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运用知识的例子

1.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例子

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中,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出自“语文”这门功课,没有“语文”,你根本不能与别人交流,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笑柄。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你会发现,其实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当你和父母在一同散步时,当你和同学在一起谈笑时,当你和朋友在一起玩耍时,你可曾留意过身边的语文? 大街上,五花八门的商店以自己各具特色的招牌吸引着行人的目光。那些朴素特别的牌匾也是很有风格的,虽然词藻不是富丽堂皇,但却给人一种亲切感和轻松感。“一加一”、“Q一代”一个个鲜活中透着生机的招牌比比皆是。乍一看,似乎异常平凡,其实呀,这里短短的几个字却让不少人绞尽脑汁,既诙谐又形象地展现了店里的特色。这里面不就蕴含着无尽的语言文化吗? 网络上,网虫们都特别爱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那一个个“94”(就是)、“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喽)简短的语句中无形中便表明了人们的意思。形形色色的语句多用拟声词,象形词和数字等等,表达起来轻松随便,却又不失风趣幽默,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如果没点语文功底,理解它们还真是件难事儿呢!

电视上,短小精悍的广告词也往往具有深刻含义。一句“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便写出“美的”空调对人们的重要;时髦的“只溶在口,不溶在手”也体现了巧克力的特性;这个“成功之路,从头开始”也形象表达了洗发水的功劳。家喻户晓的“生活不能没有联想”也一语双关,生动地写出了“联想”电脑的地位。如果不能掌握这些语文技巧,这形形色色和广告词何处而来?没错,是语文。

语文紧紧地连接着生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之一,也便是语文了。

语文是人们沟通的桥梁,而语言的基准,就是语文,没有语文哪儿来的语言呀!你说是不?

语文就在我们身边,这是一门妙不可言的课程,这课程不仅要“学”,而且也要想和它玩捉迷藏一样地去寻找,这样一来,语文这个不可缺少的朋友将和你越“混”越熟啊!

在人生求学的这个知识海洋里,语文,就是一个静谧的港湾,它会让你感到无尽的韵味与遐想。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

生活离不开语文,是因为语文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住要工具.你口中讲的语言,手下写的文字,都属于语文.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们是个学生,肯定就得听、说、读、写,那听说读写又是从哪来的呢?它们都是从语言那里来的,只是语文中的一部分.从此看来,语文有着很大的作用,说明了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关键性.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通过人们的双手劳动,我们最终发明出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更加显示出了它跨时代的意义,人们用它来交流彼此的感情.让我最震撼的就是这诗词,她无穷的魅力使我如痴如醉,诗词有豪放的、抒情的、幻想的……许许多多,各有千秋.

语文在生活中,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一个人心浮气躁时,一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使他心如止水;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可以使他重燃信心.语文带给生活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总之语文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还很多.朋友,请你多用语文,从语文中,你会发现更多生活的乐趣,因为,我们活在语文的世界中.

2.关于灵活运用知识取得某些成就的例子

培训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尽。”培训是一种教人结网捕鱼的方式,是一种生产性、建设性教育手段。

加强培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个人而言,工资是今天的饭碗,培训是明天的饭碗;对于企业而言,可持续性发展的优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优势。

如何使企业“才”源滚滚,使个人前程似锦?—一唯有培训。俗话说,充实钱包不如充实脑袋,把人作为管理的主体和对象,作为企业的最重要资源,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对员工进行智力投资,用知识武装头脑,为员工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个人潜能和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才能促进组织事业持续、健康、优质、高效发展。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在这个“知识+资本”的年代,在这个残酷竞争的市场中,不论是对一个企业,还是对一名员工来说,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3.不断积累知识的事例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象《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积累”,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成为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说的“积水成渊,积土成山,积善成德”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有的同学不注意知识的积累,正如人们常说的无志之人常立志,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收获却很少。到用时捉襟见时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读、多记、多写、要有水滴成穿的精神,在阅读过程中要多积累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把知识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

正如邓拓说的,真正所谓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麽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学习杰克.伦敦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希望可以帮到你~O(∩_∩)O~

