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气象的小知识
1.降温
据统计,中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
2.大雪
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3.冻雨
冻雨是从高空冷层降落的雪花,到中层有时融化成雨,到低空冷层,又成为温度虽低于0℃,但仍然是雨滴的过冷却水。过冷却水滴从空中下降,当它到达地面,碰到地面上的任何物体时,立刻发生冻结,就形成了冻雨。出现冻雨时,地面及物体上出现一层不平的冰壳,对交通、电力、通讯都会造成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果树损毁。
4.雾凇
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中国冬季雾凇日数多的地方有:黑龙江、吉林、新疆北部、陕西北部。雾凇是受到人们普遍欣赏的一种自然美景,但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灾害,严重时会将电线、树木压断,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
5.暴雨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扩展资料:
1.早晨有露水一般是晴天
为什么有露水时,一般是晴好的天气呢?这是因为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散热很快,田野上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含水汽的能力就减弱了,这样水汽就纷纷地凝附到草叶上、树叶上、石头上。而多云的夜间,地面上好像盖了一层大棉被,热量不易散发出去,气温不下降,蓄寒的水汽也就不容易凝结成露水了。
2.雨后经常会有彩虹
一场大阵雨后的空气中,天空就飘浮着许多小水珠。它们就像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三棱镜。太阳光通过它们时,先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带,然后再反射回来。这时,如果有人站在太阳和雨滴形成的”雨幕”之间,就会看到一条色彩缤纷的彩虹。
3.冬天一般都会下雪
冬天来了,为什么会下雪呢?这是因为冬天温度低,地面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而高空云层的温度就更低了。云中的水汽直接凝结成小冰晶、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气流托不住它了,它就从云层里掉到地面上来,就是下雪了。如果有较强的上升气流,空气的温度比较高,就好像一只大手托着雪花似的,雪花在云层里长大的时间就会长一些,降下的雪花也就比较大。
4.先看到闪后听到雷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所以就会先听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
传到地面的时间相差这么多,是因为光每秒钟要传播3000000千米,而声音在空气中只能1秒钟传播0.34千米。声速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闪电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声大,有的声小。你可以根据声音传到地面的时间大致判断云层到地的高度。光到地面几乎用不了多少时间,可以认为是0,从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间隔多少秒再乘以340米,就是闪电处到你的距离了。
雷声遇到云层或高大的建筑物后要产生反射,所以一个闪电光后雷声一般要持续一段时间才会消失。
2.生活气象小知识
(meteorology)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 农业气象学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气象学分成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气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又相继出现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应用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领域的应用,又有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如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学等。
气象学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许多学科的应用科学。编辑本段研究的任务1、观测 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解释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3、分析 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
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4、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历史 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 动力气象学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
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了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
根据大量探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罗斯贝提出了长波动力学,他的理论亦对天气预报有莫大的贡献。
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电脑、天气雷达,卫星和遥感的技术的应用,使大气的各种现象,大至大气环流,小至雨滴的形成过程,都可依照物理学和化学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从而使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编辑本段发展的进程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主要指16世纪中叶以前这一漫长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由于 军事气象学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中国在这一时期,在此领域中有不少成就,而且是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的。远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
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廿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秦汉时代还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内容涉及物候的书籍,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物候的文献。
气象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的最早发明。在西汉时(公元前104年),已盛行伣、铜凤凰和相风铜鸟等三种风向器,到唐代又发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风鸟,在军队中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测风。
欧洲到20世纪才有用候风鸟测风的记载。在西汉时还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湿特性来测量空气湿度。
宋代曾有僧赞宁(公元10世纪)利用土炭湿度计来预报晴雨。关于降水的记录亦以中国最早,据《后汉书》记载,在当时曾要求所辖各郡国,每年从立春到立秋这段时间内,向朝廷汇报雨泽情况,此后历代对各地雨情都很重视。
所以中国的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历史亦最悠久。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中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 在国外,气象学的萌芽也很早,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著《气象学》(Meteorolosis)一书(约在公元前350年)综合论述水、空气和地震等问题对大气现象也作了适当的解释。
现在气象学的外文名字就是从亚里斯多德的原书名演变而来的。 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中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
发展初期 发展初期包括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这时由于欧。
3.大自然小知识
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
科学家根据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
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
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
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
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应该保护它,他给了我们那么多的启示,我们不应该去破坏它。
科学家们发明了人类梦寐以求的飞机,可有时侯却成了人们的忧患:机毁人亡,飞机断翼!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蜻蜓的翅膀末端有个小黑点,这个黑点比翅膀本身要重一点,这个斑点就是用来稳定翅膀的振动大小的,如果科学家们早知道这一点,那就会少发生一些机毁人亡的事啦!
