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知识解释
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2.文言知识:“是”共有几种意思
”是“在文言文中,常常用作指示代词”这“”此“,在魏晋以前,更是如此。
到了南北朝以后,”是“在有些场合表判断,用法类似于现代文中的”是“。
.正确,与“非”相对:“此言极是”“惹是生非”。
2.代词“这”:“是进亦忧,退亦忧。”
3.代词,放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复指前置宾语,倒装句中宾语提前的标志:“唯才是举”“唯命是从”。
4.系词,“是”,表示判断,和现在的“是”相同:“此必是豫让也”。
5.凡是:“是药皆谙性”。
3.谁能给我概括些文言文知识
而:顺承,动作时间上有先后关系.例: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并列,调换连接的成分不影响句意即并列,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转折,由语境自然推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看前一成分是否状语特别是伴随状态状语.例:提刀而立 递进,意义上更进一步,如由易到难,由小到大.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宾语前置一般有四种形式: 1、否定句中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忌不自信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3、用”之”将宾语提前.例:宋何罪之有? 4、用”是”将宾语提前.例:惟兄嫂是依 [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9、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 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以上所归纳的只是常见到的一些固定句式,像这样的固定句式还有很多,平时注意积累、归纳,这对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名词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 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承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1)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2、承后省 (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肴之战》) 3、对话省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 人.”(《孟子》二章) (2)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其中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句子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2、承下文谓语而省略. (1)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坚追之.(《列子·歧路亡 羊》)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2)后公攻(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和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促织》) (四)省略兼语 “使、命、令”之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2、省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尺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促织》) 通假字 : 1、。
4.文言文的知识
【原文】:小倩,姓聂氏,十八夭殂,葬于寺侧,被妖物威胁,历役贱务,腆颜向人,实非所乐。
【翻译】:小倩,姓聂,十八岁就去世了,被埋葬在寺庙旁边,被妖怪威胁,几次做卑贱的事,厚着脸皮和别人交往,实在不是我喜欢的事。(觍颜:厚颜) 【原文】:宁托有妹葬此,发掘女骨,敛以衣衾,赁舟而归。
【翻译】:宁采臣托辞说有妹妹被埋葬在这里,发掘出女孩的尸骨,用衣服被子装殓起来,租了船回家了。 【原文】:怜卿孤魂,葬近蜗居,歌哭相闻,庶不见凌于雄鬼。
【翻译】可怜你是孤魂,所以把你埋葬在距离我的逐出比较近的地方,能听到你的哭声,差不多(你)就不 会被厉害的鬼欺负了。(庶:副词,差不多。)
该句为典型的“见”字表示被动,是文言文中比较重要的句式 【原文】……女曰:“儿实无二心。泉下人既不见信于老母,请以兄事……” 【翻译】女鬼说:我是在没有别的想法。
鬼既然不被老母亲信任,就请(让我)像对待兄长那样服侍(他) 吧。 这句话也是标准的“见”字表示被动。
【原文】女曰:“子女惟天所授。郎君注福籍,有亢宗子三,不以鬼妻而遂夺也。”
【翻译】女鬼说:“儿子女儿是上天赐予的。宁采臣命中注定有(子孙之)福,有光宗耀祖的三个儿子,不 会因为有鬼妻而被削夺。
这句话是根据上下文而判断出是被动句的。
5.文言文重点字的意思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 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①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 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 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趁着)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18.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③老臣*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24 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26.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 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①百发百中 (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兵②穷早黩武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④草木皆兵 (兵士)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31.绝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
6.文言文 知识讲解 如何做好文言文
文言文解题技巧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二、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
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
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
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文言文阅读考查重点1.词汇量包括实词和虚词,词汇量的掌握当然越大越好。
大到多少呢?其底线就是高中六册所出现的全部实词和虚词。所以复习中梳理一下你应该掌握的实词和虚词在课文中出现过的所有义项。
这点上,除有意识记取一些生疏、忘却的词语外,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读课文,到能熟读成诵的地步,课文内容记住了,词汇也就忘不掉了,解加点词解释、翻译句子等题目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2.语法掌握的熟练程度语法掌握牢固了,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就掌握牢固了,所谓的“语感”也就强了。
语感强的,就知道“让他活”,古人是讲成“活之”的;“用绳捆住他”,古人是讲成“系之以绳”的。这样即使叫你为“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这段写人如何对牛、马、猱的文字标点,你决不会标成“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因为“以绳络之”,“以羁鞭之”是以现代文语感来标点的,古人是讲“以人能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的,讲穿了,“介词结构后置”这一特点掌握了,给这句标点的能力就强了。
