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分】求一篇有关地理知识文章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在人们日常交谈中不时会听到有人用“不知天高地厚”来形容某人胆大狂妄,不可预测。在科学技术相当发展的今天,“天高地厚”这个谜已经解开。人们已知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从地球表面往上看,天穹是无边无际的,但我们头顶的“蓝天”是有一定高度的。据报道,前苏联曾有3位科学家坐气球作了一次详细的观测。当他们从地面升到8?6公里高空时,天空一直是蓝色的;当升到10?8公里的高空时,天空呈暗蓝色;再升到13公里高空时,天空就变成暗紫色了;超过18公里高空时,由于空气稀薄,光不发生散射,天空已是一片黑暗。所以,名副其实的蓝天天高只有10公里。地有多厚?经过人类长期以来对地球的认识和科学探测,已知地球是一个南北两极半径稍短的椭球,赤道半径稍长,两者相差21公里,平均半径是6371公里。其球体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地壳是由各种不均匀的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外,主要是花岗岩一类的物质组成。地壳的厚度,在地球全部结构中,只占极薄的一层,据新近的探测资料报道,它的平均厚度为17公里。当然,由于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有些地方地壳就较厚,如我国西藏高原达到四五十公里;有些地方很薄,如在大洋深处,地壳只有几公里。人们所说的地厚应该说就指的是地壳这一层。科学家们了解的地幔则是约有2900公里厚、非常坚硬、有很大刚性的橄榄岩一类的物质。推测地幔以下的地核则是由温度很高的液态物质组成的。
2.写一篇有关地理知识及如何学好地理的文章,1000字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兴趣+天赋+地图+记忆+总结=成功的地理学习者。
1.手中有图、心中有图
2.课本第一、资料第二
3.反问问题
4.学有所用,联系实际
5.关注重热点地区
6.点、线、面逐步展开学习
7.少笔记,多心记(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8.经常翻书、看地图册(有计划)
9.有信心去质疑
10.空间想象
11.兴趣是关键
3.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文章1200字左右不得复制)
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饰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饰。
至今,热带丛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编制的服饰。如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几内亚岛上的新几内亚人,用草叶编制衣裙,树皮制带子,成为当地时髦的装束。
菲律宾人每逢菠萝丰收,都用菠萝叶制衣裙。
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还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兽类的毛皮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狍皮、熊皮等兽类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裤、皮鞋、皮帽为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兽类的眼、耳、鼻、口,在狩猎时作为伪装诱惑猎物。
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鱼为生,善于鞣制鱼皮、兽皮,过去冬天多穿鱼皮、狍皮、鹿皮大衣。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逐渐得到控制,现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也逐步地汉化。
4.找篇关于地理方面的文章
·“地球之音”在太空传播·1977年8月20日,由65万个零件组成、自重825千克的“旅行者2号”核动力宇宙飞船,携带一具直径3.65米的抛物面天线、摄像机、紫外分光仪,以及“地球之音”,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设计这次飞行的奇想就是冲出太阳系,寻找外星人。
“旅行者2号”上的“地球之音”收录了能够代表地球的自然条件与人类生活情况的所有信息。“地球之音”的前言是由美国前总统卡特签署的发给外星人的一份电文,电文写道:这是来自遥远的小小星球的礼物。它是我们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的缩影。我们正在努力使我们的时代存留下来,使你们能了解我们生活的情况。我们期望有朝一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以便加入到银河系的文明大家庭。这“地球之音”是为了对辽阔而令人敬畏的宇宙寄予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决心和我们对遥远世界的良好祝愿。录制在直径30.5厘米镀金铜唱片上的“地球之音”长达两个小时。开始部分是用图像信号编码形式录制的116幅图片,述说了太阳系概况及其在银河系的位置、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人体结构等,展示了地球上的海洋、河流、沙漠、山脉、花虫鸟兽及各国风土人情、科学和文明的成就等。其中有两张有关中国的照片:一张是八达岭长城的雄姿,另一张是家宴的场面。图片之后是前述电文和联合国秘书长对外星人的讲话。接下来是近60种语言的问候语,其中不仅有中国的普通话,还有广东、福建等地的方言。唱盘中还录有35种自然界的声音,包括雷吼风啸、鸟鸣兽叫、婴啼人笑。此外,还选录了27部代表人类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其中有中国的京剧和用筝演奏的古曲“高山流水”。这些由科学家精心处理的信息可以在宇宙中保存10亿年。“地球使节”“旅行者2号”目前正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向地球发回所获得的宇宙信息,并以61920千米的时速匆匆飞离太阳系,期望在其有限的100万年的寿命中,去完成寻找外星人、传播“地球之音”的使命。
5.关于地理与生活的小论文(400字)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服饰与地理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6.写一篇关于地理的作文
我爱地理,不仅仅是因为它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学习地理的人将受益匪浅,而且终生受用。
地理不仅可以使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学问,还可以尽情地领略世界各地的缤纷多彩的民族风情,感受壮丽的河山,品尝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 但学习地理不要一味地注重理论的东西,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学习地理的重要行,另一方面也有力地证明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如果这学习认真地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多走,多看,多去旅行,不仅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能够增强我们的体质,提高我们的毅力,培养崇高的品格。
总之,地理是一门美妙而又美好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插上知识的翅膀,在世界尽情的遨游,在感受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从而激发我们的斗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所以,我爱地理,学习地理我从中享受了许多乐趣和快乐。
7.我要一篇与地理知识有关的论文
地理分为三大方向,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而区域地理是同世界地理、综合地理、景观地理相对的从不同范围对地里进行的划分尺度之一,我认为区域地理既有区域自然地理,也有区域人文经济地理。
第二、其实地理和历史是分不开的,从荷马史诗到马克波萝,从地理大发现到人类登月,每一部历史记录题材的作品都伴随着地理方面的详尽叙述产生。想学好地理、历史也要不差。
第三、正所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古博今、展望未来。
1要知道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的知识;
2要知道地球的四大圈层——大气、水、岩石和生物的相关知识;
3要知道南北两极、赤道、经纬线、子午线、几个热量带、几个风带;
4要知道世界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位置和概况;
5世界上著名的国家的首都、地理风貌;
6我国的全部情况。
8.关于地理的作文,1000字左右