有圆圆头的鲸和有尖尖头的轮船比起来,我们都会说船要快,但实际比起来———是鲸要快许许多多,因为工程师们发现:鲸的形状是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真好啊!
4.生活气象小知识
(meteorology) 气象学是把大气当作研究的客体,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说明大 农业气象学气特征的学科,集中研究大气的天气情况和变化规律和对天气的预报。
气象学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大气中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象学的研究领域很广,研究方法的差异很大。气象学分成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气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又相继出现海洋气象学、航空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森林气象学、污染气象学等应用学科。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学领域的应用,又有新的分支学科出现,如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学等。
气象学是一门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涉及许多学科的应用科学。编辑本段研究的任务1、观测 和研究各种各样的大气现象,大气层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气象效应。
2、解释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应,阐明它们的发生和演变规律。3、分析 根据所认识的规律分析,诊断和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
气候,为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4、依据 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模拟认为的天气过程、人为气候环境,为人工影响天气,气候提供科学依据。
编辑本段历史 第一位建立气象学的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 动力气象学的专书《气象汇论》中,他最先叙述和粗浅地解释了风、云、雨、雪、雷、雹等天气现象,而这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气象书籍。
直到18-19世纪,由于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气压、温度、湿度和风等测量仪器的陆续发明,使大气科学研究由单纯的描述进入了可以定量分析的阶段。1820年,德国人布德兰绘制了第一张地面天气图,开创了近代天气分析和预报方法。
1835年,法国人科利奥里提出风偏转的概念;而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风和气压的关系,他们的概念都成为大气动力学和天气分析的基础。 1920年前后,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为“极锋学说”的理论,来说明中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
这套理论在1920年代发表之后,至今已有70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气预报的主要理论依据,亦为分析和预报未来1-2天的天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广泛使用,真正开始了三维空间的大气科学研究。
根据大量探资料绘制的高空天气图,发现了大气长波。1939年罗斯贝提出了长波动力学,他的理论亦对天气预报有莫大的贡献。
到了1950年代至60年代,电脑、天气雷达,卫星和遥感的技术的应用,使大气的各种现象,大至大气环流,小至雨滴的形成过程,都可依照物理学和化学的数学形式来表示,从而使大气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编辑本段发展的进程萌芽时期 萌芽时期主要指16世纪中叶以前这一漫长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由于 军事气象学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
中国在这一时期,在此领域中有不少成就,而且是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的。远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
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廿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秦汉时代还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内容涉及物候的书籍,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物候的文献。
气象观测仪器也是中国的最早发明。在西汉时(公元前104年),已盛行伣、铜凤凰和相风铜鸟等三种风向器,到唐代又发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风鸟,在军队中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测风。
