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力学基础知识,来点实用的答案
一、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观察和分析,逐步形成和建立的。
当人们用手握、拉、掷、举物体时,由于肌肉紧张而感受到力的作用。这种作用广泛地存在于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
例如用手推小车,小车受了“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用锤子敲打会使烧红的铁块变形等。人们从大量的实践中,形成力的科学概念,即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这种作用一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称为力的外效应;另一个是使物体产生变形,称为力的内效应。 二、物体重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C和物体的质量m成正比,用关系式G=mg表示。通常,在地球表面附近,f取值为9.8N/kg,表示质量为l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在已知物体的质量时,重力的大小可以根据上述的公式计算出来。 例:起吊一质量为5*103kg的物体,其重力为多少? 解:根据公式:G=mg =5*103*9.8 =49*103 (N) 答:物体所受重力为49*103N。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在工程中常冠以词头“kN”、“dan”,读作“千牛”、“十牛”。
与以前工程单位制采用的“公斤力(kgf)”的换算关系: 1公斤力(kgf)=9.8牛(N)≈10牛(N) 三、力的三要素 实践证明,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而且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改变三要素中任何一个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也随之改变。 例如用手推一物体,如图3—1所示,若力的大小不同,或施力的作用点不同,或施力的方向不同都会对物体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2.四大力学各自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哪些
理论物理四大力学由传统的《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统计物理》组成,它是本科生在普通物理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而必须学习的基础理论课程,在物理系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中占有核心的地位。理论物理本身具有概念抽象、数学工具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其中理论力学以分析力学为核心,以完美的理论体系描述了粒子的机械运动,同时也为学习其它理论课程铺路。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是凝聚态理论的基础理论,热力学总结了物质的宏观热现象(如压力、温度、体积的变化,物体间的能量转换等),而统计物理则从微观的观点(即认为物质由原子分子组成,这些粒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对宏观热现象作出了解释。电动力学以麦克斯韦方程为核心,以简洁的理论形式,高度概括了与电和磁相关的物理现象(包括电磁波的传播)。而量子力学讲述支配微观世界的规律,由于在21世纪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如对生物过程的研究)将更多、更深入地在微观的层次进行,量子力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高等数学是基础吧。工程数学、离散数学、计算理论、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等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