先说,自然地理,迄今为止,我学过自然地理学概论,地貌,气象与气候,水文,地图,土壤,植物,地球化学,等等一些部门地理学,给我的一个感觉就是知识面非常宽,涉及到的领域及其广阔,这样的知识结构,确实有一些好处,又一个比较宽泛的基础,能够帮我们读一些文献,但是再往下走就麻烦了,为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比较缺乏一个深刻的知识深度,因为我再学习的时候,往往有时候学不下去了,就是因为我们学地理的只是了解了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如何去分析它,却力不从心阿,比如那地球化学这门课来说,虽然我有土壤地理学的基础,但是应用于地球化学方面的只有一点,我们老师也对我们说,你们学地理的人缺少缺少地质学方面的知识,以致于你们对最基本的岩石概念,分类,以及特性无法认识,这是我的感受。。。还有一点,我觉得学自然地理的人缺少一点系统性的概念,无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我记得老师以前问过我们一到题:在地质历史时期,请说明冰期间冰期轮回过程中,地质板块的运动历史(包括青藏高原),以及结合南极,格林兰岛冰心同位素分析这个过程,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冰川学有一个比较系统化的认识。从教学体系来说,自然地理学是一系列课程的组合:地球概论、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有的学校再加上普通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从教材内容来说,似乎是这些学科众多知识点的拼凑,缺乏横向的交叉、融合和联系。如果没有综合自然地力学和普通自然地理学中的综合部分来讲述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区划的话,自然地理学完全成了一个大拼盘。此中有很多都是借用别的学科的东西,所以很少听说有自然地理学家,而是地质学家、冰川学家等等。国外的地理教材从90年代以来,出现了突出和强调系统性和环境性和综合性的趋势。这是过去所欠缺的。另外传统自然地理学的应用性也欠佳。二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及作用:1、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从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己发生的典型事件的真实写照,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索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需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2、教学过程的互动性。从地理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应以师生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或在课堂上组织对地理案例进行研讨和评析或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搜集,整理地理案例,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3、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从地理教学目标看,地理案例教学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与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
来源:作文网
望采纳
9.求一篇1000字以上的地理论文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
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
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
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
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
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
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
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
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
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
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
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
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
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
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
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达印度。
公元2世纪,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写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综合论》,其中认为地球是一个位于中心保持不动的球体,而天体则环绕它转圈子。托勒密撰写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综合性地理学著作。
书中采用经纬网,将地球分为360度,对地球的周长、各地名称,陆地、海洋及形状、温差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论述[2](pp.142-148)[3](pp.175-180)。当然,因时代的局限,这本书的错误是相当大的,但它是那个时代地理学的结晶。
随着社会发展,12世纪以后古希腊学术著作和中世纪穆斯林的学术思想又重新被西欧吸收,被译成拉丁文。在西欧兴起收集翻译古希腊文化的热潮是由于社会对新知识需求的增加。
到哥伦布时代,译成拉丁文的古希腊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数量多、学科广。哥伦布运用所学的拉丁语,读了大量古希腊著作,特别是托勒密天文学和地理学。
他还学习了中世纪学者的有关著作,逐渐接触“地圆说”。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讲到希邦格(日本)离印度海岸不远。
此外,比哥伦布稍早些年的法国地理学者皮埃尔?戴利的《世界的样子》一书(一译《幻想世界》,ImagineMuudi),对哥伦布的影响极大。该书是根据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思想家罗哲尔?培根的观点而成,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表面水域与陆地比例是1:6。
该书把欧洲和亚洲说成是向两边延长着的“长长的”陆地,而在两大洲之间的海(指欧洲以西和亚洲以东的水域)便成了狭小而“短小的”了。书中还指出,“伊比利亚半岛的末端和印度东端彼此相距并不太远……显而易见,顺风有几天就能到达”,并断言:“绵延于西班牙和印度之间的海洋不甚宽广。”
10.求高中地理读书笔记一篇
《趣味地理》读后感
“你知道瀑布是怎么形成的吗?”“你知道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吗?”“你知道大自然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那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吗?”欲知答案,就请翻开《趣味地理》细细阅读吧!
《趣味地理》是大陆作家王肇和编写的,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本书里面包含了“气象气候”,“生物与环境”,“产业布局”以及“自然资源与环境”这四大板块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自然资源与环境”。
看了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地理环境,还知道了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在看了《自然资源与环境》中的“比重小、用处大的金属”这一篇文章之后。我明白了:铝能令人衰老,中国含有丰富的钠与锂,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看完《趣味地理》后我知道了很多有意思的地理知识,但也为那些濒临灭绝的生物深感担忧。
就在我国首都北京的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那里排列着近300年来已经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名单,每一块墓碑都代表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上面记载着灭绝的年代和灭绝的地方。据世界《红皮书》统计,仅20世纪就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从这个地球上消失了。这个消息如同一道炸雷,轰进了我的心中,这些动物几乎都因人类而死,或许有一天,人类也会就这样消失……
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未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