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温克族的习性和资料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人口30505人(2000年)。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主要节日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
编辑本段民族习俗 婚丧嫁娶 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
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搭的“撮罗子”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兄弟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
桦皮文化 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桦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称之为“桦皮文化”。其打猎、捕鱼、挤奶用的制品很多都是用桦皮制作的。
餐具、酿酒具、容器、住房“撮罗子”、篱笆、皮般。甚至人死后裹尸都用桦皮制作。
除此外,鄂温克族许多服饰也是用桦皮做的。象桦树皮帽、桦树皮鞋等十分广泛。
各种桦树皮制品,尤其是桦树皮容器,除了轻便实用外,还配有花纹图案装饰。一般妇女从七八岁开始学习世代相传的雕刻、压印、绘画、拼贴等手艺,逐步产生了钻研技艺的热情,对器皿用具进行美术创作。
图样多源于生产、生活之中,有花草、树木、山峰、虫鱼、石崖等模仿自然构图,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鄂温克族人不但勤劳、勇敢、纯朴、爽快,而且具有诚实的美德。
在鄂温克族猎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么叫偷窃。猎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设有仓库,存食品、衣物、工具等,从不上锁,如果有人途中断粮、缺衣,可以到任何二个仓库去取。
鄂温克族讲究礼节,非常好客。年轻人见到长辈,要施礼问安和敬烟。
最通常的礼节是屈膝、侧身、拱手作揖。家中来了客人被认为是喜事,牧区对客人敬以奶茶,猎区则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驯鹿奶待客。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
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
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敬火之俗 鄂温克族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里扔一块肉、洒上一杯酒,然后才能进食。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婚夫妇要敬火神。
鄂温克族人对火还有许多禁忌,比如不许用带尖的铁器捅火,不许用水泼火,不许向火里扔脏东西,不许女人从火上跨过,不能用脚踩火等等。 鄂温克猎民的婚姻一般包括求亲、订婚、结婚几个阶段。
临近婚期,男方家不管离女方家多远,都要迁到女方家附近。结婚之日,新郎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带上送给女方的1 0 只驯鹿到女方家去,女方也以同样的队伍到路上来迎接。
双方相遇后,新郎新娘拥抱接吻,并互赠礼物。然后大家进撮罗子喝喜酒,直到晚上酒宴结束,举行婚礼。
有趣的是,他们的婚礼不是在室内,而是在野外举行。届时,他们在清理过的河滩谷地上燃起一堆被称为“欢乐之火”的篝火,然后人们把新郎新娘从撮罗子里簇拥到篝火边,并以火为中心围成一个半圆圈,由一位主持婚礼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
主婚人用桦皮杯斟满两杯酒,交由新郎新娘泼在火里,表示对火神的尊敬,接着再向双方父母敬酒。然后新郎新娘互相拥抱接吻,手挽手和所有参加婚礼的人拉成一圆圈,载歌载舞,欢度良宵。
这种歌舞鄂温克人称之为“欢乐之火”舞。它舞姿雄健有力,时而振臂扭腰,时而尽情欢跳。
一人领唱,众人齐和。歌伴舞,舞随歌,时快时慢,高低错落。
大家在歌舞中纵情欢乐。 节庆活动 鄂温克族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等。
祭敖包时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会上还要举行赛马、摔跤等活动。
“米阔勒”节是生产节日,每年夏历五月二十二日举行,这一天要给马烙印、剪鬃、去势、除坏牙,给羊剪耳记号等,并举行宴会。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
“米调鲁”是欢庆丰 民族舞蹈 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
2.请介绍一下
鄂温克族的习俗 ·来源/整理:泥客中国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 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
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
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 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
听到长辈呼叫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辈才能吃。
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 当你走进鄂温克牧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
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 每年的12月23日,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
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 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
之后,全家人向火磕头。祭火后3天内禁止拨火、掏灰。
他们之所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重大作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
3.鄂温克族有哪些特点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历史上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人曾经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鄂温克族人的祖先原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
后来他们向东发展,现在鄂温克族人人口少但分布较广,多与蒙古族、达斡尔族、汉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人交错杂居于大兴安岭西侧缓坡和草原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鄂温克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住在简陋的帐幕撮罗子中,往往漂泊不定。