欧洲到20世纪才有用候风鸟测风的记载。在西汉时还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湿特性来测量空气湿度。
宋代曾有僧赞宁(公元10世纪)利用土炭湿度计来预报晴雨。关于降水的记录亦以中国最早,据《后汉书》记载,在当时曾要求所辖各郡国,每年从立春到立秋这段时间内,向朝廷汇报雨泽情况,此后历代对各地雨情都很重视。
所以中国的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历史亦最悠久。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中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
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 在国外,气象学的萌芽也很早,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著《气象学》(Meteorolosis)一书(约在公元前350年)综合论述水、空气和地震等问题对大气现象也作了适当的解释。
现在气象学的外文名字就是从亚里斯多德的原书名演变而来的。 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中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
5.大自然中的动物气象员
大自然中的动物气象员 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十分精确地预报天气,但动物中却有许多“活气压计”、“活湿度计”、“活温度计”以及其他活的测定器。
这些活仪器对大气中的所有变化,反应十分敏感,自古以来,人们就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利用。 一般的气压计只能提前2小时感知暴风雨的来临,尽管如今船速快,也很难轻而易举地避过风险。
与此相比,在动物界中却有许多海生动物和海鸟,却具备观测暴风雨的本领。 生物工程学家根据多次观察,发现水母是一个高度准确的“活气压计”。
它在暴风雨到来很早之前,就急忙隐藏到安全地带。研究发现,水母有个可感受超声波的“耳朵”,在暴风雨发生前10至15个小时内,它的“耳朵”就能清晰听到由水中传来的超声波。
在水母的“耳朵”前端有根细细的棒状物,上带一圆球,充满液体。其上有个小小的石子浮起,并同神经末梢接触。
超声波首先被充有液体的圆球接收,然后各由水泡中的小石子传给神经,于是水母就接收到大风警报的信息了。科学家根据水母“耳朵”的工作原理,制成了自动预报大风警报的“电子耳”装置,提前10多个小时预报风暴。
除水母外,鲶鱼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也浮到水面上。
有一种泥鳅,晴天时宛如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呆在水槽底部一动不动,可当它卷曲身体游泳时,不久天空就会乌云密布。当它在水中上下左右十分起劲地翻动时,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下雨了。
在自然界中,青蛙素有“活晴雨表”之称,因为青蛙能够感知大气的微小变化。很久以前,非洲的土著居民就利用其特性来观察天气变化。
他们只要发现树蛙由水中爬到树上,便动手做好防雨的准备,因为这预示雨季就要来临了。 当青蛙在水面上“吧嗒吧嗒”地拍水时,那就等于说天要晴了。
原来青蛙皮肤易失去水分,空气干燥时,它皮肤上水分会很快蒸发掉。故在干燥的春季,青蛙常蹲在水中。
而在阴雨多湿的天气里,其皮肤上水分不易蒸发掉,它就跳出水面。 鸟类也是出色的气象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十分生动地说明了黄鹂鸣唱和天气晴和的关系。谚语也有“黄鹂鸣,天气睛”的说法。
鸟鸣与天气变化有密切关系,“声声鸣唱感天时”。《诗经》载:“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意思是天将阴雨,公鸡不时啼鸣。
《本草纲目》载:“朝莺(红嘴蓝鹊)叫晴,暮莺叫雨”,并说白鹳“仰天号鸣,必主有雨”。杜鹃的鸣声一出现,表示春天已到来,天气将转暖。
深夜杜鹃声声不断,预示来日天晴或较热,正如农谚所说“子夜杜鹃啼,来日晒干泥”。 蜘蛛也会预报天气。
1794年的秋天,法国军队入侵荷兰。当时荷兰无法阻挡法军兵马和大炮,只好打开运河闸门,放水淹没去路,阻挡法军前进。
面对茫茫的大水,法军只得准备撤退。就在此时,法军司令官发现了蜘蛛异乎寻常地加倍拉丝结网,努力筑巢。
他立即命令停止撤退,原地待命。因为只有在晴朗严寒的天气里,蜘蛛才会有此举动。
果然,不久气温骤然下降,荷兰人水淹道路计策也就白费苦心,未能阻住法军的进攻。 还有些昆虫能做出长期的天气预报。
如蝉只要呜叫,说明气温已超过24℃。秋天蚂蚁把窝筑得越高,该年冬天就越冷。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外出散步,路上碰上了牧羊人。这位好心的牧羊人说要下雨了,劝牛顿不要走远。
牛顿望着晴朗的天,不相信会下雨,还是继续往前走。可不出30分钟,果然下起大雨。
牛顿对牧羊人的准确预报十分吃惊,便去请教。牧羊人指着羊群说:只要观察羊毛所起变化,就可预见是否下雨。
此外,山羊躲在屋檐下的时候,就要下雨,在草地上蹦跳戏耍时,必会晴天。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动物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形成了种种维持生存的器官,这些器官仿佛是能够接受各种外界刺激的精巧装置,引起仿生学家和气象学家的极大兴趣。
而某些探测仪器的发明,往往就是从研究生物的这些反应开始的。