4.急求把生活中的见闻和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例子~~

国庆节中的一天,我和爸爸吃完午饭玩24。

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我赢,爸爸说:“你有什么技巧?”我说: “巧算24点”是一种数学游戏,游戏方式简单易学,能健脑益智,是一项极为有益的活动.巧算24点的游戏内容如下:一副牌中抽去大小王剩下52张,(如果初练也可只用1~10这40张牌)任意抽取4张牌(称牌组),用加、减、乘、除(可加括号)把牌面上的数算成24.每张牌必须用一次且只能用一次,如抽出的牌是3、8、8、9,那么算式为(9—8)*8*3或3*8+(9—8)或(9—8÷8)*3等. “算24点”作为一种扑克牌智力游戏,还应注意计算中的技巧问题.计算时,我们不可能把牌面上的4个数的不同组合形式——去试,更不能瞎碰乱凑.给你介绍几种常用的、便于学习掌握的方法:1.利用3*8=24、4*6=24求解.把牌面上的四个数想办法凑成3和8、4和6,再相乘求解.如3、3、6、10可组成(10—6÷3)*3=24等.又如2、3、3、7可组成(7+3—2)*3=24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利用率最大、命中率最高的一种方法. 2.利用0、11的运算特性求解.如3、4、4、8可组成3*8+4—4=24等.又如4、5、J、K可组成11*(5—4)+13=24等. 3.在有解的牌组中,用得最为广泛的是以下六种解法:(我们用a、b、c、d表示牌面上的四个数) ①(a—b)*(c+d) 如(10—4)*(2+2)=24等. ②(a+b)÷c*d 如(10+2)÷2*4=24等. ③(a-b÷c)*d 如(3—2÷2)*12=24等. ④(a+b-c)*d 如(9+5—2)*2=24等. ⑤a*b+c—d 如11*3+l—10=24等. ⑥(a-b)*c+d 如(4—l)*6+6=24等. 游戏时,同学们不妨按照上述方法试一试.需要说明的是:经计算机准确计算,一副牌(52张)中,任意抽取4张可有1820种不同组合,其中有458个牌组算不出24点,如A、A、A、5. 不难看出,“巧算24点”能极大限度地调动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很有帮助.” 爸爸说“真棒!我送你一个航模。” 看来,生活真离不开数学! 从倒走想到的……昨天,爸爸心血来潮,给我出了一道题:李白买酒:“无事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里原有多少酒? 短短二十几个字就把我难住了,我咬着笔杆,苦思冥想,还是想不出个头绪。正当我没招数的时候,邻居小伙伴来找我玩,可是爸爸交给我的任务还没完成,是去玩,还是不去玩呢?这时我心里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我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按捺不住冲出去与小伙伴们玩了起来。

倒走倒走啊,我想起来了,爸爸出的这道可不可以最后面倒推到上面呢?于是,我在草稿上算起来:先算出第三次遇店前应有酒是,再算第二次遇店前的酒:最后算第一次遇店前的酒就是原来的酒: 啊,原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来解数题从中我取得了一个道理:像这些类型的题目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求解,过程比较繁琐,解题时,我们就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逆关系,从后到前一步一步推算,这种思想比较容易解决数学上的疑难杂症。由曹冲称象故事所想到的在三国时期,有人送了一只大象给曹操,曹操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可怎样称得大象的重量呢?大臣们都想不出一个好办法,后来曹操的儿子操冲想出了一个办法:先把大象牵到一只大船上,在船舷上沿着水面划一个标记,然后再“请出”大象,在船上装上一堆石头,……。

这种石头换大象的称重法,类似于数学上的“化整为零”,蕴含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那就是把本来不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变成了容易解决的问题。“转化法”的运用,正是曹冲的智慧之所在。

例1、36.3*4.5+6.37*45 分析与解:此题小数乘法,就是通过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再进行计算。原式=3.63*45+6.37*45 =(3.63+6.37)*45 =10*45=450例2. 5千克葡萄的价钱等于4千克雪梨和4千克苹果的价钱之和,3千克苹果的价钱等于2千克雪梨和1千克葡萄的价钱之和。