因为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建起了一批鄂温克新村,实行定居放牧,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状况。
4.鄂温克族的历史
鄂温克族族源由于资料较少,学术界说法不一。
主要有室韦说及靺鞨安居骨部说。1983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温克族简史》认为,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 。
据考古发掘,在色楞格河左岸上班斯克村对面的佛凡诺夫山上发现一个人体骨骼,其衣服上带着数十个闪闪发光的贝壳制的圆环,圆环所在位置与鄂温克人胸前所戴串珠以及萨满巫师的法衣上缀饰的贝壳圆环的位置完全一样。此外,还发现死者的一些白玉制的大圆环,与17至18世纪鄂温克人古代服装上的圆环毫无差别。
由此证明,最迟在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人的祖先已居住在贝加尔湖一带 。 在鄂温克族的传说中,认为他们的故乡是勒拿河,勒拿河很宽,连啄木鸟也飞不过去。
说勒拿河一带有“拉穆”湖(即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流入湖中。湖的周围有很高的山,鄂温克人的祖先是从“拉穆”湖周围的高山上起源的。
另一个传说,说鄂温克人的故乡是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 。 北魏时期的室韦,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以及唐朝的鞠部,与鄂温克族的族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往来关系。
据史书记载,北室韦、钵室韦以“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鱼鳖”,用桦树皮盖屋,使用滑雪板,实行风葬等习俗,正是鄂温克族早期生活的写照。唐朝在后贝加尔地区设立幽陵都督府管辖拨野古、鞠部。
辽朝建立以后,其疆域北至外兴安岭,西北至贝加尔湖地区,曾设立室韦大王府和节度使节制这一广大区域内的民众,从而将鄂温克族先民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金朝的上京道蒲与路,辖境北达外兴安岭“火鲁火疃”(沟城之意)谋克,其统治范围已延伸到鄂温克族祖先的世居之地 。
元代史籍把居住在贝加尔湖以东、广大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蒙古等族都称作“林木中百姓”。他们以射猎为业,衣兽皮,住桦皮屋,饲养驯鹿,使用名叫“察纳”的滑雪板往来于山林之中,处于原始的渔猎经济时代。
1207年,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征伐林木中的百姓。1235年,窝阔台汗在黑龙江上游地区设开元路、河宁路,以统辖林木中的百姓 。
1480年,明军占领元朝的岭北行省所在地和林,并在外贝加尔湖以及黑龙江流域先后设置卜鲁丹河卫、乞塔河卫等卫所,管辖当地民众。在明代的文献中,鄂温克人被称为“北山野人”或“野人女真” 。
明末清初的鄂温克族共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居住于由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索伦部,这是鄂温克人当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有杜拉尔、敖拉、墨尔迪勒、卜喇穆、涂克冬、纳哈他等几个大氏族。
他们与达斡尔人杂居,在黑龙江中游北岸建立了不少木城和村屯,其酋长是博木博果尔。其二是索伦别部,是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使马部”,又称“喀木尼堪”(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称呼,意思是内部非常团结的人)或“纳米雅尔”或“那妹他”,共有旧纳米雅尔、新纳米雅尔、托空窝儿等15个氏族,其氏族首领有根特木尔等。
其三是“使鹿部”,分布于贝加尔湖以西,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一带。共有12个大氏族,酋长是叶雷、舍尔特库等 。
1633-1634年间,满族统治者取代明朝对“索伦部”的统治。1635年又征服了贝加尔湖地区的“喀穆尼堪”;1639-1640年最后统一了贝加尔湖以东的索伦部地区 。
清朝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职,每年向清朝纳贡貂皮。17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了大兴安岭地区嫩江流域居住。
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驻守边防。这部分人便是后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 。
17世纪中叶,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激起了鄂温克等各族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坚决抵抗。1651年,沙俄匪徒侵占黑龙江上游鄂温克族聚居区,鄂温克族人民奋起英勇反抗,他们用弓箭向火器犀利的沙俄侵略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
1664年,鄂温克族与当地蒙古族居民围攻了盘踞在尼布楚的沙皇匪徒,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
鄂温克族人民进行了英勇斗争。他们参加抗日联军,用各种方式打击日本侵略者。
抗日战争胜利后,鄂温克族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参加革命,各地群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还参加了辽沈战役、解放西南的战斗 。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1958年8月1日日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 。
5.介绍一下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 鄂温克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
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
习俗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然后煮兽肉,肉煮好后,女主人拿出猎刀切一小块肉投入火堆里,然后再给客人们吃。
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待客必须有酒,除饮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酿野果酒。
敬酒时主人要高举酒杯先往火中倾注点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请客人喝。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食俗 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干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
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