3.上下联系判断的能力再以上文提及的“曳之以绳,络之以羁,鞭之以捶楚”为例,“以绳、以羁”中,“绳、羁”都各是一种用具,那最后的“捶楚”是用具吗?是一种还是两种用具?首先,根据“对文”知识,应判断:句子结构相同,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词,其解释也应类似,即也是用具。第二,从“鞭之以”来分析,“捶楚”是一种拿来“鞭打”的用具。
第三,从下文“无绳而欲服牛,无羁而欲乘马,无捶楚而欲戏猱”的句子看,它更是用具了。第四,从加点词要求解释“楚”看,可判断为“一种鞭打的用具”了。
考后一查:捶,通棰,鞭子。楚,古代抽打用的小杖。
4.在遇有读不通的地方,要有看看前后是否有省略的能力,要有判断这个词是否与哪个词相通的能力5.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能力拉开差距的做法1.语法现象已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这其中有两个现象:(1)原不作要求的“为动用法”等不仅在语段中出现,而且在考题的选择项中出现要你辨识。(2)课文中从没出现的类型,考题中也出现了。
如2000年齐桓公这一语段,第27题“把‘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释成现代汉语”,这两句都用到“宾语前置”的语法,属“通过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这一类,但课文中只出现过“句读之不知”这一类,而绝无出现“人民是宝”这种通过“是”使宾语前置的例句,学生缺少相应的思想准备,失分就较多。2.词汇量超出了课本的词汇量如果说前几年命题老师注重考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加点字解释一般都能从课文中找得到答案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加点词的解释出现了,H版、S版都没出现过,完全考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加以判断猜测的能力的现象。
如2000年欧阳修这一语段,考加点词三个“止”、“狱”、“平居”。其中“止”解释只、仅,课文《五人墓碑记》中“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中出现过。
而“狱”解释“罪、案件”,只在初中《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出现过。“平居”解释“平时”,高中课文中从没出现过。
3.开始注重对语段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感悟语法、词汇是读懂文言文的工具,但文言文阅读的目的决不止于“读懂”,重要的是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以更好地传承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故近年来的考题中增加了在读懂基础上,要求进一步从整体上感悟、理解语段的题目。
如2000年齐桓公这段,第28题“邦人认为,他自己说的话哪一句最重要?。
7.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8.文言文的意思
◎ 其 jī〈名〉(1) 通“諅”。
周年 [anniversary]丧:父母三年,妻、后子三年,父、叔父、弟兄、庶子其,戚、族人五月。——《墨子》左右伯受沐涂树之枝阔,其年,民被白布。
——《管子·轻重戊》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2) 另见 qí基本词义——————————————————————————–◎ 其 qí〈名〉通“期”。
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词性变化——————————————————————————–◎ 其 qí〈代〉(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2) 彼、他 [he]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师说》(3) 又如:独善其身(4) 她 [she]。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5) 它 [it]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7) 他的 [his]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8) 又如:其妻(9) 她的 [her]。
如:其夫(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13) 又如:正当其时(14) 这样,如此 [such]。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15) 姓◎ 其 qí〈副〉(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齐国其庶几乎。
—— 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齐其庶几乎。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君其详之。——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汝其善抚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 洪仁玕《英杰归真》(3) 将,将要 [should]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可怪也欤。
——唐· 韩愈《师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国其果老矣乎。—— 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5) 极,甚 [very]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连〉(1) 如果,假设 [if]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2) 或许;大概 [perhaps]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4) 还是。
表选择 [still;yet]其真无马耶。——唐· 韩愈《杂说》(5) 又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助〉(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5) 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常用词组——————————————————————————–◎ 其次 qícì(1) [next]∶在时间、地点或次序方面邻接或紧接发生的首先改革管理制度,其次再考虑人选问题(2) [then]∶然后就;随之立即就;接着又先参观生产车间,其次参观幼儿园(3) [second;secondly]∶第二地内容是主要的,形式还在其次(4) 次第在后的,较前差一等的其次伐交。——《孙子·谋攻》其次伐兵。
其次利道之。——《史记·货殖列传》其次教诲之。
◎ 其后 qíhòu[later;afterwards] 在某时之后其后,事情仍无起色◎ 其间 qíjiān(1) [in; between them]∶在中间两幢房子及夹在其间的院子颓然其间者。——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北与寇往来其间。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袍敝衣处其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时出于其间焉。
——蔡元培《图画》(2) [in]∶指某一段时间参加这项工作已有半年了,这其间,他学到不少新的知识◎ 其乐无穷,其乐不穷 qílè-wúqióng,qílè-bùqióng[the joy is boundless] 其中的乐趣无穷无尽穷人却挟了一条破席,铺在路上,脱衣服,浴凉风,其乐无穷,这叫“席卷天下”。——鲁迅《安贫乐道法》◎ 其貌不扬 qímào-bùyáng[his face is ugly] 形容人容貌丑陋礼部侍郎郑愚,以其貌不扬,戏之曰:“子之才学甚富,如一目何?”—— 五代· 孙光宪《北梦琐言》◎ 其内 qínèi[including] 其中从公布的遇难者名单得知,他不在其内◎ 其所 qísuǒ[place] 一个合适的或指定的位置各得其所◎ 其实 qíshí(1) [actually;in fact]∶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画家其实并非不懂世故(2) [really]∶确实;的确其实不是她说的那个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