买10千克苹果的钱可以买几千克葡萄?分析与解:题中有三个量,要设法消去雪梨这个量。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到下面两个关系式:5千克葡萄的价钱=4千克雪梨的价钱+4千克苹果的价钱…………(1)3千克苹果的价钱=2千克雪梨的价钱+1千克葡萄的价钱…………(2)(2)式*2得:4千克雪梨的价钱=6千克苹果的价钱-2千克葡萄的价钱………(3)把(3)式代入(1)式,进行转化,可得:买10千克苹果的钱可以买7千克葡萄。

借助“曹冲称象”的故事,向我们渗透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自觉运用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运用“转化”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许多新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

多拥有这些思想,我们便多拥有一份力量。这就是“曹冲称象”这则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赋予我们的启示……有 趣 的 减 法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神奇的事情。

比如说100以内的减法。我们先来计算一下:98—89、87—78、76—67、65—56……21—12发现以上结果都是9,也就是说:相差1的两个自然数所组成的两个两位数的差是9。

我们再来计算一下:97—79、86—68、75—57、64—46…。

5.有关于运用知识和汲取知识方面的发明事例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失聪的孩子4岁时认识3000余字,5岁时学会说话,6岁时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10岁时书画作品获全国金奖,并且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进入普通小学、初中读书?这种力量来源于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这位创造奇迹的母亲叫陶密密。她的儿子刘开语,两岁时患了急性药物中毒性耳聋,从此便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为了让儿子能够开口说话,陶密密辞去了公职,并想尽了一切办法,然而因为开语的耳聋程度比较严重,一些较权威的专家、语训老师定言他不能学会说话,而他想读书只能进聋哑学校。陶密密却坚信,总有一天奇迹会出现。

陶密密经常带开语去书店,让他挑选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陪儿子看书的同时,她阅读教育书籍,在普通和特殊儿童中寻找共性的东西。在训练开语发音时,她借助手势摆舌位,利用孩子的触觉,让他感知声带的振动和气流的强弱,利用视觉让他明辨口形的变化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训练“听”话。陶密密还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贴上了相应的字卡,每天不厌其烦地教开语。为了让开语得到系统规范的教育,陶密密还带开语远赴南京寻求教育良方。

在母亲的不懈努力下,开语终于学会了说话,7岁时进入了普通小学读书。为了让儿子更快适应学校的生活,陶密密严格要求他,并锻炼他独立自主的能力。洗碗、叠被、擦玻璃、包饺子、缝补衣裤,他样样做得干净利落。小开语在学校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力所能及的事总是自己去做。开语遇到2次慈善机构委托北京聋儿康复中心为优秀的聋儿安装电子耳窝(只需2至4万元,而正常需要24万元)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开语也想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听见声音,可他不愿给社会增加负担,他说将来自己挣钱安装电子耳窝,那样会觉得快乐和心安。

如今,开语在市第12中学一年10班读书,班主任李俊文老师像母亲一样关爱他,同学们也很喜欢他,开语生活得非常幸福。

“要感谢我的儿子,是他让我走上了一条艰难与希望并存的道路,是他让我从一个普通的母亲变成了更多聋儿的母亲。”在对儿子的教育过程中,陶密密逐渐热爱上了聋教事业。如今,陶密密受市残联委托成立了聋儿康复机构,她培养的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内蒙、辽宁等省市地区的聋儿已达200余名,其中大部分已进入正常普通小学读书。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所有的聋儿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幸福快乐地成长。

6.关于灵活运用知识取得某些成就的例子

知识也并非全是对的,在我的理解中好的知识是能为人们谋取福利的,不能促进我们大脑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知识不仅无用而且往往有着相反的效果。

在投机市场中,我常听到有人说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心态不好。”,这句话是错误的,停留在口头上的知识是不完整的,真正被掌握的知识是一项熟练的技能,知识应该更多的体现在行为上。

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则是对知识的了解还不够透彻。 一项技能在未被完全掌握之前,不应该立即学习另外一项技能,这样做无疑犯了贪婪的大罪,这种错误使人们最终收获的就和对获利头寸进行换仓产生的结果一样。