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
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
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
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节庆 除春节等节日与邻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调鲁节”。“米调鲁”是欢庆丰收之意。
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
6.鄂温克族生活习惯
饮食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奶茶,不仅以奶茶为饮料,也常把奶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 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
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 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
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
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 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
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
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农耕。
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 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
人们认为这样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吸收。剩余的大量兽肉,鄂温克人晾晒成肉干和肉条,贮存起来慢慢吃,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服饰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 民族服装主要为兽皮。 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
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
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
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 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
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住所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
“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luó)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斜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 鄂温克族的毡包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 “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鹿皮包裹。
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
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
夏天以苇子、柳条或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围盖。
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土坯盖成)。 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陋缺乏。
7.关于鄂温克族的传说有哪些
很久以前,“萨吉尔迪汗”与鄂温克人的传说是很密切的,传说萨吉尔迪汗是鄂温克人。
因为他是“额金”(皇帝),而且穿的衣服是花花绿绿的皮子制做,象喜鹊一样,所以人们叫他为“萨吉尔迪汗”(意为喜鹊)。萨吉尔迪汗领导鄂温克人反抗外敌,在黑龙江南岸“龙待勒哈达”山上,设有一尊大炮,传说这个大炮现在还有。
后来他领一部分人过江了,一部分鄂温克人留在黑龙江南岸,他向北方向去了。所以,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投降“博格德”汗王。
鄂温克人说:“我们的根子在那边(黑龙江彼岸)。”黑龙江上源从石勒喀河向东南伸展,直到精奇里江,亦称净溪里、精奇尼、锦依里等。
精奇里水黄,俗称黄水河,“精奇里”鄂温克语黄色也。 源出外兴安岭,即外兴安岭以南与黑龙江上游之间的广大地域,约占整个黑龙江上游以北的三分之一。
这里的居民被称为索伦部,居住着以鄂温克为主的达斡尔、鄂伦春人等。“索伦”这一名称,是满核对鄂温克人的称呼,有“射手;和“请来”之意。
由于他们英勇善战,因此,周围诸部也都愿意称自己为“索伦”。 明末清初,索伦鄂温克部落以博木博果尔为首形成了一个大的部落联盟。
8.民族礼仪中的鄂温克族日常习俗礼仪文化有哪些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语言。
他们非常尊敬老人和长辈,平时有很多严格的礼节。比如,骑马途中见到老者 要下马请安,要敬烟,并行屈膝礼或侧身、拱手作揖;就座时,长幼应坐哪个方位都 有严格的规矩等。
鄂温克族还非常好客,到鄂温克族人家中做客,主人把毛皮垫摆放到哪里,客 人就在哪里就座,不得挪移。 额尔古纳左旗的鄂温克族人以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来招待贵客。
敬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野果酒。互相敬烟之后要 敬茶。
同时,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敬火的习俗和礼仪。敬火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 活中离不开火,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 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了。
因此,无论在家中还是在野外,均不用有刃的东西拨 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
同时,他们 也有自己的敬火节,定为每年的12月23日,届时牧区的鄂温克族人还要举行祭火 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种彩 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 种供品投入火中。 与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求火神 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接着全家人向火磕头。
祭火后3天内禁止拨 火、掏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