6.气象科普小知识
1 科学家根据味觉与食品温度的关系,将食品归纳为喜凉食品和喜热食品。通过大最试验,得出了喜凉食品和最适宜温度为:冰淇淋为-6℃,水为8—13℃,果汁为10℃,,汽水为5℃,冷咖啡为6℃,啤酒为 9—10℃;喜热的食品温度在60—65℃,对人体最为适宜。
2 这种天气在北方持续的时间较长。宜多吃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千金翼方》载:“秋冬间,暖里腹”。我国冬天的饮食习惯的确是多食蛋禽类、肉类等热量多的食品,而烹调多半采用烧、焖、炖等方法,其中以“冬令火锅”最受青睐,经久不衰。当然,干燥寒冷天气下,也必须注意饮食平衡,尤其要注意多食蔬菜(火锅也要尽可能地荤素搭配),同时还要适当吃一些“热性水果”,如:柑桔、荔枝、山楂并且喝些药酒、黄酒等。
3 依据我国季风气候的规律,我国北方的秋季和南方的冬季,大都具有这样的天气特征。在北方深秋季节,“燥邪”易犯肺伤津,引起咽干、鼻燥、声嘶、肤涩等燥症,宜少食辣椒、大葱、白酒等燥烈食品,而应多吃一些湿润并具有温热性质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萝卜、百合、豆腐、芋头、银耳、鸭肉、梨、柿、香蕉、苹果等,多饮些蜂蜜水、淡茶、菜汤、豆浆、莲子汤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7.有关气象的知识
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所以纬度低则温度高。当夏季也就是7月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而我国南方离太阳直射点近所以温度高;而在夏季时,纬度越高则白昼越长,所以北方的白昼时间较南方偏长,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就多,所以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就很小。
当冬季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仍然是南方离直射点近,但是北方的昼长则大大减少。加上我国北方是温带大陆气候,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影响,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使气温大大降低。南方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冬季大多是温和少雨的。加之南北走向的秦岭阻挡了冷气团的南下,使南方气温偏高而北方气温很底,温差自然就大了。
说白了就是,冬天时太阳在北方和南方的南方,夏天太阳在二者中间。温差旧小。
8.大自然小知识
小鸟可以飞,人可以走,鱼可以游泳。好鼓掌。。。
生命我们都知道人或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是由有机物构成,但无论是细胞还是对人或动植物组成非常重要的东西都是物质,自己无法运动,本人对假设是会不会人或其他生物共同拥有一直特殊的精神力,像灵魂那样,它是看不见的一种特殊物质,存在于大脑中,能控制身体中能量和物质以及身体的活动,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2:磁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力,你无法看见这种力,磁是不是一种物质呢?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会发生反应,但两块磁铁中间你不会看见任何反应,那那中间是在发生什么呢?这会不会跟平行空间或时空隧道(假设的)有什么关联呢?3:预知和空间有时在现实中经历某些事的时候,会突然感到这个场景似曾相识,就像在梦中经历过或者自己经历过,这种特殊的感觉本人感觉过不只一次了,我的猜想是我们生存的空间中存在着一些预知未来电波,我们的大脑很难接受到它们,但如果我们接收到了就会有感觉.4:宇宙的边之外的空间现在许多人都在探讨宇宙,我想问一下,如果大爆炸论成立的话,那宇宙是在不断的膨胀的,但不管宇宙怎么膨胀,它都是有边的,那宇宙的边之外是一个怎样的空间呢?5:关于黑洞都知道宇宙中有一个特殊的天体:黑洞。黑洞能吸收宇宙中的能量,甚至连光也能吸进去。我想问一下,黑洞是一个特殊的空间,能将空间扭曲,它是否是连接另一个空间的通道呢?它是否和时光隧道有什么关联呢?5:穿越时空以后人们都希望穿越时空回到未来和过去,但如果回到过去的话,有两种可能,一是能改变过去,二是不能改变过去,但能看见过去,本人是认为如果能改变过去的话,那就会出现祖母论和平行空间,我认为平行空间没多少可能性,用物理解释的话到底哪个才是正确的呢?答案补充
鸟怎样睡觉的白天,鸟儿们在枝头穿梭呜叫,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到了晚上,它们和我们人一样也要休息、睡觉,恢复体力,不过它们睡觉的姿势可是各不相同哦!美丽的绿头鸭和天鹅们,白天在水中捕食、戏耍,夜晚休息时也离不开它们最爱的水面。它们把优美的长脖子弯曲着,将头埋在翅膀里,然后让自己漂浮在水面上,一边做着美梦,一边随波逐流,好不悠闲。鹤、鹳、鹭等长腿鸟总是单脚独立而睡,累了再换另一只脚,是劳逸结合的典范。鹧鸪休息时喜欢成群围成一个大圈,然后一律头朝外尾向内。这样,不管敌人从哪个方向袭来,它们都能及时发现并逃走。画眉、百灵等叫声悦耳的小鸟,睡觉时通常弯下两腿,爪子则弯曲起来牢牢地抓住枝条,所以不用担心它们会从树上摔下来。而猫头鹰这种“值夜班”的猛禽,你总能在白天看见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站立在浓密的树枝上,其实这时它正在睡觉呢。猫头鹰的睡觉姿势是不是很另类啊,它这样可是为了时刻监视周围环境防备着敌人的袭击哦!================================= 看我的啊