弗兰西斯·培根说:“人类统治万物的权利是深藏在知识和技术之中的。”,投机也是如此,任何成功的投机客都拥有丰富的知识,如果你目前仍不能获利,我的朋友,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你获得的知识太少了。

7.社会中的某些现象,用管理学的知识解释,请举几个例子》

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晕轮效应1.晕轮效应:你对人或事物留下的最初印象将会影响到你对此人或此事件其他方面的判断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的。

晕轮是一种当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爱德华认为,人对事物和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从局部出发,然后扩散而得出整体现象。

就像晕轮一样,这些认知和判断常常都是以偏概全的。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定这些人。

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我们内心深处总是认为人的品质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比方说,热情的人往往对人比较亲切友好、富于幽默感、肯帮助别人、容易相处;而“冷漠”的人较为孤独、古板、不愿求人、比较难相处。这样,对某人只要有了“热情”或“冷漠”的一个核心特征,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补足其他有关联的特征。

其实这种从外表知觉内心,又从内在性格特征泛化到对外表的评价正是产生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

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晕轮效应的错误就在于: 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 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

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总之,这种带着有色镜去判断对方正是陷入了晕轮效应的迷宫,所以我们应该克服和避免这种错误的心理效应: 不要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这种人际知觉的投射倾向,往往是不自觉的。

一旦你自己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产生各种偏见。 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思想上具有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准备: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总是会影响你对于以后信息的判断。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以后的信息常常只扮演补充和解释的角色。

不要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这是一种类化作用,我们常常会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进行归类,比方说:教师便是“文质彬彬”,商人则是“唯利是图”等等。 不要以貌取人:我们要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应该不满足于表象,而是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

最后,晕轮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错觉,你在自身尽量避免时,也应该恰当利用来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比方说,你对人诚恳多一些,即便能力差一些,别人也会对你产生信任。

在应聘时,你就更应该巧妙地运用晕轮效率,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给招聘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对方的赏识。 晕轮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2、生活中的管理学定律——手表定理 手表定理:带两只手表也未必能告诉你更准确的时间 只带一只手表可以很容易的知道现在的时间,那是不是带两只手表就可以精准的确定你刚才看到的时间是正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拥有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手表并不能告诉你更准备的时间,它只会让你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息。当然前提是这两只表时间并不一样。

手表定理常应用于企业管理之中: 对一个企业,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无所适从;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他的行为将陷于混乱;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以上的人来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人无所适从。 手表定理的意义在于你只需要一只值得信赖的手表,以它为标准行事。

一味地添加更多的手表,你只会无所适从,这也说明你并没有为自己建立一个基准。你要干什么,你就跟自己设定的手表走,贪婪地添加附加的手表只会让你增加压力、失去方向。

举个例子,你想写一个博客,也确定了主题,并且希望自己的流量能够在3个月后达到多少,那你的手表就是为此设定好了。可是不久,你发现写这个博客主题不够吸引人,就换了一个。

又过了一旦时间,你又发现一个流量巨大的博客,你就再次更换主题。最后,你的流量会达到你想要的水平吗?你的博客内容杂乱,会吸引很多读者吗? 手表定理告诉我们:坚定一个目标,建立一个标准,自。

8.历史在生活中运用的案例

历史十分重要,就像初生的孩子想要知道自己是如何来的一样。

生活中,历史无处不在。你可以利用历史知识辨悉事物的好坏真伪。

例如运用商代青铜器上书写金文来辨别古董的真假,了解简单的历史知识防止受到蒙骗。熟知过去的状况,知晓家乡各地的古往今来。

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可以在考场作文,职业论文方面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让你在分析总结方面具有更好的见解。

大到一个国家,可以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与经验,从而可以更好的管理国家,走上正确的道路。再者,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

从古至今无论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只要你认真发现,历史就在你身边。就像一片迷雾,模糊不清,但明亮的太阳一出,终会烟消云散。

顺祝楼主新春快乐,合家幸福。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