夏天,年轻妇女多穿裙子,男青年汗衫花色品种较多,鞋的样式有港式、前进式、火箭式。 民国年间,妇女有佩戴手镯、耳环、戒指的习惯。

儿童挂长命锁,希望孩子平安长大。50-70年代,佩戴饰品的习俗逐渐消失,80年代再度流行.。

2.【人们生活和习俗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

(1)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需要而建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辛亥革命前后,礼节由“跪拜”变为“鞠躬、握手”;称呼由“大人、老爷”变为“先生、君、同志”等,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平等的思想观念.(3)布票和粮票的出现,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物质匮乏的状况.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摆脱了物质匮乏的局面.(4)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现代生活理念的出现等.故答案为:(1)洋务运动.(2)平等观念.(3)现象:凭票证定量购买生活用品(或计划供应;物质匮乏).原因: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资丰富;市场经济等.(4)具体举出各种电器、智能产品、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理念等.。

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资料和图片

中国的经济发展 1.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主要表现在: (1)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80年~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约10.1%,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等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2)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一、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协调。

(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据我所课题组的测算,1978年~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改革前的负值上升到占39.85%, 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 市场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得到加强与改善,各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金融、劳力、技术、信息等市场正在发展与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5)对外开放日益广泛深入。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9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7.6倍,从1978年的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 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困难 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与困难,当前比较突出的是: (1)新旧体制并存,转轨缓慢, 特别是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包袱沉重、经营不力、效益低下,改革面临巨大困难,一些民族工业被外资打压,处于危机之中。 (2)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速度型为主,资源配置不合理, 规模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加大, 社会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 (4)科学技术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预测与分析 在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判断的基础上,参考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发展轨迹和可预见的变化,综合考虑我国未来资源供给、人口变动、生态环境影响等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运用长期经济预测模型及其它定量方法,对我国1996年~2050年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见表1)。 表1 1996年~2050年我国gdp增长(%) 阶段 gdp 增长(%) 1996年~2000年 9.4 2001年~2010年 8.0 2011年~2030年 6.0 2031年~2050年 4.5 注:按1995年人币不变价计算,我国1996年的gdp总量为6.4万元,2000年为9.09万亿元,2010年为19.8 万亿元, 2030年为62.3万亿元,2050年为153万亿元。

我们的结论是:到2000年,我国经济总规模将比1980年增长约6 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将可能提前20年于2030年前后实现;到2050年,我国将进入最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的主要依据是: (1)经济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

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中国未来50年的产业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将由1996年的19.7∶49.6∶30.8变为2000年的17 ∶52 ∶31 ,2010年的14∶52∶34,2030年的9∶48∶43和2050年的6∶42∶52。基础产业将继续成为投资重点,一产稳定发展,比重下降,高新技术加速发展,工业将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作用和比重不断上升。

(2)消费结构明显变化。 在此期间中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将逐渐提高,2010年~2030年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处于大变化时期,其中城镇将早于农村进入大变化过程,恩格尔系数有较大下降,而住房、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则明显上升。

(3)将保持较高的投资积累率。 由于中国经济对资金的强烈要求和中国政府的传统政策,中国的投资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上,并将持续下去,同时由于国外净流入因素的影响和投资来源由单一型向多渠道模式转换,扩大了可以使用的国民财富数额,增大了投资与消费比例安排上的弹性区间,当然还必须提高投资利用效率。

(4)大国优势。中国是世界大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 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动力。

中国又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经济发展的差距会带来多层面多档次的旺盛需求,也是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因素。 (5)后发优势。

中国是工业化的后来者, 可以学习引进和利用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缩短研究开发的时间,节约成本,如果能再充分利用劳动力人格便宜等优势,就必然会带来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较快的增长速度。 (6)改革效应。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创造了较好的制度条件,今后中国将继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改革效应将有力。

4.请依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思想如潮水一样涌入中国第一,工业化会改变社会面貌的。

第三,政治方面变法维新运动促进了社会政治制度的变化,近代中国被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强行裹进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西方的事务、制度;

第二,经济方面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开始,至少中国封建统治有所松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于后来辛亥革命的促成是不可小视的。

第四,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方面西方思潮的涌入,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生活习俗方方面面的变化

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从政治上来看,有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鸦片战争使国门大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主动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极大变化.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新兴进步力量在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呈现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

(2)从生产力角度来看,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后制定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如第三个远景规划拟在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等几个最主要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这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从思想启蒙和思想革命角度来看,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工业文明对我国全方位的冲击造成的,实质上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是中国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结果,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